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豆瓣,两三句
我已经很久不说豆瓣的坏话,也不出谋划策了。
一方面,自己的关注点不在这上了,对其认同度也下降了。
另一方面,也确实发现,自说自话背后更多的是“业内人士”的不屑一顾,一个票友,没啥专业知识,还是少说话为妙。
整个豆瓣的用户群似乎也过了那个白衣飘飘,群情激愤的年代,说的理论一点,主体位置转变了,不再是“我们的”,而是“你们的”,你们想怎么着怎么着吧,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不上还没别地方去网站里找到个人生存的策略罢了,不折腾,不拧巴。
仔细想想这跟所有你必须面对的体制面前,所采取的思路是一致的。
不过,本着xzy所谓积极建设性的原则,我最近憋得慌,还是说几个票友级技术问题:
1,九点都搞了收藏,为什么主站不搞。
到今天,九点作为一个鸡肋服务的地位并没有因为改版而得到本质的改观,甚至某种程度上经历了一个由改版带来的短时间上扬然后又直线下挫的过程。我这个判断可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统计——长时间对一周热点文章推荐人数的跟踪,得到的,你可以说我不靠谱,我不反对。
九点安了收藏,无非是对一个阅读器产品必备功能的补充,问题是这个名义上的阅读器现在信息流通量实在是小的可怜,而收藏这个动作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了。
其实,豆瓣主站才是豆瓣最重要的信息集散地,说白了是个实打实的大阅读器,而且是有“保存价值”的信息集散地,而不是如开心校内那种“转帖投票”性质的即逝信息,没有保存价值,只有消遣娱乐价值。说白了,刨除掉社会关系网这块,豆瓣主站里的内容信息包含了大量的可直接转化的文化资本。
所以,在豆瓣,推荐这个按钮其实承担了收藏这个实际动作,这是一个严重的能指的漂移。很多人在点击推荐时的心理动机其实是个人收藏,而并非“转帖”给别人,这是一个实打实的阅读器使用行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记得自己推荐,也就是Mark了一个什么东西,是有用的,再去找,找不到了,早被自己新的无数推荐淹没了
所以,希望豆瓣在主站中好好重视一下“收藏”这个动作,就此在主站开发阅读器部件,这样九点也就可以关闭了。别老想着把用户往主办方那边圈拢。
2,现在豆瓣是看准了电影,主办方,音乐人,活动广告,这条路了,但是我觉得这条路是死路,走不通,这个走不通指的是做不大,倒是饿不死。
我还是相信,小组是一块金矿,这里面蕴藏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商业模式,但是豆瓣不想做,没有任何把用户往小组引导的动作。姑且认为豆瓣已经发现了这个商业模式,而且认为不靠谱,只是我一个人在这yy罢了。
这里我就不直说了,总之小组里面蕴含了一个跟淘宝类似的长尾模式,是真正的长尾经济模式。我就举两个例子,其实豆瓣近两年来的新产品,全是从小组这个应用当中的用户行为里挖掘出来的,比如同城,活动,主办方,甚至音乐人。小组是个金矿,这里面能发掘的模式和行为还多了去了,现在只是冰山一角罢了,而且只是很初级的一角,恩,那个真正厉害的东东我觉得还远远没爆发出来。
一方面,自己的关注点不在这上了,对其认同度也下降了。
另一方面,也确实发现,自说自话背后更多的是“业内人士”的不屑一顾,一个票友,没啥专业知识,还是少说话为妙。
整个豆瓣的用户群似乎也过了那个白衣飘飘,群情激愤的年代,说的理论一点,主体位置转变了,不再是“我们的”,而是“你们的”,你们想怎么着怎么着吧,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不上还没别地方去网站里找到个人生存的策略罢了,不折腾,不拧巴。
仔细想想这跟所有你必须面对的体制面前,所采取的思路是一致的。
不过,本着xzy所谓积极建设性的原则,我最近憋得慌,还是说几个票友级技术问题:
1,九点都搞了收藏,为什么主站不搞。
到今天,九点作为一个鸡肋服务的地位并没有因为改版而得到本质的改观,甚至某种程度上经历了一个由改版带来的短时间上扬然后又直线下挫的过程。我这个判断可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统计——长时间对一周热点文章推荐人数的跟踪,得到的,你可以说我不靠谱,我不反对。
九点安了收藏,无非是对一个阅读器产品必备功能的补充,问题是这个名义上的阅读器现在信息流通量实在是小的可怜,而收藏这个动作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了。
其实,豆瓣主站才是豆瓣最重要的信息集散地,说白了是个实打实的大阅读器,而且是有“保存价值”的信息集散地,而不是如开心校内那种“转帖投票”性质的即逝信息,没有保存价值,只有消遣娱乐价值。说白了,刨除掉社会关系网这块,豆瓣主站里的内容信息包含了大量的可直接转化的文化资本。
所以,在豆瓣,推荐这个按钮其实承担了收藏这个实际动作,这是一个严重的能指的漂移。很多人在点击推荐时的心理动机其实是个人收藏,而并非“转帖”给别人,这是一个实打实的阅读器使用行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记得自己推荐,也就是Mark了一个什么东西,是有用的,再去找,找不到了,早被自己新的无数推荐淹没了
所以,希望豆瓣在主站中好好重视一下“收藏”这个动作,就此在主站开发阅读器部件,这样九点也就可以关闭了。别老想着把用户往主办方那边圈拢。
2,现在豆瓣是看准了电影,主办方,音乐人,活动广告,这条路了,但是我觉得这条路是死路,走不通,这个走不通指的是做不大,倒是饿不死。
我还是相信,小组是一块金矿,这里面蕴藏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商业模式,但是豆瓣不想做,没有任何把用户往小组引导的动作。姑且认为豆瓣已经发现了这个商业模式,而且认为不靠谱,只是我一个人在这yy罢了。
这里我就不直说了,总之小组里面蕴含了一个跟淘宝类似的长尾模式,是真正的长尾经济模式。我就举两个例子,其实豆瓣近两年来的新产品,全是从小组这个应用当中的用户行为里挖掘出来的,比如同城,活动,主办方,甚至音乐人。小组是个金矿,这里面能发掘的模式和行为还多了去了,现在只是冰山一角罢了,而且只是很初级的一角,恩,那个真正厉害的东东我觉得还远远没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