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日漫谈(五:几个看点)
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这套书我大概通读了五六遍,这一节就说说我眼中《新日之书》几个值得读的地方。
首先是内容特别三俗。奇幻小说和骑士小说中必须有的情节套路,《新日》全都有:出身低贱的男主角发掘自己的身世之谜,他带着一把有名字的剑去远方,结识白胡子老头儿并且英雄救美,最后成为王者;他必须遇到贵妇、骑士、女巫、怪兽、戏班子和陌生人悄悄塞给他的纸条;他必须经历爱情、阴谋、复仇、决斗、革命、战争和孤独的船上生活……
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这些情节人畜无害就把《新日》当成礼物送给亲戚家的小朋友。这部书里充斥着各种超重口味的情节,18岁以下不宜阅读。
主人公塞万里安是一个拷刑吏,他以行刑折磨人为业。书里有各种刑具和行刑方法的描述,刽子手当众斩首的场面写了两次。
塞万里安对遇见的几乎每个女性(从萝莉到熟女)都有欲望,他的童贞之身是在师兄带领下逛妓院时失去的,他至少与书中的5位女性发生了关系。(这部书因此被我的一位女性同事称为“种马文”。)另外,书中多处暗示兀司时代的性风俗相当开放,同性之爱、兄妹乱伦不足为奇,甚至还存在恋童行为。
更变态的内容是盗尸。盗尸并不稀罕,大约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一直有人以盗尸、贩尸为业,把死人卖到医学院给学生解剖用。
但是《新日》中盗尸不是为了解剖,而是为了吃。是的,你没看错,吃尸体,还要大家围成一圈坐着搞分享仪式。(说实话我审稿子看到这段的时候,感到胃部非常不适,不知道译者mm怎么熬过来的。)
最后说一点轻松的。书里真的出现了“猫女”这样的角色,就像日漫里画的那样,猫首女人身,手心有肉球。(不知道宅男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性幻想。)
第二个看点是文笔。沃尔夫擅长用语言来塑造人物。举一个例子:赫泽,一个猥琐、心理扭曲、喜欢围观死刑的话痨(还是个结巴)。赫泽有一个成人玩具被人偷走了,他跟塞万里安抱怨这件事情:
【师、师、师傅,当我在类星体号上时,曾有一个性玩具,一个玩偶,您知道吗,一个性幻想的对象。她是那么美,漂亮的瞳仁好像两口深井,紫色的眼眸如同夏日盛开的紫苑或是紫罗兰。师傅,需要整床整床的这样的花朵,才能酿出那样一双眼睛。那柔滑的肉体总是像阳光一样温暖。她、她、她如今在哪里?我的专属阴道,我的乖宝宝?谁偷走了她,但愿钩、钩、钩子插进那两只贼手!碾碎那双手,师傅,用石头碾碎!把罪人的肠子绕、绕、绕到你的辘、辘轳上吧,把他们的眼珠子塞进他们嘴里。阉了他们,把他们下面剃个干净,让情妇不认得他们,让爱人责骂他们,让那些没羞没臊的娼、娼、娼妓肆无忌惮地嘲笑他们!随意处置那些罪人吧!他们何曾悲悯过无辜的人?他们何曾战栗,何曾哭泣?什么样的人能像他们那样造孽?这群盗贼、伪友、叛徒、邪恶的船员、该死的船员、杀人犯和绑匪。没、没有您,他们的噩梦在哪里,他们长久以来许诺的赔偿在哪里?没有您,他们的铁链、枷锁、镣铐和桎梏在哪里?没有您,那烫瞎他们双眼的烙铁在哪里?谁来把他们丢出窗外,折断他们的骨头?谁来执行吊刑,折磨他们的关节?我失去的爱人,她在哪里?】
沃尔夫随手写出的句子就像格言一样精彩。随书附赠的笔记本里收录这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里也贴几句(结合上下文看会更觉得有味道):
【你站在生命的起始处望来,当然充满期待。而我从生命的终结处回首,便知道它有多渺小。
【我陷入对曾经偶像的钦慕中,无法自拔,正如琥珀里的苍蝇——它永远是一棵松树的俘虏,尽管那松树早已消失不在了。
【我们珍爱的这个世界,它已绕着太阳走了太久,经线和纬线都已磨破,从时间的织布机上落了下来,成了一地的尘埃和线头。
【全能之神当然知道一切谜题的答案。他长吟的词语就是我们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词的一部分。
【鬼魅仅仅是人编造的借口,这样我们就不用因为自己被夜风吓到而蒙羞。
【我们和大部分真实的虚假之物一样,是粒子在宇宙中的舞蹈。
下面说说我了解到的评论家对《新日》的看法。由于本人对文艺理论一窍不通,说错的地方欢迎指正。
上个学期我在吴岩老师那里蹭科幻理论的研究生课程,和大家一起读苏恩文的《科幻小说面面观》。这本书里居然有一句话是评价吉恩·沃尔夫的。由于苏恩文一贯看不上奇幻小说,所以能给一句评价已经让我很震惊了,或者可以理解为苏恩文把《新日》看作是科幻小说。
他的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如下:吉恩·沃尔夫和弗兰克·赫伯特(《沙丘》)都是宫廷诗人,为君主专制唱赞歌,但是他们的作品写得好看,让人看了会“战栗”(原文为frisson,这是个法语词,表示因激动、恐惧或喜悦而产生的战栗,哆嗦)。——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frisson的体验,比如看某个电影情节时突然激动得全身起鸡皮疙瘩。
综合一些零散的观点,大概可以认为《新日之书》是一部现代主义小说,更确切地说,它带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文学的意味。(我们熟悉奇幻史诗大多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
《新日》强调内心剖析,因为沃尔夫受到了普鲁斯特的影响,沃尔夫本人也承认这一点。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森(火星三部曲作者)也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我不是说沃尔夫成了‘地摊文学的普鲁斯特’,我不是说地摊文学好比粘土,普鲁斯特好比窑室,而沃尔夫就是那一把火。即便这些是真的,也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是,沃尔夫读过《追忆似水年华》之后,就意识到了自己是自由的。”
沃尔夫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迷恋于描写人的知觉和记忆(这篇采访收录在随书附赠的阅读手册中),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要做的是展示事物在我眼中的真实模样。主题和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有互动的,这才是事物存在的真正方式。而另一种认识——在大多数虚构作品中,作家和角色都能清晰而客观地感受到周围的一切——才是不真实的。
你坐在那儿并且认为自己正看着我,我坐在这儿并且认为自己正看着你,但是,我们真正的反应对象是刺激了视网膜中神经末梢的光的模式,是从我们身上反射出来的光的模式。这是光波、视网膜和大脑之间的互动过程。而一旦改变了我们眼睛的工作机理,改变了光线的性质,那么我们脑中的彼此就会跟现在的感知完全不同。】
我的理解是,沃尔夫要捕捉的“真实”只是人的感受,而不是所谓“客观真实”。他的世界观受到现代物理、生理、心理和神经科学的很大影响,他认为个体是无法认识“客观真实”的,每个人的体验都只是对现实的扭曲折射。《新日》通过塞万里安的记忆、梦境以及他听来的民间故事和剧本展开故事,这些全都是对兀司时代的“折射”而非直白介绍。所谓“真相”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去破解。这给阅读带来了难度,但是难度翻倍,阅读快感也翻倍,所以才会有苏恩文所说的frisson。
沃尔夫让我想到了印象派绘画,这个流派是现代绘画的开端,原因之一是它的兴起离不开19世纪物理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发展。我们熟悉莫奈的《睡莲》、梵高的《星夜》,这些画作强调的是某一个瞬间的光与色在视觉中造成的印象,而不是描绘对象的客观细节。在某种程度上,《新日》与之异曲同工。印象派的现代性在于对人类视觉实现过程的重新审视,同样,《新日》的现代性在于对人类记忆实现过程的重新审视。
贴在《新日》身上的各种标签还有很多。不喜欢这部书的人甚至称它是奇幻小说中的《尤利西斯》。我认为这其实也是一种褒奖。
虽然《新日之书》仍是一部类型文学作品,但它是其中的异类,因此被许多类型文学的读者忽视了。它也没有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尽管它写得比很多主流文学经典还要好。“新怪谭”的代表人物柴纳·米耶维就曾为沃尔夫感到可惜,称“不认可吉恩·沃尔夫是主流文学永恒的羞耻。”
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这套书我大概通读了五六遍,这一节就说说我眼中《新日之书》几个值得读的地方。
首先是内容特别三俗。奇幻小说和骑士小说中必须有的情节套路,《新日》全都有:出身低贱的男主角发掘自己的身世之谜,他带着一把有名字的剑去远方,结识白胡子老头儿并且英雄救美,最后成为王者;他必须遇到贵妇、骑士、女巫、怪兽、戏班子和陌生人悄悄塞给他的纸条;他必须经历爱情、阴谋、复仇、决斗、革命、战争和孤独的船上生活……
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这些情节人畜无害就把《新日》当成礼物送给亲戚家的小朋友。这部书里充斥着各种超重口味的情节,18岁以下不宜阅读。
主人公塞万里安是一个拷刑吏,他以行刑折磨人为业。书里有各种刑具和行刑方法的描述,刽子手当众斩首的场面写了两次。
塞万里安对遇见的几乎每个女性(从萝莉到熟女)都有欲望,他的童贞之身是在师兄带领下逛妓院时失去的,他至少与书中的5位女性发生了关系。(这部书因此被我的一位女性同事称为“种马文”。)另外,书中多处暗示兀司时代的性风俗相当开放,同性之爱、兄妹乱伦不足为奇,甚至还存在恋童行为。
更变态的内容是盗尸。盗尸并不稀罕,大约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一直有人以盗尸、贩尸为业,把死人卖到医学院给学生解剖用。
![]() |
墓园里的防盗尸设施。 |
但是《新日》中盗尸不是为了解剖,而是为了吃。是的,你没看错,吃尸体,还要大家围成一圈坐着搞分享仪式。(说实话我审稿子看到这段的时候,感到胃部非常不适,不知道译者mm怎么熬过来的。)
最后说一点轻松的。书里真的出现了“猫女”这样的角色,就像日漫里画的那样,猫首女人身,手心有肉球。(不知道宅男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性幻想。)
第二个看点是文笔。沃尔夫擅长用语言来塑造人物。举一个例子:赫泽,一个猥琐、心理扭曲、喜欢围观死刑的话痨(还是个结巴)。赫泽有一个成人玩具被人偷走了,他跟塞万里安抱怨这件事情:
【师、师、师傅,当我在类星体号上时,曾有一个性玩具,一个玩偶,您知道吗,一个性幻想的对象。她是那么美,漂亮的瞳仁好像两口深井,紫色的眼眸如同夏日盛开的紫苑或是紫罗兰。师傅,需要整床整床的这样的花朵,才能酿出那样一双眼睛。那柔滑的肉体总是像阳光一样温暖。她、她、她如今在哪里?我的专属阴道,我的乖宝宝?谁偷走了她,但愿钩、钩、钩子插进那两只贼手!碾碎那双手,师傅,用石头碾碎!把罪人的肠子绕、绕、绕到你的辘、辘轳上吧,把他们的眼珠子塞进他们嘴里。阉了他们,把他们下面剃个干净,让情妇不认得他们,让爱人责骂他们,让那些没羞没臊的娼、娼、娼妓肆无忌惮地嘲笑他们!随意处置那些罪人吧!他们何曾悲悯过无辜的人?他们何曾战栗,何曾哭泣?什么样的人能像他们那样造孽?这群盗贼、伪友、叛徒、邪恶的船员、该死的船员、杀人犯和绑匪。没、没有您,他们的噩梦在哪里,他们长久以来许诺的赔偿在哪里?没有您,他们的铁链、枷锁、镣铐和桎梏在哪里?没有您,那烫瞎他们双眼的烙铁在哪里?谁来把他们丢出窗外,折断他们的骨头?谁来执行吊刑,折磨他们的关节?我失去的爱人,她在哪里?】
沃尔夫随手写出的句子就像格言一样精彩。随书附赠的笔记本里收录这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里也贴几句(结合上下文看会更觉得有味道):
【你站在生命的起始处望来,当然充满期待。而我从生命的终结处回首,便知道它有多渺小。
【我陷入对曾经偶像的钦慕中,无法自拔,正如琥珀里的苍蝇——它永远是一棵松树的俘虏,尽管那松树早已消失不在了。
【我们珍爱的这个世界,它已绕着太阳走了太久,经线和纬线都已磨破,从时间的织布机上落了下来,成了一地的尘埃和线头。
【全能之神当然知道一切谜题的答案。他长吟的词语就是我们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词的一部分。
【鬼魅仅仅是人编造的借口,这样我们就不用因为自己被夜风吓到而蒙羞。
【我们和大部分真实的虚假之物一样,是粒子在宇宙中的舞蹈。
下面说说我了解到的评论家对《新日》的看法。由于本人对文艺理论一窍不通,说错的地方欢迎指正。
上个学期我在吴岩老师那里蹭科幻理论的研究生课程,和大家一起读苏恩文的《科幻小说面面观》。这本书里居然有一句话是评价吉恩·沃尔夫的。由于苏恩文一贯看不上奇幻小说,所以能给一句评价已经让我很震惊了,或者可以理解为苏恩文把《新日》看作是科幻小说。
他的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如下:吉恩·沃尔夫和弗兰克·赫伯特(《沙丘》)都是宫廷诗人,为君主专制唱赞歌,但是他们的作品写得好看,让人看了会“战栗”(原文为frisson,这是个法语词,表示因激动、恐惧或喜悦而产生的战栗,哆嗦)。——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frisson的体验,比如看某个电影情节时突然激动得全身起鸡皮疙瘩。
综合一些零散的观点,大概可以认为《新日之书》是一部现代主义小说,更确切地说,它带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文学的意味。(我们熟悉奇幻史诗大多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
《新日》强调内心剖析,因为沃尔夫受到了普鲁斯特的影响,沃尔夫本人也承认这一点。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森(火星三部曲作者)也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我不是说沃尔夫成了‘地摊文学的普鲁斯特’,我不是说地摊文学好比粘土,普鲁斯特好比窑室,而沃尔夫就是那一把火。即便这些是真的,也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是,沃尔夫读过《追忆似水年华》之后,就意识到了自己是自由的。”
沃尔夫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迷恋于描写人的知觉和记忆(这篇采访收录在随书附赠的阅读手册中),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要做的是展示事物在我眼中的真实模样。主题和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有互动的,这才是事物存在的真正方式。而另一种认识——在大多数虚构作品中,作家和角色都能清晰而客观地感受到周围的一切——才是不真实的。
你坐在那儿并且认为自己正看着我,我坐在这儿并且认为自己正看着你,但是,我们真正的反应对象是刺激了视网膜中神经末梢的光的模式,是从我们身上反射出来的光的模式。这是光波、视网膜和大脑之间的互动过程。而一旦改变了我们眼睛的工作机理,改变了光线的性质,那么我们脑中的彼此就会跟现在的感知完全不同。】
我的理解是,沃尔夫要捕捉的“真实”只是人的感受,而不是所谓“客观真实”。他的世界观受到现代物理、生理、心理和神经科学的很大影响,他认为个体是无法认识“客观真实”的,每个人的体验都只是对现实的扭曲折射。《新日》通过塞万里安的记忆、梦境以及他听来的民间故事和剧本展开故事,这些全都是对兀司时代的“折射”而非直白介绍。所谓“真相”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去破解。这给阅读带来了难度,但是难度翻倍,阅读快感也翻倍,所以才会有苏恩文所说的frisson。
![]() |
莫奈这幅画的感觉和《新日之书》中哥遥河畔的某些场景非常像。 |
沃尔夫让我想到了印象派绘画,这个流派是现代绘画的开端,原因之一是它的兴起离不开19世纪物理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发展。我们熟悉莫奈的《睡莲》、梵高的《星夜》,这些画作强调的是某一个瞬间的光与色在视觉中造成的印象,而不是描绘对象的客观细节。在某种程度上,《新日》与之异曲同工。印象派的现代性在于对人类视觉实现过程的重新审视,同样,《新日》的现代性在于对人类记忆实现过程的重新审视。
贴在《新日》身上的各种标签还有很多。不喜欢这部书的人甚至称它是奇幻小说中的《尤利西斯》。我认为这其实也是一种褒奖。
虽然《新日之书》仍是一部类型文学作品,但它是其中的异类,因此被许多类型文学的读者忽视了。它也没有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尽管它写得比很多主流文学经典还要好。“新怪谭”的代表人物柴纳·米耶维就曾为沃尔夫感到可惜,称“不认可吉恩·沃尔夫是主流文学永恒的羞耻。”
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