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之碑帖
![]() |
金城学记:金石之韻
金城校训:"笃学尚行,知行合一"
陕西古代碑刻及其碑帖藝術/历代瓦当鉴赏
主讲人:陈根远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
他说:“收藏让历史变得鲜活,感性。”
当你手捧一只土沁斑驳的瓦当,回想千年之前的秦时明月汉时关,那些铁蹄铮铮的峥嵘岁月似乎就在庙堂之上的瓦楞间,从你的头顶呼啸而过。
如今,你一低头,凝视这块带着岁月痕迹的瓦当,它不说话,沉静地望着你,曾几何时,阿房宫上的月亮还未落,秦始皇一抬头,屋檐上瓦当间隙里挂着的,是与你天涯共此时的月光。这才是收藏真正的意义。
![]() |
陈根远 |
陈根远先生出生咸阳,那古国故都似乎注定了他与文物之间的灵犀。先生讲课,时不时地就会冒出几句方言,风趣,亲近。说起时下国人对文物的破坏,先生引了一句:“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同学们都深以为然。 都说收藏是个砸钱的事儿,却也有心无心之间就做了件保护文物的好事。
虽然先生以玩笑的口吻说:“碑帖是传统收藏大项——最有文化的品类,而且便宜,比起书画,瓷器,更能确认时代。咱这收藏就是图个踏实!”底下学生们都笑了,说到他们心坎儿里去了,只是,先生嘴上把碑帖收藏说得“低”,那是谦逊,一个“最有文化”,已将他对碑帖之爱和盘托出。
![]() |
碑帖
根远先生就职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用起电脑来显得“手足无措”,甚可爱。可见素日里他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碑刻上的文字,他大多能铭记于心,叫我等匪夷所思。
譬如讲到“石台孝经”,先生诵起:“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对经典了然于心。先生道如今人伦已丧,到处是“灭亲”的悲剧。
石台孝经是唯一一部经由帝王批注的经,刻有李隆基的批示,先生笑道:“这是人家过去的领导批示!”
《石台孝经》欣赏
![]() |
![]() |
《乙瑛碑》 |
我们在碑石,摩崖上所见的铭文,经千年风化,依然隽永流传,像是饱经风霜却鹤发童颜的老人,怀着多少智慧与心事,不言不语。隶书的拙而不笨,愈发显出当时人们的质朴单纯,到了唐隶,丰腴华美,缺席了纯净、略显匠气。行书的宛若游龙,是沈尹默愿为其倾尽一生心血的眷恋。而我们,纵然有机会身处碑林之中,仍旧遥不可及。是心境的不能匹配,是知识智慧的浅薄。
在碑帖收藏中,先生讲到一处对研究文物甚有裨益的要点,古人刻碑时的“避讳”。以“孝经”为例,李世民的民少一划,李渊、李豫都少笔画。当时的帝王名讳风气甚重。
又如:观世音如今常常被称作“观音”,也是为了避李世民的世字。而《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在清代为了避讳“玄烨”所以被写作“天地元黄”,假如收到此物,便直指清代了。先生还分享分析了更多,让众人都在深处浅出的讲解中学到了“鉴别”要素。
以下,小编简约总结几点“残羹冷炙”,以便于未能来听课,或者未能来到金城学习,一睹先生风采的槛外人,果腹罢了。
拓本极其鉴定方式(切记,以下只是先生所讲碑刻学的皮毛中的一根毫毛):
1 旧拓:指乾隆以前。(目前能收到的可能最多也就是晚清至民国)在此,先生为斯坦因的“强盗说”洗白,对国人的“文物破坏”痛心疾首,说:“有人准备写中国文物史,发现是中国文物破坏史。”
2 尽信书不如无书,参透考据点,通过标准器锻炼对材料的认知。
3 把先人的材料竭泽而渔。
4 添置一本《中国碑帖鉴别图典》,碑帖中有什么字损坏了,便可按图索骥。
5 真品碑帖“正反面施墨均匀”
福利不能太多哦,欢迎申请免费试听课程~
碑帖欣赏——
![]() |
《张黑女墓志》 |
![]() |
《九成宫醴泉铭》 |
![]() |
《争座位稿》 |
![]() |
《神策军碑》 |
![]() |
青龙 |
![]() |
白虎 |
![]() |
朱雀 |
![]() |
玄武 |
![]() |
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