一顿早茶
阿黛尔早就说,应该组织大家喝一次广式早茶。阿黛尔是加拿大人,住在温哥华附近的岛上,在温哥华她见过各式各样早茶餐厅,可是居然从来没有试过。几年前她随丈夫的工作搬到南加州,因为没有工作签证,就顺势退休了。她组织了一个叫HAPPY HIKKER的小组,都是工作日有空闲的中年妇女,一块爬山,喝咖啡,吃饭,听音乐会,逛街,这小组二十来号人,常见面的十来个,彼此对各自的家庭,工作,个性,历史都有机会了解。这种距离的友谊最能体现美国文化的优点,大家尊重彼此的个性和不同,坐在一块儿天南海北的聊天喝酒,转身拍拍屁股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过自己的日子。
为了让大伙儿尝尝异国情调的食物,上个礼拜三,我在福临门订了个大圆桌,就兴致勃勃的去赴宴了。
我进门的时候,一个拉美大叔服务员正跟阿黛尔聊得起劲,他在解释饮料的事,冰茶,柠檬水,加冰不加冰,其他人都在努力听着,想决定自己要喝什么。等等,早茶不是要喝茶的吗?我转向拉美大叔,用普通话说"菊普",他马上点头,字正腔圆的重复了"菊普"这个词,转身走了。早茶在英语里叫"Dim Sum",是延用广东话"点心"的发音,美国人大概想象不出来,人们来这儿的本意是喝茶,吃的那些倒是为了伴茶的。
我本来想给大家讲讲早茶的本意,见大伙都跟自己的左邻右舍聊的起劲,想想算了。但这聊天的格局也奇怪,美国人聚会都是站着,两三个人一小组聊天。中国人坐圆桌,是大伙一起说话的,顶多有个主持局面的,这样围坐在大圆桌边上,却三三两两的聊天,怎么看都不对劲。
小推车在过道上停下来,服务员期待的看着这空无一碟的餐桌,我才发现,我都没想过怎么点菜的问题。
美国人吃饭都是各点各的菜,自己负责吃完。但是早茶馆里行不通,且不说大伙儿都没见过这些五花八门的的点心,就算见过,自己点一笼虾饺,看着别人吃掉一整笼烧卖,也不科学。我先生发财最爱吃早茶,他也不认识那些点心,他总是自己围着那些小推车转,让服务员把每个蒸笼都打开,告诉他里面是什么,然后自己选。这办法倒是不错,可是这么多人,局面会很混乱。我回头看聊得火热的一桌人,站起来,替他们把菜都点了。
我们的圆桌上排满了小盘子。人们兴奋起来,嗡嗡声此起彼伏。希腊人索儿拿着筷子,眼睛里都是兴奋。她说她在伦敦上学的时候,在中国城常吃这玩意儿,她喜欢极了。她能认出来不少菜,还能给她身边的人讲解。KIM有一半中国血统,她妈妈是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所以她虽然不会说中文,早茶却是吃过几回的,我听见她在讲来这家餐馆吃中国年夜饭的故事,"饭厅里有个舞狮班,吃一会儿,就得停下来看舞狮,怎么也吃不饱",她说。
人们在左邻右舍询问着,这些碟子里都是些什么,按照美国菜谱的传统,解释一道菜,就是介绍它的原料和佐料,于是虾饺和肠粉还有鲜虾烧卖都解释成一道"RICENOODLE WITH SHRIMP"的菜,我看见一桌子迷惑又犹豫的眼神,和生硬的的拿着筷子举棋不定的手。意识到跟她们喝早茶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开始吃了。我决定自己也吃点,转到我喜欢的豉汁蒸凤爪,刚要动筷子,海丽隔着几个人问我,"你要吃的这是什么?",我说"鸡脚啊",她大惊,"哎呀,怪不得,我嗓子眼里卡了一块骨头。"
大家都停下来,看看海丽,看看我,再看看那盘风爪,先恍然大悟,然后几个眉头锁起来了。奇怪,虽然大部分美国人没有见过凤爪,却都对它意见很大。连爱吃中餐的张发财,也总是在我不高兴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趁机拿凤爪取笑我,"吃点凤爪就好了。"他总是对自己的调侃很得意。后来我几经研究,发现美国人对凤爪的抗拒,其实并不只是因为这东西的部位形状,更因为这个民族吃肉都不吐骨头,超市里鸡肉鱼肉都剔骨才卖,导致美国人的舌头非常笨,根本不能完成基本的去骨头工作。凤爪这种食物正好点了他们笨舌头的穴,他们根本就没能力享受凤爪。
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嚼着凤爪,吐出所有的小骨头(你知道在美国吃进嘴里的东西再吐出来被认为是一件很恶心的事吗?)。跟这些人一块玩了这么久,第一次发现我和她们那么不一样。这一桌人里各种血统国籍,但食物传统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除了吃什么,怎么吃,还有吃饭礼仪,规矩,我是一个异类。
第一个回合下来,我想问还要不要再点菜,大家都看着我,然后面面相觑。我意识到,这种集体做决定的事,在美国人的餐饮文化里也从未发生,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又挨个问还想吃什么。施黛芬妮说,她想吃不是油炸的有虾的点心,我看见她眼前一盘虾饺,不明白如果虾饺不是非油炸而且有虾的点心,那她到底想要吃什么......
还没给施黛芬妮找到她的菜,Ginger就叫了起来“哎呀,原来包子下面那层是纸啊,我说怎么吃起来有点脆”,这下轮到我目瞪口呆,她把纸给吃了!凯西说:“应该起诉这家餐馆,规定以后包子上都要写“垫纸勿食”,大家都笑得东倒西歪(美国有个经典案例,有个女的起诉麦当劳说咖啡太热烫伤了她,最后得到一大笔钱)。
那顿饭吃了两个小时,回家以后好几个人发信息来,说她们享受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午餐。这形容到也贴切。藏族人都会跳锅庄,巴西人都能颠两下球,美国人都知道他们的参众两院怎么玩把戏,中国人都知道怎么吃早茶。但是把这些国家的人换个位置呢?
让美国人学会吃早茶,一个“特别有趣”的任务。
为了让大伙儿尝尝异国情调的食物,上个礼拜三,我在福临门订了个大圆桌,就兴致勃勃的去赴宴了。
我进门的时候,一个拉美大叔服务员正跟阿黛尔聊得起劲,他在解释饮料的事,冰茶,柠檬水,加冰不加冰,其他人都在努力听着,想决定自己要喝什么。等等,早茶不是要喝茶的吗?我转向拉美大叔,用普通话说"菊普",他马上点头,字正腔圆的重复了"菊普"这个词,转身走了。早茶在英语里叫"Dim Sum",是延用广东话"点心"的发音,美国人大概想象不出来,人们来这儿的本意是喝茶,吃的那些倒是为了伴茶的。
我本来想给大家讲讲早茶的本意,见大伙都跟自己的左邻右舍聊的起劲,想想算了。但这聊天的格局也奇怪,美国人聚会都是站着,两三个人一小组聊天。中国人坐圆桌,是大伙一起说话的,顶多有个主持局面的,这样围坐在大圆桌边上,却三三两两的聊天,怎么看都不对劲。
小推车在过道上停下来,服务员期待的看着这空无一碟的餐桌,我才发现,我都没想过怎么点菜的问题。
美国人吃饭都是各点各的菜,自己负责吃完。但是早茶馆里行不通,且不说大伙儿都没见过这些五花八门的的点心,就算见过,自己点一笼虾饺,看着别人吃掉一整笼烧卖,也不科学。我先生发财最爱吃早茶,他也不认识那些点心,他总是自己围着那些小推车转,让服务员把每个蒸笼都打开,告诉他里面是什么,然后自己选。这办法倒是不错,可是这么多人,局面会很混乱。我回头看聊得火热的一桌人,站起来,替他们把菜都点了。
我们的圆桌上排满了小盘子。人们兴奋起来,嗡嗡声此起彼伏。希腊人索儿拿着筷子,眼睛里都是兴奋。她说她在伦敦上学的时候,在中国城常吃这玩意儿,她喜欢极了。她能认出来不少菜,还能给她身边的人讲解。KIM有一半中国血统,她妈妈是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所以她虽然不会说中文,早茶却是吃过几回的,我听见她在讲来这家餐馆吃中国年夜饭的故事,"饭厅里有个舞狮班,吃一会儿,就得停下来看舞狮,怎么也吃不饱",她说。
人们在左邻右舍询问着,这些碟子里都是些什么,按照美国菜谱的传统,解释一道菜,就是介绍它的原料和佐料,于是虾饺和肠粉还有鲜虾烧卖都解释成一道"RICENOODLE WITH SHRIMP"的菜,我看见一桌子迷惑又犹豫的眼神,和生硬的的拿着筷子举棋不定的手。意识到跟她们喝早茶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开始吃了。我决定自己也吃点,转到我喜欢的豉汁蒸凤爪,刚要动筷子,海丽隔着几个人问我,"你要吃的这是什么?",我说"鸡脚啊",她大惊,"哎呀,怪不得,我嗓子眼里卡了一块骨头。"
大家都停下来,看看海丽,看看我,再看看那盘风爪,先恍然大悟,然后几个眉头锁起来了。奇怪,虽然大部分美国人没有见过凤爪,却都对它意见很大。连爱吃中餐的张发财,也总是在我不高兴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趁机拿凤爪取笑我,"吃点凤爪就好了。"他总是对自己的调侃很得意。后来我几经研究,发现美国人对凤爪的抗拒,其实并不只是因为这东西的部位形状,更因为这个民族吃肉都不吐骨头,超市里鸡肉鱼肉都剔骨才卖,导致美国人的舌头非常笨,根本不能完成基本的去骨头工作。凤爪这种食物正好点了他们笨舌头的穴,他们根本就没能力享受凤爪。
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嚼着凤爪,吐出所有的小骨头(你知道在美国吃进嘴里的东西再吐出来被认为是一件很恶心的事吗?)。跟这些人一块玩了这么久,第一次发现我和她们那么不一样。这一桌人里各种血统国籍,但食物传统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除了吃什么,怎么吃,还有吃饭礼仪,规矩,我是一个异类。
第一个回合下来,我想问还要不要再点菜,大家都看着我,然后面面相觑。我意识到,这种集体做决定的事,在美国人的餐饮文化里也从未发生,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又挨个问还想吃什么。施黛芬妮说,她想吃不是油炸的有虾的点心,我看见她眼前一盘虾饺,不明白如果虾饺不是非油炸而且有虾的点心,那她到底想要吃什么......
还没给施黛芬妮找到她的菜,Ginger就叫了起来“哎呀,原来包子下面那层是纸啊,我说怎么吃起来有点脆”,这下轮到我目瞪口呆,她把纸给吃了!凯西说:“应该起诉这家餐馆,规定以后包子上都要写“垫纸勿食”,大家都笑得东倒西歪(美国有个经典案例,有个女的起诉麦当劳说咖啡太热烫伤了她,最后得到一大笔钱)。
那顿饭吃了两个小时,回家以后好几个人发信息来,说她们享受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午餐。这形容到也贴切。藏族人都会跳锅庄,巴西人都能颠两下球,美国人都知道他们的参众两院怎么玩把戏,中国人都知道怎么吃早茶。但是把这些国家的人换个位置呢?
让美国人学会吃早茶,一个“特别有趣”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