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摘录
第一章 带一本书去巴黎
1、“抢”回去之后,只是束之高阁。附庸风雅是最简单的结论。可是针对这个答案,却并不十分准确。我只是在买它回来之前,就已经刻骨铭心地读过。
2、只是这些书被购书介绍信限定在一个窄小的阶层和范围里。书是被垄断的,信息是被垄断的,知的权利是被垄断的。
3、当我后来真的拥有它的时候,似乎只是为了确信它的真实存在。确信真的每个人想买就可以买一本,想看就坐在太阳下面看,确信这样一个时代已经来临,一个噩梦已经结束。
第二章 奥斯曼和老巴黎
4、我们甚至不太坐地铁,常常步行,其原因就在于巴黎的紧凑,可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步行逛上一天。逛,在这里是令人愉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巴黎作为一个都市,有张有弛,而且相当整体。这个“城市整体感”和一个巴黎人的名字分不开,他叫奥斯曼。他在拿破仑三世这个“伯乐”的赏识下,在1852年到1870年巴黎城市大改建中,担任了主要负责人。
5、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巴黎,基本上就是1870年以后的面貌。其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建筑,是奥斯曼时期留下的。
6、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历史缩影。踏上巴黎的街石,看着它完整的古都风貌,你会感受到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7、不少巴黎人对奥斯曼至今咬牙切齿。因为十九世纪中期以前的巴黎,已经相当成熟。大量幸存于大革命和战火的古建筑群,却在和平时期被拆得片瓦不存,怎不叫巴黎人一想起来就痛心疾首。
8、奥斯曼也从另一种意义上拯救了巴黎。这质疑的是人类的普遍智慧。就是说,即便没有奥斯曼,历史上的巴黎人是否就有足够的智慧,安然渡过一个古城到现代都市的功能转换?
9、巴尔扎克的巴黎基本上还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狭窄的街道,昏黄的街灯,适于马车在青色的街石上嘚嘚地叩响。巴黎在一个叫做马亥的区域,还保留了一部分这样的味道。可是,在全世界所有的地方,现代生活的来临,都比雨果式的文化保存的深思熟虑来得要快,尤其是在各个大都市。
10、汽车一旦出现,人们立即就不肯坐马车了。直到人们被无止境追求的高速逼得精神恍惚,才在大都市唤来怀旧的马车,在偶尔的享用中,抚慰自己在失速生活里飘摇无着的心灵。在马车向汽车的转换中,原来的街路根本容不下汽车的疯狂流量。这是一场加速涤荡原有文化的暴风骤雨。
11、奥斯曼以外的大巴黎,是现代都市的造法。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对建筑的精雕细琢的时间和耐心。许多现在建筑师更失去了为维护城市整体面貌而放弃凸显自己个性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奥斯曼之外的现代大巴黎,是巴黎的一个粗糙外壳。它不是在原来巴黎风格上的延伸,而是匆匆在一个艺术精品外面,套了一个现代箩筐。
12、奥斯曼留给我们的巴黎,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有历史承袭性的。那凝重的灰色调;那个体略显单调,聚集在一起却有浑厚雕塑感的城市整体;那些纪念性建筑、林荫大道、小广场小花园形成的浪漫的文化氛围,都有一种特殊的巴黎味道。
第三章 塞纳河上西岱岛
13、塞纳河是巴黎的幸运。它不宽,也不窄。河水静静地、和缓地流淌。
14、今天的巴黎已经是一个大城市,可是,西岱岛依然是它的中心。如此精巧的一个小岛,却有九座桥,与两岸和圣路易岛相连。其中包括一座巴黎最古老的桥。它在西岱岛的最西端,贯穿南北两岸,是在1607年落成命名的。那是一座石桥,至今保持着当初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给它起的名字,“新桥”。和新桥相对的西岱岛东端,紧挨着南岸,就是神话一般的巴黎圣母院了。
15、和巴黎圣母院相隔塞纳河的大街,沿街一溜的咖啡馆。巴黎咖啡馆的座位,总是室外的更多。也许是巴黎的街景太诱人,室外的座位总是一致地面对大街。在这里,就是面对巴黎圣母院了。这一段河道被西岱岛挤得很窄,大街和圣母院的广场,又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所以,坐在那里,感觉自己就坐在圣母院小广场的外围。塞纳河恰如其分地隔开了广场上的游人和喧嚷,又没有将圣母院推得太远。难怪那里的咖啡馆几乎永远是接近满座的。
16、巴黎圣母院无疑是西岱岛最有魅力的地方。我们每天不论去哪里,最后总会不由自主地转回西岱岛,转到圣母院前的咖啡馆外。
17、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仅供参观的历史遗迹。和巴黎几乎所有的中世纪教堂一样,它今天依然正常使用。千年来,只是在革命和战乱的时期,有过短暂的关闭。其余的日子里,它们的钟声每天定时敲响,弥撒定时举行。白天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去,把自己隔绝在教堂里,把世俗世界暂时抛开。
18、失去宗教功能的古教堂,就只是一个被历史抛下的艺术躯壳。而持续千年至今不断的宗教活动,使得巴黎圣母院依然是巴黎圣母院。
19、西岱岛有着一个浪漫的外部氛围,却在千年以来,就承负着一个沉甸甸的内核。所以,它远不是轻盈地飘荡在塞纳河上的一片绿叶。
20、在巴黎逐步成为大巴黎的过程中,小小的西岱岛始终是巴黎的政治和宗教的中心。直到今天,在巴黎圣母院的北边,就是巴黎市政厅。在我们都熟悉的“巴黎公社”巷战时期,无数发炮弹带着尖利的呼啸声,在这里炸开。向西,就是巴黎警察局和法院。这些机构的建筑物,已经都是重要历史文物了。其中最吸引我们目光的,还是小岛附近西端的司法建筑群。
21、巴黎有着太多的历史建筑是仍然在使用中的政府机构。因此,为了兼顾使用和民众参观古迹的双重需求,巴黎每年都会有短短几天,将这些使用中的古建筑向公众开放。
22、监狱,是人类在历史上最忽略的一个角落。人们几乎不把眼光投向这个社会的阴暗面。文明发展的程度越低,就越是如此。那里的生命,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他们走进监狱,就是在踏入地狱。只不过死亡变成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而已。对监狱中的生命的关照程度,至今依然是判断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23、革命总是好的,假如有问题,只是因为革命不够彻底。
24、美林德杜艾的嫌疑犯治罪条例的治罪范围极为宽泛,只要是主张温和的,甚至只要是对革命没有贡献的(巴黎人的讲法是,虽不反对“自由”,但对“自由”无贡献者),统统都在治罪之列。雨果写道:“那个含义不明的治罪条例,使得断头台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上。”
25、贡塞榭峄,经历了暴民大规模私刑处死犯人的“九月大屠杀”。那些革命的国门公会的雄辩家们,一边嘲笑着自己,一边抚摸着他们第二天将被革命砍下的脑袋。贡塞榭峄和法国大革命的三巨头,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都有缘分。
26、罗伯斯庇尔或许预料到自己会被反革命颠覆,却不会想到他会更激进的革命者视为反革命。在被捕的时候,他已经被宣布开除了法国大革命的个人称号,“公民”。
27、那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残忍。革命中的残忍是一头怪兽,它有惊人的好胃口。它吞下一切,甚至并不打算放过它的催生婆。培育这样一头怪兽,就一定是必要的吗?
第四章 巴黎的教堂
28、巴黎遍地都是博物馆。
29、法国连公共厕所也一定是收费的。法国的遍地古迹,个个都要保护和修复,所以法国国家博物馆也是收费的。但艺术系(包括建筑)的学生,都有免费参观卡,可以自由进出各类国家博物馆。
30、法国也有大量免费参观古迹的机会,那就是教堂。夸张一点的说法:巴黎几步路就是一个教堂。
31、中国的寺庙大多为木质结构,一上百年千年,难免祝融之灾,十之九九,都是一把大火烧个精光。哪怕古籍中描写得再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也只是纸上文章了。 法国的教堂都是石块砌成。虽然也有不少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自然和战乱所毁。但是,它很难被彻底毁灭。只要还剩个骨架,只要人还在,宗教不死,它最终就还是被修复起来。
32、选材的不同,决定了技术发展的不同。搭建具有复杂空间的宏伟建筑,在那个时代,石匠比木匠确实要难很多。经历过失败也留下了无数看似几乎不可能的奇迹。当然成功的不仅仅是技术,它们都是真正的艺术品。不论整体还是细部,都在令最无动于衷的人,发出一声来自心底的赞叹。
33、在数量如此之大的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教堂面前,即使一个离宗教很远的人,也很难对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完全不动心。
34、在中世纪的欧洲,再虔诚的信徒,也有可能根本没有读过《圣经》。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他们无法通过阅读来了解宗教的历史和内容。所以,走近教堂的人们,除了听牧师的布道以外,一个重要的宗教知识来源,就是这些美轮美奂的宗教艺术品。人们从这些绘画、雕塑和彩色玻璃窗所讲述的故事里,形象化地接受了宗教教育。
35、欧洲中世纪最杰出艺术家们,把自己才华的结晶留在了教堂的墙上。这些作品成了教堂生命体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仅仅是走遍巴黎的教堂,也足以使一个游人得到足够的享受了。
36、这些还远没有穷尽巴黎古教堂的魅力。教堂只是一个建筑物,而人与上帝的对话给它们倾注了无穷的生命力。教堂还在举行千年延续的弥撒,神父还在接受传统的忏悔。此外,巴黎的教堂还在夜晚举行演奏古典乐曲的音乐会。巴赫、肖邦,他们都不是远去的背影,而是教堂里轻轻托起一个个孤独灵魂的天使的手臂。
37、圣歌的声音是那么单纯,歌声在教堂里轻柔的回荡、上升、让你感受到灵魂可以超脱肉体的束缚而升华。这时我们才理解,为什么人的身体是柔弱的,而精神却可以是坚忍和顽强的,心灵可以是无畏和勇敢的。对于一个重视内心净化和精神救赎的人,虽然生命依然是脆弱的,但是他们却能够在精神上超越生与死的界限,克服心灵深处对于死亡的本身恐惧。
38、在这样一个弥撒之后,我们走出教堂。夕阳下,现代巴黎的喧嚷带着尘世的一切扑面而来。这是我一生中最接受不了繁华的一刹那。
第五章 巴黎是法国的象征
39、法国人最忍无可忍的事情,就是人家“糟蹋”他们的语言了。
40、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是远达俄国的欧洲上流社会通行语言。法国的作派,在多少年里,一直是风雅的典范。其实,到了法国才知道,这样的特殊骄傲只属于巴黎。在巴黎人眼中,法国人永远只分两种。那就是巴黎人和外省人。
41、古代“英雄征服”式的思维方式,在欧洲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久久埋藏。就拿法国人来说,连“大革命”都经历过了,这样的古代理想,照样在拿破仑时代死灰复燃,烧遍欧洲。
42、从十字军东征,可以看到欧洲的复杂,还不仅仅在于各片大小领土之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戏剧化演变。它还有其运行的双重轨迹,那就是与王室时而平行时而交错发展的宗教线索。政教两路合二为一,这样的纠合缠绕,使得所有的人都在漫长的岁月中吃尽苦头。有权利的分合消长,还有教会领土和王室土地的纠纷,更有宗教战争对世俗生活的冲击。政教的纠葛是复杂的,其后的宗教派别之争也是复杂的,就连天主教在欧洲呈压倒优势的时候,教廷本身都是复杂的。最能说明历史上天主教教廷混乱状态的,就是法国的南部小城阿维尼翁了。
43、游过美国,就会很喜欢欧洲国家的面积规模以及火车设施对于旅游者的便利。
44、法国和中国一样,都是历史悠久。可是真正悠久的是土地。土地上的人是在变化,人产生的文化是在交流的。就像我们常常一口一个西方文明,可是西方历史学家细究起来,连一个法国都要追根寻底,细细剖析,追到最后,只有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各个文化堆积层,而法国本身,却不知迷失到了哪里。而我们一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是相反,不论是什么,只要进了大致这块地盘,就统统“收归国有”。结果,大而化之,一锅烩就了中华大文化。
第六章 圣丹尼和他的头颅
45、圣丹尼和他的两个追随者,他们是最早把季度教文明带到巴黎的圣者。公元261年,圣丹尼和他的追随者被当局逮捕杀害。传说,在行刑的前一天,天使降临囚室,赋予了圣丹尼神奇的力量。于是,人们说,在被砍了头的第二天,殉教者站了起来。他们俯下身子,慢慢捧起了自己的头。他们捧着自己的头颅,走到一个小溪边,洗净了血污。然后,他又走了五公里,走到一个小村庄。在那里,他倒下去,死去。那个地方就是巴黎郊区的小镇,现在小镇的名字就叫圣丹尼。
46、1125年圣丹尼大教堂的重建,被认为是整个哥特式建筑的诞生。它巨大的圆形玫瑰窗,以及中轴线两侧高耸的两排彩色玻璃窗,很是壮观。它不仅是几乎所有法国王后加冕的地方,更是千年以来传统的法国王室墓地所在地。这里的墓葬,不是葬在教堂的后院墓地,而是在建筑物的内部。
47、作为西方传统技艺的大理石人体雕刻艺术,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到文艺复兴的又一个高潮。弗朗索瓦一世的时代,是达芬奇的时代。在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像上,可以透过细腻的皮肤,触摸到真正人的躯体感觉。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它强有力的表现力,表达了它要阐述的东西。
48、雕像不仅可能是躶体的,而且似乎并不美化它们的原型。雕像被容许表现它的主人极为真实的临终状态。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普普通通的人,而绝不是被神话了的帝王。在文化根源上,东西方之间,彼此显然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也许正因为表象在叙述的,并不是一两个君王的个人特征,而是表达了文化的根源和走向。所以,它们才可能具有更深的意义。在东方的文化里,帝王永远是“天子”,是神的代表。而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君王也是人。
49、帝王深陷于宗教的结果,也使他们自始至终,未能挣脱对于上帝的敬畏之心,这给西方文化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过渡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埋下一个悄悄的伏笔。
50、圣丹尼大教堂是一千八百年前谦卑的圣者圣丹尼,和法国王室的奇怪结合。当圣丹尼殉教而成为圣者后,留给人们的是对于信仰的献身精神。因而对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本身,添加了一份神圣的光彩。当法国王室决定归葬于此的时候,他们一定更多地感受到一种荣耀。他们的家族安葬在这里,上帝护佑着王室和法国,而圣丹尼的圣化成为一道光环,永久地照在他们的上方。
第七章 安布瓦斯的古堡
51、今天的任何一个正在盛行的精神主流,假如有记忆、有历史眼光的话,就会从这样的历史中,获得一些教益。因而不能把自己看得太大,也不能把自己看得太正确,起码是自己要活,也让别人活。
52、安布瓦斯城堡,是安葬达芬奇的地方。达芬奇把他晚年成熟的艺术留在了异乡的法国。他来到法国,热情地工作在这里,去世和埋葬在这里,是因为在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法国,有那个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是达芬奇在法国的“伯乐”。他热爱艺术,经常往来于卢瓦河域的宫廷和周围的几个城堡之间,这个安布瓦斯城堡是他最喜欢逗留的地方之一。有人说老迈的达芬奇是死在弗朗索瓦一世国王的怀里的。文艺复兴果然是星光灿烂的景象。
53、宗教与政治纠合,信仰权问题居然和政权相连,这是何等混乱的局面。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贤明君主,自始至终,充满了对法国的热爱和对平民的关怀。然而,这位热情洋溢的君主,在1516年,与教皇利奥十世达成协议,从此,在法国彻底地包揽政教双重大权。所有法国境内的教职,从大主教开始,从此由弗朗索瓦一世发布任命,宗教职位成了他的朝廷命官。法国教会的大部分收入,也归他所有。从此埋下了政教混合争权的深深祸根。在1534年以后,弗朗索瓦一世开始迫害新教徒。1540年,成立了人们感觉中只有中世纪才熟悉的宗教裁判所。就在弗朗索瓦一世死后的三年里,他最宠爱的儿子亨利二世,就用这个法庭,判了五百个新教徒,其中六十人死刑。1549年,有成立了专门惩治胡格诺教徒的,极为严酷的宗教所,人称火焰法庭。文艺复兴的星光,在火刑柱的冲天烈火下,顿时黯淡下来。
54、这些文明与野蛮的交替,辉煌与黑暗的碰撞,人文精神与兽性的重叠,让今天站在中世纪城堡上,站在达芬奇的纪念小教堂,和悬挂过成片尸身的城墙之间的我们,说不出的迷茫。
55、我们习惯了简单的历史分期,教科书简单地一刀切去了一千年中世纪的黑暗,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群星璀璨的文艺复兴时期。我们的目光被艺术的光芒照射得眼花缭乱。我们因此相信,那就是一个人文的时代。这实在太小看历史的惯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连贯在一起。一个在制度上没有任何触动的旧时代,很多变化只能是缓慢渐进的,就连中世界本身都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56、在人文精神开始发蒙,人体雕塑已经满街满宫满后花园的时候,尊重个人生命,尊重个人权利,尤其是异端权利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
57、圣丹尼站在那里,到法国文艺复兴,整整一千三百年过去了。他依然捧着他被砍下的头,忧郁地在那里等待、等待。等待人们能够理解宗教中向善的真谛。正是这样一个宗教内核,使得它依然流传,依然找到自己的信仰者,帮着它的信仰者在野蛮时代的泥沼中,慢慢跋涉出来。那是宗教中属于金砂的部分,它永远不会被时光的流水冲走。
第八章 卢瓦河的地牢和诗人维永
58、城堡是中世纪旧制度的象征。它的沉重远不限于它厚重的石墙和灰色的视觉压力。这个在中世纪曾经非常普遍的地牢形式,才是城堡文化最沉重最触目惊心的一个部分。
59、中世纪的欧洲是那么部分彼此。他们的疆域经常是变化的,他们的宫廷经常是近亲,他们的法庭经常使用着相似的定罪方式。
60、欧洲的中世纪以政教合一玷污了宗教精神,中国以政儒结合毒害了本应是独立的学者阶层。而对于残忍的普遍认同,对于苦难的漠视,是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61、中世纪的司法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之后,更延续到后来的专制时期。虽然人类缓慢的进步在推动着对人性的思考,可是从制度层面上着眼,文艺复兴并没有立即触动旧制度本身。
62、但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作为抽象精神产品的人文主义,已经在慢慢生长,既搅动着底层的岩浆,也推动着上层优秀人物的反省。双方都在寻找出路。文明本身在发展,正是它,使得本质的变革将成为必然。
第九章 在凡尔赛宫回看路易十四
63、路易十四确实有将一座宫殿一挥而就的气概和魄力,因为法国就是在他的手里彻底实行王朝专制,成为一个经济上强盛,政治上强大,对外强行扩张的强国。这是旧时代最经典的英雄作为。
64、在欧洲,封建采邑制延续的时间,远远长于中国,并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被分封的同时,权力就被自然分割了。法国国王的王权和他的领地一样,与中国同时期的君王相比,常常是颇为可怜的。欧洲长期以来,所谓的国王,不过是一个大贵族,或者说是特殊贵族罢了。
65、英国在十三世纪初就产生了“大宪章”,大宪章是国王与贵族之间的一个契约,一个分权的协定,一个权力制约的起点。
66、长期以来形成国王不能全盘说了算的局势,对帝王本身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塑造过程。
67、路易十四的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强盛和稳定的。因此,拥戴者甚重。可是他们却没有看到,路易十四在加强的,恰恰是一个必然要崩溃的旧制度,是一个在本质上不人道的,对底层生命不在意的旧制度。而且,这是旧制度的末期了。强弩之末,只可能强盛一时,不可能维持永久。因为时代已经在进步,在向着更人性的方向渐进。
第十章 凡尔赛宫里的国会大厅
68、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转化,就是底层平民有越来越多的申诉渠道,有保障自己权利的和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并且这种机会逐步地制度化。
69、路易十三时其摄政的母亲家散了王权之外的平衡力量——三级会议,造成三代君王,一百六十多年不开三级会议。路易十四又进一步扼杀了仅剩的、来自高等法院对王权监督的企图。王权以外的意愿表达被彻底窒息。路易十四过于迷信自己的力量,在1685年取消了亨利四世的对新教徒的赦令,重开对新教徒的高压迫害。在这种情况下要维持绝对王权,只能把警察、司法、军队、行政、财政,统统一手捏住。可是那只大权在握的手,无法不感到日益强劲的社会进步形成的反弹的张力。
70、这是一个有强盛的外表所遮盖的实质倒退,使法国在强盛中深深植入了社会动荡的隐患。波旁王朝后世灾难的起源,并不是继业的王室后裔没有一直同样强有力的手臂。而是他们的祖先路易十四,堵住了所有宣泄压力的渠道,把一只底下还在加火的封闭蒸汽压力罐,生生强塞到了他们手中。这种由强力维持的社会稳定,是一个危险的状态。
71、思想这样虚无缥缈无可捉摸的东西,在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竟然会动摇一个强大的实体,这实在是世上最大的奇观。
73、思想会呈现五彩缤纷的面貌,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的作用。
思想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精神成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滞后的。感性的体验开始交织理性的思考;人们的精神需求开始增长,自由、人道,这样曾经和平民百姓无缘的字眼,逐渐成为一些人无法回避的思考内容,甚至成为一些人舍身追求的目标。
74、思想的先行,制度的陈旧,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危险的呢?
75、正如托克维尔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第十一章 塞纳河边的伏尔泰咖啡馆
76、巴黎西岱岛的南岸,是注明的拉丁区。巴黎历史悠久的大学们,就是星散在这个区域。大学的建筑和庭院都是那么古老,院子里总有智者的雕塑,墙上会镶嵌着几百年来教授们的名字,一个都不会遗漏。也许,这种历经革命都从未中断、不可名状的对艺术的敬重,正是法国文化能够持续辉煌的原因。
77、这个以“伏尔泰”命名的咖啡馆的楼上,是伏尔泰最后居住并去世的地方。
78、街道是一种神秘而有生命的东西。历史在把生命一点点灌注进去。
79、伏尔泰和路易王朝的纠葛,也是最典型地说明了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知识界和贵族、王朝的复杂关系。
80、社会变革由街头民众在推动,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变革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思想。而欧洲思想的飞跃,离不开宫廷和贵族本身对于新的精神世界的好奇和探求。也正是由于法国知识界和宫廷贵族的密切关系,他们始终了解旧制度上层的渐进变革的可能,也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渐进改革的理想和信心。可是,由于法国知识界为之奋斗的,就是要突破王朝本身利益所系的旧制度。因此,他们之间的激烈冲突又是必然的。
81、皇家的剧院,贵族夫人的沙龙,都成为思想的温床,而思想又在挖掘他们生存的危机。
82、只要开个头,思想变成一股股细小的,无孔不入的涓流。
83、在法国从来就有两个君王:法兰西人民除了他们的国王,还有一个思想和艺术的君王。而前者,常常在心灵深处臣服在后者的脚下。
这就是法国为什么是法国,巴黎为什么是巴黎的原因。
第十二章 拉法耶特的故事
84、在旧制度中,一个腐朽的阶层常常会出现一些最优秀的人物。而且,常常是由这样的人物在带领着民众进行社会变革。而他们事先就知道,这种变革本身肯定在危害他们所属的阶层的利益。这在近代是特别明显的。
85、当时生活优裕的法国贵族的心,相当普遍地在被一种超越自身利益的精神所激荡。
86、法王路易十六拒绝批准拉法耶特出国。于是拉法耶特自己掏钱买下一条船,命名为胜利号。1777年4月20日,这位十九岁的法国贵族,抛下怀孕的妻子,带着贵族志愿者们扬帆出航。
87、拉法耶特与乔治华盛顿将军形同父子,出入战场。
88、在三级会议期间,拉法耶特的活动集中在提倡限制行政权力和保障基本人权。6月11日他第一个将他起草的权利宣言提到了国民大会。这是拉法耶特最骄傲的事情。
89、拉法耶特这样的贵族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帮子。这是法国革命前的贵族状况的一个缩影。
90、很多贵族绅士和第一等级的教士一起,却跑到了网球场。那是第三等级代表集合的地方。他们甚至要求放弃自己的身份,加入第三等级。
结果,凡尔赛的网球场上,不仅聚集了第三等级的愤怒的代表,教士贵族也纷纷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不仅宣布自己是“国民议会”,而且誓言要自己立宪,“不制定宪法不散会”。到了这个时候,路易十六只能服从。从这一刻起,他实际上已经摘下了自己的王冠。
91、三级会议实在对君王的挑战已经大获全胜的情况下召开的。
凡尔赛宫在打算开会和制宪,巴黎人却为了说不清楚的种种诉求,已经挤满了巴黎街头。军警和民众的冲突一触即发。这一次,是三个等级的代表都没有撒算革命,“革命”自己起来了。巴黎人起义了。
第十三章 巴士底狱还在吗
92、
1、“抢”回去之后,只是束之高阁。附庸风雅是最简单的结论。可是针对这个答案,却并不十分准确。我只是在买它回来之前,就已经刻骨铭心地读过。
2、只是这些书被购书介绍信限定在一个窄小的阶层和范围里。书是被垄断的,信息是被垄断的,知的权利是被垄断的。
3、当我后来真的拥有它的时候,似乎只是为了确信它的真实存在。确信真的每个人想买就可以买一本,想看就坐在太阳下面看,确信这样一个时代已经来临,一个噩梦已经结束。
第二章 奥斯曼和老巴黎
4、我们甚至不太坐地铁,常常步行,其原因就在于巴黎的紧凑,可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步行逛上一天。逛,在这里是令人愉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巴黎作为一个都市,有张有弛,而且相当整体。这个“城市整体感”和一个巴黎人的名字分不开,他叫奥斯曼。他在拿破仑三世这个“伯乐”的赏识下,在1852年到1870年巴黎城市大改建中,担任了主要负责人。
5、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巴黎,基本上就是1870年以后的面貌。其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建筑,是奥斯曼时期留下的。
6、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历史缩影。踏上巴黎的街石,看着它完整的古都风貌,你会感受到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7、不少巴黎人对奥斯曼至今咬牙切齿。因为十九世纪中期以前的巴黎,已经相当成熟。大量幸存于大革命和战火的古建筑群,却在和平时期被拆得片瓦不存,怎不叫巴黎人一想起来就痛心疾首。
8、奥斯曼也从另一种意义上拯救了巴黎。这质疑的是人类的普遍智慧。就是说,即便没有奥斯曼,历史上的巴黎人是否就有足够的智慧,安然渡过一个古城到现代都市的功能转换?
9、巴尔扎克的巴黎基本上还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狭窄的街道,昏黄的街灯,适于马车在青色的街石上嘚嘚地叩响。巴黎在一个叫做马亥的区域,还保留了一部分这样的味道。可是,在全世界所有的地方,现代生活的来临,都比雨果式的文化保存的深思熟虑来得要快,尤其是在各个大都市。
10、汽车一旦出现,人们立即就不肯坐马车了。直到人们被无止境追求的高速逼得精神恍惚,才在大都市唤来怀旧的马车,在偶尔的享用中,抚慰自己在失速生活里飘摇无着的心灵。在马车向汽车的转换中,原来的街路根本容不下汽车的疯狂流量。这是一场加速涤荡原有文化的暴风骤雨。
11、奥斯曼以外的大巴黎,是现代都市的造法。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对建筑的精雕细琢的时间和耐心。许多现在建筑师更失去了为维护城市整体面貌而放弃凸显自己个性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奥斯曼之外的现代大巴黎,是巴黎的一个粗糙外壳。它不是在原来巴黎风格上的延伸,而是匆匆在一个艺术精品外面,套了一个现代箩筐。
12、奥斯曼留给我们的巴黎,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有历史承袭性的。那凝重的灰色调;那个体略显单调,聚集在一起却有浑厚雕塑感的城市整体;那些纪念性建筑、林荫大道、小广场小花园形成的浪漫的文化氛围,都有一种特殊的巴黎味道。
第三章 塞纳河上西岱岛
13、塞纳河是巴黎的幸运。它不宽,也不窄。河水静静地、和缓地流淌。
14、今天的巴黎已经是一个大城市,可是,西岱岛依然是它的中心。如此精巧的一个小岛,却有九座桥,与两岸和圣路易岛相连。其中包括一座巴黎最古老的桥。它在西岱岛的最西端,贯穿南北两岸,是在1607年落成命名的。那是一座石桥,至今保持着当初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给它起的名字,“新桥”。和新桥相对的西岱岛东端,紧挨着南岸,就是神话一般的巴黎圣母院了。
15、和巴黎圣母院相隔塞纳河的大街,沿街一溜的咖啡馆。巴黎咖啡馆的座位,总是室外的更多。也许是巴黎的街景太诱人,室外的座位总是一致地面对大街。在这里,就是面对巴黎圣母院了。这一段河道被西岱岛挤得很窄,大街和圣母院的广场,又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所以,坐在那里,感觉自己就坐在圣母院小广场的外围。塞纳河恰如其分地隔开了广场上的游人和喧嚷,又没有将圣母院推得太远。难怪那里的咖啡馆几乎永远是接近满座的。
16、巴黎圣母院无疑是西岱岛最有魅力的地方。我们每天不论去哪里,最后总会不由自主地转回西岱岛,转到圣母院前的咖啡馆外。
17、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仅供参观的历史遗迹。和巴黎几乎所有的中世纪教堂一样,它今天依然正常使用。千年来,只是在革命和战乱的时期,有过短暂的关闭。其余的日子里,它们的钟声每天定时敲响,弥撒定时举行。白天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去,把自己隔绝在教堂里,把世俗世界暂时抛开。
18、失去宗教功能的古教堂,就只是一个被历史抛下的艺术躯壳。而持续千年至今不断的宗教活动,使得巴黎圣母院依然是巴黎圣母院。
19、西岱岛有着一个浪漫的外部氛围,却在千年以来,就承负着一个沉甸甸的内核。所以,它远不是轻盈地飘荡在塞纳河上的一片绿叶。
20、在巴黎逐步成为大巴黎的过程中,小小的西岱岛始终是巴黎的政治和宗教的中心。直到今天,在巴黎圣母院的北边,就是巴黎市政厅。在我们都熟悉的“巴黎公社”巷战时期,无数发炮弹带着尖利的呼啸声,在这里炸开。向西,就是巴黎警察局和法院。这些机构的建筑物,已经都是重要历史文物了。其中最吸引我们目光的,还是小岛附近西端的司法建筑群。
21、巴黎有着太多的历史建筑是仍然在使用中的政府机构。因此,为了兼顾使用和民众参观古迹的双重需求,巴黎每年都会有短短几天,将这些使用中的古建筑向公众开放。
22、监狱,是人类在历史上最忽略的一个角落。人们几乎不把眼光投向这个社会的阴暗面。文明发展的程度越低,就越是如此。那里的生命,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他们走进监狱,就是在踏入地狱。只不过死亡变成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而已。对监狱中的生命的关照程度,至今依然是判断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23、革命总是好的,假如有问题,只是因为革命不够彻底。
24、美林德杜艾的嫌疑犯治罪条例的治罪范围极为宽泛,只要是主张温和的,甚至只要是对革命没有贡献的(巴黎人的讲法是,虽不反对“自由”,但对“自由”无贡献者),统统都在治罪之列。雨果写道:“那个含义不明的治罪条例,使得断头台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上。”
25、贡塞榭峄,经历了暴民大规模私刑处死犯人的“九月大屠杀”。那些革命的国门公会的雄辩家们,一边嘲笑着自己,一边抚摸着他们第二天将被革命砍下的脑袋。贡塞榭峄和法国大革命的三巨头,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都有缘分。
26、罗伯斯庇尔或许预料到自己会被反革命颠覆,却不会想到他会更激进的革命者视为反革命。在被捕的时候,他已经被宣布开除了法国大革命的个人称号,“公民”。
27、那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残忍。革命中的残忍是一头怪兽,它有惊人的好胃口。它吞下一切,甚至并不打算放过它的催生婆。培育这样一头怪兽,就一定是必要的吗?
第四章 巴黎的教堂
28、巴黎遍地都是博物馆。
29、法国连公共厕所也一定是收费的。法国的遍地古迹,个个都要保护和修复,所以法国国家博物馆也是收费的。但艺术系(包括建筑)的学生,都有免费参观卡,可以自由进出各类国家博物馆。
30、法国也有大量免费参观古迹的机会,那就是教堂。夸张一点的说法:巴黎几步路就是一个教堂。
31、中国的寺庙大多为木质结构,一上百年千年,难免祝融之灾,十之九九,都是一把大火烧个精光。哪怕古籍中描写得再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也只是纸上文章了。 法国的教堂都是石块砌成。虽然也有不少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自然和战乱所毁。但是,它很难被彻底毁灭。只要还剩个骨架,只要人还在,宗教不死,它最终就还是被修复起来。
32、选材的不同,决定了技术发展的不同。搭建具有复杂空间的宏伟建筑,在那个时代,石匠比木匠确实要难很多。经历过失败也留下了无数看似几乎不可能的奇迹。当然成功的不仅仅是技术,它们都是真正的艺术品。不论整体还是细部,都在令最无动于衷的人,发出一声来自心底的赞叹。
33、在数量如此之大的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教堂面前,即使一个离宗教很远的人,也很难对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完全不动心。
34、在中世纪的欧洲,再虔诚的信徒,也有可能根本没有读过《圣经》。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他们无法通过阅读来了解宗教的历史和内容。所以,走近教堂的人们,除了听牧师的布道以外,一个重要的宗教知识来源,就是这些美轮美奂的宗教艺术品。人们从这些绘画、雕塑和彩色玻璃窗所讲述的故事里,形象化地接受了宗教教育。
35、欧洲中世纪最杰出艺术家们,把自己才华的结晶留在了教堂的墙上。这些作品成了教堂生命体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仅仅是走遍巴黎的教堂,也足以使一个游人得到足够的享受了。
36、这些还远没有穷尽巴黎古教堂的魅力。教堂只是一个建筑物,而人与上帝的对话给它们倾注了无穷的生命力。教堂还在举行千年延续的弥撒,神父还在接受传统的忏悔。此外,巴黎的教堂还在夜晚举行演奏古典乐曲的音乐会。巴赫、肖邦,他们都不是远去的背影,而是教堂里轻轻托起一个个孤独灵魂的天使的手臂。
37、圣歌的声音是那么单纯,歌声在教堂里轻柔的回荡、上升、让你感受到灵魂可以超脱肉体的束缚而升华。这时我们才理解,为什么人的身体是柔弱的,而精神却可以是坚忍和顽强的,心灵可以是无畏和勇敢的。对于一个重视内心净化和精神救赎的人,虽然生命依然是脆弱的,但是他们却能够在精神上超越生与死的界限,克服心灵深处对于死亡的本身恐惧。
38、在这样一个弥撒之后,我们走出教堂。夕阳下,现代巴黎的喧嚷带着尘世的一切扑面而来。这是我一生中最接受不了繁华的一刹那。
第五章 巴黎是法国的象征
39、法国人最忍无可忍的事情,就是人家“糟蹋”他们的语言了。
40、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是远达俄国的欧洲上流社会通行语言。法国的作派,在多少年里,一直是风雅的典范。其实,到了法国才知道,这样的特殊骄傲只属于巴黎。在巴黎人眼中,法国人永远只分两种。那就是巴黎人和外省人。
41、古代“英雄征服”式的思维方式,在欧洲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久久埋藏。就拿法国人来说,连“大革命”都经历过了,这样的古代理想,照样在拿破仑时代死灰复燃,烧遍欧洲。
42、从十字军东征,可以看到欧洲的复杂,还不仅仅在于各片大小领土之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戏剧化演变。它还有其运行的双重轨迹,那就是与王室时而平行时而交错发展的宗教线索。政教两路合二为一,这样的纠合缠绕,使得所有的人都在漫长的岁月中吃尽苦头。有权利的分合消长,还有教会领土和王室土地的纠纷,更有宗教战争对世俗生活的冲击。政教的纠葛是复杂的,其后的宗教派别之争也是复杂的,就连天主教在欧洲呈压倒优势的时候,教廷本身都是复杂的。最能说明历史上天主教教廷混乱状态的,就是法国的南部小城阿维尼翁了。
43、游过美国,就会很喜欢欧洲国家的面积规模以及火车设施对于旅游者的便利。
44、法国和中国一样,都是历史悠久。可是真正悠久的是土地。土地上的人是在变化,人产生的文化是在交流的。就像我们常常一口一个西方文明,可是西方历史学家细究起来,连一个法国都要追根寻底,细细剖析,追到最后,只有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各个文化堆积层,而法国本身,却不知迷失到了哪里。而我们一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是相反,不论是什么,只要进了大致这块地盘,就统统“收归国有”。结果,大而化之,一锅烩就了中华大文化。
第六章 圣丹尼和他的头颅
45、圣丹尼和他的两个追随者,他们是最早把季度教文明带到巴黎的圣者。公元261年,圣丹尼和他的追随者被当局逮捕杀害。传说,在行刑的前一天,天使降临囚室,赋予了圣丹尼神奇的力量。于是,人们说,在被砍了头的第二天,殉教者站了起来。他们俯下身子,慢慢捧起了自己的头。他们捧着自己的头颅,走到一个小溪边,洗净了血污。然后,他又走了五公里,走到一个小村庄。在那里,他倒下去,死去。那个地方就是巴黎郊区的小镇,现在小镇的名字就叫圣丹尼。
46、1125年圣丹尼大教堂的重建,被认为是整个哥特式建筑的诞生。它巨大的圆形玫瑰窗,以及中轴线两侧高耸的两排彩色玻璃窗,很是壮观。它不仅是几乎所有法国王后加冕的地方,更是千年以来传统的法国王室墓地所在地。这里的墓葬,不是葬在教堂的后院墓地,而是在建筑物的内部。
47、作为西方传统技艺的大理石人体雕刻艺术,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到文艺复兴的又一个高潮。弗朗索瓦一世的时代,是达芬奇的时代。在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像上,可以透过细腻的皮肤,触摸到真正人的躯体感觉。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它强有力的表现力,表达了它要阐述的东西。
48、雕像不仅可能是躶体的,而且似乎并不美化它们的原型。雕像被容许表现它的主人极为真实的临终状态。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普普通通的人,而绝不是被神话了的帝王。在文化根源上,东西方之间,彼此显然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也许正因为表象在叙述的,并不是一两个君王的个人特征,而是表达了文化的根源和走向。所以,它们才可能具有更深的意义。在东方的文化里,帝王永远是“天子”,是神的代表。而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君王也是人。
49、帝王深陷于宗教的结果,也使他们自始至终,未能挣脱对于上帝的敬畏之心,这给西方文化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过渡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埋下一个悄悄的伏笔。
50、圣丹尼大教堂是一千八百年前谦卑的圣者圣丹尼,和法国王室的奇怪结合。当圣丹尼殉教而成为圣者后,留给人们的是对于信仰的献身精神。因而对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本身,添加了一份神圣的光彩。当法国王室决定归葬于此的时候,他们一定更多地感受到一种荣耀。他们的家族安葬在这里,上帝护佑着王室和法国,而圣丹尼的圣化成为一道光环,永久地照在他们的上方。
第七章 安布瓦斯的古堡
51、今天的任何一个正在盛行的精神主流,假如有记忆、有历史眼光的话,就会从这样的历史中,获得一些教益。因而不能把自己看得太大,也不能把自己看得太正确,起码是自己要活,也让别人活。
52、安布瓦斯城堡,是安葬达芬奇的地方。达芬奇把他晚年成熟的艺术留在了异乡的法国。他来到法国,热情地工作在这里,去世和埋葬在这里,是因为在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法国,有那个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是达芬奇在法国的“伯乐”。他热爱艺术,经常往来于卢瓦河域的宫廷和周围的几个城堡之间,这个安布瓦斯城堡是他最喜欢逗留的地方之一。有人说老迈的达芬奇是死在弗朗索瓦一世国王的怀里的。文艺复兴果然是星光灿烂的景象。
53、宗教与政治纠合,信仰权问题居然和政权相连,这是何等混乱的局面。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贤明君主,自始至终,充满了对法国的热爱和对平民的关怀。然而,这位热情洋溢的君主,在1516年,与教皇利奥十世达成协议,从此,在法国彻底地包揽政教双重大权。所有法国境内的教职,从大主教开始,从此由弗朗索瓦一世发布任命,宗教职位成了他的朝廷命官。法国教会的大部分收入,也归他所有。从此埋下了政教混合争权的深深祸根。在1534年以后,弗朗索瓦一世开始迫害新教徒。1540年,成立了人们感觉中只有中世纪才熟悉的宗教裁判所。就在弗朗索瓦一世死后的三年里,他最宠爱的儿子亨利二世,就用这个法庭,判了五百个新教徒,其中六十人死刑。1549年,有成立了专门惩治胡格诺教徒的,极为严酷的宗教所,人称火焰法庭。文艺复兴的星光,在火刑柱的冲天烈火下,顿时黯淡下来。
54、这些文明与野蛮的交替,辉煌与黑暗的碰撞,人文精神与兽性的重叠,让今天站在中世纪城堡上,站在达芬奇的纪念小教堂,和悬挂过成片尸身的城墙之间的我们,说不出的迷茫。
55、我们习惯了简单的历史分期,教科书简单地一刀切去了一千年中世纪的黑暗,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群星璀璨的文艺复兴时期。我们的目光被艺术的光芒照射得眼花缭乱。我们因此相信,那就是一个人文的时代。这实在太小看历史的惯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连贯在一起。一个在制度上没有任何触动的旧时代,很多变化只能是缓慢渐进的,就连中世界本身都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56、在人文精神开始发蒙,人体雕塑已经满街满宫满后花园的时候,尊重个人生命,尊重个人权利,尤其是异端权利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
57、圣丹尼站在那里,到法国文艺复兴,整整一千三百年过去了。他依然捧着他被砍下的头,忧郁地在那里等待、等待。等待人们能够理解宗教中向善的真谛。正是这样一个宗教内核,使得它依然流传,依然找到自己的信仰者,帮着它的信仰者在野蛮时代的泥沼中,慢慢跋涉出来。那是宗教中属于金砂的部分,它永远不会被时光的流水冲走。
第八章 卢瓦河的地牢和诗人维永
58、城堡是中世纪旧制度的象征。它的沉重远不限于它厚重的石墙和灰色的视觉压力。这个在中世纪曾经非常普遍的地牢形式,才是城堡文化最沉重最触目惊心的一个部分。
59、中世纪的欧洲是那么部分彼此。他们的疆域经常是变化的,他们的宫廷经常是近亲,他们的法庭经常使用着相似的定罪方式。
60、欧洲的中世纪以政教合一玷污了宗教精神,中国以政儒结合毒害了本应是独立的学者阶层。而对于残忍的普遍认同,对于苦难的漠视,是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61、中世纪的司法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之后,更延续到后来的专制时期。虽然人类缓慢的进步在推动着对人性的思考,可是从制度层面上着眼,文艺复兴并没有立即触动旧制度本身。
62、但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作为抽象精神产品的人文主义,已经在慢慢生长,既搅动着底层的岩浆,也推动着上层优秀人物的反省。双方都在寻找出路。文明本身在发展,正是它,使得本质的变革将成为必然。
第九章 在凡尔赛宫回看路易十四
63、路易十四确实有将一座宫殿一挥而就的气概和魄力,因为法国就是在他的手里彻底实行王朝专制,成为一个经济上强盛,政治上强大,对外强行扩张的强国。这是旧时代最经典的英雄作为。
64、在欧洲,封建采邑制延续的时间,远远长于中国,并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被分封的同时,权力就被自然分割了。法国国王的王权和他的领地一样,与中国同时期的君王相比,常常是颇为可怜的。欧洲长期以来,所谓的国王,不过是一个大贵族,或者说是特殊贵族罢了。
65、英国在十三世纪初就产生了“大宪章”,大宪章是国王与贵族之间的一个契约,一个分权的协定,一个权力制约的起点。
66、长期以来形成国王不能全盘说了算的局势,对帝王本身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塑造过程。
67、路易十四的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强盛和稳定的。因此,拥戴者甚重。可是他们却没有看到,路易十四在加强的,恰恰是一个必然要崩溃的旧制度,是一个在本质上不人道的,对底层生命不在意的旧制度。而且,这是旧制度的末期了。强弩之末,只可能强盛一时,不可能维持永久。因为时代已经在进步,在向着更人性的方向渐进。
第十章 凡尔赛宫里的国会大厅
68、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转化,就是底层平民有越来越多的申诉渠道,有保障自己权利的和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并且这种机会逐步地制度化。
69、路易十三时其摄政的母亲家散了王权之外的平衡力量——三级会议,造成三代君王,一百六十多年不开三级会议。路易十四又进一步扼杀了仅剩的、来自高等法院对王权监督的企图。王权以外的意愿表达被彻底窒息。路易十四过于迷信自己的力量,在1685年取消了亨利四世的对新教徒的赦令,重开对新教徒的高压迫害。在这种情况下要维持绝对王权,只能把警察、司法、军队、行政、财政,统统一手捏住。可是那只大权在握的手,无法不感到日益强劲的社会进步形成的反弹的张力。
70、这是一个有强盛的外表所遮盖的实质倒退,使法国在强盛中深深植入了社会动荡的隐患。波旁王朝后世灾难的起源,并不是继业的王室后裔没有一直同样强有力的手臂。而是他们的祖先路易十四,堵住了所有宣泄压力的渠道,把一只底下还在加火的封闭蒸汽压力罐,生生强塞到了他们手中。这种由强力维持的社会稳定,是一个危险的状态。
71、思想这样虚无缥缈无可捉摸的东西,在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竟然会动摇一个强大的实体,这实在是世上最大的奇观。
73、思想会呈现五彩缤纷的面貌,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的作用。
思想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精神成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滞后的。感性的体验开始交织理性的思考;人们的精神需求开始增长,自由、人道,这样曾经和平民百姓无缘的字眼,逐渐成为一些人无法回避的思考内容,甚至成为一些人舍身追求的目标。
74、思想的先行,制度的陈旧,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危险的呢?
75、正如托克维尔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第十一章 塞纳河边的伏尔泰咖啡馆
76、巴黎西岱岛的南岸,是注明的拉丁区。巴黎历史悠久的大学们,就是星散在这个区域。大学的建筑和庭院都是那么古老,院子里总有智者的雕塑,墙上会镶嵌着几百年来教授们的名字,一个都不会遗漏。也许,这种历经革命都从未中断、不可名状的对艺术的敬重,正是法国文化能够持续辉煌的原因。
77、这个以“伏尔泰”命名的咖啡馆的楼上,是伏尔泰最后居住并去世的地方。
78、街道是一种神秘而有生命的东西。历史在把生命一点点灌注进去。
79、伏尔泰和路易王朝的纠葛,也是最典型地说明了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知识界和贵族、王朝的复杂关系。
80、社会变革由街头民众在推动,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变革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思想。而欧洲思想的飞跃,离不开宫廷和贵族本身对于新的精神世界的好奇和探求。也正是由于法国知识界和宫廷贵族的密切关系,他们始终了解旧制度上层的渐进变革的可能,也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渐进改革的理想和信心。可是,由于法国知识界为之奋斗的,就是要突破王朝本身利益所系的旧制度。因此,他们之间的激烈冲突又是必然的。
81、皇家的剧院,贵族夫人的沙龙,都成为思想的温床,而思想又在挖掘他们生存的危机。
82、只要开个头,思想变成一股股细小的,无孔不入的涓流。
83、在法国从来就有两个君王:法兰西人民除了他们的国王,还有一个思想和艺术的君王。而前者,常常在心灵深处臣服在后者的脚下。
这就是法国为什么是法国,巴黎为什么是巴黎的原因。
第十二章 拉法耶特的故事
84、在旧制度中,一个腐朽的阶层常常会出现一些最优秀的人物。而且,常常是由这样的人物在带领着民众进行社会变革。而他们事先就知道,这种变革本身肯定在危害他们所属的阶层的利益。这在近代是特别明显的。
85、当时生活优裕的法国贵族的心,相当普遍地在被一种超越自身利益的精神所激荡。
86、法王路易十六拒绝批准拉法耶特出国。于是拉法耶特自己掏钱买下一条船,命名为胜利号。1777年4月20日,这位十九岁的法国贵族,抛下怀孕的妻子,带着贵族志愿者们扬帆出航。
87、拉法耶特与乔治华盛顿将军形同父子,出入战场。
88、在三级会议期间,拉法耶特的活动集中在提倡限制行政权力和保障基本人权。6月11日他第一个将他起草的权利宣言提到了国民大会。这是拉法耶特最骄傲的事情。
89、拉法耶特这样的贵族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帮子。这是法国革命前的贵族状况的一个缩影。
90、很多贵族绅士和第一等级的教士一起,却跑到了网球场。那是第三等级代表集合的地方。他们甚至要求放弃自己的身份,加入第三等级。
结果,凡尔赛的网球场上,不仅聚集了第三等级的愤怒的代表,教士贵族也纷纷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不仅宣布自己是“国民议会”,而且誓言要自己立宪,“不制定宪法不散会”。到了这个时候,路易十六只能服从。从这一刻起,他实际上已经摘下了自己的王冠。
91、三级会议实在对君王的挑战已经大获全胜的情况下召开的。
凡尔赛宫在打算开会和制宪,巴黎人却为了说不清楚的种种诉求,已经挤满了巴黎街头。军警和民众的冲突一触即发。这一次,是三个等级的代表都没有撒算革命,“革命”自己起来了。巴黎人起义了。
第十三章 巴士底狱还在吗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