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北京的天空在晚上七点半,开始逐渐黯淡下来
终于又熬过去了一天
度日如年,尤其是在女友不在的日子里。休息的日子变得格外难熬。
常常是,一整天都不出门,也没有电话打进来。没有朋友,也似乎很难靠近同事们的生活圈子,某个片刻,我甚至觉得自己会在这间出租屋内无声无息的死去。父母姐妹的电话这两天来得格外频繁,电话里嘘寒问暖,生怕我会出什么事情
我会出什么事情呢?我不过是个早期的抑郁症患者。
来北京一年半了。巨大的城市,和只有我这个行业才能看到的、笼罩在这个城市上空的深厚霾层。工作要么没有压力,要么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公司里的人喜欢把稍微管点事的人称之为“总”,后来才逐渐明白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和满清民国时北京人喜欢互称“爷”是一样的—互相吹捧,抬举。同时也把身份地位同不是“总”的人有意无意的划分清楚。小圈子在这个民营公司里比比皆是,我是毫无疑问的圈外人。除了兴趣点缺乏,与常人交集甚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既是“身价”,人们习惯于看人下菜碟,对于我这样的薄纸,兴趣了然。
这是一个高低分明的城市,即使只高一个台阶
艰难适应。尽管老家离北京很近,融入这里的生活,却没有地理上的那种便捷。我是一个热衷于诘问自己生活状态的人,来京一年半的时间,发觉笑容变得越来越少,独处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有着基本需求的成年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也笑不出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能更糟糕。有时候会设想逃回小城市,反正基本的生活需求也不多,现在又有了互联网,可惜只有想想的勇气。有时候又不甘平庸,觉得一辈子不能这么过去。可联想到所处的社交圈子,又觉得希望渺茫。当然生活并没有坏到哪里去,可怕的是总也对它提不起兴趣来,既不讨厌,也不喜欢,更谈不上热情。实在低沉的时候,甚至会拿物欲刺激自己:瞧那些好车,好房—北京的好车实在太多了,相比高耸的房价,车的价格对于在京收入几十年的中年人,实在不算负担,况且北京集聚了全国的有钱人—-足这一点,就让我感到忧虑。我害怕因此而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但又隐约感觉自己并不在乎。如果物欲真的能够带来刺激,那也对方满足,也占去了一半的快感。我所想要的,和对方的需求,多数时间不在一个频率上,而且现在越发难堪的是---我开始什么都不想要。除了工作以外,生活中最大的主题,就是女友。围绕着女友的一切。离开这些,我变得越来越敏感,消极,眼中看到的,都是灰暗。
药物的作用加重了这种压抑。作为来北京享受的唯一社会福利,我在医保范围内注射着干扰素。我得了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病,但是日久天长,服药反而成了生活必须。针剂的说明书上写着:应当严肃对待可能引发的精神抑郁。这让我恐慌,也给自己贴上了标签。正常的情况下,我每周都要从所在的郊县出发,去一个离北京城稍微近点,我把那定义为城市的分界线的医院,去打一针令我青一块紫一块的注射针剂,同时带回一些必需的药品。有时间的话,女友会陪我一起,穿过医院的滚滚人流,静静的守候在门诊室外面。京郊的绿壳车和只在城市内运营的黄皮公交在这里交汇,出发和终止。油腻肮脏的扶手和吭哧吭哧的车辆起步,让我的耐心,一点一点消磨在这里庞大拥堵的车流中。我会对自己说,我已足够幸运。然而这种自我安慰的疗效,缺如摇到北京市日益收紧的车牌号的几率一样,愈加渺茫。
一无所有,不知道这样评价自己,会不会有失客观。比较体面的工作,漂亮贤惠的女友,无需牵挂的父母。可彩虹的背面,则是因治疗而终日郁郁寡欢的精神状态,无房无车,手头的钱少的可怜。背靠着北京,倚着大都市的繁华,我却感觉很少的和它拉扯上关系。相比这下,只能映照出我的寒酸,和难堪。我的生活,应该是属于没有狗鱼的水族箱,懒散,死气沉沉。单身的时候,许下很多诺言,待到找到理想的人,要做很多很多。可惜刚开始热情四溢,后来才发现想做的都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
我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度过今夜?
终于又熬过去了一天
度日如年,尤其是在女友不在的日子里。休息的日子变得格外难熬。
常常是,一整天都不出门,也没有电话打进来。没有朋友,也似乎很难靠近同事们的生活圈子,某个片刻,我甚至觉得自己会在这间出租屋内无声无息的死去。父母姐妹的电话这两天来得格外频繁,电话里嘘寒问暖,生怕我会出什么事情
我会出什么事情呢?我不过是个早期的抑郁症患者。
来北京一年半了。巨大的城市,和只有我这个行业才能看到的、笼罩在这个城市上空的深厚霾层。工作要么没有压力,要么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公司里的人喜欢把稍微管点事的人称之为“总”,后来才逐渐明白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和满清民国时北京人喜欢互称“爷”是一样的—互相吹捧,抬举。同时也把身份地位同不是“总”的人有意无意的划分清楚。小圈子在这个民营公司里比比皆是,我是毫无疑问的圈外人。除了兴趣点缺乏,与常人交集甚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既是“身价”,人们习惯于看人下菜碟,对于我这样的薄纸,兴趣了然。
这是一个高低分明的城市,即使只高一个台阶
艰难适应。尽管老家离北京很近,融入这里的生活,却没有地理上的那种便捷。我是一个热衷于诘问自己生活状态的人,来京一年半的时间,发觉笑容变得越来越少,独处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有着基本需求的成年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也笑不出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能更糟糕。有时候会设想逃回小城市,反正基本的生活需求也不多,现在又有了互联网,可惜只有想想的勇气。有时候又不甘平庸,觉得一辈子不能这么过去。可联想到所处的社交圈子,又觉得希望渺茫。当然生活并没有坏到哪里去,可怕的是总也对它提不起兴趣来,既不讨厌,也不喜欢,更谈不上热情。实在低沉的时候,甚至会拿物欲刺激自己:瞧那些好车,好房—北京的好车实在太多了,相比高耸的房价,车的价格对于在京收入几十年的中年人,实在不算负担,况且北京集聚了全国的有钱人—-足这一点,就让我感到忧虑。我害怕因此而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但又隐约感觉自己并不在乎。如果物欲真的能够带来刺激,那也对方满足,也占去了一半的快感。我所想要的,和对方的需求,多数时间不在一个频率上,而且现在越发难堪的是---我开始什么都不想要。除了工作以外,生活中最大的主题,就是女友。围绕着女友的一切。离开这些,我变得越来越敏感,消极,眼中看到的,都是灰暗。
药物的作用加重了这种压抑。作为来北京享受的唯一社会福利,我在医保范围内注射着干扰素。我得了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病,但是日久天长,服药反而成了生活必须。针剂的说明书上写着:应当严肃对待可能引发的精神抑郁。这让我恐慌,也给自己贴上了标签。正常的情况下,我每周都要从所在的郊县出发,去一个离北京城稍微近点,我把那定义为城市的分界线的医院,去打一针令我青一块紫一块的注射针剂,同时带回一些必需的药品。有时间的话,女友会陪我一起,穿过医院的滚滚人流,静静的守候在门诊室外面。京郊的绿壳车和只在城市内运营的黄皮公交在这里交汇,出发和终止。油腻肮脏的扶手和吭哧吭哧的车辆起步,让我的耐心,一点一点消磨在这里庞大拥堵的车流中。我会对自己说,我已足够幸运。然而这种自我安慰的疗效,缺如摇到北京市日益收紧的车牌号的几率一样,愈加渺茫。
一无所有,不知道这样评价自己,会不会有失客观。比较体面的工作,漂亮贤惠的女友,无需牵挂的父母。可彩虹的背面,则是因治疗而终日郁郁寡欢的精神状态,无房无车,手头的钱少的可怜。背靠着北京,倚着大都市的繁华,我却感觉很少的和它拉扯上关系。相比这下,只能映照出我的寒酸,和难堪。我的生活,应该是属于没有狗鱼的水族箱,懒散,死气沉沉。单身的时候,许下很多诺言,待到找到理想的人,要做很多很多。可惜刚开始热情四溢,后来才发现想做的都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
我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度过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