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简史
![]() |
我们很确切地知道,猫在3500年前已完全被驯养,古埃及的记载可为此提供佐证。不过我们并不知道驯养过程从何时开始,位于约旦耶利哥(Jericho)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9000年前的猫化石,但是并没有证据证明那些是驯养的猫。之所以难以证明,是因为猫的骨骼从野生到驯养几乎没有变化。只有发现了明确的记载和详细的图片,我们才能确认野猫已演变成家猫。
天赐神兵享受“流动盛宴”
在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之前,猫应该还未被人驯养。在这一点上,猫与狗不同。在农业时代来临前,狗就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旧石器时代,史前猎人已懂得充分利用具备优异嗅觉与听觉的四足狩猎伙伴。但直到早期人类踏入农业时代,开始储存大量食物时,猫对人类才有了价值。几乎在猎人稳定下来成为农人的同时,谷仓便吸引了数量庞大的鼠类。早期城市中的谷仓很大,人类守卫几乎不可能伏击并扑杀足够数量的老鼠以达到歼灭目的,甚至连防止其繁殖都做不到。啮齿类动物的大规模侵扰,想必是城市居民所知的最早灾难。对不胜其扰的粮仓保管员而言,猎食鼠类的肉食动物肯定是天赐神兵。
我们能很容易地想象出这个画面:有一天,某人不经意看到一些野猫在谷仓外徘徊并抓走老鼠。那我们为何不鼓励它们这样去做呢?对猫而言,这个场景肯定难以置信:身边围绕的是由会东窜西跑的美食组成的“流动盛宴”,规模之大,前所未见。猫族再也不用藏身黑暗中永无止境地等待了,如今,它们唯一的工作就是在巨大的谷仓附近闲晃,等着大啖吃饱谷物的肥硕啮齿目动物,仿佛置身在美食超市里。随着有害动物对人类的侵害日益严重,人与猫之间很自然地形成了人类收留及饲养猫来捕鼠的关系,因为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猫神贝斯特,两千年的膜拜
现代人已经拥有了高效的有害动物防治方法,因此我们很难想象猫对早期文明的重要性,不过,古埃及人对猫类的态度有助于凸显早期文明对猫的重视。埃及的猫在死后会以完整仪式防腐,尸体以不同颜色的包装捆绑,脸上会覆盖木雕面具。有些猫会被安放在猫形木棺,其余则被装在禾秆编织的容器中。它们会被安葬在数量庞大的猫墓园,园中长眠的猫多达数百万只。
猫神被称为贝斯特(Bastet),意指“巴斯特之女”(She-of-Bast)。巴斯特城是重要的猫神殿的所在地,每年春天约有五十万人聚集于此参加宗教节庆。每次节庆中会埋葬约十万具猫木乃伊,参拜猫之圣女(据推测,那应是圣母玛丽亚的前身)。据说,贝斯特节庆是整个古埃及最受欢迎、参与人数最多的节庆。节庆的成功可能与其中包含了狂野又狂欢的庆祝活动及“仪式狂热”不无关系。对猫的膜拜延续了近两千年,直到公元前390年才被正式禁止。虽然在此之前,对猫的膜拜早已盛况不再,但其全盛期仍反映出埃及文明对猫的崇高敬意,而目前遗留的许多美丽的猫铜雕也证明了埃及人对其优雅外形的欣赏。
相较于古代对猫的崇拜,有一个令人难过的反例,那就是英国人在20世纪大举破坏猫墓园--他们曾经用船一次将30万具猫木乃伊托运到利物浦,然后碾碎,作为当地农夫的农田肥料。整个事件中只有一个猫头骨幸存,目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中。
对于这种亵渎行为,早期的埃及人可能会杀掉三十万人来一命偿一命,毕竟他们曾将一名罗马士兵五马分尸,只因为他伤害了一只猫。他们不仅崇拜猫,更明令禁止出口。这导致不断有人尝试将埃及的猫走私出去当作高级家庭宠物。古代的腓尼基人就类似现代的二手车商人,他们将诱拐猫视为难以抗拒的挑战,将猫偷运到地中海地区,再以高价卖给有钱人。此举可能惹恼了埃及人,但对那些猫而言则是好消息,因为它们被引进新的地区当作珍贵宝物而备受呵护。
横行欧洲的鼠患进一步确立了猫的有害动物防治员地位,并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大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罗马人将猫带进大不列颠。从文献上记载的杀猫刑罚中可以看出,猫在随后的几世纪中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罚缴一只羔羊或绵羊虽然比不上古埃及的刑罚极端,但也不算轻了。有一位10世纪的威尔士国王曾想出一个刑罚--被杀的猫尸体要从尾巴吊起来,猫鼻触地,而杀猫者则要用谷物堆在猫尸上,直到淹没整具尸骸为止。这些被充公的谷物清楚地显示出了一只活猫大概可从鼠类肚子中拯救多少谷物。
译|黄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