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胆谈谈大语文(一)
要说起语文和语文教育,这么宏大的话题,从何谈起?然而身为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这又是最最性命攸关的问题。
今天,2014年10月19日,是我三十一周岁的生日。借着生日,借着名字中的“放”字,且放胆为文,抛砖引玉。
就让我从最关切的“大语文”谈起。什么是“大语文”?
首先,“大语文”是一种观念。一句话:语文即生活。当然,这并非是我的发明创造,而是一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行业共识。
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是高举“大语文”旗帜的,也是我很钦佩的一位前辈。第一次听到黄老师的大名,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我的老师严萍说,要关注这个人。严老师作古已有年,而彼时岂能料想,今天的我会走在语文这条路上。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在北京四中,我有幸和刘葵老师、李志老师共事过,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观念的契合。记得一次年末,高中部要举办新年舞会,不知哪个学生大胆地在雪地里画了一张大大的图来表示“求舞伴”,有位同学在楼上看到此事,明明兴奋不已,可是说出来的话却是:他不该这么做。刘老师感慨说,我们真实的人生,都活到哪里去了?
“求舞伴”这事情和语文有关么?有关。前面已经说了,按“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即生活。加一句补充,就是这生活还要带着价值判断,它指向真善美,它反对假恶丑。
我们的课标里面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认为语文课程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什么是工具性?口头的,学普通话,读准字音,开口流利表达;书面的,写字认字,组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所谓“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是也。什么是人文性?大到生活,关乎灵魂——所谓“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是也。
不得不说,我们学校里大部分的语文课,工具性占了主流,而人文性严重缺失。一旦工具性吞并了人文性,语文就死了。荒谬种种罄竹难书,这里先不展开。要看工具性吞并人文性的极端事实,看我们过去(以及现在很多地方)的外语教育就可以了。
而秉持“大语文”观念的人,会更强调人文性。强调人文性,语文就是活的。因为人是活的。正因为有了人文性的翅膀,语文才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包。
也有人会持这样的观点,认为语文才是最重要的学科。要不然你连数学应用题都看不懂,怎么做数学。观点有理,但理由还是工具性的。这不够。
语文是最重要的学科,确实如此。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是中小学人文教育的最后阵地。我们没有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历史、地理属于文科,课虽有,事实上基本只有知识性,大多数学生应付完考试了事。而像当今社会新兴的各门社会科学,中学生罕有问津的机有。只有语文课,虽然遍体鳞伤,却到底保留了人文教育的可能性。语文要大,不仅要把文史哲一锅端,还得把更多的东西容纳进来。随便举个例子,把科学实验报告写到语文随笔里面可不可以?这是孩子的兴趣,从生活中来,文从字顺,条理清晰,有何不可?
行文至此,我的伙伴伍兵兵正在课堂上讲着古诗的平仄,带学生用吟唱的方式,读着王安石的诗歌《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六年级学生,半大不大,带着专注好奇,沉浸在古诗的音韵之美里。
什么是“大语文”?这就是。
今天,2014年10月19日,是我三十一周岁的生日。借着生日,借着名字中的“放”字,且放胆为文,抛砖引玉。
就让我从最关切的“大语文”谈起。什么是“大语文”?
首先,“大语文”是一种观念。一句话:语文即生活。当然,这并非是我的发明创造,而是一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行业共识。
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是高举“大语文”旗帜的,也是我很钦佩的一位前辈。第一次听到黄老师的大名,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我的老师严萍说,要关注这个人。严老师作古已有年,而彼时岂能料想,今天的我会走在语文这条路上。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在北京四中,我有幸和刘葵老师、李志老师共事过,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观念的契合。记得一次年末,高中部要举办新年舞会,不知哪个学生大胆地在雪地里画了一张大大的图来表示“求舞伴”,有位同学在楼上看到此事,明明兴奋不已,可是说出来的话却是:他不该这么做。刘老师感慨说,我们真实的人生,都活到哪里去了?
“求舞伴”这事情和语文有关么?有关。前面已经说了,按“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即生活。加一句补充,就是这生活还要带着价值判断,它指向真善美,它反对假恶丑。
我们的课标里面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认为语文课程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什么是工具性?口头的,学普通话,读准字音,开口流利表达;书面的,写字认字,组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所谓“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是也。什么是人文性?大到生活,关乎灵魂——所谓“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是也。
不得不说,我们学校里大部分的语文课,工具性占了主流,而人文性严重缺失。一旦工具性吞并了人文性,语文就死了。荒谬种种罄竹难书,这里先不展开。要看工具性吞并人文性的极端事实,看我们过去(以及现在很多地方)的外语教育就可以了。
而秉持“大语文”观念的人,会更强调人文性。强调人文性,语文就是活的。因为人是活的。正因为有了人文性的翅膀,语文才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包。
也有人会持这样的观点,认为语文才是最重要的学科。要不然你连数学应用题都看不懂,怎么做数学。观点有理,但理由还是工具性的。这不够。
语文是最重要的学科,确实如此。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是中小学人文教育的最后阵地。我们没有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历史、地理属于文科,课虽有,事实上基本只有知识性,大多数学生应付完考试了事。而像当今社会新兴的各门社会科学,中学生罕有问津的机有。只有语文课,虽然遍体鳞伤,却到底保留了人文教育的可能性。语文要大,不仅要把文史哲一锅端,还得把更多的东西容纳进来。随便举个例子,把科学实验报告写到语文随笔里面可不可以?这是孩子的兴趣,从生活中来,文从字顺,条理清晰,有何不可?
行文至此,我的伙伴伍兵兵正在课堂上讲着古诗的平仄,带学生用吟唱的方式,读着王安石的诗歌《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六年级学生,半大不大,带着专注好奇,沉浸在古诗的音韵之美里。
什么是“大语文”?这就是。
将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要不要活在格子里 (59人喜欢)
- 把恐惧转化为工作量 (6人喜欢)
- 又见文科危机 (42人喜欢)
- 这几部电影在打造什么 (5人喜欢)
- 想要与你共勉的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