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黄金时代》,是因为你看不懂萧红
终于去观看了期盼已久的《黄金时代》,三个小时,没有感觉疲倦和烦躁,但也没有太多的惊喜和触动,我想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没有如愿获得众多观众的原因所在。今天的都市里,已经没有太多的人心甘情愿花掉三个小时静静地听一个导演讲述一个已经逝去多年的女作家一个人的史诗以及她所处的时代。大大的都市,喧哗的人群,早已容不下一个平淡讲故事的人,谁也不想要去安静思考,也不适应接受舒缓平静。大家需要的是疲软生活里的一针兴奋剂,所以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在《心花路放》那样的低俗不堪中没心没肺肤浅地大笑一场,然后继续浑浑噩噩毫无方向感的生活。
当大众的狂欢抵达极致,文艺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笑话。更何况导演徐鞍华并没有绝世独立的专业才华,所以她与编剧李樯的这场实验电影也只能以一场失败的艺术实验终结。但,何谓失败呢?这本身就是个难解的命题,票房的低迷就是成败的标准吗?我不知道城市中会有多少如我一样的青年,在观影结束后深感这部电影真的没那么糟,甚至还会有些振奋和庆幸,庆幸自己没将时间花费在同档期那些恶俗的影片中。这部电影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它绝对比同时期的其他影片要好很多。至少,我看到了主创人员的用心良苦,读到了他们的真诚与执着。
如果非要说出这部影片的不足之处,我想说或许导演和编剧过于纠结萧红个人那斑驳不堪的情史,刻意凸显了她性格上的神经质、软弱、无助、一意孤行、旁若无人,而忽略了萧红首先是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追求的知识型文学女性的身份存在的。我只看到了影片中在鲁迅先生家中闲晃的萧红,不谙世事不解朋友难处的萧红,没有丁玲有革命意识的萧红,丧失母性以及对爱随意的放荡萧红。却没有看到和鲁迅有着相似文学信仰和情怀的萧红,没有看到有生活气息、坚韧、天真、纯粹的萧红,没有看到饱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却仍然每年写出十万字作品的萧红,更没有看到现实中同样拥有家国情怀、关心战事的萧红。
很遗憾,许鞍华的《黄金时代》规避了萧红人生中最值得后生敬仰的特质,反而一厢情愿构建了她小女人的矫揉造作和任性妄为。电影中的萧红是苍白和令人费解的,因而也是不完整且残缺不全的。所以,观者很难理解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同时代文学男女愿意对这样一位“疯癫”女人倾囊相助?为何文学泰斗鲁迅会对萧红格外看重和扶持?为何那么有担当、有气节的萧军,萧红会毅然选择离开?为何一代代文学青年会对萧红如此念念不忘?而《黄金时代》里的萧红太多肤浅、简单和情绪化了,完全一副令人生厌的”怨女“”作女“形象,这是对萧红最大程度的一种”误读“,亦是影片无法回避的硬伤和遗憾。
《黄金时代》之前我就认真读过骆宾基和当代作家王臣各自书写的《萧红传》,后来又读了萧红本人那部记载着她短暂人生中仅存的温暖记忆的《呼兰河传》。尤其对书中开头那段描写记忆深刻,她写道:“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如此生猛、真切的描写 ,萧肃寒意逼仄而来,而萧红的人生何尝不是没有四季的变迁,终其一生,只有那难捱的冬日寒冷,还有永远无法抑制的饥饿,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
萧红的一生始终是颠沛流离的,从她十几岁的那次出逃开始,就再也没有找到真正的灵魂落脚点。无论是东兴顺旅馆,哈尔滨、青岛、西安、上海、武汉、东京、重庆,还是最后客死他乡的香港,都不是带给她安全感和生命感的地方。萧红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渴望挣脱传统理念的樊笼,寻求精神与肉身的绝对自由,另一方面,她却无法摆脱从依附于一个男人到下一个男人的悲惨境遇。汪恩甲、萧军、鲁迅、聂绀弩、锡金、端木蕻良、骆宾基....无一不是她精神世界的寄托,无一不是她无根生活的救命稻草。她做不到丁玲的审时度势和爽朗野性,也做不到张爱玲的临水照花、孤艳冷绝。或许正应了她的那句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活得最像个活生生的女人的萧红,注定在男权社会为主导、家国岌岌可危的乱世终生漂泊无依,一世浮萍终似流水。她临终前的遗言竟一语成谶,后人记得的大都是她那晦明不清的八卦绯闻,而不是她的作品。或许,萧红的故乡,永远在望不到的,远方;而她人生的真相,只有流浪。无论是身前寂寞事,还是千秋万岁名,她的文学以及她的内心,终无法逃脱落寞孤独的本质。萧红只属于文字,而不属于生活,不属于这个连片刻温暖和爱都吝于给她的冰冷人世。
也许是汤唯无法真正读懂萧红,她抓不到萧红的魂魄与精神。所以,汤唯诠释的萧红除了神经质的眼神,和刻意营造的放浪动作以外,让我丝毫看不到精神高贵的孤苦女作家,而有一瞬间仿佛看到了“没有觉悟”的王佳芝的影子。同样是具有文学气质的女演员,或许刘若英演绎的张爱玲要比汤唯的萧红要出彩的多。我想看到的是萧红内心的力量,想通过影片去了解是怎样的女性能够写出“力透纸背”的《生死场》,是怎样的女性能够同时承受着疾病缠绕、贫困交加、怀孕生子、情感背叛的多重折磨却仍然在微微灯火照耀下写信给挚爱的男人,说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可惜汤唯都没有凭借表演表达出来,以至于影片中本该成为高潮的几个点都极度扁平化地匆匆带过,比如鲁迅的死亡带给萧红的致命重创,比如和萧军的决绝分手,比如被怯弱的端木丢弃在了战火中的重庆.......这些本该成为影片闪光点的部分,却没有在汤唯的经营下抓住观众的心,因而导致整部影片略显索然无味,所以除非是那些对萧红个人历史异常感兴趣的资深文青,一般观众打起瞌睡或者果断离席也就情有可原了。
当然,这部影片从整体来看,依旧是整个中国影坛中不可多得的认真之作。至少,它做到了有情怀、有追求、有艺术气息。它很干净、很透彻、很真实,在当下能够做到这些已经实属难得。尤其是它对战乱时期知识青年整体生活状态的客观呈现格外成功。那样的年代,物质的匮乏阻挡不了青年人明亮信仰的滋生,衣不蔽体的生活下精神生活却是空前的富有。所以,这些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会不约而同成为亲切的朋友;会自由自在、四下无人似的走在宽阔的大路上而对周遭的目光熟视无睹;会即使饥肠辘辘也坚持在家庭沙龙中排演文学话剧;会在大任务来临前忘却自身的渺小;会无论生活多么不堪,也要坚守内心中永不熄灭、象征“理想主义”的不灭灯塔。影片中的这几处片段,不禁让我想到了特吕弗在《最后一班地铁》中呈现的德军占领下的巴黎,那些热爱生活、精神崇高的民众让剧院存在,让戏剧照常上演,让生活一切如旧。这或许才是名副其实的精神贵族,那个时代所拥有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
或许《黄金时代》还原了萧红一生的人生轨迹,却没能做到生动呈现她一生的精神跋涉以及文学的成长轨迹。它还原了旧时代革命青年的热血与激情,却没能对抗战时期不同类型公知的自由选择有精准的认知。《黄金时代》本该着重凸显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气质,可惜它并未做到。但我也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它可以表现,那该如何表现呢?因为萧红太过复杂和多面,她是一个让旁人读不懂、猜不透、扑朔迷离的传奇女人。不管何人来写剧本,何人来拍影片,终是不够立体、全面的。
走出影院已是午夜,一股悲懑从心而生。脑海中出现的是那个在港口大着肚子晒倒在地的萧红;是大口啃着盐列巴却依然能笑出声的萧红;是那个只想找个安安静静的地方写东西的萧红;是那个仅仅想要过着平凡夫妻生活的萧红;是那个拥有着深厚乡土情结、高贵与哀愁的萧红;是那个有血有肉、用笔墨描绘民族残酷愚昧卑微无知的萧红;是那个背后映着夕阳,承受着最痛的身之苦,却也经历着历史上最为耀眼的黄金时代的作家萧红。
而最后的最后,映入我眼帘的却是电影中那个与萧军从民工聚集的小饭馆刚刚饱餐一顿,嬉笑奔跑在空旷无人的寂寥小巷,身旁有深爱的人弯腰屈膝为她轻轻系上鞋带,而她只需低眉浅笑、感受温暖与爱的少女萧红。那大概是萧红短暂人生当中能被称作幸福的瞬间,而将这个瞬间变作永恒或许也是这个敏感、孤苦的女人终其一生最渴望获得的。我们忘记了,萧红,她不过,仅仅,只是,一个寻求呵护与爱的小女人。她走时,31岁;她爱上萧军时,也才20岁。命运对她的要求太过苛责,给予她的却又那般稀少。
行文至此,我想用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写下的诗篇来纪念、缅怀萧红:“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她的世界里,终究是爱过的,自由与爱,她始终都未曾放弃过。在这一点上,我是羡慕且嫉妒着她的。
当大众的狂欢抵达极致,文艺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笑话。更何况导演徐鞍华并没有绝世独立的专业才华,所以她与编剧李樯的这场实验电影也只能以一场失败的艺术实验终结。但,何谓失败呢?这本身就是个难解的命题,票房的低迷就是成败的标准吗?我不知道城市中会有多少如我一样的青年,在观影结束后深感这部电影真的没那么糟,甚至还会有些振奋和庆幸,庆幸自己没将时间花费在同档期那些恶俗的影片中。这部电影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它绝对比同时期的其他影片要好很多。至少,我看到了主创人员的用心良苦,读到了他们的真诚与执着。
如果非要说出这部影片的不足之处,我想说或许导演和编剧过于纠结萧红个人那斑驳不堪的情史,刻意凸显了她性格上的神经质、软弱、无助、一意孤行、旁若无人,而忽略了萧红首先是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追求的知识型文学女性的身份存在的。我只看到了影片中在鲁迅先生家中闲晃的萧红,不谙世事不解朋友难处的萧红,没有丁玲有革命意识的萧红,丧失母性以及对爱随意的放荡萧红。却没有看到和鲁迅有着相似文学信仰和情怀的萧红,没有看到有生活气息、坚韧、天真、纯粹的萧红,没有看到饱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却仍然每年写出十万字作品的萧红,更没有看到现实中同样拥有家国情怀、关心战事的萧红。
很遗憾,许鞍华的《黄金时代》规避了萧红人生中最值得后生敬仰的特质,反而一厢情愿构建了她小女人的矫揉造作和任性妄为。电影中的萧红是苍白和令人费解的,因而也是不完整且残缺不全的。所以,观者很难理解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同时代文学男女愿意对这样一位“疯癫”女人倾囊相助?为何文学泰斗鲁迅会对萧红格外看重和扶持?为何那么有担当、有气节的萧军,萧红会毅然选择离开?为何一代代文学青年会对萧红如此念念不忘?而《黄金时代》里的萧红太多肤浅、简单和情绪化了,完全一副令人生厌的”怨女“”作女“形象,这是对萧红最大程度的一种”误读“,亦是影片无法回避的硬伤和遗憾。
《黄金时代》之前我就认真读过骆宾基和当代作家王臣各自书写的《萧红传》,后来又读了萧红本人那部记载着她短暂人生中仅存的温暖记忆的《呼兰河传》。尤其对书中开头那段描写记忆深刻,她写道:“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如此生猛、真切的描写 ,萧肃寒意逼仄而来,而萧红的人生何尝不是没有四季的变迁,终其一生,只有那难捱的冬日寒冷,还有永远无法抑制的饥饿,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
萧红的一生始终是颠沛流离的,从她十几岁的那次出逃开始,就再也没有找到真正的灵魂落脚点。无论是东兴顺旅馆,哈尔滨、青岛、西安、上海、武汉、东京、重庆,还是最后客死他乡的香港,都不是带给她安全感和生命感的地方。萧红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渴望挣脱传统理念的樊笼,寻求精神与肉身的绝对自由,另一方面,她却无法摆脱从依附于一个男人到下一个男人的悲惨境遇。汪恩甲、萧军、鲁迅、聂绀弩、锡金、端木蕻良、骆宾基....无一不是她精神世界的寄托,无一不是她无根生活的救命稻草。她做不到丁玲的审时度势和爽朗野性,也做不到张爱玲的临水照花、孤艳冷绝。或许正应了她的那句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活得最像个活生生的女人的萧红,注定在男权社会为主导、家国岌岌可危的乱世终生漂泊无依,一世浮萍终似流水。她临终前的遗言竟一语成谶,后人记得的大都是她那晦明不清的八卦绯闻,而不是她的作品。或许,萧红的故乡,永远在望不到的,远方;而她人生的真相,只有流浪。无论是身前寂寞事,还是千秋万岁名,她的文学以及她的内心,终无法逃脱落寞孤独的本质。萧红只属于文字,而不属于生活,不属于这个连片刻温暖和爱都吝于给她的冰冷人世。
也许是汤唯无法真正读懂萧红,她抓不到萧红的魂魄与精神。所以,汤唯诠释的萧红除了神经质的眼神,和刻意营造的放浪动作以外,让我丝毫看不到精神高贵的孤苦女作家,而有一瞬间仿佛看到了“没有觉悟”的王佳芝的影子。同样是具有文学气质的女演员,或许刘若英演绎的张爱玲要比汤唯的萧红要出彩的多。我想看到的是萧红内心的力量,想通过影片去了解是怎样的女性能够写出“力透纸背”的《生死场》,是怎样的女性能够同时承受着疾病缠绕、贫困交加、怀孕生子、情感背叛的多重折磨却仍然在微微灯火照耀下写信给挚爱的男人,说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可惜汤唯都没有凭借表演表达出来,以至于影片中本该成为高潮的几个点都极度扁平化地匆匆带过,比如鲁迅的死亡带给萧红的致命重创,比如和萧军的决绝分手,比如被怯弱的端木丢弃在了战火中的重庆.......这些本该成为影片闪光点的部分,却没有在汤唯的经营下抓住观众的心,因而导致整部影片略显索然无味,所以除非是那些对萧红个人历史异常感兴趣的资深文青,一般观众打起瞌睡或者果断离席也就情有可原了。
当然,这部影片从整体来看,依旧是整个中国影坛中不可多得的认真之作。至少,它做到了有情怀、有追求、有艺术气息。它很干净、很透彻、很真实,在当下能够做到这些已经实属难得。尤其是它对战乱时期知识青年整体生活状态的客观呈现格外成功。那样的年代,物质的匮乏阻挡不了青年人明亮信仰的滋生,衣不蔽体的生活下精神生活却是空前的富有。所以,这些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会不约而同成为亲切的朋友;会自由自在、四下无人似的走在宽阔的大路上而对周遭的目光熟视无睹;会即使饥肠辘辘也坚持在家庭沙龙中排演文学话剧;会在大任务来临前忘却自身的渺小;会无论生活多么不堪,也要坚守内心中永不熄灭、象征“理想主义”的不灭灯塔。影片中的这几处片段,不禁让我想到了特吕弗在《最后一班地铁》中呈现的德军占领下的巴黎,那些热爱生活、精神崇高的民众让剧院存在,让戏剧照常上演,让生活一切如旧。这或许才是名副其实的精神贵族,那个时代所拥有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
或许《黄金时代》还原了萧红一生的人生轨迹,却没能做到生动呈现她一生的精神跋涉以及文学的成长轨迹。它还原了旧时代革命青年的热血与激情,却没能对抗战时期不同类型公知的自由选择有精准的认知。《黄金时代》本该着重凸显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气质,可惜它并未做到。但我也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它可以表现,那该如何表现呢?因为萧红太过复杂和多面,她是一个让旁人读不懂、猜不透、扑朔迷离的传奇女人。不管何人来写剧本,何人来拍影片,终是不够立体、全面的。
走出影院已是午夜,一股悲懑从心而生。脑海中出现的是那个在港口大着肚子晒倒在地的萧红;是大口啃着盐列巴却依然能笑出声的萧红;是那个只想找个安安静静的地方写东西的萧红;是那个仅仅想要过着平凡夫妻生活的萧红;是那个拥有着深厚乡土情结、高贵与哀愁的萧红;是那个有血有肉、用笔墨描绘民族残酷愚昧卑微无知的萧红;是那个背后映着夕阳,承受着最痛的身之苦,却也经历着历史上最为耀眼的黄金时代的作家萧红。
而最后的最后,映入我眼帘的却是电影中那个与萧军从民工聚集的小饭馆刚刚饱餐一顿,嬉笑奔跑在空旷无人的寂寥小巷,身旁有深爱的人弯腰屈膝为她轻轻系上鞋带,而她只需低眉浅笑、感受温暖与爱的少女萧红。那大概是萧红短暂人生当中能被称作幸福的瞬间,而将这个瞬间变作永恒或许也是这个敏感、孤苦的女人终其一生最渴望获得的。我们忘记了,萧红,她不过,仅仅,只是,一个寻求呵护与爱的小女人。她走时,31岁;她爱上萧军时,也才20岁。命运对她的要求太过苛责,给予她的却又那般稀少。
行文至此,我想用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写下的诗篇来纪念、缅怀萧红:“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她的世界里,终究是爱过的,自由与爱,她始终都未曾放弃过。在这一点上,我是羡慕且嫉妒着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