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访谢谷鸣
十一前夕,与古北曲社诸子去扬州,拜访了扬州著名曲家谢谷鸣先生。
扬州谢家为昆曲世家,先生祖父谢莼江(1876-1939)、伯父谢也实(1912-1988)及其父谢真茀(1918-2006)均为著名曲家,其祖父有《莼江曲谱》传世,其伯父与其父曾合著《昆曲津梁》,并参与编写《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
扬州历史上曾为昆曲雅集之地,曲社活动很多,近年来却不为外地人所知。这次应扬州曲友陈景伦之邀,由古北曲社牵头,我们一行六人来到扬州,与当地曲友曲聚,并到谢谷鸣先生家拜访。
扬州曲社不止一处,我们上午去的是空谷幽兰曲社,社长孟瑶。曲社活动还较丰富,扬州曲友们准备的是到苏州参加虎丘曲会的节目,我们也即兴唱了几段。
下午在陈景伦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谢谷鸣先生家。先生前不久偶染面瘫,但还是为我们表演了《寄子》。一时间,先生家笛声悠扬。
先生应我们之请,搬出几摞曲谱来,他告诉我们,在解放前兵荒马乱之时,家里别的东西都扔了,但曲谱一直随身带着。又说,文革时,挖了个地洞,把曲谱都埋起来,以至后来曲谱受损不少。我们小心翼翼的打开这些珍贵的曲谱,都是其祖父各个时期手抄的,书法工整秀美,工尺一丝不苟,真是难得的珍品。
这些曲谱中保存了不少冷戏,有我喜欢的花脸戏《惠明》、《花荡》,让我爱不释手。我跟先生约好,以后有机会专门来看曲谱。
先生热情好客,平易近人,具有老曲家特有的大度,与之交谈,真是得益匪浅。
扬州自古繁华之地,人杰地灵,昆曲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根基。昆曲的传承有赖于优秀的老曲家,如扬州的谢谷鸣先生。先生的周围有一批喜爱昆曲的人,有了这些人,昆曲就不会消失。
扬州谢家为昆曲世家,先生祖父谢莼江(1876-1939)、伯父谢也实(1912-1988)及其父谢真茀(1918-2006)均为著名曲家,其祖父有《莼江曲谱》传世,其伯父与其父曾合著《昆曲津梁》,并参与编写《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
扬州历史上曾为昆曲雅集之地,曲社活动很多,近年来却不为外地人所知。这次应扬州曲友陈景伦之邀,由古北曲社牵头,我们一行六人来到扬州,与当地曲友曲聚,并到谢谷鸣先生家拜访。
扬州曲社不止一处,我们上午去的是空谷幽兰曲社,社长孟瑶。曲社活动还较丰富,扬州曲友们准备的是到苏州参加虎丘曲会的节目,我们也即兴唱了几段。
下午在陈景伦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谢谷鸣先生家。先生前不久偶染面瘫,但还是为我们表演了《寄子》。一时间,先生家笛声悠扬。
先生应我们之请,搬出几摞曲谱来,他告诉我们,在解放前兵荒马乱之时,家里别的东西都扔了,但曲谱一直随身带着。又说,文革时,挖了个地洞,把曲谱都埋起来,以至后来曲谱受损不少。我们小心翼翼的打开这些珍贵的曲谱,都是其祖父各个时期手抄的,书法工整秀美,工尺一丝不苟,真是难得的珍品。
这些曲谱中保存了不少冷戏,有我喜欢的花脸戏《惠明》、《花荡》,让我爱不释手。我跟先生约好,以后有机会专门来看曲谱。
先生热情好客,平易近人,具有老曲家特有的大度,与之交谈,真是得益匪浅。
扬州自古繁华之地,人杰地灵,昆曲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根基。昆曲的传承有赖于优秀的老曲家,如扬州的谢谷鸣先生。先生的周围有一批喜爱昆曲的人,有了这些人,昆曲就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