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寓言派”:一个文学流派的诞生与长成
每次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后,总会引起中国读者尤其是国内某些专栏作者的质疑声,今年也不例外,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诺奖,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一点上:为什么诺奖评委要在相隔仅六年时间内两次颁给法国“新寓言派”作家?
甚至有人怀疑其中有内幕,并宣称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腐朽云云,可看下腾讯[大家]这篇署名西闪的文章:http://dajia.qq.com/blog/437396060199389
文中诸多基本信息错误与讹传,在此不多提,笔者关注的是其论及所谓“新寓言派”的那些段落:
“与2008年获奖的勒克莱齐奥一样,莫迪亚诺也常被划入法国新寓言派小说的范畴。但我认为,莫迪亚诺的水准虽然高于前者,但这个流派的作家总体水平就不怎么样。至少,这两个人还不及新寓言派的代表人物米歇尔·图尼埃”
“在我看来,新寓言派小说家是存在主义的不肖子。表面上,他们追寻自我的路子很像他们的前辈萨特加缪。但是,他们只有缅怀自我消逝的伤感,却远远缺乏面对荒谬的勇毅。”
“要知道,瑞典学院最年轻的女院士弗罗斯腾松(K.Frostenson)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勒克莱齐奥。她也承认,自己20岁左右的时候最爱读的,就是新寓言派的小说。而比勒克莱齐奥和莫迪亚诺年长十多岁的图尼埃显然不大吸引她。”
“为什么泄密疑云两度笼罩新寓言派?希望终有一日真相大白。”
“因此我更加确信,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迪亚诺,既是追悼一个文学流派的没落,也是追悼自身精神的消亡。”
由上可见,此文作者显然将所谓“新寓言派”作为一个被公认的文学流派,并将图尼埃、勒克莱齐奥、莫迪亚诺放进这同一个篮子里,还言之凿凿引用瑞典女院士的例子:“她也承认,自己20岁左右的时候最爱读的,就是新寓言派的小说。”
可如果你要问任何一位法国读者,“新寓言派”是个什么流派,或者这三位作家是否属同一流派,一定会让他们莫名其妙,因为根本没有这样一个文学流派,这三位作家更是风格各异。
那么这个“新寓言派”是怎么诞生的呢?
检索知网,可以查到其“诞生记”,这就是柳鸣九先生的《色彩缤纷的睿智——“新寓言”派作家图尔尼埃及其短篇小说》(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WW199801009.htm)。柳老先生在开篇即道出了如下事实:
“随着20世纪走向终结,人们愈来愈需要对这个世纪的文学作出归类与划分。至今为止,已经有一些常见的归类与划分了,如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新小说”、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等等,这些类别早已为文学批评界、学术研究界所公认而成为文学史论著中的专题范畴,但有的归类与划分,却似乎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至少还没有成为文学史论著中的一个通行的专题范畴,我这里指的是新寓言派。
“我个人完全赞同把“新寓言派”文学划为一个类别,它包括图尔尼埃、莫狄亚诺、勒克莱齐奥以及费尔南德斯与格拉克这样一批主要活动在六、七十年代的作家,还算上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蜚声文坛的尤瑟纳尔作为其先行者。1988年我在巴黎访问图尔尼埃的时候,谈了我的这一看法。当时,图尔尼埃很高兴地回答说,他“同意并乐于把我们归在一起,称我们为‘新寓言’派”。除了莫狄亚诺、勒克莱齐奥、费尔南德斯与格拉克外,尤瑟纳尔就是他特别着重提名划归这一流派的。从巴黎回来后,我把对于新寓言派的认识与访问图尔尼埃的情况,都写进了《铃兰空地上的哲人》一文中。1994年夏, 我主编《世界小说流派经典文库》(十五卷)时,又把新寓言派作为当代西方小说领域里一个与“新小说”、“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并列的小说类别。”
这篇文章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1期。文中显示,柳老先生通过与作家图尼埃的会面交谈,一个文学流派似乎获得了“面授合法性”,取得了“准生证”,如果说“新寓言派”在之前“似乎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那么经过著文与主编文库,进一步落实这一流派概念,成为外国文学研究“归类与划分”的一个既定符号。
今天,在知网上检索“新寓言派”,可以查到9篇期刊文章,5篇人大复印资料,6篇硕士论文(无博士论文),以论述勒克莱齐奥和图尼埃的作品为最多。可以预见,这次莫迪亚诺获诺奖之后的数年间,相关学术论文亦将纷至沓来。
在知网的这些论文中,“新寓言派”被英译成New Fable,法译成Nouvelle Fable,不知外国同行是否能看懂。
此次莫迪亚诺获诺奖之后,柳鸣九先生接受新浪网专访(http://history.sina.com.cn/cul/fx/2014-10-09/2205103108.shtml),报道中写到:柳鸣九对莫迪亚诺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在20世纪法国众多文学流派中,新寓言派是其中最闪亮的流派,而莫迪亚诺是这一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当谈及对莫诺迪亚获奖是否意外时,他表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对莫迪亚诺看得很准”。
柳老先生以莫迪亚诺获诺奖再次坐实“新寓言派”,如今这一流派似乎已深入中国读者之心,老先生果然“看得很准”。
甚至有人怀疑其中有内幕,并宣称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腐朽云云,可看下腾讯[大家]这篇署名西闪的文章:http://dajia.qq.com/blog/437396060199389
文中诸多基本信息错误与讹传,在此不多提,笔者关注的是其论及所谓“新寓言派”的那些段落:
“与2008年获奖的勒克莱齐奥一样,莫迪亚诺也常被划入法国新寓言派小说的范畴。但我认为,莫迪亚诺的水准虽然高于前者,但这个流派的作家总体水平就不怎么样。至少,这两个人还不及新寓言派的代表人物米歇尔·图尼埃”
“在我看来,新寓言派小说家是存在主义的不肖子。表面上,他们追寻自我的路子很像他们的前辈萨特加缪。但是,他们只有缅怀自我消逝的伤感,却远远缺乏面对荒谬的勇毅。”
“要知道,瑞典学院最年轻的女院士弗罗斯腾松(K.Frostenson)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勒克莱齐奥。她也承认,自己20岁左右的时候最爱读的,就是新寓言派的小说。而比勒克莱齐奥和莫迪亚诺年长十多岁的图尼埃显然不大吸引她。”
“为什么泄密疑云两度笼罩新寓言派?希望终有一日真相大白。”
“因此我更加确信,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迪亚诺,既是追悼一个文学流派的没落,也是追悼自身精神的消亡。”
由上可见,此文作者显然将所谓“新寓言派”作为一个被公认的文学流派,并将图尼埃、勒克莱齐奥、莫迪亚诺放进这同一个篮子里,还言之凿凿引用瑞典女院士的例子:“她也承认,自己20岁左右的时候最爱读的,就是新寓言派的小说。”
可如果你要问任何一位法国读者,“新寓言派”是个什么流派,或者这三位作家是否属同一流派,一定会让他们莫名其妙,因为根本没有这样一个文学流派,这三位作家更是风格各异。
那么这个“新寓言派”是怎么诞生的呢?
检索知网,可以查到其“诞生记”,这就是柳鸣九先生的《色彩缤纷的睿智——“新寓言”派作家图尔尼埃及其短篇小说》(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WW199801009.htm)。柳老先生在开篇即道出了如下事实:
“随着20世纪走向终结,人们愈来愈需要对这个世纪的文学作出归类与划分。至今为止,已经有一些常见的归类与划分了,如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新小说”、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等等,这些类别早已为文学批评界、学术研究界所公认而成为文学史论著中的专题范畴,但有的归类与划分,却似乎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至少还没有成为文学史论著中的一个通行的专题范畴,我这里指的是新寓言派。
“我个人完全赞同把“新寓言派”文学划为一个类别,它包括图尔尼埃、莫狄亚诺、勒克莱齐奥以及费尔南德斯与格拉克这样一批主要活动在六、七十年代的作家,还算上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蜚声文坛的尤瑟纳尔作为其先行者。1988年我在巴黎访问图尔尼埃的时候,谈了我的这一看法。当时,图尔尼埃很高兴地回答说,他“同意并乐于把我们归在一起,称我们为‘新寓言’派”。除了莫狄亚诺、勒克莱齐奥、费尔南德斯与格拉克外,尤瑟纳尔就是他特别着重提名划归这一流派的。从巴黎回来后,我把对于新寓言派的认识与访问图尔尼埃的情况,都写进了《铃兰空地上的哲人》一文中。1994年夏, 我主编《世界小说流派经典文库》(十五卷)时,又把新寓言派作为当代西方小说领域里一个与“新小说”、“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并列的小说类别。”
这篇文章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1期。文中显示,柳老先生通过与作家图尼埃的会面交谈,一个文学流派似乎获得了“面授合法性”,取得了“准生证”,如果说“新寓言派”在之前“似乎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那么经过著文与主编文库,进一步落实这一流派概念,成为外国文学研究“归类与划分”的一个既定符号。
今天,在知网上检索“新寓言派”,可以查到9篇期刊文章,5篇人大复印资料,6篇硕士论文(无博士论文),以论述勒克莱齐奥和图尼埃的作品为最多。可以预见,这次莫迪亚诺获诺奖之后的数年间,相关学术论文亦将纷至沓来。
在知网的这些论文中,“新寓言派”被英译成New Fable,法译成Nouvelle Fable,不知外国同行是否能看懂。
此次莫迪亚诺获诺奖之后,柳鸣九先生接受新浪网专访(http://history.sina.com.cn/cul/fx/2014-10-09/2205103108.shtml),报道中写到:柳鸣九对莫迪亚诺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在20世纪法国众多文学流派中,新寓言派是其中最闪亮的流派,而莫迪亚诺是这一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当谈及对莫诺迪亚获奖是否意外时,他表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对莫迪亚诺看得很准”。
柳老先生以莫迪亚诺获诺奖再次坐实“新寓言派”,如今这一流派似乎已深入中国读者之心,老先生果然“看得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