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轻罪•九级浪
草间弥生•轻罪•九级浪
题目取得有些怪异,第一个是人名后两个则是主题名。有一点道理又没什么道理,不过是我回顾自己对装置艺术的认知历程时大脑里首先跳出来的三个词罢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当代艺术是不感冒的,我以为当代艺术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作品大多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滥竽充数、哗众取宠之辈。我向来更偏爱古典的艺术,譬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雕塑,又比如唐宋的工笔写意。在那些颤颤巍巍的躲过岁月辣手的作品后面,我能听到细碎的低语,讲述千百年的流转。然而,在我参观了几场当代艺术的展览之后,我改变了原先片面的想法,当代艺术作品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去品味和深思。它们没有历史的故事,却并不是哑巴,它们用的是现在的语言,说一些正发生的事。
我对当代艺术最直观的认识来源于装置艺术,对装置艺术的第一次接触是草间弥生,彼时我还不十分熟悉“装置艺术”这个名词。什么是装置艺术?百度词条给出的解释是: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鉴于百度的解释向来为人所诟病,我姑且信一半。我自身对于装置艺术的直观认识是装置艺术的“画布”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空间,艺术家在一个三维空间里进行创作,但这个创作的过程并不随着艺术家的停止而停止而是随着参观者不断地创作再创作。我们可以站在一个二维平面之外却不能站在一个三维空间之外,我们本身就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空间里的感知就是这个作品的再创作。参观装置艺术作品的过程不仅仅是参观更是创造,而人们往往对自己投入过想象与智慧的东西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和记忆。
草间弥生在上海的展览——“我的一个梦”中有一间很特别的屋子,叫洁净之屋。它是展览作品中的一个,却不是由艺术家本人来创作,而是交给了参观者自己来创作。每一个进入洁净之屋的人都会拿到一张有大大小小的波点的贴纸,你可以选择把这些波点贴在原本洁白无瑕的屋子的任何一个地方,当然也包括你自己的身体。这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人类天性里有一种对极度干净的东西的破坏欲望,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涂抹过家里或者学校里雪白的墙壁,甚而因此受过责罚。现在突然有一间雪白的屋子,不只是墙壁,所有东西都是雪白的,你可以在上面任意贴上各式的波点,这个过程就好像走失已久的童年突然出现在这里。我走进这间屋子的时候,已经有无数的人留下了他们的童年,留下了一点被压制的破坏欲。现在回想起来,这大概就是装置艺术的魅力罢。假设一个人,空有满腔的文化知识、艺术理论而缺乏必要的感知能力和生活经历,他是远远不能体悟到装置艺术的奇妙的。是的,奇妙。我想起很早以前看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曾写过这样一件事情。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先生每周都会给孩子们两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的在地板上用粉笔乱涂乱画,想画什么画什么,想画多大画多大,只要不超过那个大的不像话的大厅地板就好。小林先生真是个天才又勇敢的教育家。捕捉人的天性是需要天才的,发展人的天性是需要勇敢的。
我对装置艺术的感官认知开始于草间弥生,我对装置艺术的名词认知却开始于一次志愿者培训。去年的五月我本是计划参加上海新开放的余德耀美术馆的志愿者活动,虽然这个计划因为某些原因被搁置了,但是关于这个志愿者的培训我倒是切切实实参加了的。余德耀美术馆是依托余先生的私人收藏建立的,而余先生收藏中的一个重头就是装置艺术。其实装置艺术不同于以往的诸多艺术品,其收藏难度相当大,因为其大多体积庞大,组装复杂,有时还离不开艺术家的现场布置。打个比喻:装置艺术就像一场盛大的烟火,极富有震撼力,却短暂。我对余先生的收藏能力以及他对中国装置艺术发展的支持感到由衷的敬佩。我对装置艺术这个名词的觉醒始于这次培训,我很好奇,这位富有的老先生为何不收藏名画古玩而为“装置艺术”这个奇怪的东西“一掷千金”。这个觉醒让我回忆起当时最近看过的一个展览——巴尔提•卡尔的《轻罪》。其中的《西面吹来的热风》和《皮肤讲的不是自己的语言》都是装置艺术作品。《西面》131台废气的铸铁暖气片堆砌成一个四四方方的重达10吨的立方体。暖气片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这是人类对刚刚过去的时代的反思。旧物的重拾与再创作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探索,谁也不知道这些消失的暖气片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另外的形式,譬如一阵热风,吹向我们的生活。我想这是当代艺术的精神,是当代的语言,是当代人对当代的思考。
最后要说的是今天的“九级浪”,这个名字对于我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看到这个展览的名字时我就决定我要去看它。“九级浪”这个名字里有种气魄,携卷着一股摧枯拉朽的毁灭气息。“九级浪”是这个展览也是一件作品,不,是两件作品。“九级浪”装置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俄国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的作品《九级浪》。然而《九级浪》油画的主角是人,《九级浪》装置作品的主角却是动物。第一眼见到它,脑子里跳出来的词组是“诺亚方舟”。不得不说它实在是太像诺亚方舟了,破旧的船只上载着几十种动物,唯一没有的是人。只是诺亚方舟是上帝对万物的主宰,之于这条船上的动物,又是谁主宰了它们的命运呢?为什么它们会在这条破旧的船上东倒西歪?它们半闭着的眼睛里是希望还是绝望?这是励志的童话还是残酷的现实?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占领了我的大脑,相撞在一起,却找不到彼此的答案,只顾惊起一阵响雷。响雷,对了,响雷!在“九级浪”的展览里还有一些特殊的“画”作,它们不是用笔话出来的,是用火药炸出来。画布之外的爆炸声似乎是要惊醒些什么——沉默?麻木?漠视?《没有我们的外滩》是展览中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几个月前爆炸炸毁了这张画布上的人类文明,留下一个交还给自然的外滩,它是过往人类文明的遗址,是现任动物群居的乐园。钟楼的屋顶立着小鸟,XX银行的楼柱上挂着猴子,这是我不曾想过的外滩。如果有一天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了,这个星球会是什么样子呢?《天空之城》里没有了人类的拉普达安静的躲在白云深处,有鸟语,有花香,有大自然可爱的生命,少了喧嚣和热闹,这里寂寞却安详。“九级浪”的展览要调动的不仅是你的视觉还有嗅觉、听觉,在墨水的滴答声里,在空气里弥漫着的淡淡的火药味里,在图像里,一场九级之浪正席卷而来。同行的好友说,她讨厌作品周围的人,可我恰恰觉得,正是这些看客完成了这些作品最后的创作。《没有我们的外滩》前站着人,他们似乎是被从画中赶出来的,这些在今天的外滩上耀武扬威的人类们被赶出来,沉默的看着一场人类的失败。这个解读或许过于理想化了,但确确实实是我当下感受到的装置艺术最动人的地方。
题目取得有些怪异,第一个是人名后两个则是主题名。有一点道理又没什么道理,不过是我回顾自己对装置艺术的认知历程时大脑里首先跳出来的三个词罢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当代艺术是不感冒的,我以为当代艺术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作品大多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滥竽充数、哗众取宠之辈。我向来更偏爱古典的艺术,譬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雕塑,又比如唐宋的工笔写意。在那些颤颤巍巍的躲过岁月辣手的作品后面,我能听到细碎的低语,讲述千百年的流转。然而,在我参观了几场当代艺术的展览之后,我改变了原先片面的想法,当代艺术作品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去品味和深思。它们没有历史的故事,却并不是哑巴,它们用的是现在的语言,说一些正发生的事。
我对当代艺术最直观的认识来源于装置艺术,对装置艺术的第一次接触是草间弥生,彼时我还不十分熟悉“装置艺术”这个名词。什么是装置艺术?百度词条给出的解释是: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鉴于百度的解释向来为人所诟病,我姑且信一半。我自身对于装置艺术的直观认识是装置艺术的“画布”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空间,艺术家在一个三维空间里进行创作,但这个创作的过程并不随着艺术家的停止而停止而是随着参观者不断地创作再创作。我们可以站在一个二维平面之外却不能站在一个三维空间之外,我们本身就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空间里的感知就是这个作品的再创作。参观装置艺术作品的过程不仅仅是参观更是创造,而人们往往对自己投入过想象与智慧的东西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和记忆。
草间弥生在上海的展览——“我的一个梦”中有一间很特别的屋子,叫洁净之屋。它是展览作品中的一个,却不是由艺术家本人来创作,而是交给了参观者自己来创作。每一个进入洁净之屋的人都会拿到一张有大大小小的波点的贴纸,你可以选择把这些波点贴在原本洁白无瑕的屋子的任何一个地方,当然也包括你自己的身体。这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人类天性里有一种对极度干净的东西的破坏欲望,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涂抹过家里或者学校里雪白的墙壁,甚而因此受过责罚。现在突然有一间雪白的屋子,不只是墙壁,所有东西都是雪白的,你可以在上面任意贴上各式的波点,这个过程就好像走失已久的童年突然出现在这里。我走进这间屋子的时候,已经有无数的人留下了他们的童年,留下了一点被压制的破坏欲。现在回想起来,这大概就是装置艺术的魅力罢。假设一个人,空有满腔的文化知识、艺术理论而缺乏必要的感知能力和生活经历,他是远远不能体悟到装置艺术的奇妙的。是的,奇妙。我想起很早以前看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曾写过这样一件事情。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先生每周都会给孩子们两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的在地板上用粉笔乱涂乱画,想画什么画什么,想画多大画多大,只要不超过那个大的不像话的大厅地板就好。小林先生真是个天才又勇敢的教育家。捕捉人的天性是需要天才的,发展人的天性是需要勇敢的。
![]() |
我在洁净之屋拍的局部 |
我对装置艺术的感官认知开始于草间弥生,我对装置艺术的名词认知却开始于一次志愿者培训。去年的五月我本是计划参加上海新开放的余德耀美术馆的志愿者活动,虽然这个计划因为某些原因被搁置了,但是关于这个志愿者的培训我倒是切切实实参加了的。余德耀美术馆是依托余先生的私人收藏建立的,而余先生收藏中的一个重头就是装置艺术。其实装置艺术不同于以往的诸多艺术品,其收藏难度相当大,因为其大多体积庞大,组装复杂,有时还离不开艺术家的现场布置。打个比喻:装置艺术就像一场盛大的烟火,极富有震撼力,却短暂。我对余先生的收藏能力以及他对中国装置艺术发展的支持感到由衷的敬佩。我对装置艺术这个名词的觉醒始于这次培训,我很好奇,这位富有的老先生为何不收藏名画古玩而为“装置艺术”这个奇怪的东西“一掷千金”。这个觉醒让我回忆起当时最近看过的一个展览——巴尔提•卡尔的《轻罪》。其中的《西面吹来的热风》和《皮肤讲的不是自己的语言》都是装置艺术作品。《西面》131台废气的铸铁暖气片堆砌成一个四四方方的重达10吨的立方体。暖气片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这是人类对刚刚过去的时代的反思。旧物的重拾与再创作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探索,谁也不知道这些消失的暖气片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另外的形式,譬如一阵热风,吹向我们的生活。我想这是当代艺术的精神,是当代的语言,是当代人对当代的思考。
![]() |
西面吹来的热风 |
最后要说的是今天的“九级浪”,这个名字对于我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看到这个展览的名字时我就决定我要去看它。“九级浪”这个名字里有种气魄,携卷着一股摧枯拉朽的毁灭气息。“九级浪”是这个展览也是一件作品,不,是两件作品。“九级浪”装置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俄国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的作品《九级浪》。然而《九级浪》油画的主角是人,《九级浪》装置作品的主角却是动物。第一眼见到它,脑子里跳出来的词组是“诺亚方舟”。不得不说它实在是太像诺亚方舟了,破旧的船只上载着几十种动物,唯一没有的是人。只是诺亚方舟是上帝对万物的主宰,之于这条船上的动物,又是谁主宰了它们的命运呢?为什么它们会在这条破旧的船上东倒西歪?它们半闭着的眼睛里是希望还是绝望?这是励志的童话还是残酷的现实?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占领了我的大脑,相撞在一起,却找不到彼此的答案,只顾惊起一阵响雷。响雷,对了,响雷!在“九级浪”的展览里还有一些特殊的“画”作,它们不是用笔话出来的,是用火药炸出来。画布之外的爆炸声似乎是要惊醒些什么——沉默?麻木?漠视?《没有我们的外滩》是展览中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几个月前爆炸炸毁了这张画布上的人类文明,留下一个交还给自然的外滩,它是过往人类文明的遗址,是现任动物群居的乐园。钟楼的屋顶立着小鸟,XX银行的楼柱上挂着猴子,这是我不曾想过的外滩。如果有一天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了,这个星球会是什么样子呢?《天空之城》里没有了人类的拉普达安静的躲在白云深处,有鸟语,有花香,有大自然可爱的生命,少了喧嚣和热闹,这里寂寞却安详。“九级浪”的展览要调动的不仅是你的视觉还有嗅觉、听觉,在墨水的滴答声里,在空气里弥漫着的淡淡的火药味里,在图像里,一场九级之浪正席卷而来。同行的好友说,她讨厌作品周围的人,可我恰恰觉得,正是这些看客完成了这些作品最后的创作。《没有我们的外滩》前站着人,他们似乎是被从画中赶出来的,这些在今天的外滩上耀武扬威的人类们被赶出来,沉默的看着一场人类的失败。这个解读或许过于理想化了,但确确实实是我当下感受到的装置艺术最动人的地方。
![]() |
《九级浪》油画 |
![]() |
九级浪 |
![]() |
没有我们的外滩和被赶出来的人 |
![]() |
《天空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