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世的人
遇见那个少年的时候,是深夜11点的大昭寺,从阿里转山回来的我们又一次回到拉萨,无所事事又兜回大昭寺前磕头。
半夜里磕头的人比白天少很多,加上我和熊猫也只有四个人。除了我们二人,另外一个似乎是藏人,还有一个背着大包的少年。漆黑的夜看不清楚长相,只是从身上的穿着,依稀判断是外乡来此磕头的藏族少年。
我先脱鞋磕头,然后怂恿熊猫也磕头,她在那里犹豫是否要脱鞋。此刻,少年忽然转过身说,没有关系的,心诚即好。于是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开了。
“你是哪里来的?”
“浙江”
“来了多久?”
“三年,走路来到拉萨的。”
“多大?”
“20岁。”
“不读书么?”
“不想读书。”
“还打算走多久?”
“不知道,也许3、4年吧,走完1万公里”。
这一番问答,提起了熊猫的兴趣,20岁,没有读书,选择用双脚丈量土地,从浙江某个小村落走到拉萨。所有的行李是背在身上的80升背包,带着锅,帐篷。放弃所有的电子产品,手机,相机,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一直到破了烂了,才去换新的。
“是什么支撑你决心走出去看世界?”
“母亲,她支持我的这个决定。”
“生活费哪里来?”
“17岁之前自己挣,之后在路上零星打工,沿路节俭,一日两顿。”
“和家里人怎么联系?”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如果有公用电话,就打个电话回家。”
“晚上睡在哪里?”
“帐篷,山上。”
他的话语缓慢略有困顿,也许是因为太久无人交流,只是很感激有人愿意和他说话。又从内袋里掏出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三年的风餐露宿早就将照片上的那个青涩少年变为眼前黝黑破旧的模样。
“为什么不回家?因为想要完成一个壮举?”
“因为母亲支持,我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一开口,这样的理由又似乎有些缺乏新意,如同所有旅行书上千篇一律的说法,如同拉萨街头满大街的90后藏漂,因为年轻,还可以有将大把大把的时间耗费在此,开旅馆,摆地摊,做买卖,又或者什么都不干只是为了来此晒太阳。
这一次,90后的藏漂们让我有些诧异,但反过来想,我第一次来拉萨不也正是他们现在的那个年龄?何况,现在90后的家庭条件比我们当初好太多,时代不同,亦无可厚非。
然而,面前的这个94年的少年明显不是。我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内心里产生无数疑惑。也许是他的精神问题?也许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也许是.....又或许这些所有只是我的无知和现实冷漠。
因不和外界交流只是一个人艰苦而孤单的走路,他的所有举动,又如同那些传说中的,遁世的人。
当年我认识给母亲磕10万个长头的藏族少女尼吉的时候,那一年,尼吉也是17岁。眼前的这个决心徒步1万公里的孩子,开始行走的时候也是17岁。
拉萨的冷寒意袭来,我们问他是否饿了,少年害羞的点点头。走到路边摊,把摊位上的3个煎饼全部买了递给少年。都是走在路上的人,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
少年接过饼,感激地拥抱,转身消失在夜色中的拉萨街头。我已经一身冷汗。
没有姓名,没有通讯工具,没有一张照片,没有任何痕迹,如同没有这个晚上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虚妄。
半夜里磕头的人比白天少很多,加上我和熊猫也只有四个人。除了我们二人,另外一个似乎是藏人,还有一个背着大包的少年。漆黑的夜看不清楚长相,只是从身上的穿着,依稀判断是外乡来此磕头的藏族少年。
我先脱鞋磕头,然后怂恿熊猫也磕头,她在那里犹豫是否要脱鞋。此刻,少年忽然转过身说,没有关系的,心诚即好。于是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开了。
“你是哪里来的?”
“浙江”
“来了多久?”
“三年,走路来到拉萨的。”
“多大?”
“20岁。”
“不读书么?”
“不想读书。”
“还打算走多久?”
“不知道,也许3、4年吧,走完1万公里”。
这一番问答,提起了熊猫的兴趣,20岁,没有读书,选择用双脚丈量土地,从浙江某个小村落走到拉萨。所有的行李是背在身上的80升背包,带着锅,帐篷。放弃所有的电子产品,手机,相机,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一直到破了烂了,才去换新的。
“是什么支撑你决心走出去看世界?”
“母亲,她支持我的这个决定。”
“生活费哪里来?”
“17岁之前自己挣,之后在路上零星打工,沿路节俭,一日两顿。”
“和家里人怎么联系?”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如果有公用电话,就打个电话回家。”
“晚上睡在哪里?”
“帐篷,山上。”
他的话语缓慢略有困顿,也许是因为太久无人交流,只是很感激有人愿意和他说话。又从内袋里掏出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三年的风餐露宿早就将照片上的那个青涩少年变为眼前黝黑破旧的模样。
“为什么不回家?因为想要完成一个壮举?”
“因为母亲支持,我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一开口,这样的理由又似乎有些缺乏新意,如同所有旅行书上千篇一律的说法,如同拉萨街头满大街的90后藏漂,因为年轻,还可以有将大把大把的时间耗费在此,开旅馆,摆地摊,做买卖,又或者什么都不干只是为了来此晒太阳。
这一次,90后的藏漂们让我有些诧异,但反过来想,我第一次来拉萨不也正是他们现在的那个年龄?何况,现在90后的家庭条件比我们当初好太多,时代不同,亦无可厚非。
然而,面前的这个94年的少年明显不是。我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内心里产生无数疑惑。也许是他的精神问题?也许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也许是.....又或许这些所有只是我的无知和现实冷漠。
因不和外界交流只是一个人艰苦而孤单的走路,他的所有举动,又如同那些传说中的,遁世的人。
当年我认识给母亲磕10万个长头的藏族少女尼吉的时候,那一年,尼吉也是17岁。眼前的这个决心徒步1万公里的孩子,开始行走的时候也是17岁。
拉萨的冷寒意袭来,我们问他是否饿了,少年害羞的点点头。走到路边摊,把摊位上的3个煎饼全部买了递给少年。都是走在路上的人,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
少年接过饼,感激地拥抱,转身消失在夜色中的拉萨街头。我已经一身冷汗。
没有姓名,没有通讯工具,没有一张照片,没有任何痕迹,如同没有这个晚上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