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的爷爷
一直就有这个想法,写一篇关于爷爷的文章。其实我从未见过他,早在一九八二年他便已去世,而我三年后才出生。从小我有外公甚至曾外公,就是对于爷爷没有什么概念。对我而言,爷爷就是一个名词:父亲的父亲叫爷爷,一个挂在墙上的画像,一座每年需要烧纸磕头的孤坟。有关他的故事我都是听来的。根据这些故事,我逐渐拼凑出一个清晰的形象。
爷爷,名字余声刚,民国十一年出生。没几年,曾祖父去外地唱戏,从此杳无音讯,留下一对孤儿寡母,还有长爷爷几岁的堂兄,一起艰难度日。有人说他死在外面,也有人说曾在江西湖口看见过他,又重新娶妻生子。但这一切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意义。没多久,二曾祖父丧偶续弦想娶曾祖母。曾祖母不愿意,只身一人改嫁到小池一户穷苦人家,抛弃了当时年仅十岁的爷爷。年幼的他独立谋生,以帮助附近的人家放牛为生,而大爷爷则在离家几十里的刘佐乡放牛。那几年被亲生母亲抛弃、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生活可能对他的一生影响极大。他一辈子胆小慎微,缺乏安全感。或许这段童年阴影也埋下了他悲剧结束的祸根。
后来曾舅爷看到两个小外甥这么可怜没人照顾,亲自去小池把曾祖母接了回来。当时曾祖母又生了一个儿子,她的丈夫不甘心,也抱着孩子寻了过来。在村外的叫做“上堓”池塘边上,曾舅爷主持分家。他说各人得各人得儿子,意思就是曾祖母领着爷爷生活,她丈夫带着小儿子回去自己生活。那男人当然不甘心,寻死觅活的,抱着爷爷同母异父的弟弟跳入池塘,准备投水自尽。看到曾祖母领着爷爷头也不回的离去,知道没可能了,他才上岸抱着孩子回了家。
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艰辛,尤其是旧社会下的农村。据说有一次曾祖母饿得走不动,蹲在路边。一个好心的路人看她可怜,给了她一碗香油。曾祖母说喝了那碗油之后,她感觉眼睛都明亮了许多。
二曾祖父前后娶了两个老婆,依然一生无后。他在长江对面九江有个码头,他死后归大爷爷和爷爷两堂兄弟继承。于是他们搬到了九江码头讨生活。在那里爷爷娶了老婆,也就是我奶奶。也应该是在那时爷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街上的生活也不易,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大奶奶生下九江大伯父做月子的时候,床上铺的全是稻草,根本就没有棉褥什么的。就是这么穷苦,曾祖母还偷偷的薅床上的稻草引火烧饭。六十多年之后,大奶奶讲起这件事情依然愤愤不平,说曾祖母只顾她自己的儿子。
奶奶过不惯街上清苦的日子,恰逢土改,她吵着要回乡下分田地。爷爷便与大爷爷商量他回乡下守老营盘。爷爷卖掉码头回到老家。因为他是党员,在村上当上了干部。三反五反批斗地主的时候,村上没收了地主家的金条金项链都在爷爷手里保管着。一次奶奶和我聊天的时候依然嫌弃当年爷爷胆子太小,没有私藏几根金条。(你瞧,本来男人都是可以成为英雄的,但是女人老是拖后腿。从伊甸园的亚当夏娃开始就是如此)
其实爷爷跟他的父亲一样,也喜欢唱黄梅戏。但是曾祖母怕他把心唱野了,和他父亲一样不知道归家。搞艺术的人不靠谱,她自己亲身经历过那种惨痛的教训,所以她强烈反对儿子的爱好。于是爷爷收拢自己的理想爱好,安心做一个母亲眼里的好儿子、妻子严厉的好丈夫、儿女眼里的好父亲。只是偶尔他会背着曾祖母找个偏僻的地方练练嗓子唱唱戏。
后面的生活比较平静。姑姑、三伯父、我父亲和小树陆陆续续出生了。中间唯一的插曲是一九六六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大伯父与共和国同龄,当年正值高中时期。苗正根红,他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名红卫兵,曾在天安门见过毛主席。但一生谨慎的爷爷没让大伯父继续文斗、武斗下去,把他拉了回来在村里当一名教师。大伯父也从来没有在我们这些小辈面前提起过当年当红卫兵的岁月。有趣的是,当时大伯父还曾教过他的亲弟弟们我父亲和小叔。
时间到了一九七八年,文革结束,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刚刚拉开序幕。同年曾祖母去世。这一次曾经放弃过他又回来重新给他温暖的母亲真的永远的离开了他,再也不可能回来。四年后,爷爷投水自尽,刚满六十岁。是年,大伯父三十三岁,二伯父三十岁,姑姑二十八岁,三伯父二十五岁刚结婚,父亲二十三岁未婚,小叔十九岁刚成年。
奶奶曾经跟我抱怨,你爷爷那么怕水的人,一生都不会游泳,怎么会独自一人跑到水里去洗澡而被淹死。她怎么也想不通。后来我才逐渐明白过来,他们提及的爷爷的那些怪异举止行为其实是抑郁症的症状表现。爷爷是因为抑郁症自杀身亡。由于几年前表弟得抑郁症,我才想明白这个事实的。现在很多人仍然不了解抑郁症,包括我刚开始也不明白表弟怎么就得了抑郁症,更不要提三十年前的乡下人。
一次我与表叔闲聊得知,爷爷生前非常担心儿子,那么多年轻的儿子如何谋生。或许是对新时代无所适从,他看不到任何希望;也许是曾祖母的去世对他的打击,童年的阴影一再浮现;或许是对年轻的儿子们的担心,又或许是兼而有之。他承受不了那么巨大的压力,陷入了抑郁症的泥淖里挣脱不开。直到最后爷爷在上堓投水自尽。
就是那同一个池塘,几十年前,曾祖母在那里领着他走出黑暗走向那幸福的起点,而同时另一个父亲抱着他的儿子试图自杀最终放弃的那一片水域。终于在一九八二年的那个夏天,对他来说,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巧合还是他自己选择那块池塘作为自己生命的终点。从此上堓成了我们家族一个禁忌。
有关小时候的事情我所记不多。有件事情,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大约四、五岁。那时上堓还是一片野藕塘,夏末的时候长满了莲蓬。年幼的我还不会游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孩子们下水摘莲蓬。后来莲蓬所剩无几,我忍不住了,央求父亲下水帮我摘一个。但父亲怎么也不肯,我依然清晰的记得自己站在岸边放声大哭的情形。幼小的我怎么也不明白父亲会游泳为什么不帮我摘莲蓬。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知道当时我那年轻的父亲面对年幼不懂事的儿子执拗的哭声和那一汪夺去他父亲生命的水面,内心是一种怎样悲凉愤怒无力挣扎的宿命感。
那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每每回想起那个场景,我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为父亲,更为爷爷。那一刻,爷爷在我心中的形象鲜活起来,不再仅仅是个客观的名词、那幅挂在墙上的画像以及那座矮矮的孤坟。我仿佛与从未见过的爷爷建立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或许就是奇妙的血缘关系将我们重新连接起来了,我对他一生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愿他的灵魂安息!
爷爷,名字余声刚,民国十一年出生。没几年,曾祖父去外地唱戏,从此杳无音讯,留下一对孤儿寡母,还有长爷爷几岁的堂兄,一起艰难度日。有人说他死在外面,也有人说曾在江西湖口看见过他,又重新娶妻生子。但这一切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意义。没多久,二曾祖父丧偶续弦想娶曾祖母。曾祖母不愿意,只身一人改嫁到小池一户穷苦人家,抛弃了当时年仅十岁的爷爷。年幼的他独立谋生,以帮助附近的人家放牛为生,而大爷爷则在离家几十里的刘佐乡放牛。那几年被亲生母亲抛弃、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生活可能对他的一生影响极大。他一辈子胆小慎微,缺乏安全感。或许这段童年阴影也埋下了他悲剧结束的祸根。
后来曾舅爷看到两个小外甥这么可怜没人照顾,亲自去小池把曾祖母接了回来。当时曾祖母又生了一个儿子,她的丈夫不甘心,也抱着孩子寻了过来。在村外的叫做“上堓”池塘边上,曾舅爷主持分家。他说各人得各人得儿子,意思就是曾祖母领着爷爷生活,她丈夫带着小儿子回去自己生活。那男人当然不甘心,寻死觅活的,抱着爷爷同母异父的弟弟跳入池塘,准备投水自尽。看到曾祖母领着爷爷头也不回的离去,知道没可能了,他才上岸抱着孩子回了家。
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艰辛,尤其是旧社会下的农村。据说有一次曾祖母饿得走不动,蹲在路边。一个好心的路人看她可怜,给了她一碗香油。曾祖母说喝了那碗油之后,她感觉眼睛都明亮了许多。
二曾祖父前后娶了两个老婆,依然一生无后。他在长江对面九江有个码头,他死后归大爷爷和爷爷两堂兄弟继承。于是他们搬到了九江码头讨生活。在那里爷爷娶了老婆,也就是我奶奶。也应该是在那时爷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街上的生活也不易,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大奶奶生下九江大伯父做月子的时候,床上铺的全是稻草,根本就没有棉褥什么的。就是这么穷苦,曾祖母还偷偷的薅床上的稻草引火烧饭。六十多年之后,大奶奶讲起这件事情依然愤愤不平,说曾祖母只顾她自己的儿子。
奶奶过不惯街上清苦的日子,恰逢土改,她吵着要回乡下分田地。爷爷便与大爷爷商量他回乡下守老营盘。爷爷卖掉码头回到老家。因为他是党员,在村上当上了干部。三反五反批斗地主的时候,村上没收了地主家的金条金项链都在爷爷手里保管着。一次奶奶和我聊天的时候依然嫌弃当年爷爷胆子太小,没有私藏几根金条。(你瞧,本来男人都是可以成为英雄的,但是女人老是拖后腿。从伊甸园的亚当夏娃开始就是如此)
其实爷爷跟他的父亲一样,也喜欢唱黄梅戏。但是曾祖母怕他把心唱野了,和他父亲一样不知道归家。搞艺术的人不靠谱,她自己亲身经历过那种惨痛的教训,所以她强烈反对儿子的爱好。于是爷爷收拢自己的理想爱好,安心做一个母亲眼里的好儿子、妻子严厉的好丈夫、儿女眼里的好父亲。只是偶尔他会背着曾祖母找个偏僻的地方练练嗓子唱唱戏。
后面的生活比较平静。姑姑、三伯父、我父亲和小树陆陆续续出生了。中间唯一的插曲是一九六六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大伯父与共和国同龄,当年正值高中时期。苗正根红,他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名红卫兵,曾在天安门见过毛主席。但一生谨慎的爷爷没让大伯父继续文斗、武斗下去,把他拉了回来在村里当一名教师。大伯父也从来没有在我们这些小辈面前提起过当年当红卫兵的岁月。有趣的是,当时大伯父还曾教过他的亲弟弟们我父亲和小叔。
时间到了一九七八年,文革结束,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刚刚拉开序幕。同年曾祖母去世。这一次曾经放弃过他又回来重新给他温暖的母亲真的永远的离开了他,再也不可能回来。四年后,爷爷投水自尽,刚满六十岁。是年,大伯父三十三岁,二伯父三十岁,姑姑二十八岁,三伯父二十五岁刚结婚,父亲二十三岁未婚,小叔十九岁刚成年。
奶奶曾经跟我抱怨,你爷爷那么怕水的人,一生都不会游泳,怎么会独自一人跑到水里去洗澡而被淹死。她怎么也想不通。后来我才逐渐明白过来,他们提及的爷爷的那些怪异举止行为其实是抑郁症的症状表现。爷爷是因为抑郁症自杀身亡。由于几年前表弟得抑郁症,我才想明白这个事实的。现在很多人仍然不了解抑郁症,包括我刚开始也不明白表弟怎么就得了抑郁症,更不要提三十年前的乡下人。
一次我与表叔闲聊得知,爷爷生前非常担心儿子,那么多年轻的儿子如何谋生。或许是对新时代无所适从,他看不到任何希望;也许是曾祖母的去世对他的打击,童年的阴影一再浮现;或许是对年轻的儿子们的担心,又或许是兼而有之。他承受不了那么巨大的压力,陷入了抑郁症的泥淖里挣脱不开。直到最后爷爷在上堓投水自尽。
就是那同一个池塘,几十年前,曾祖母在那里领着他走出黑暗走向那幸福的起点,而同时另一个父亲抱着他的儿子试图自杀最终放弃的那一片水域。终于在一九八二年的那个夏天,对他来说,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巧合还是他自己选择那块池塘作为自己生命的终点。从此上堓成了我们家族一个禁忌。
有关小时候的事情我所记不多。有件事情,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大约四、五岁。那时上堓还是一片野藕塘,夏末的时候长满了莲蓬。年幼的我还不会游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孩子们下水摘莲蓬。后来莲蓬所剩无几,我忍不住了,央求父亲下水帮我摘一个。但父亲怎么也不肯,我依然清晰的记得自己站在岸边放声大哭的情形。幼小的我怎么也不明白父亲会游泳为什么不帮我摘莲蓬。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知道当时我那年轻的父亲面对年幼不懂事的儿子执拗的哭声和那一汪夺去他父亲生命的水面,内心是一种怎样悲凉愤怒无力挣扎的宿命感。
那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每每回想起那个场景,我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为父亲,更为爷爷。那一刻,爷爷在我心中的形象鲜活起来,不再仅仅是个客观的名词、那幅挂在墙上的画像以及那座矮矮的孤坟。我仿佛与从未见过的爷爷建立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或许就是奇妙的血缘关系将我们重新连接起来了,我对他一生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愿他的灵魂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