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的無意義
「我發燒了」
「你多喝水」
「好」
如果對話只有一種可能性,那麼人是否應該小心地收好發起對話的願望,避免無意義的人生中另一場無意義的發生?所有字句都在我的腦海裡熱鬧地演完了,而你在電話的另一頭,只接收到了我的沉默。
語言的匱乏導致了它 無法完全/完全無法 承載情感的流動。對方的回應只不過表明了「TA活著」,「TA收到了」,「TA願意回覆」。發起對話,莫非真的只是想確認這三點麼?對話的無意義使得對方成為機器人,明白你說的每一個詞語的意思,但是並無真正的同情與體會,回覆也是機械的。回覆完了,TA很有可能就把這事給忘了。
我媽過世后那幾天,我跟誰都沒主動提起。不是沒有傾訴的慾望,而是我知道別人會給出怎樣的回應,而我需要的不僅僅是那樣的回應。這怪不得別人,是語言本身太單薄,為了顯得厚重真摯,對方就需要小心措辭。可是人是否真的需要勉強對方絞盡腦汁來遣詞造句,給出一個自己都能想到的回應呢?
如果扔出的石子到不了對岸,又何必看到它在水面上撲騰出漣漪。
我不想給任何人添麻煩,所以,還是什麼都別說了吧。
「你多喝水」
「好」
如果對話只有一種可能性,那麼人是否應該小心地收好發起對話的願望,避免無意義的人生中另一場無意義的發生?所有字句都在我的腦海裡熱鬧地演完了,而你在電話的另一頭,只接收到了我的沉默。
語言的匱乏導致了它 無法完全/完全無法 承載情感的流動。對方的回應只不過表明了「TA活著」,「TA收到了」,「TA願意回覆」。發起對話,莫非真的只是想確認這三點麼?對話的無意義使得對方成為機器人,明白你說的每一個詞語的意思,但是並無真正的同情與體會,回覆也是機械的。回覆完了,TA很有可能就把這事給忘了。
我媽過世后那幾天,我跟誰都沒主動提起。不是沒有傾訴的慾望,而是我知道別人會給出怎樣的回應,而我需要的不僅僅是那樣的回應。這怪不得別人,是語言本身太單薄,為了顯得厚重真摯,對方就需要小心措辭。可是人是否真的需要勉強對方絞盡腦汁來遣詞造句,給出一個自己都能想到的回應呢?
如果扔出的石子到不了對岸,又何必看到它在水面上撲騰出漣漪。
我不想給任何人添麻煩,所以,還是什麼都別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