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地球的Google》读书笔记
(一)Google凭什么无视客户需求?
当我们习惯了对客户言听计从,习惯了委曲求全、排除万难以满足客户的任何需求,甚至不惜卑躬屈膝、摇尾乞怜地渴望得到客户一点点可怜的认同,Google——竟然敢于对客户的需求报以冷眼的Google——就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
客户希望用图片、FLASH、浮标等更具表现力的形式俘获更多的眼球,但是Google却仅仅是为了不影响用户的浏览速度,而依然故我地坚持只发布文本广告。
众多客户像饿狼盯着肥肉一样觊觎着Google首页的广告位——说这是世界上最金贵的方寸之地一点也不为过,然而Google却偏偏不理会这凑到嘴边的鸭子,自成立以来其首页就一直保持着简单得令人心虚的风格——一位接受测试的网民就曾将Google的调查人员看作是“乔装打扮的心理学系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编造了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Google公司”。
就像曾经在Yahoo!等以往的搜索引擎身上发生的故事一样,手握巨资的客户非常希望自己的广告费能影响Google的搜索结果,从而在排序中争取一个比较靠前的位置;然而,对于这些其下金潮涌动的需求,Google却根本不予理会,那些为Google贡献了巨额利润的客户发现,他们不仅只能发布与搜索结果相关的文本广告,而且这些广告还必须与电脑用户的搜索结果分离,并且被放在右侧——这个经常被电脑用户“视而不见”的区域。
Google凭什么敢无视客户的需求呢?
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Google持续关注并最终俘获了“客户的客户”——也就是说Google广告客户所试图打动的公众。
与对客户需求的“冷漠”相比,Google对其“客户的客户”(即Google的用户)的需求可谓热情逢迎、关怀备至,如简洁的首页、新闻搜索、网页快照、Google Earth、Gmail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极具价值的服务,都是免费的。
于是,在Google、Google的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Google的客户需要公众(“Google客户的客户”)更多关注自己的广告进而扩大销售增加利润,而公众(“Google客户的客户”)则需要利用Google在网络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Google越是表现出不为巨额广告费折腰的强硬态度,就越能取得公众(“Google客户的客户”)的信任,双方之间的粘合性就越高;而Google的客户就越是不敢将Google当供应商、当乙方来看待——对他们来说,尽管自己支付了巨额的广告费,而且确实是Google的客户,但是由于Google似乎已与自己的客户合二为一了,因此Google反倒成为甲方了。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Google并没有无视客户的需求。
其一,它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深入到了“客户的客户”的需求。没有了解“客户的客户”,就谈不上了解了客户。
其二,它在响应客户需求方面考虑得如此之长远,因为如果为了眼前巨额广告费而没有原则地、机械地去满足客户的一切需求,最终只能放弃搜索结果的客观性,从而丧失公众对Google广告的信任,这对Google的广告客户来说,同样是利益的损失。
对于PR行业的人来说,应该向Google学习:如何做乙方。
(二)Google如何选择CEO?
埃里克•施米特空降Google,可以说是《撬动地球的Google》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故事了。
埃里克•施米特,一位时运不济的计算机博士。在他担任Sun的首席技术官和首席执行官期间,尽管开发出了Java——这一被称作是“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但仍然避免不了离开的命运;在Novell公司担任CEO期间,情况更糟,尽管施米特雄心勃勃,但由于互联网泡沫的破灭,Novell的亏损达到了1.42亿美元之多。然而,即便困窘如此,施米特却“根本不愿意去拜访Google”,因为当时很多人看来,搜索引擎毫无前途。
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Google的创始人,两个极其自负的小伙子。为了保持住对Google的控制权,为了不让Google的创新能力被资本的意志所扼杀,他们坚定地认为Google最不需要的就是一个“管账”的人。因此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吓退了投资人推荐的一个又一个候选人。对待投资人大力举荐的埃里克•施米特,他们也早有安排——像其他人一样,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
约翰•多尔,华尔街最有胆识的风险投资人之一,其所在的KPCB联手红杉基金共向Google投资了2500万美元。在埃里克•施米特之前,为了给Google找到一位合适的CEO,多尔已经白白忙活了16个月了。但是作为风险投资人,多尔坚定的认为,为了保证Google日后能成功地上市,选择一位能被华尔街所认可的CEO,非常重要。
结果,这场之前并不被看好的“招聘”进行得异常成功,约翰•多尔和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组成了拉动Google股价直线上扬的“三叉戟”。如今,Google不仅是搜索引擎,而且被称为拉动互联网经济的引擎。
外聘CEO,在带来新鲜文化刺激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带来“空降兵”与企业创始人之间新的矛盾。而Google在选择埃里克•施米特时,则成功地避开了这一切陷阱和暗礁。仔细分析这次堪称是世界商业史上最成功的“空降”,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关注:
首先,理念认同。选择CEO,与其以往的辉煌成功、能为公司注入急需资源、能带来客户订单等相比,最关键的还是:应该立足于理念的认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空降兵与创始人之间确实是基于长期目标一致的事业合作,而不仅仅是基于利益算计的相互利用。埃里克•施米特之前的履历并没有特别耀眼的光环,但是,正是他领导Sun开发了Java,用互联网战略挑战微软的操作系统垄断;并且他坚持开放原则,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将自己的选择强加给用户——这与Google倡导的独立精神完全一致,正是这一点打动了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
其次,利益捆绑。外部CEO的空降,必然会在组织内增添一个新的利益主张者。对于一个精明的创始人,只要在满足理念一致并且利益一致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才可对空降兵给予完全的信任。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一定坚持要埃里克•施米特在Google投下自己的钱,而在埃里克•施米特出资100万美元之后,Google才慷慨地将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的大权授予他。
第三,极端测试。当埃里克•施米特走进Google的时候,他受到的接待可称不上“友好”: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将他的简历投影在办公室的墙上,而且埃里克•施米特几乎一落座,谢尔盖•布林就开始抨击,称施米特在Novell所采取的策略是“愚昧的表现”。与通常聘任面试的“恳谈”,Google三叉戟的第一次见面,可以说就是一次“争吵”。然而,也只有通过这种争吵,双方才能足够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避免因一味示好而给今后的合作埋下隐患。
第四,有效协调。才气非凡而又喜欢调皮捣蛋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几乎任何公开场合都是西装革履的埃里克•施米特,三人共同掌舵高速疾驰的Google,如何协调领导团队之间的关系是至为关键的。Google的幸运在于它有一个高瞻远瞩的投资人——约翰•多尔。多尔聘请Intuit的首席执行官比尔•坎贝尔作Google的顾问,坎贝尔与乔布斯私交甚厚,曾与后者一起在苹果公司共事,而在领导Claris公司,坎贝尔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由比尔•坎贝尔担任协调人,一是其德高望重的身份无论对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还是埃里克•施米特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二是置身于Google体系之外的超然身份有助于其做出更加客观的评判;三是坎贝尔不仅起到了外部协调的作用,而且事实上还扮演了教练的角色,他的点拨和指导,使Google的三位领导人都受益匪浅。
2007年1季度,埃里克•施米特带领Google将利润历史性地推向10亿美元。是施米特成就了Google?还是Google成就了施米特?
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双方的“互相成就”中,我们看到了“空降CEO的四条原则”:理念认同、利益捆绑、极端测试、有效协调。
当我们习惯了对客户言听计从,习惯了委曲求全、排除万难以满足客户的任何需求,甚至不惜卑躬屈膝、摇尾乞怜地渴望得到客户一点点可怜的认同,Google——竟然敢于对客户的需求报以冷眼的Google——就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
客户希望用图片、FLASH、浮标等更具表现力的形式俘获更多的眼球,但是Google却仅仅是为了不影响用户的浏览速度,而依然故我地坚持只发布文本广告。
众多客户像饿狼盯着肥肉一样觊觎着Google首页的广告位——说这是世界上最金贵的方寸之地一点也不为过,然而Google却偏偏不理会这凑到嘴边的鸭子,自成立以来其首页就一直保持着简单得令人心虚的风格——一位接受测试的网民就曾将Google的调查人员看作是“乔装打扮的心理学系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编造了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Google公司”。
就像曾经在Yahoo!等以往的搜索引擎身上发生的故事一样,手握巨资的客户非常希望自己的广告费能影响Google的搜索结果,从而在排序中争取一个比较靠前的位置;然而,对于这些其下金潮涌动的需求,Google却根本不予理会,那些为Google贡献了巨额利润的客户发现,他们不仅只能发布与搜索结果相关的文本广告,而且这些广告还必须与电脑用户的搜索结果分离,并且被放在右侧——这个经常被电脑用户“视而不见”的区域。
Google凭什么敢无视客户的需求呢?
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Google持续关注并最终俘获了“客户的客户”——也就是说Google广告客户所试图打动的公众。
与对客户需求的“冷漠”相比,Google对其“客户的客户”(即Google的用户)的需求可谓热情逢迎、关怀备至,如简洁的首页、新闻搜索、网页快照、Google Earth、Gmail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极具价值的服务,都是免费的。
于是,在Google、Google的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Google的客户需要公众(“Google客户的客户”)更多关注自己的广告进而扩大销售增加利润,而公众(“Google客户的客户”)则需要利用Google在网络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Google越是表现出不为巨额广告费折腰的强硬态度,就越能取得公众(“Google客户的客户”)的信任,双方之间的粘合性就越高;而Google的客户就越是不敢将Google当供应商、当乙方来看待——对他们来说,尽管自己支付了巨额的广告费,而且确实是Google的客户,但是由于Google似乎已与自己的客户合二为一了,因此Google反倒成为甲方了。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Google并没有无视客户的需求。
其一,它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深入到了“客户的客户”的需求。没有了解“客户的客户”,就谈不上了解了客户。
其二,它在响应客户需求方面考虑得如此之长远,因为如果为了眼前巨额广告费而没有原则地、机械地去满足客户的一切需求,最终只能放弃搜索结果的客观性,从而丧失公众对Google广告的信任,这对Google的广告客户来说,同样是利益的损失。
对于PR行业的人来说,应该向Google学习:如何做乙方。
(二)Google如何选择CEO?
埃里克•施米特空降Google,可以说是《撬动地球的Google》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故事了。
埃里克•施米特,一位时运不济的计算机博士。在他担任Sun的首席技术官和首席执行官期间,尽管开发出了Java——这一被称作是“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但仍然避免不了离开的命运;在Novell公司担任CEO期间,情况更糟,尽管施米特雄心勃勃,但由于互联网泡沫的破灭,Novell的亏损达到了1.42亿美元之多。然而,即便困窘如此,施米特却“根本不愿意去拜访Google”,因为当时很多人看来,搜索引擎毫无前途。
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Google的创始人,两个极其自负的小伙子。为了保持住对Google的控制权,为了不让Google的创新能力被资本的意志所扼杀,他们坚定地认为Google最不需要的就是一个“管账”的人。因此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吓退了投资人推荐的一个又一个候选人。对待投资人大力举荐的埃里克•施米特,他们也早有安排——像其他人一样,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
约翰•多尔,华尔街最有胆识的风险投资人之一,其所在的KPCB联手红杉基金共向Google投资了2500万美元。在埃里克•施米特之前,为了给Google找到一位合适的CEO,多尔已经白白忙活了16个月了。但是作为风险投资人,多尔坚定的认为,为了保证Google日后能成功地上市,选择一位能被华尔街所认可的CEO,非常重要。
结果,这场之前并不被看好的“招聘”进行得异常成功,约翰•多尔和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组成了拉动Google股价直线上扬的“三叉戟”。如今,Google不仅是搜索引擎,而且被称为拉动互联网经济的引擎。
外聘CEO,在带来新鲜文化刺激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带来“空降兵”与企业创始人之间新的矛盾。而Google在选择埃里克•施米特时,则成功地避开了这一切陷阱和暗礁。仔细分析这次堪称是世界商业史上最成功的“空降”,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关注:
首先,理念认同。选择CEO,与其以往的辉煌成功、能为公司注入急需资源、能带来客户订单等相比,最关键的还是:应该立足于理念的认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空降兵与创始人之间确实是基于长期目标一致的事业合作,而不仅仅是基于利益算计的相互利用。埃里克•施米特之前的履历并没有特别耀眼的光环,但是,正是他领导Sun开发了Java,用互联网战略挑战微软的操作系统垄断;并且他坚持开放原则,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将自己的选择强加给用户——这与Google倡导的独立精神完全一致,正是这一点打动了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
其次,利益捆绑。外部CEO的空降,必然会在组织内增添一个新的利益主张者。对于一个精明的创始人,只要在满足理念一致并且利益一致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才可对空降兵给予完全的信任。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一定坚持要埃里克•施米特在Google投下自己的钱,而在埃里克•施米特出资100万美元之后,Google才慷慨地将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的大权授予他。
第三,极端测试。当埃里克•施米特走进Google的时候,他受到的接待可称不上“友好”: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将他的简历投影在办公室的墙上,而且埃里克•施米特几乎一落座,谢尔盖•布林就开始抨击,称施米特在Novell所采取的策略是“愚昧的表现”。与通常聘任面试的“恳谈”,Google三叉戟的第一次见面,可以说就是一次“争吵”。然而,也只有通过这种争吵,双方才能足够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避免因一味示好而给今后的合作埋下隐患。
第四,有效协调。才气非凡而又喜欢调皮捣蛋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几乎任何公开场合都是西装革履的埃里克•施米特,三人共同掌舵高速疾驰的Google,如何协调领导团队之间的关系是至为关键的。Google的幸运在于它有一个高瞻远瞩的投资人——约翰•多尔。多尔聘请Intuit的首席执行官比尔•坎贝尔作Google的顾问,坎贝尔与乔布斯私交甚厚,曾与后者一起在苹果公司共事,而在领导Claris公司,坎贝尔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由比尔•坎贝尔担任协调人,一是其德高望重的身份无论对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还是埃里克•施米特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二是置身于Google体系之外的超然身份有助于其做出更加客观的评判;三是坎贝尔不仅起到了外部协调的作用,而且事实上还扮演了教练的角色,他的点拨和指导,使Google的三位领导人都受益匪浅。
2007年1季度,埃里克•施米特带领Google将利润历史性地推向10亿美元。是施米特成就了Google?还是Google成就了施米特?
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双方的“互相成就”中,我们看到了“空降CEO的四条原则”:理念认同、利益捆绑、极端测试、有效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