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的“風流人物”到底指誰?
2014-10-07 16:45:54
毛泽东诗词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那首《沁园春·雪》,而争议最大的也正是这首: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這首《沁园春·雪》在重庆谈判期间,曾被重庆《新民报晚刊》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四日传抄发表。当时在国统区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纷纷指责毛有“帝王思想”。 经五四运动之后,全国知识界倡导西方民主,对帝王思想极为反感,也极为敏感。 《大公报》王芸生将此词抄给出身北大的学者傅斯年,说“以见此人满脑子什么思想也。” 出身清华的学者吴组湘这样评价:“毛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而词中充满旧的个人英雄主义之气息。看他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霸主比高下;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意与蒋先生争胜,流露踌躇满志之意。说山河壮丽,所以古今英雄都要争霸,逐鹿,他亦自居于此类英雄之一。这些气味,使我极感不快。”(《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1期第34页)
面对文化界的指责,解放后在正式发表这首词的时候,毛加了个注释,其中说到:“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也就是说,毛声明,“风流人物”并非说的自己。诗词内涵自然只有作者自己才最清楚,毛注无疑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后来“将军中的诗人”陈毅也有过一个讲话,说当年这首词发表后,重庆文化界争论很大,指责毛有“帝王思想”,我们要捍卫毛主席。既然是“数风流人物”,“数”,就不是指一个人,而是复数,所以是指无产阶级。
当年还有一幅宣传画,也是这个意思,上面三位巨大的“工农兵”笑指千古,左下角五位帝王缩成一团,瑟瑟发抖,在“无产阶级”光辉的威逼下,自叹弗如,自惭形秽。可惜这幅画在网上已经搜不出来了,只好以另一幅当年的宣传画代替。
很明显,现在是两种观点:“无产阶级代言人”毛、陈是一种,“资产阶级学者”又是一种。那么实际上风流人物究竟指的是谁呢?
一,典出何处 首先我们很清楚,“风流人物”这个典故出自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周瑜,为什么在三国英雄中只有他一个人能当得起这个称号? 首先,周瑜是一代儒将,文武全才。 按理说,三国英雄中文武全才者不少,首推曹操,诸葛亮也还过得去。但如果论起气质风度,恐怕谁也比不上周瑜的风流倜傥。史载周瑜“雅量高致”,吴国老将军程普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决非《三国演义》中捏造的小肚鸡肠的形象。 你看,“羽扇纶巾”,一派仙风道骨,而非剑拔弩张的戎装,其实这正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诸葛亮的打扮。 “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临危不乱,悠闲自若,于谈笑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真正的儒将风度。 周瑜又是有名的音乐家,于酒醉中都能听出乐曲的错误,当时流传“曲有误,周郎顾”。再配上著名的美女,“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才能叫做“千古风流人物”。
二,从典故原意分析“文武全才”所指何人 中国军事家崇尚“儒将”,毛泽东用“风流人物”这个词的典故出处看,正是取“文武全才”“儒将”的含意。毛在词中列举了五位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均以盖世武功称雄。但毛认为这五位在“文采”上还是要“略输”“稍逊”一筹,比谁略输?比谁稍逊?没有明说。但末两句,已经点出来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就是说,比这五位帝王更有文采,更符合文武全才的风流人物,不在历史上,就在“今朝”。谁呢?这不明摆着吗? 毛在中共领袖中,素以军事天才著称,遵义会议将毛吸收进政治局,主要就是着眼于毛的军事天才。而在中共将领中,真正能称得起诗人的有谁呢?环顾左右,还是毛泽东,所以毛颇为自负。 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最佩服的只有曹操,1954年夏毛在北戴河对保健医生徐涛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1975年,毛泽东又说过:“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这期间多次肯定曹操,促成了郭沫若为曹操翻案。 学者宋培宪这样评论:“毛泽东之所以肯定曹操,恐怕也缘于二人在诸多方面有着逼真的‘形似’乃至‘神似’之处。举其大端,譬如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可以说,在各自所生活的时代,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对于二者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至于那五位帝王,虽然在武功上比曹操的成绩还要大,但文采上,在毛看来却不怎么样。而毛自己呢,在武功上,后来的历史证明,丝毫不逊于五位帝王,打败老蒋八百万军队,统一了全中国,在朝鲜跟老美也打了个平手。而且又是大诗人。 这首词发表于重庆谈判时期,很显然有暗中有跟蒋相比的意思,当时两人分别是国共双方的领袖,蒋是留学日本正规学军事的,军事才能也有几分,但比起毛来似乎差些,而在文采方面,蒋一点儿表现都没有,跟毛相比,简直就是个没文化的“老粗”军阀。恰在双方谈判时,毛发表此词,在领袖个人魅力上占了上风,这也是谈判的技巧。 从当年的政治形势和词意整个分析下来,顺理成章的解释只能是,风流人物指的正是毛泽东自己。
三,所谓“指无产阶级”不值一驳 毛自己后来加的注释,及陈毅的辩护,其实不值一驳。 词中明明拿五位帝王与现代人相比,众所周知,比较只有在同类人中比,才有可比性。很显然,在现代人中只有领袖才好跟帝王相比。 毛说“指无产阶级”,根本没有可比性嘛。难道能说“无产阶级”在文采和武功上比五位帝王还强?有这么比的吗?无产阶级既不指挥打仗,又不赋诗填词,如何算得风流人物?再说当年的无产阶级大都是文盲,哪有什么文采?怎么能比得过五位帝王?太勉强了。 陈毅说:“数”,表示复数,所以是无产阶级,这明显是强词夺理。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一路数下来,不是已经五个了吗?再数到毛泽东,六个了,能不能用“数”?“数风流人物”的意思分明就是从五位帝王数到毛泽东,一比较,只有毛能算“风流人物”,这么明显的用意谁看不出来?总不会当年重庆文化界那么多的诗词高手全都理解错了吧?
四,以毛词所借鉴的古词中同类手法来比较 研究毛诗词的学者分析,毛的这首词借鉴了辛弃疾的《沁园春·答杨世长》,其中有:“诗坛千丈崔嵬。更有笔如山墨作溪。看君才未数,曹刘敌手,风骚合受,屈宋降旗。谁识相如,平生自许,慷慨须乘驷马归。”,也是一连举出五位文韬武略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屈原、宋玉、司马相如,做为对比,衬托出“君才未数”“诗坛崔嵬”,都是同一种对比思路。
五,风流人物真的“今朝更好看”吗? 既然毛自认为比五位帝王更有文采,我们也可以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如此。其它人先不说,只唐太宗一人,毛就比不过。
在《全唐诗》中,李世民存诗89首,其中既有气宇轩昂的大作,也有小桥流水的小品。比如《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其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已成千古流传的名句。仅此可知李世民诗才之高。 另外,李世民也是著名书法家,而且还是神箭手,文武全才,功高盖世,被称为“千古一帝”。汉武帝、宋太祖也都有不错的诗作传世。 而毛诗呢?我们举一个外国学者作的比较客观的评价,唐诗的翻译家亚瑟·瓦利这样描述毛的诗词:“不像希特勒的画那样糟,也不像丘吉尔的画那样好”,也就是“中不溜儿”。“丘吉尔的画”也无非是政治领袖的业余画作,无法跟专业画家相比。 很显然,毛过于自负了。
我们过去在个人崇拜年代,对毛诗读得比较细,很熟悉,各类讲解、吹捧看得也比较多,很自然对毛诗也崇拜过,对其艺术水平不免估计过高。现在毛已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再去读毛诗,与中国古典诗词比较,与现代著名诗人的格律诗词作品比较,比如李叔同、鲁迅、钱钟书等人,就能看出,毛诗艺术也只这一首出色,其它不过尔尔。
六,毛迷的吹捧有点儿过 毛的注释中说这首词的主旨是“反封建”。有人曾这样吹捧:“词的下半阙全是议论, 横扫历代帝王,最后靠‘俱往矣’三字以拔山之力扫荡乾净, 红日初升般地托出一句: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横扫历代帝王”一点不假,但它批判了封建帝王的专制思想吗?一个字都没有。它不过讥刺这几个帝王只有武功没有文采,到头来只有我毛泽东“文武双全”罢了,这算什么“反封建”?除了自负,看不出打倒封建专制社会,向科学民主的文明社会迈进的任何一点儿历史进步意义。
七,所谓“王者霸气” 传说当时在重庆,蒋曾经组织饱学之士作词与毛词应和,试图压倒毛的气焰和声望,但无一能达到毛词的气魄。这个传说真假未知,也许是倾向中共的文人们的宣传。但这首词中确实透出一股王者霸气,我们当年喜欢这首词,多半原因也是为其气魄所震憾。 若非亲身从事开天辟地的大事业,很难凭空生出如此霸气。坊间有传说,该词原作为毛的秘书胡乔木,后被毛盗用,以毛的名义发表。我不大相信这个传说,胡乔木虽然也喜欢填词,我也经常看他的作品,他不可能有这种气魄。而且“与历代帝王比高低”,也不可能是胡乔木这类小秘书的思想。 词中有霸气,自然也是一种艺术风格,但这种风格值不值得称道,要看其思想境界高不高。如果为了人类和平,为了人民幸福,境界当然高。如果这种霸气来自帝王思想,那境界就不能算高。 如果放在古代,有帝王思想也无可厚非,在诗词中因帝王思想而流露出王者霸气,也算雄才伟略,鸿鹄大志,给诗词添彩。 但毛已是二十世纪的现代人,五四文化薰陶下成长的革命领袖,理应信奉科学民主,决心做人民公仆。如果心中还有如此浓重的帝王思想,无论如何是不光彩的,诗词透露出的王者霸气非但不能添彩,反而抹黑,降低了艺术水平。怪不得当年的文化界“极感不快”,怪不得连毛自己也极力掩饰这一点。
诗词中有大气当然是好事,毛泽东说“诗言志”,这当然是对的,但关键要看是什么志。如果在诗词中表现出的鸿图大志不是帝王思想,而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那我们就要肃然起敬了。比如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比如辛弃疾也是文武全才,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气魄之大,历史纵深感之强,远胜毛诗,更可贵的不是斤斤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个人在历史中的评价,而是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眷顾着国家、民族和人民。 比如华盛顿的退隐归农,孙中山辞去大总统建铁路,都是为了建立人类向往的民主法治的制度,为人民造福,这种境界才是真正高尚的。 毛诗“横扫历代帝王”,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他不是跟帝王们比文武才华,而是比理想,比进步,用诗的语言横扫历代帝王的专制独裁,颠覆几千年陈腐观念,决心不做万人之上的君主,而偏偏要做人民的公仆,誓言建立真正由人民当家做主的现代文明社会,那才是大手笔,那才是流芳千古的诗词大作呢!
总之,《沁园春·雪》这首词,当年重庆文化界的批评所指不虚,“帝王思想”是明显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也是明显的。
毛泽东诗词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那首《沁园春·雪》,而争议最大的也正是这首: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這首《沁园春·雪》在重庆谈判期间,曾被重庆《新民报晚刊》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四日传抄发表。当时在国统区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纷纷指责毛有“帝王思想”。 经五四运动之后,全国知识界倡导西方民主,对帝王思想极为反感,也极为敏感。 《大公报》王芸生将此词抄给出身北大的学者傅斯年,说“以见此人满脑子什么思想也。” 出身清华的学者吴组湘这样评价:“毛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而词中充满旧的个人英雄主义之气息。看他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霸主比高下;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意与蒋先生争胜,流露踌躇满志之意。说山河壮丽,所以古今英雄都要争霸,逐鹿,他亦自居于此类英雄之一。这些气味,使我极感不快。”(《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1期第34页)
面对文化界的指责,解放后在正式发表这首词的时候,毛加了个注释,其中说到:“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也就是说,毛声明,“风流人物”并非说的自己。诗词内涵自然只有作者自己才最清楚,毛注无疑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后来“将军中的诗人”陈毅也有过一个讲话,说当年这首词发表后,重庆文化界争论很大,指责毛有“帝王思想”,我们要捍卫毛主席。既然是“数风流人物”,“数”,就不是指一个人,而是复数,所以是指无产阶级。
当年还有一幅宣传画,也是这个意思,上面三位巨大的“工农兵”笑指千古,左下角五位帝王缩成一团,瑟瑟发抖,在“无产阶级”光辉的威逼下,自叹弗如,自惭形秽。可惜这幅画在网上已经搜不出来了,只好以另一幅当年的宣传画代替。
很明显,现在是两种观点:“无产阶级代言人”毛、陈是一种,“资产阶级学者”又是一种。那么实际上风流人物究竟指的是谁呢?
一,典出何处 首先我们很清楚,“风流人物”这个典故出自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周瑜,为什么在三国英雄中只有他一个人能当得起这个称号? 首先,周瑜是一代儒将,文武全才。 按理说,三国英雄中文武全才者不少,首推曹操,诸葛亮也还过得去。但如果论起气质风度,恐怕谁也比不上周瑜的风流倜傥。史载周瑜“雅量高致”,吴国老将军程普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决非《三国演义》中捏造的小肚鸡肠的形象。 你看,“羽扇纶巾”,一派仙风道骨,而非剑拔弩张的戎装,其实这正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诸葛亮的打扮。 “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临危不乱,悠闲自若,于谈笑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真正的儒将风度。 周瑜又是有名的音乐家,于酒醉中都能听出乐曲的错误,当时流传“曲有误,周郎顾”。再配上著名的美女,“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才能叫做“千古风流人物”。
二,从典故原意分析“文武全才”所指何人 中国军事家崇尚“儒将”,毛泽东用“风流人物”这个词的典故出处看,正是取“文武全才”“儒将”的含意。毛在词中列举了五位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均以盖世武功称雄。但毛认为这五位在“文采”上还是要“略输”“稍逊”一筹,比谁略输?比谁稍逊?没有明说。但末两句,已经点出来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就是说,比这五位帝王更有文采,更符合文武全才的风流人物,不在历史上,就在“今朝”。谁呢?这不明摆着吗? 毛在中共领袖中,素以军事天才著称,遵义会议将毛吸收进政治局,主要就是着眼于毛的军事天才。而在中共将领中,真正能称得起诗人的有谁呢?环顾左右,还是毛泽东,所以毛颇为自负。 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最佩服的只有曹操,1954年夏毛在北戴河对保健医生徐涛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1975年,毛泽东又说过:“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这期间多次肯定曹操,促成了郭沫若为曹操翻案。 学者宋培宪这样评论:“毛泽东之所以肯定曹操,恐怕也缘于二人在诸多方面有着逼真的‘形似’乃至‘神似’之处。举其大端,譬如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可以说,在各自所生活的时代,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对于二者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至于那五位帝王,虽然在武功上比曹操的成绩还要大,但文采上,在毛看来却不怎么样。而毛自己呢,在武功上,后来的历史证明,丝毫不逊于五位帝王,打败老蒋八百万军队,统一了全中国,在朝鲜跟老美也打了个平手。而且又是大诗人。 这首词发表于重庆谈判时期,很显然有暗中有跟蒋相比的意思,当时两人分别是国共双方的领袖,蒋是留学日本正规学军事的,军事才能也有几分,但比起毛来似乎差些,而在文采方面,蒋一点儿表现都没有,跟毛相比,简直就是个没文化的“老粗”军阀。恰在双方谈判时,毛发表此词,在领袖个人魅力上占了上风,这也是谈判的技巧。 从当年的政治形势和词意整个分析下来,顺理成章的解释只能是,风流人物指的正是毛泽东自己。
三,所谓“指无产阶级”不值一驳 毛自己后来加的注释,及陈毅的辩护,其实不值一驳。 词中明明拿五位帝王与现代人相比,众所周知,比较只有在同类人中比,才有可比性。很显然,在现代人中只有领袖才好跟帝王相比。 毛说“指无产阶级”,根本没有可比性嘛。难道能说“无产阶级”在文采和武功上比五位帝王还强?有这么比的吗?无产阶级既不指挥打仗,又不赋诗填词,如何算得风流人物?再说当年的无产阶级大都是文盲,哪有什么文采?怎么能比得过五位帝王?太勉强了。 陈毅说:“数”,表示复数,所以是无产阶级,这明显是强词夺理。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一路数下来,不是已经五个了吗?再数到毛泽东,六个了,能不能用“数”?“数风流人物”的意思分明就是从五位帝王数到毛泽东,一比较,只有毛能算“风流人物”,这么明显的用意谁看不出来?总不会当年重庆文化界那么多的诗词高手全都理解错了吧?
四,以毛词所借鉴的古词中同类手法来比较 研究毛诗词的学者分析,毛的这首词借鉴了辛弃疾的《沁园春·答杨世长》,其中有:“诗坛千丈崔嵬。更有笔如山墨作溪。看君才未数,曹刘敌手,风骚合受,屈宋降旗。谁识相如,平生自许,慷慨须乘驷马归。”,也是一连举出五位文韬武略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屈原、宋玉、司马相如,做为对比,衬托出“君才未数”“诗坛崔嵬”,都是同一种对比思路。
五,风流人物真的“今朝更好看”吗? 既然毛自认为比五位帝王更有文采,我们也可以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如此。其它人先不说,只唐太宗一人,毛就比不过。
在《全唐诗》中,李世民存诗89首,其中既有气宇轩昂的大作,也有小桥流水的小品。比如《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其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已成千古流传的名句。仅此可知李世民诗才之高。 另外,李世民也是著名书法家,而且还是神箭手,文武全才,功高盖世,被称为“千古一帝”。汉武帝、宋太祖也都有不错的诗作传世。 而毛诗呢?我们举一个外国学者作的比较客观的评价,唐诗的翻译家亚瑟·瓦利这样描述毛的诗词:“不像希特勒的画那样糟,也不像丘吉尔的画那样好”,也就是“中不溜儿”。“丘吉尔的画”也无非是政治领袖的业余画作,无法跟专业画家相比。 很显然,毛过于自负了。
我们过去在个人崇拜年代,对毛诗读得比较细,很熟悉,各类讲解、吹捧看得也比较多,很自然对毛诗也崇拜过,对其艺术水平不免估计过高。现在毛已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再去读毛诗,与中国古典诗词比较,与现代著名诗人的格律诗词作品比较,比如李叔同、鲁迅、钱钟书等人,就能看出,毛诗艺术也只这一首出色,其它不过尔尔。
六,毛迷的吹捧有点儿过 毛的注释中说这首词的主旨是“反封建”。有人曾这样吹捧:“词的下半阙全是议论, 横扫历代帝王,最后靠‘俱往矣’三字以拔山之力扫荡乾净, 红日初升般地托出一句: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横扫历代帝王”一点不假,但它批判了封建帝王的专制思想吗?一个字都没有。它不过讥刺这几个帝王只有武功没有文采,到头来只有我毛泽东“文武双全”罢了,这算什么“反封建”?除了自负,看不出打倒封建专制社会,向科学民主的文明社会迈进的任何一点儿历史进步意义。
七,所谓“王者霸气” 传说当时在重庆,蒋曾经组织饱学之士作词与毛词应和,试图压倒毛的气焰和声望,但无一能达到毛词的气魄。这个传说真假未知,也许是倾向中共的文人们的宣传。但这首词中确实透出一股王者霸气,我们当年喜欢这首词,多半原因也是为其气魄所震憾。 若非亲身从事开天辟地的大事业,很难凭空生出如此霸气。坊间有传说,该词原作为毛的秘书胡乔木,后被毛盗用,以毛的名义发表。我不大相信这个传说,胡乔木虽然也喜欢填词,我也经常看他的作品,他不可能有这种气魄。而且“与历代帝王比高低”,也不可能是胡乔木这类小秘书的思想。 词中有霸气,自然也是一种艺术风格,但这种风格值不值得称道,要看其思想境界高不高。如果为了人类和平,为了人民幸福,境界当然高。如果这种霸气来自帝王思想,那境界就不能算高。 如果放在古代,有帝王思想也无可厚非,在诗词中因帝王思想而流露出王者霸气,也算雄才伟略,鸿鹄大志,给诗词添彩。 但毛已是二十世纪的现代人,五四文化薰陶下成长的革命领袖,理应信奉科学民主,决心做人民公仆。如果心中还有如此浓重的帝王思想,无论如何是不光彩的,诗词透露出的王者霸气非但不能添彩,反而抹黑,降低了艺术水平。怪不得当年的文化界“极感不快”,怪不得连毛自己也极力掩饰这一点。
诗词中有大气当然是好事,毛泽东说“诗言志”,这当然是对的,但关键要看是什么志。如果在诗词中表现出的鸿图大志不是帝王思想,而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那我们就要肃然起敬了。比如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比如辛弃疾也是文武全才,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气魄之大,历史纵深感之强,远胜毛诗,更可贵的不是斤斤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个人在历史中的评价,而是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眷顾着国家、民族和人民。 比如华盛顿的退隐归农,孙中山辞去大总统建铁路,都是为了建立人类向往的民主法治的制度,为人民造福,这种境界才是真正高尚的。 毛诗“横扫历代帝王”,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他不是跟帝王们比文武才华,而是比理想,比进步,用诗的语言横扫历代帝王的专制独裁,颠覆几千年陈腐观念,决心不做万人之上的君主,而偏偏要做人民的公仆,誓言建立真正由人民当家做主的现代文明社会,那才是大手笔,那才是流芳千古的诗词大作呢!
总之,《沁园春·雪》这首词,当年重庆文化界的批评所指不虚,“帝王思想”是明显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也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