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
几个月前以色列朋友拿到奖学金,要来中国上一学期汉语。他发了可选学校的名单给我,咨询我的意见。
名单上前两所就是北大清华,我于是用红笔圈出来,跟他讲:“学中文有什么好犹豫的,当然去北大啊。我当年想上还上不了呢。”
他笑:“居然不推荐我去你们学校?”
“我们学校中文当然也很强,但北京毕竟资源更多。”
“我担心如果自己去北京这种大城市,大家都跟我说英语,不利于我练习中文,所以我也在考虑要不要去上海。”
“在上海跟你讲英文的恐怕不会少到哪里去……但你要是想去上海的话,那就去复旦啦去复旦啦去复旦啦。”
他说他再和朋友考虑一下。一星期后跟我说,他和朋友花了整整三天时间,“什么都没做,全泡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研究北京的空气污染”。最后他朋友决定放弃全额奖学金来中国的机会,而他选择了上海交大(据说对外汉语教学交大更强)。
放弃奖学金的那个男生是他们班成绩最好的,真心是学霸。老师听说他放弃后觉得很可惜,我听了也觉遗憾。
“就因为空气不好就不去北京啊?这么多人在北京生活不也没死……为学术做出点牺牲啦同学。”我跟他开玩笑,多少觉得这些人小题大做。
“那是你!你们中国人已经习惯那种生活十几年了,可是对我们来讲要适应不容易!我有呼吸道疾病,如果去北京,很可能会死!”
他气得满面通红,我也被吼得灰头土脸。
后来那个放弃奖学金的男生决定研究生去念环境科学,相信自己的知识很快会在中国派上用场。我也从以色列回到北京,雾中来霾里去,上地铁下人海。和在帝都工作的学姐吃饭,聊起很多人每天在上下班路上花四五个小时,起早贪黑折磨自己。
“不过,”学姐说,“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这些事‘习惯就好了’”。
“为什么要习惯呢?千万不要习惯。”我斩钉截铁地摇头。
再后来我回南京。虽然仍觉空气沉重,但秋天阳光灿烂,运气好时甚至能见蓝天。渐渐地我也想:习惯就好了。
对那些有能力争取到更多自由、可以选择到别处生活的人来说,他们当然有足够的底气告诫别人:“永远不要习惯这样的生活,永远不要因为一个配不上你的社会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但对那些一辈子身陷囹圄的人而言,似乎除了“习惯就好”,确实难以找到更能让自己安心的生存哲学。
想起在以色列朋友家做客,我帮她冲洗番茄,她站在旁边剥蒜。聊起以色列政府对西岸限水限电,姑娘义愤填膺:“为什么以色列人可以无所顾忌地用水,而巴勒斯坦人却要被规定每日用水的上限呢?”她如往常一样,连名带姓郑重地叫我,问:“难道他们不是人吗?不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吗?”
我握着手里的番茄,回答她的只有哗哗水声。
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当然比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好,但恐怕好不到哪里去。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中国人,欧洲人,美国人……都一样,却那么不一样。
————————————————————————————————————————————
文末乐一乐吧:我忧心忡忡地跟法国朋友讲新闻说现在北京平均每天确诊的癌症病例有100例了(有可能包括外地过来检查的),他说:“我又没得”。我讲很可怕啊,我天天担心。他说:“你又没得”。我说未来难料啊,就是很担心啊。他说:“你现在又还没得”。然后我就没话说了= =
盛希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写给你的信 - 蓝闪蝶 🦋 (12人喜欢)
- 我愿意独自走入这黑夜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