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廊里最后的爱 ——评《明眼钟表匠》
(该小说载于《科幻世界(译文版)》2014年第9期)
由一个接一个偶然拼凑而成的人类史可以是某个意志不断干涉的过程。就像钱丽芳《天命》中人首蛇身的外星人搅动世间权势纷争一样,本文中尤莫斯一手促成了人类的一次次险中求生和漫长进化。不同于《天命》5000年的时间跨度,《明眼钟表匠》的将指针直接拨回海洋尚是一锅生命浓汤的十多亿年前,然后以一种不紧不慢的语调,将故事讲到了信息时代。
人类是外星人播下的种子,我们不是进化而来,而是被创造出来——这个科幻题材不新,但《钟表匠》意不在讲创造的过程,而是探索为何要创造。在拉拉的《大狩猎》中,一干老鼠状的神在地球上以数几十万年为周期不断播种和收割着所有的生物,旨在收获生物体中的碳来制造“星门”:这是一种豢养牲畜式的创造,是纯粹物质性的。《钟表匠》中,创造的目的则更哲学一些:创造的目的不是服务自身,而是为了使造物成为造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造主竟必须毁灭自己。从被创造后自毁前,造物逐渐发展出独立思考能力,由造物变为造主。
由此《钟表匠》推翻了“造主—造物”的对立,告诉我们造物也可以变成造主,不仅仅是技术上,而且是精神上的。尤莫斯不仅如自己的造主一样创造、保护了造物,而且在终极目标上与造主达成一致,即毁灭自己,迫使造物去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甚至与造主拥有了一样的浪漫情怀:在奇点侧廊留下一台孤零零的机器给人类,正如他的造主留给他一具了无生气的尸体一样,作为线索,也作为纪念,作为母亲对孩子最后的叮嘱。
尤莫斯超强的计算能力和有限的情感触发元素使得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如同一个AI,一个工具,事实上他自己一开始也常有这种错觉,“有时候,尤莫斯会忘记这艘船才是件工具,他并不是”。但小说最打动人的却不是尤莫斯作为超强工具的能力,而是非工具性的情感:造主对造物的苦心孤诣、母亲(尤莫斯)对儿女(人类/奥利)的保护之情、长久相处而产生感情从而不愿离去的不舍,还有永恒的孤独,以及读者对纯真善良的尤莫斯的逝去的惋惜。纯真善良的外星人形象首推E.T.。尤莫斯却比E.T.还要可怜,E.T.有艾略特的陪伴,姗姗来迟的飞船和群星背后的故乡,他却只有漫漫几十亿年的孤独;但尤莫斯比E.T.还要纯真善良,他希望自己是个讨自己造物喜欢的家伙。“如果他真的创造出一个能够理解自己的种族,他希望自己能表现得风趣一些。”他是个内心柔软的家伙,“有时候还要别过头去,以免看到这些惨状”。
小说的技巧是很纯熟的。第一,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显得冷静、克制,不紧不慢地带着读者走向那个必然的结局。 “造主不该把他独自放逐在这里,他们本该亲自来指点这个种族”。一句旁观者的转述,比直接引用尤莫斯更震撼人心;仿佛读者只能远远看着尤莫斯,不能再近一些去看看他的面目,去拂一拂他的坚硬内壁。第二,小说对话很少,以叙述者的旁白为主,没有起伏跌宕,没有人物的情感爆发,这样的叙述方法可以带出时间的漫长感,空间的寂静和尤莫斯的孤独感。对话不多,动作描写却较多,尤莫斯的孤独和迷惘都体现在动作里了,这也符合小说整体的寂静、孤独感。了了的几处对话,也是理性讨论多,感情抒发少;仅有的尤莫斯直抒胸臆的话,却是语言稚气,更加惹人怜爱:
“‘瓦西亚’,他说,‘我很孤单。’”
关于“瓦西亚”这个形象。她拥有着造主/自我的双重身份,她一方面实实在在是造主的躯体,有着造主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是尤莫斯自我的理性部分,适时地抑制他的感性部分,不断对他的选择进行质疑。质疑精神,这不正是任何文明进化的动力么?她还是一个文明的尸骨,下一个文明的线索,这一点无需赘述。
《钟表匠》创作思路类似特德•姜,对于特德•姜来讲,小说的创作就是一个思维游戏,去看看个人是如何抽丝剥茧,如何怀疑自己和他人,最终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钟表匠》也是如此,尤莫斯在见证人类的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通过与自己逐渐深入的对话,渐渐明白了自己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并最终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读完《钟表匠》觉得很悲伤,尤莫斯是个纯真善良的人,却死去了。好人却没有好报,文明注定走向自我毁灭,这多么悲观。但细细一想,小说其实展现了一种高尚的乐观,进化论说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已;《钟表匠》却说,单个文明的毁灭固然可惜,独立思考的精神却永存宇宙间。
现在时兴的科幻小说的主题有许多,比如科技对人类的异化,极端环境下人和科技的关系,某一种社会现象的放大,还有的作者喜欢在科幻中讽刺政治家、商人、学生的,等等等等。像《钟表匠》这样冷冷静静地思考生存与灭亡,创造与被创造,存在与思考的小说很少了。不知译文版的编辑为何选择了这篇文章,是否因为编辑也像我一样,作为一个尚未进化完的造物,被造主尤莫斯感动,然后为他的死而悲伤?
由一个接一个偶然拼凑而成的人类史可以是某个意志不断干涉的过程。就像钱丽芳《天命》中人首蛇身的外星人搅动世间权势纷争一样,本文中尤莫斯一手促成了人类的一次次险中求生和漫长进化。不同于《天命》5000年的时间跨度,《明眼钟表匠》的将指针直接拨回海洋尚是一锅生命浓汤的十多亿年前,然后以一种不紧不慢的语调,将故事讲到了信息时代。
人类是外星人播下的种子,我们不是进化而来,而是被创造出来——这个科幻题材不新,但《钟表匠》意不在讲创造的过程,而是探索为何要创造。在拉拉的《大狩猎》中,一干老鼠状的神在地球上以数几十万年为周期不断播种和收割着所有的生物,旨在收获生物体中的碳来制造“星门”:这是一种豢养牲畜式的创造,是纯粹物质性的。《钟表匠》中,创造的目的则更哲学一些:创造的目的不是服务自身,而是为了使造物成为造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造主竟必须毁灭自己。从被创造后自毁前,造物逐渐发展出独立思考能力,由造物变为造主。
由此《钟表匠》推翻了“造主—造物”的对立,告诉我们造物也可以变成造主,不仅仅是技术上,而且是精神上的。尤莫斯不仅如自己的造主一样创造、保护了造物,而且在终极目标上与造主达成一致,即毁灭自己,迫使造物去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甚至与造主拥有了一样的浪漫情怀:在奇点侧廊留下一台孤零零的机器给人类,正如他的造主留给他一具了无生气的尸体一样,作为线索,也作为纪念,作为母亲对孩子最后的叮嘱。
尤莫斯超强的计算能力和有限的情感触发元素使得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如同一个AI,一个工具,事实上他自己一开始也常有这种错觉,“有时候,尤莫斯会忘记这艘船才是件工具,他并不是”。但小说最打动人的却不是尤莫斯作为超强工具的能力,而是非工具性的情感:造主对造物的苦心孤诣、母亲(尤莫斯)对儿女(人类/奥利)的保护之情、长久相处而产生感情从而不愿离去的不舍,还有永恒的孤独,以及读者对纯真善良的尤莫斯的逝去的惋惜。纯真善良的外星人形象首推E.T.。尤莫斯却比E.T.还要可怜,E.T.有艾略特的陪伴,姗姗来迟的飞船和群星背后的故乡,他却只有漫漫几十亿年的孤独;但尤莫斯比E.T.还要纯真善良,他希望自己是个讨自己造物喜欢的家伙。“如果他真的创造出一个能够理解自己的种族,他希望自己能表现得风趣一些。”他是个内心柔软的家伙,“有时候还要别过头去,以免看到这些惨状”。
小说的技巧是很纯熟的。第一,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显得冷静、克制,不紧不慢地带着读者走向那个必然的结局。 “造主不该把他独自放逐在这里,他们本该亲自来指点这个种族”。一句旁观者的转述,比直接引用尤莫斯更震撼人心;仿佛读者只能远远看着尤莫斯,不能再近一些去看看他的面目,去拂一拂他的坚硬内壁。第二,小说对话很少,以叙述者的旁白为主,没有起伏跌宕,没有人物的情感爆发,这样的叙述方法可以带出时间的漫长感,空间的寂静和尤莫斯的孤独感。对话不多,动作描写却较多,尤莫斯的孤独和迷惘都体现在动作里了,这也符合小说整体的寂静、孤独感。了了的几处对话,也是理性讨论多,感情抒发少;仅有的尤莫斯直抒胸臆的话,却是语言稚气,更加惹人怜爱:
“‘瓦西亚’,他说,‘我很孤单。’”
关于“瓦西亚”这个形象。她拥有着造主/自我的双重身份,她一方面实实在在是造主的躯体,有着造主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是尤莫斯自我的理性部分,适时地抑制他的感性部分,不断对他的选择进行质疑。质疑精神,这不正是任何文明进化的动力么?她还是一个文明的尸骨,下一个文明的线索,这一点无需赘述。
《钟表匠》创作思路类似特德•姜,对于特德•姜来讲,小说的创作就是一个思维游戏,去看看个人是如何抽丝剥茧,如何怀疑自己和他人,最终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钟表匠》也是如此,尤莫斯在见证人类的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通过与自己逐渐深入的对话,渐渐明白了自己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并最终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读完《钟表匠》觉得很悲伤,尤莫斯是个纯真善良的人,却死去了。好人却没有好报,文明注定走向自我毁灭,这多么悲观。但细细一想,小说其实展现了一种高尚的乐观,进化论说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已;《钟表匠》却说,单个文明的毁灭固然可惜,独立思考的精神却永存宇宙间。
现在时兴的科幻小说的主题有许多,比如科技对人类的异化,极端环境下人和科技的关系,某一种社会现象的放大,还有的作者喜欢在科幻中讽刺政治家、商人、学生的,等等等等。像《钟表匠》这样冷冷静静地思考生存与灭亡,创造与被创造,存在与思考的小说很少了。不知译文版的编辑为何选择了这篇文章,是否因为编辑也像我一样,作为一个尚未进化完的造物,被造主尤莫斯感动,然后为他的死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