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足够长,让你变得越来越好——我为什么加入+box
回帝都办理各种繁杂手续,竟然超出了预期时间,在帝都多滞留了三天。没想到+box的Boss和CEO竟然推迟了会议时间来聚餐,回程的地铁上,CEO问我:“你觉得你在+box期间,有收获吗?”
有收获吗?
刚到+box实习时,感到每一天都是新的,这让我异常兴奋——我骨子里痛恨墨守成规,但自从上了大学,慢慢变成了个太懒的人,又不敢,而且压根不知道怎样去接触新的事物,探索的欲望也被慢慢打击或是消磨。虽然朋友们每天看着我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事实上我的思维总是在自己营造出的一个小圈圈中,按着自己的逻辑,吃力地活着。
我总觉得别人在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我搞不懂她们的思维状态——在逻辑上想通一件事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所以也就每天感叹着,也想不通着,难受着。
老妈总是在抱怨我的一些行为——你怎么就不能在我的同事面前大大方方地打招呼聊天,你怎么就非得在自己火烧眉毛的时候还不去寻求帮助,你怎么会非得这么想……我是个太“轴”的人,虽然她抱怨的许多事我都意识到是自己不对,但我却别不过思维的这个“劲”,又不愿偏听偏信,只好保持原有状态。
所以,当我因为需要在老爸单位陆陆续续呆了三个月,跟我见到的每一个眼熟但早就忘记是谁的叔叔阿姨主动打招呼;当我前几天本来已经分别给两家机构交了的订金和全款,但却因为突发状况不能继续下去时,我很自然地拿起电话告知对方中止,并拿回我的所有已付款时,我自己都不相信这是我现在的自己——是的,这些都是太自然的事,但之前的我,都要胡思乱想纠结好久。
难怪当初那么想不通我为什么要到这里实习的老妈都在感叹:“你在这里实习,真的变化好大。”
当CEO问我这个问题时,我不禁在想,是什么,带来了我的改变?
+box遇到过十分纠结的问题——许多人都想要现成的答案,却不愿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正确答案。而我在实习期间,当然也是现在,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知道了一件事的“是什么”、“为什么”,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可以找到“怎么办”。我不想直接知道“怎么办”,而是想知道“怎样”——我熟悉我的思维方式,如果不想清楚这个“怎么办”是如何合理并且适合我的,我在心理上没法接受。+box的实习让我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它们来自于每天编辑的微信——这些“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内容让我捕捉到了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思维方式,总会让我惊讶“原来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去看”;也来自于由此认识到的不同的人——虽然加入了一个学期都没能参加过一次工作坊,但日常活动的思维碰撞也会给我不同的思考,“原来这样做是可以被人接受的”、“别人都敢做的事,遇到喜欢的我为什么就不能去做一做呢?”,我开始主动去探索不同的思维状态,毕业季采访的十个毕业生让我了解了他们每个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以及他们是怎么样做出的,同时也让我认真思考了我做出的选择。
新的事物总是关联着希望,不是么?让你觉得,面前不仅仅只有那么几条路,而是多出了好多条。感觉这个世界没有把你逼到绝路,反倒给你留了好多条退路。
但是回家之后,我又回到了我浑浑噩噩的状态,很忙,但也很心慌。一个月的白天没有出去过,只是隔几天的晚上出去一边散步一边给朋友打电话,感觉再不说说话自己就要疯掉了。有了大块的时间,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安排,陷入了一个做事效率极低→焦虑→效率更低的怪圈。我甚至会刻意上网去找各种“鸡汤”,然后发现找一碗切中要害的鸡汤有多难——他们大多都是在讲一些皮毛上的大道理,却找不到我想要的逻辑。我分明有一堆事要做,但却无从下手。
但在返回帝都踏上地铁的一瞬间,我却心静了。那天和CEO说,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也会更加包容。包容那些新的想法,新的举动,哪怕错了又怎么样,一场辩论或者实战之后,哪怕落败的人都会收获更加坚硬的盔甲。
我的浑浑噩噩来源于恐慌,恐慌没有新的东西,恐慌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恐慌在那种不包容强硬的众多声音下,我会变得妥协,不那么理直气壮。我见识过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每天都在走极端,无法讲理但也无可奈何,我恐慌我会成为那样的人。
几天前在半睡半醒间,突然想清楚了一件事:我们必须认识到足够多的可能性,才能总结、推理出适合自己的那个。我们必须见识到足够多的人,足够多的事,去思考这样是不是会适合自己,或者收获一种思维方式,来推导出适合自己的那个。
这就是新事物的力量。我只是庆幸,我还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寻找着“应该怎么办”,没有蜷缩起来,退到某一个角落。虽然我现在的效率依然很低,虽然我还是相当不满意现在的自己。
真的,应该像CEO那天在地铁上说的:
“你应该多出去走一走。”
人生足够长,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有收获吗?
刚到+box实习时,感到每一天都是新的,这让我异常兴奋——我骨子里痛恨墨守成规,但自从上了大学,慢慢变成了个太懒的人,又不敢,而且压根不知道怎样去接触新的事物,探索的欲望也被慢慢打击或是消磨。虽然朋友们每天看着我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事实上我的思维总是在自己营造出的一个小圈圈中,按着自己的逻辑,吃力地活着。
我总觉得别人在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我搞不懂她们的思维状态——在逻辑上想通一件事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所以也就每天感叹着,也想不通着,难受着。
老妈总是在抱怨我的一些行为——你怎么就不能在我的同事面前大大方方地打招呼聊天,你怎么就非得在自己火烧眉毛的时候还不去寻求帮助,你怎么会非得这么想……我是个太“轴”的人,虽然她抱怨的许多事我都意识到是自己不对,但我却别不过思维的这个“劲”,又不愿偏听偏信,只好保持原有状态。
所以,当我因为需要在老爸单位陆陆续续呆了三个月,跟我见到的每一个眼熟但早就忘记是谁的叔叔阿姨主动打招呼;当我前几天本来已经分别给两家机构交了的订金和全款,但却因为突发状况不能继续下去时,我很自然地拿起电话告知对方中止,并拿回我的所有已付款时,我自己都不相信这是我现在的自己——是的,这些都是太自然的事,但之前的我,都要胡思乱想纠结好久。
难怪当初那么想不通我为什么要到这里实习的老妈都在感叹:“你在这里实习,真的变化好大。”
当CEO问我这个问题时,我不禁在想,是什么,带来了我的改变?
+box遇到过十分纠结的问题——许多人都想要现成的答案,却不愿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正确答案。而我在实习期间,当然也是现在,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知道了一件事的“是什么”、“为什么”,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可以找到“怎么办”。我不想直接知道“怎么办”,而是想知道“怎样”——我熟悉我的思维方式,如果不想清楚这个“怎么办”是如何合理并且适合我的,我在心理上没法接受。+box的实习让我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它们来自于每天编辑的微信——这些“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内容让我捕捉到了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思维方式,总会让我惊讶“原来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去看”;也来自于由此认识到的不同的人——虽然加入了一个学期都没能参加过一次工作坊,但日常活动的思维碰撞也会给我不同的思考,“原来这样做是可以被人接受的”、“别人都敢做的事,遇到喜欢的我为什么就不能去做一做呢?”,我开始主动去探索不同的思维状态,毕业季采访的十个毕业生让我了解了他们每个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以及他们是怎么样做出的,同时也让我认真思考了我做出的选择。
新的事物总是关联着希望,不是么?让你觉得,面前不仅仅只有那么几条路,而是多出了好多条。感觉这个世界没有把你逼到绝路,反倒给你留了好多条退路。
但是回家之后,我又回到了我浑浑噩噩的状态,很忙,但也很心慌。一个月的白天没有出去过,只是隔几天的晚上出去一边散步一边给朋友打电话,感觉再不说说话自己就要疯掉了。有了大块的时间,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安排,陷入了一个做事效率极低→焦虑→效率更低的怪圈。我甚至会刻意上网去找各种“鸡汤”,然后发现找一碗切中要害的鸡汤有多难——他们大多都是在讲一些皮毛上的大道理,却找不到我想要的逻辑。我分明有一堆事要做,但却无从下手。
但在返回帝都踏上地铁的一瞬间,我却心静了。那天和CEO说,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也会更加包容。包容那些新的想法,新的举动,哪怕错了又怎么样,一场辩论或者实战之后,哪怕落败的人都会收获更加坚硬的盔甲。
我的浑浑噩噩来源于恐慌,恐慌没有新的东西,恐慌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恐慌在那种不包容强硬的众多声音下,我会变得妥协,不那么理直气壮。我见识过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每天都在走极端,无法讲理但也无可奈何,我恐慌我会成为那样的人。
几天前在半睡半醒间,突然想清楚了一件事:我们必须认识到足够多的可能性,才能总结、推理出适合自己的那个。我们必须见识到足够多的人,足够多的事,去思考这样是不是会适合自己,或者收获一种思维方式,来推导出适合自己的那个。
这就是新事物的力量。我只是庆幸,我还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寻找着“应该怎么办”,没有蜷缩起来,退到某一个角落。虽然我现在的效率依然很低,虽然我还是相当不满意现在的自己。
真的,应该像CEO那天在地铁上说的:
“你应该多出去走一走。”
人生足够长,让你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