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本质:寂寞与自由 - 嵇少丞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09年08月31日
http://www.1cbn.com/s/n/000007/20090831/000000124782.shtml
笔者曾于1998~1999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度过一年的教授学术假,所在的国立研究所在我办公室的门上写着“Mr. Dr. Prof. Shaocheng Ji”(嵇少丞教授博士先生)。每次旅行,秘书给我买好的飞机票、火车票上我的名字之前也印明“Mr. Dr. Prof.”,如此“不厌其烦”标明头衔,德国人对教授的尊敬由此可见一斑。
欧元之前的德国马克上印着德国历史上著名科学家而不是政治家的头像。在德国大小城市中,用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公园比比皆是。德国前总理科尔说过:“我们德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对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德国人为何对大学教授如此尊重和尊敬? 我认为这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教授们用他们的实际业绩赢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尊敬,二是民众从教授们创造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成果中享受到实际的利益。
德国历史上和现代都产生过很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等。德国柏林市的洪堡大学(1949年前叫柏林大学),一个学校就有29位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的教授们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怎能不被他们的国人尊重和尊敬呢?
德国之所以在学术和思想界名人辈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德国很早建立了完善的大学教育系统。早在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便厉行教育改革,他被后人称为德国现代教育之父。
洪堡深刻改组了普鲁士公立学校。他把柏林大学(1949年改名为洪堡大学)建成科研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大学,使之成为各德国大学效法的榜样。洪堡从“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的机构”这一核心观念出发,认为只有那些“纯粹科学”才能使人心智得到完整的训练,才能教会人们去进行自动的、创造性的思考,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大学的研究并非是对实用的、专门性科学知识的研究,以实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于人格发展并无多大裨益。
根据洪堡的理念,大学的基本特征有二:寂寞(独立)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应用洪堡的教育理念,德国的大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
除了理念之外,德国对教育的投入大且持续。19世纪初,普鲁士惨败于拿破仑的法国,虽然当时普鲁士正在向法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依然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下决心要办好教育。柏林大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了,威廉三世不仅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柏林大学的校舍,而且每年还为柏林大学拨款15万塔勒。
而在教育大臣洪堡为学校做的经费预算中,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用作为建筑费用,较多的经费则用于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一流教授,比人员工资预算还要多出一倍的是用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预算。洪堡明确提出:“国家必须对教学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是职业或技术培训中心,更不是卖文凭的机构”。如此,“为科学而工作”成为柏林大学的校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也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可惜,在当下,人们把这样的理念几乎忘记了。
在大学治理问题上,洪堡并没有采用当今中国流行的招聘大学院长、副校长(正校长任命制产生,不公开招聘)的“笔试+口试”或“人机对话”的选才方法,而是自作主张地就直接聘请了呼吁推行全民教育的学者费希特出任柏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于是这个大学的讲台上之后就出现了黑格尔、叔本华、格林兄弟、普朗克、爱因斯坦……
看到这里,我们对德国人为何这么尊重和尊敬大学教授就不足为怪了。
为什么我们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对自己大学的教授尊重和尊敬呢?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大学的教授中没有出现莱布尼茨、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和海森堡格等科学和文化大师,没有发明汽车、火车、轮船、照相机等,也没有发现电、微积分和相对论。
这里既有体制问题,也有知识分子自身的问题,如果耐不住寂寞,热衷吹牛拍马、混迹于世俗与官场,注定在科学上没有创新。如果连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都没有人管,这种氛围中又怎会出得了真正的成果?自身不争气,就怪不得民众不尊重和不尊敬了。真应该好好学学洪堡提倡的“自由与寂寞”。
(作者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
http://www.1cbn.com/s/n/000007/20090831/000000124782.shtml
笔者曾于1998~1999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度过一年的教授学术假,所在的国立研究所在我办公室的门上写着“Mr. Dr. Prof. Shaocheng Ji”(嵇少丞教授博士先生)。每次旅行,秘书给我买好的飞机票、火车票上我的名字之前也印明“Mr. Dr. Prof.”,如此“不厌其烦”标明头衔,德国人对教授的尊敬由此可见一斑。
欧元之前的德国马克上印着德国历史上著名科学家而不是政治家的头像。在德国大小城市中,用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公园比比皆是。德国前总理科尔说过:“我们德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对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德国人为何对大学教授如此尊重和尊敬? 我认为这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教授们用他们的实际业绩赢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尊敬,二是民众从教授们创造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成果中享受到实际的利益。
德国历史上和现代都产生过很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等。德国柏林市的洪堡大学(1949年前叫柏林大学),一个学校就有29位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的教授们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怎能不被他们的国人尊重和尊敬呢?
德国之所以在学术和思想界名人辈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德国很早建立了完善的大学教育系统。早在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便厉行教育改革,他被后人称为德国现代教育之父。
洪堡深刻改组了普鲁士公立学校。他把柏林大学(1949年改名为洪堡大学)建成科研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大学,使之成为各德国大学效法的榜样。洪堡从“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的机构”这一核心观念出发,认为只有那些“纯粹科学”才能使人心智得到完整的训练,才能教会人们去进行自动的、创造性的思考,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大学的研究并非是对实用的、专门性科学知识的研究,以实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于人格发展并无多大裨益。
根据洪堡的理念,大学的基本特征有二:寂寞(独立)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应用洪堡的教育理念,德国的大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
除了理念之外,德国对教育的投入大且持续。19世纪初,普鲁士惨败于拿破仑的法国,虽然当时普鲁士正在向法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依然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下决心要办好教育。柏林大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了,威廉三世不仅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柏林大学的校舍,而且每年还为柏林大学拨款15万塔勒。
而在教育大臣洪堡为学校做的经费预算中,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用作为建筑费用,较多的经费则用于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一流教授,比人员工资预算还要多出一倍的是用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预算。洪堡明确提出:“国家必须对教学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是职业或技术培训中心,更不是卖文凭的机构”。如此,“为科学而工作”成为柏林大学的校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也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可惜,在当下,人们把这样的理念几乎忘记了。
在大学治理问题上,洪堡并没有采用当今中国流行的招聘大学院长、副校长(正校长任命制产生,不公开招聘)的“笔试+口试”或“人机对话”的选才方法,而是自作主张地就直接聘请了呼吁推行全民教育的学者费希特出任柏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于是这个大学的讲台上之后就出现了黑格尔、叔本华、格林兄弟、普朗克、爱因斯坦……
看到这里,我们对德国人为何这么尊重和尊敬大学教授就不足为怪了。
为什么我们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对自己大学的教授尊重和尊敬呢?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大学的教授中没有出现莱布尼茨、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和海森堡格等科学和文化大师,没有发明汽车、火车、轮船、照相机等,也没有发现电、微积分和相对论。
这里既有体制问题,也有知识分子自身的问题,如果耐不住寂寞,热衷吹牛拍马、混迹于世俗与官场,注定在科学上没有创新。如果连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都没有人管,这种氛围中又怎会出得了真正的成果?自身不争气,就怪不得民众不尊重和不尊敬了。真应该好好学学洪堡提倡的“自由与寂寞”。
(作者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