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城外 过去现在
我们小的时候上海城已经没有什么老城厢的概念了,不过上了年纪的人总是还保留着他们那个时代的口头禅,分城里城外的。原来最早上海的老城厢的范围,只有一点点大,一个公交11路电车,就是围绕着过去老城厢的那个巴掌点大的地方走一圈的,说它只有巴掌那么点大,是相对而言的,日新月异的大上海,面积越来越大,连南汇的周浦,现在都纳入上海市区的版图了。
环城路分为中华路和人民路两个半圆合成一个圆圈。小时候过年得压岁钱,会和小伙伴坐上11路电车去兜风,因为环城一圈只要4分钱,那个时候,只有11路电车和现在一样,一站也是4分钱,坐满一圈也是4分钱,当年4分钱的概念就是可以吃一个带糖的甜大饼或者是一根油条,还有就是棒冰(无论是光明牌还是赤豆棒冰),雪糕则加倍8分钱,呵呵。中华路和人民路的交接处在方浜中路,北半球是人民路,南半球则是中华路,整个老城厢上小下大,令我想起滑稽艺人切西瓜,一刀切下去有十五块,所谓捂(五)大块拾(十)小块的噱头,老城厢里面的小路街巷盘根错节,宛如迷魂阵,不过我们自小在里面长大,非常善于串小巷抄近路,练就的本领可惜现在不管用。
阴错阳差,在扶桑岛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我在今年的六月忽然被总部派往上海的分公司协助工作,地址却在我非常熟悉的人民路上,边上的青莲街,就是我原来就读的中学所在的小路,那个建筑还在,已经面目全非了周围都已经拆迁,唯独这个老的建筑,是不是会被保留下来,在青莲街万竹街的口子上,那里曾经一度是南市区海外联谊会的会址,直到如今,这个牌子还挂在那里,出自毛经权的手笔。往南走,横在眼前的就是方浜中路,西首的小学旧址几经沧海桑田,先是小北门地段医院,现在则成了老西门派出所了。小学中学都消失了,幸好百年历史的大学还在,总算可以证明我的出身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我从中华路走向人民路去上班的时候,跨过的一个个横向的小路,那些儿时所熟悉的路面都亲切地映入了眼帘,金家坊,翁家支弄,大方弄和肇方弄则和中华人民路并行的,由于绿化的缘故,那些本来深藏在旧式门楼之后的小径,也露了脸。从大兴街穿过来,中华路两则的路名都是不一样的,虽然路是衔接的,因为城里城外的不同,连在一起的路分别两个名字,恐怕在整个上海的版图也只有我们这一代老的南市区有了。尚文路连着黄家阙路,蓬莱路的城外是安澜路,文庙路对面则叫做方斜支路。过了方浜路,进入人民路,两侧的路名分别是同庆街(城里)和会稽路、大境路外联着寿宁路,等等。也许朋友要问,那么方浜路呢?城里的一大段叫做方浜中路,西门外是方浜西路,东门外(城隍庙以东的小东门)还有一段叫做方浜东路,没错,不过顾名思义,方浜原来是一条河浜,就像城外的洋泾浜(今日依然叫做延安路),所以过去本来不是路,自然没有路名,填浜筑路的时候,恐怕是城墙也早就没了,故所以里外同一的了。
那天,在泰瑞里前的过街天桥询问老先生泰瑞里怎么走?自己也笑话自己这个老上海成了真正的洋盘。复兴东路改造得我们快认不得了,原来老西门到河南南路的距离好像很远,现在却是三步两步就能跨到的,看得见河南路,自然再也不敢向东,怕找老房子找过了头,进入泰瑞里,才发现别有洞天,里面的老房子旧弄堂都没有变,依然还是旧模样,我自小开始生活了27年的老居处,那个红墙的西班牙式的建筑,还在,白色的石灰墙,木板间隔的前后客堂,地面是花地砖,砖缝里每到黄梅天会冒出水来的,凡此种种,一下子都从记忆的深处涌现出来,老邻居依然蜗居在这个城厢里的一偶,日常生活没有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失去平静,真好。建造这个西班牙式房子的白相人因为没有隔壁大成米店的老板流氓做的大,所以在一个街上毗邻建造房屋,门墙却是不能一平排,而是缩后一丈,空旷的地方经常被弄来搭建简易房子,我们居住的时候,几乎没有空闲的,最近却被一些小吃店给占据,弄得脏兮兮的。
说起小时候的我,老人们还提及我的读书,现在想来惭愧,过去的那份锐气都没有了,有的是如何享受人生的惬意生活理念。读书比一般的小孩子好的我自然是班上的小干部,小南门外的南市区少年宫经常去的,路程遥远,走多了,于是找到了很多捷径,从松雪街到复兴路,过河南路到四牌楼,然后穿过黄道婆路拐进跨龙路就是大南门和小南门的交界处,那里的南市区结核病防治站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了。后来又找到一条更近的路,四牌楼出来怎么七转八拐地就到了少年宫对面的金坛路,少年宫是在城外的董家渡路边上的。回忆小时候虽然物质生活贫乏,精神世界则是非常丰富而愉快的,绝对没有现代人的那种来自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我们那个时候,活得自在,潇洒程度不比现在差。
2009/09/04
环城路分为中华路和人民路两个半圆合成一个圆圈。小时候过年得压岁钱,会和小伙伴坐上11路电车去兜风,因为环城一圈只要4分钱,那个时候,只有11路电车和现在一样,一站也是4分钱,坐满一圈也是4分钱,当年4分钱的概念就是可以吃一个带糖的甜大饼或者是一根油条,还有就是棒冰(无论是光明牌还是赤豆棒冰),雪糕则加倍8分钱,呵呵。中华路和人民路的交接处在方浜中路,北半球是人民路,南半球则是中华路,整个老城厢上小下大,令我想起滑稽艺人切西瓜,一刀切下去有十五块,所谓捂(五)大块拾(十)小块的噱头,老城厢里面的小路街巷盘根错节,宛如迷魂阵,不过我们自小在里面长大,非常善于串小巷抄近路,练就的本领可惜现在不管用。
阴错阳差,在扶桑岛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我在今年的六月忽然被总部派往上海的分公司协助工作,地址却在我非常熟悉的人民路上,边上的青莲街,就是我原来就读的中学所在的小路,那个建筑还在,已经面目全非了周围都已经拆迁,唯独这个老的建筑,是不是会被保留下来,在青莲街万竹街的口子上,那里曾经一度是南市区海外联谊会的会址,直到如今,这个牌子还挂在那里,出自毛经权的手笔。往南走,横在眼前的就是方浜中路,西首的小学旧址几经沧海桑田,先是小北门地段医院,现在则成了老西门派出所了。小学中学都消失了,幸好百年历史的大学还在,总算可以证明我的出身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我从中华路走向人民路去上班的时候,跨过的一个个横向的小路,那些儿时所熟悉的路面都亲切地映入了眼帘,金家坊,翁家支弄,大方弄和肇方弄则和中华人民路并行的,由于绿化的缘故,那些本来深藏在旧式门楼之后的小径,也露了脸。从大兴街穿过来,中华路两则的路名都是不一样的,虽然路是衔接的,因为城里城外的不同,连在一起的路分别两个名字,恐怕在整个上海的版图也只有我们这一代老的南市区有了。尚文路连着黄家阙路,蓬莱路的城外是安澜路,文庙路对面则叫做方斜支路。过了方浜路,进入人民路,两侧的路名分别是同庆街(城里)和会稽路、大境路外联着寿宁路,等等。也许朋友要问,那么方浜路呢?城里的一大段叫做方浜中路,西门外是方浜西路,东门外(城隍庙以东的小东门)还有一段叫做方浜东路,没错,不过顾名思义,方浜原来是一条河浜,就像城外的洋泾浜(今日依然叫做延安路),所以过去本来不是路,自然没有路名,填浜筑路的时候,恐怕是城墙也早就没了,故所以里外同一的了。
那天,在泰瑞里前的过街天桥询问老先生泰瑞里怎么走?自己也笑话自己这个老上海成了真正的洋盘。复兴东路改造得我们快认不得了,原来老西门到河南南路的距离好像很远,现在却是三步两步就能跨到的,看得见河南路,自然再也不敢向东,怕找老房子找过了头,进入泰瑞里,才发现别有洞天,里面的老房子旧弄堂都没有变,依然还是旧模样,我自小开始生活了27年的老居处,那个红墙的西班牙式的建筑,还在,白色的石灰墙,木板间隔的前后客堂,地面是花地砖,砖缝里每到黄梅天会冒出水来的,凡此种种,一下子都从记忆的深处涌现出来,老邻居依然蜗居在这个城厢里的一偶,日常生活没有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失去平静,真好。建造这个西班牙式房子的白相人因为没有隔壁大成米店的老板流氓做的大,所以在一个街上毗邻建造房屋,门墙却是不能一平排,而是缩后一丈,空旷的地方经常被弄来搭建简易房子,我们居住的时候,几乎没有空闲的,最近却被一些小吃店给占据,弄得脏兮兮的。
说起小时候的我,老人们还提及我的读书,现在想来惭愧,过去的那份锐气都没有了,有的是如何享受人生的惬意生活理念。读书比一般的小孩子好的我自然是班上的小干部,小南门外的南市区少年宫经常去的,路程遥远,走多了,于是找到了很多捷径,从松雪街到复兴路,过河南路到四牌楼,然后穿过黄道婆路拐进跨龙路就是大南门和小南门的交界处,那里的南市区结核病防治站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了。后来又找到一条更近的路,四牌楼出来怎么七转八拐地就到了少年宫对面的金坛路,少年宫是在城外的董家渡路边上的。回忆小时候虽然物质生活贫乏,精神世界则是非常丰富而愉快的,绝对没有现代人的那种来自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我们那个时候,活得自在,潇洒程度不比现在差。
200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