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的文章【2】
我妈后来又写了一篇《住多久才算家》,写她自己的青年时代,许多传奇和愉快的场景。觉得非常有趣。
————————————————
住多久才算家(2)
上篇说到父亲的家,再来说说我的家,当然先从出生地说起。
我出生在长江支流边的一个小镇上,那是1954年长江发大水以后规划重建的一条街,路是南北方向,北面直达当时的一个军垦农场,南面就是江,江与外江之间环抱着一个江心洲,面积多大不知道,只记得原来上面有个生产大队,后来因为经常被淹,移到了堤内安置。
春日的江水汹涌澎湃,浑浊的江水一浪高过一浪,奔腾向前。
夏日的江,在汛期到来的时候,江水往往会涨到防护堤边,随风推近的浪头,打在防护桩和浪把上,浪花飞溅,感觉江堤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幸亏堤外的柳林挡住了外江涌来的恶浪,加上全体人员日夜防汛,江堤才得以几十年安然无恙。每到汛期,江堤上热闹非凡,除了一个一个防汛棚外,当地居民也络绎不绝,拖家带口来到江堤,一来是察看水情,二来是让江面那凉爽的风收收夏天的暑气酷热。
秋日的江,温和婉约,每当大风将起的时候,总能看到江猪跑风。“跑风”是我们这的说法。那时江面很宽,每逢大风将起,就会有一群又一群的江猪逆风而上,顶风戏浪,阵式非常壮观。这时老人们就会说:“江猪跑风,变天不过中。”往往这话都是灵验的。
说到江猪,七十年代初的水产收购站,偶尔还能收到外地渔民从江中网到的江猪,一般都在一百多斤以上,通体漆黑乌溜,不能吃,只能熬油。江猪油是治烧伤的特效药。有一次,水产收购站还意外地收购了一只白暨豚,有七十多斤重,通体雪白,两边的划水像极了人的两个乳房,头上一个大肉瘤,像往日女人的发髻。在水产工作,晓得长江里最有灵性的大鱼就是白暨豚和江猪。听说现在白暨豚已经灭绝了。过去江猪还很多,听说现在也快要灭绝了。
看到白暨豚,觉得新鲜,回去跟母亲说起,母亲叹息着说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户人家,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出门在外,留下一个未出阁的女儿在家,跟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并不善待她,但她冰雪聪明,并不与父亲说破。有年夏天,她在房中洗澡,被蚊子扰乱不过,随口吟唱了一首诗:“身似芦花嘴似针,轻声细脚进房门。满身白肉任你采,何必耳边说私情。”继母听到,告诉了刚从外地回来的父亲,说他女儿不学好,与外面男人勾搭。
父亲大怒,不问青红皂白,将女儿剥光衣服放到竹排上,沿江而流,在长江沿岸这叫“放排”。就这样,女孩儿被江水带到了不知什么地方,生死无讯。有一年,这个父亲在外寻欢作乐,见到一个绝色女子,才貌双全,欢喜异常,与她缠绵数日方才离去。临走时,女子送他一双亲手做的布鞋,嘱咐他回家以后才能穿上。他出门不久,就拿出布鞋细看。鞋子做工精细,爱不释手,忍不住就往脚上穿,脚刚放进去就被刺痛了,一看,是一根针上别了一张纸,展看纸上写道:“当年写诗骂蚊虫,长短缘由不问清,继母之言你听信,流水竹排逐出门。昔年清纯灵秀女,花街柳巷寄残躯,今宵搂定亲骨肉,何为天恩与私情。”父亲看后,痛悔交加,转身投江自尽,变为江猪,自背一身黑锅。女儿送父亲离开,也投身江水,化作白暨豚,死后仍一身清白。听过这则凄艳的传说,我心中一直哽咽。
冬曰的江,水清透澈。如一个待嫁的处子,六十年代初,自来水不知为何物,我家十几口人的吃水,全靠我和姐姐去近两公里远的江里抬,一上午能抬四个来回,直到七十年代有附近的单位打了口井,这抬水的日子才结束。冬天还有件趣事,回忆起来仍兴趣盎然。那时一到冬天,塘水枯竭,街上的小姐妹们就会约在一起,用个竹提篮挑上一家大小的衣服被子,到堤外的江里去洗,江里那会儿还有小轮,岸边总停有货船,是那种有帆的木船,船舷离水面很近,我们只需跟船家打声招呼,就直接上船去了。
跪在船舷边,将要洗的衣物拽住一头,往水里一扔,使劲摆摆就拖回船舷,拿棒槌全部槌一遍再往水里一扔,使劲摆摆就拖回船舷,再全部捶一遍,往水里一扔,摆摆又拉上船舷揉搓一遍,再扔进水里又摆一遍,无论多脏的衣服都能洗得横纱竖绺,亮丽如新。无论挑去多少衣服被子,不到一顿饭功夫就全部搞定,洗完后,还能找船家讨碗热水喝呢。
还有件记得特别清楚的事,也是一个冬日的上午,我们在船上洗衣服,正是雪后放晴。听见江边一声巨响,江岸又有一处土崩,坍塌处有一个二尺来高的青花白瓷罐,一半露在外面,离水面很远,另一半仍在土里,离水面很远。江面陡壁悬崖,无论用什么方法接近,都有极大的危险。那个青花白瓷罐就这样挂了很长时间,去江边的人都能看见,却没有人能弄下来。后来不知是什么时候,随着土渐渐地继续塌方,消失了。
听妈妈说,堤外的老街,在她小的时候,南北有二里多长,后来因为江水侵蚀,老街就慢慢地倒进江里,形成了江心洲。而那边的江心洲的面积,却一年比一年宽了。那瓷罐估计是原来老街的财主家埋在土里的,年长日久家里人也找不到,却因为江提崩塌显露出来。成家后因工作需要,离开了家乡一晃就是二十多年,偶尔回家探望父母,来去匆匆,再也没有去过江边。
2007年2月花朝节,因远在外地工作的同学返乡,相约初中同学在母校聚会。吃完饭,有同学提议去江边走走。留在家乡工作的同学说:现在哪有什么江啊,到江心洲只要步行就能过去。这让我们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我们急急匆匆赶到堤外一看,哪有昔日大江的影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不到一米宽的涓涓细流,最宽的地方也只需要垫上一块砖就能过去,连鞋子都不用湿。
同学们凑了几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四十年来春与秋,
花朝相约堤畔游。
荆柴芦叶无踪影,
昔日江水变绿洲。”
这事让我感慨颇深,回家跟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母亲念及,她的记忆仍然清晰,沉醉在回忆里:“那时我才5岁,因为老街没有蚊子,所以总在江外的柳林里替外婆家放牛,老街上那时非常闹热,但到你们出世的时候,老街就全部倒进江里去了,长成现在的江心洲,你们那时在江边看到的瓷罐,就是老街住的那些有钱人家藏的东西,因为没有人告知,所以就失落了,钱财这个东西,有德人得之。”
我对老街没蚊子一说很感兴趣,就追问为什么,老娘又论起了古:“那也是个传说,说有个先生叫罗隐,自小父亲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含辛茹苦供他读书,但孤儿寡母,常被族人欺负,上学的私塾与家隔着一条河,涨水的日子必须绕很远的路才能回家,但他每次比别的小孩都要早到,母亲问是何故,他说是过河时总有一位白发老翁背他过河,母亲跟儿子说,下次问问为什么只背他。后来罗隐告诉母亲,老翁说他是一朝人王下界,是玉帝颁旨让其保护他,老翁是当地的土地老爷。母亲一听,当时就将刷锅的竹帚在锅上敲了三下,并说道:既然有此一说,将来我儿登基为帝,必杀上屋叔伯开刀,报今日欺凌我孤儿寡母之仇。
灶王爷一听,当时就跑上天庭奏本,说这家无德。尚无权势,就扬言杀上屋叔伯,不但如此,还将我抽了三千竹鞭。玉帝闻奏立即颁旨,换下罗隐的真龙之身,还其为凡胎。脱胎换骨时罗隐痛彻肺腑,放声哀嚎:娘啊娘,痛死我了。娘知大事不妙,只叫孩儿不怕,将牙关拼死咬紧,就能捱过这关。所以,后来就只留下了这个金口没换掉,致使日后他句句话都灵验。有一日他途经老街,夜晚投宿在一户人家,适逢蚊子吵得不能入睡,一气之下他将手一挥,说,依我的脾气将你赶去十万八千里!边上一女子接口说,那倒不必那么远,只要让我娘家屋前屋后没有就行了。之后,老街再无蚊虫叮咬。
母亲最后说,人怎么能傲过天了?
时经七十多年,老街与大江就经历了一次沧海桑田的变化,若非亲眼所见,怎能领会。大自然的神奇和不可操纵性,在我自己的家乡已展示无疑。
那时我家虽不很大,但屋后的道场却是孩子们的天堂。不像后来各家独门独院,互不干涉。我们镇上的小街,根本没有哪家围院墙,从东到西一眼能望到头。夏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了凉床或铺板架起的床,上面用竹棍将蚊帐支起,凉凉爽爽的一觉睡到大天光。
靠东的一家是个比较富裕的文化人家,每到夏天,必请来说书的先生谈古论今。后门口摆上一张方桌,几条长凳,围坐的都是街坊邻居,说书人一手拿竹板,一手拿鼓槌,敲那摆在面前的小鼓,拉长着声调有板有眼地说将起来,什么薛仁贵征东征西,五鼠闹东京,岳飞传,济公传,镜花缘,聊斋里的狐狸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说的人津津有味,听的人如痴如醉,生怕错过了哪个情节。
我喜欢看书恐怕也得益于童年的这个环境。因为每次都听不过瘾,只好自己找书看。说的人往往到那揪心的情节时,就会停下来喝口水,掌场子的人就趁机拿个茶盘,向听的人收点口水费。能静下来的孩子被妈妈搂在怀里安然入睡,大一点的小孩则耐住性子等下一个情节的到来,男人们趁此机会抽袋烟,喝口茶,嗑嗑瓜子。
说书人停下时将竹板一打,鼓敲三声必唱道:喝杯香茶再追根……根字拖得很长,随鼓点戛然而止,所有人松了一口气,明白人赶紧掏钱,大多都是些毛票,五分两分的也有。一晚上下来这样的停顿总有三次以上,夜深了,听的人兴致盎然,无奈说的人也累了,再说第二天还得起早干活,只好意犹未尽的散了,第二天晚上依旧。
家的后门道场后是一个大土塘,是当年做房子时,家家填屋基取土挖出来的,直通后湖,旁边有几枝当年插下的柳枝,全都长成大树了,夏日的中午去塘边洗衣服,必定是在这些大树荫下,逢到打风暴,下大雨前,塘里总有无数的鱼跳出水面。而泥鳅是弹出来的。有一年在江边搬虾子的大姐让大风刮回了家,因为江里下不去网,就将奶奶为她浆好的网拿到塘里去搬鱼,谁知几网搬下来,竟捞上了大半桶又黄又肥的大泥鳅。
过去还有个传说,当年的刘伯温,曾有一首这样的预言:
500年前一陆州,
500年后楼上楼,
大淹不用怕,
大旱有得收,
乱世也平稳,
世代无需愁。
这说的就是我们洲区的家。我也曾为她改写过这样一首歌词:一条大江波浪宽,芦花盛开飘两岸,千里江堤连三省,柳林抗洪第一关。小麦青来菜花黄,棉花朵朵云衣裳,割麦插棵(布谷鸟的叫声)催春老,荷花满池吐芬芳。若问谁的家乡美,洲区一片好风光。
九十年代末,家乡迎来了一批三峽移民。他们极会酿米酒,所用的酒曲很特殊。有年腊月,与姐夫非常要好的刘大哥,就送了我们一些,闻起来特别的香。他说这种酒曲年代越久,酿出的酒会越香,送给我们的,是他从三峽带来的二十多年前的酒曲。每到年关,他都会送他酿的米酒给我们过年喝,我们也送些自家备的年货给他。每年,他们都会带着本地特产回到三峽老家探亲访友,也已经搬来快20年了。
这里地处三省交界,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农场连着农场,望不到边际。除了一滩平原,在江边矗有一座小山,山上青松翠竹,自古香火鼎盛,游人如织,传说山上供奉的菩萨有求必应,所以延续了几百年。
1968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很有必要!”回乡参加劳动,这才真正的了解了家乡,有熟得像黑面粉一样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春种棉花秋种小麦和油菜。
我们回乡的同时,还有一批安庆和上海的知青,下放过来安置在各个生产队。知青到时正好在初春,地里的小麦绿油油的一片,头回下地给小麦锄草,他们一到地头,惊喜万分,嚷嚷着这里的韭菜长得真好, 种这么多,是拿去卖吗?这时我才知道,有人比我还不懂庄稼。他们经过两年多陆续招工回到了城市。前些年常有下放知青回来探亲访友,他们称自己下放的地方叫第二故乡。
刚去乡下劳动,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感到吃惊,被那种绿色的大地之美慑服。记得头次下地是端午节边收割小麦,天空烈日炎炎上蒸下烤,上学期间肩未挑,手未提,什么活都不会干,同学叫我小说迷,妈妈预言我会站在米缸边饿死,但我不能让妈妈的预言成真,我得下死劲学干活,所以第一场麦收下来全身骨头散了架,回到家趴在床上全身疼的不能动弹,后来是妈妈教我拿镰刀的手法。不是向后一拉,而是右手握镰,左手将麦秆往镰刀上按,按妈妈教的,第二天果然省力很多,速度也加快了不少,后来爸爸教会了我插秧,生产队的妇女们教会我锄草整枝打药水,记忆最深的要数锄棉花草。
那时的生产队还是大集体,上工钟声一响人们成群结队扛着工具边走边聊,张家李家的不论主题,择热闹的说,小孩儿子一路打闹一路欢笑着朝前跑。那时的棉花墒一米来宽,平行种两棵,直向远处延伸。一墒地到头面积总在一亩多,当时有家新娶的媳妇头回下地,坐在地头嚎啕大哭,大家莫名其妙问她好好的哭什么?你知道她怎么说?
“这一眼望不到边的地我何年何月才做得到头啊!”引来乡邻异常开心地大笑。
到了棉花地,全队妇女一字排开每人一墒,我们锄地用的是那种阔阔的锄板,两边有尖尖的角,锄头把子是用那种经过精心挑选来的,很有韧劲儿的细竹棍,有三米多长,除草时一锄下去就一米多远,用暗劲将锄头没入土中有节奏地拉回,随着竹棍的闪动,黑黑的沙土就像一层细浪一样,翻起又均匀的泼下,根边的杂草则在这个过程中用锄头的尖角轻轻挑掉。
锄草的人,两腿一前一后绷直,腰随着握锄头的手一起用力,一起一落,每向前跨进一步,必是那后脚印踏在前脚印上,每步距离相等,整齐划一,毫不错乱,你追我赶,不到一碗茶的功夫,快手与慢手,渐渐拉开距离。先锄到地头的不是抽袋烟就是返回来,接一些平时里相处得好的姐妹。
大生产的那种快乐场景让我至今仍回味无穷。这个家在父母去世后已经去得极少了,却在我生命的过程中留下了那么多的欢乐和思念,有那么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我虽然离开了这个家,她仍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
我自己做了一个讲故事的App叫“犀牛故事”,她写了我就会帮她发到犀牛故事上,因为智能手机她会用,但是到网页上互动还有点费劲。我做这个App,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老年人也可以更简单地加入和使用互联网。我跟她说,她的文章在一个叫豆瓣的网站上有很多网友喜欢,她觉得很高兴,而且十分不可思议。希望想留言的朋友能不嫌麻烦,去那里给她留言。
她给自己起了一个ID叫“香山茶客”,因为她名字里有一个“香”字,“山”是说自己退隐山林(不就是退休了么),“茶客”的意思是说自己闲人一个。哈哈哈!
————————————————
住多久才算家(2)
上篇说到父亲的家,再来说说我的家,当然先从出生地说起。
我出生在长江支流边的一个小镇上,那是1954年长江发大水以后规划重建的一条街,路是南北方向,北面直达当时的一个军垦农场,南面就是江,江与外江之间环抱着一个江心洲,面积多大不知道,只记得原来上面有个生产大队,后来因为经常被淹,移到了堤内安置。
春日的江水汹涌澎湃,浑浊的江水一浪高过一浪,奔腾向前。
夏日的江,在汛期到来的时候,江水往往会涨到防护堤边,随风推近的浪头,打在防护桩和浪把上,浪花飞溅,感觉江堤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幸亏堤外的柳林挡住了外江涌来的恶浪,加上全体人员日夜防汛,江堤才得以几十年安然无恙。每到汛期,江堤上热闹非凡,除了一个一个防汛棚外,当地居民也络绎不绝,拖家带口来到江堤,一来是察看水情,二来是让江面那凉爽的风收收夏天的暑气酷热。
秋日的江,温和婉约,每当大风将起的时候,总能看到江猪跑风。“跑风”是我们这的说法。那时江面很宽,每逢大风将起,就会有一群又一群的江猪逆风而上,顶风戏浪,阵式非常壮观。这时老人们就会说:“江猪跑风,变天不过中。”往往这话都是灵验的。
说到江猪,七十年代初的水产收购站,偶尔还能收到外地渔民从江中网到的江猪,一般都在一百多斤以上,通体漆黑乌溜,不能吃,只能熬油。江猪油是治烧伤的特效药。有一次,水产收购站还意外地收购了一只白暨豚,有七十多斤重,通体雪白,两边的划水像极了人的两个乳房,头上一个大肉瘤,像往日女人的发髻。在水产工作,晓得长江里最有灵性的大鱼就是白暨豚和江猪。听说现在白暨豚已经灭绝了。过去江猪还很多,听说现在也快要灭绝了。
看到白暨豚,觉得新鲜,回去跟母亲说起,母亲叹息着说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户人家,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出门在外,留下一个未出阁的女儿在家,跟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并不善待她,但她冰雪聪明,并不与父亲说破。有年夏天,她在房中洗澡,被蚊子扰乱不过,随口吟唱了一首诗:“身似芦花嘴似针,轻声细脚进房门。满身白肉任你采,何必耳边说私情。”继母听到,告诉了刚从外地回来的父亲,说他女儿不学好,与外面男人勾搭。
父亲大怒,不问青红皂白,将女儿剥光衣服放到竹排上,沿江而流,在长江沿岸这叫“放排”。就这样,女孩儿被江水带到了不知什么地方,生死无讯。有一年,这个父亲在外寻欢作乐,见到一个绝色女子,才貌双全,欢喜异常,与她缠绵数日方才离去。临走时,女子送他一双亲手做的布鞋,嘱咐他回家以后才能穿上。他出门不久,就拿出布鞋细看。鞋子做工精细,爱不释手,忍不住就往脚上穿,脚刚放进去就被刺痛了,一看,是一根针上别了一张纸,展看纸上写道:“当年写诗骂蚊虫,长短缘由不问清,继母之言你听信,流水竹排逐出门。昔年清纯灵秀女,花街柳巷寄残躯,今宵搂定亲骨肉,何为天恩与私情。”父亲看后,痛悔交加,转身投江自尽,变为江猪,自背一身黑锅。女儿送父亲离开,也投身江水,化作白暨豚,死后仍一身清白。听过这则凄艳的传说,我心中一直哽咽。
冬曰的江,水清透澈。如一个待嫁的处子,六十年代初,自来水不知为何物,我家十几口人的吃水,全靠我和姐姐去近两公里远的江里抬,一上午能抬四个来回,直到七十年代有附近的单位打了口井,这抬水的日子才结束。冬天还有件趣事,回忆起来仍兴趣盎然。那时一到冬天,塘水枯竭,街上的小姐妹们就会约在一起,用个竹提篮挑上一家大小的衣服被子,到堤外的江里去洗,江里那会儿还有小轮,岸边总停有货船,是那种有帆的木船,船舷离水面很近,我们只需跟船家打声招呼,就直接上船去了。
跪在船舷边,将要洗的衣物拽住一头,往水里一扔,使劲摆摆就拖回船舷,拿棒槌全部槌一遍再往水里一扔,使劲摆摆就拖回船舷,再全部捶一遍,往水里一扔,摆摆又拉上船舷揉搓一遍,再扔进水里又摆一遍,无论多脏的衣服都能洗得横纱竖绺,亮丽如新。无论挑去多少衣服被子,不到一顿饭功夫就全部搞定,洗完后,还能找船家讨碗热水喝呢。
还有件记得特别清楚的事,也是一个冬日的上午,我们在船上洗衣服,正是雪后放晴。听见江边一声巨响,江岸又有一处土崩,坍塌处有一个二尺来高的青花白瓷罐,一半露在外面,离水面很远,另一半仍在土里,离水面很远。江面陡壁悬崖,无论用什么方法接近,都有极大的危险。那个青花白瓷罐就这样挂了很长时间,去江边的人都能看见,却没有人能弄下来。后来不知是什么时候,随着土渐渐地继续塌方,消失了。
听妈妈说,堤外的老街,在她小的时候,南北有二里多长,后来因为江水侵蚀,老街就慢慢地倒进江里,形成了江心洲。而那边的江心洲的面积,却一年比一年宽了。那瓷罐估计是原来老街的财主家埋在土里的,年长日久家里人也找不到,却因为江提崩塌显露出来。成家后因工作需要,离开了家乡一晃就是二十多年,偶尔回家探望父母,来去匆匆,再也没有去过江边。
2007年2月花朝节,因远在外地工作的同学返乡,相约初中同学在母校聚会。吃完饭,有同学提议去江边走走。留在家乡工作的同学说:现在哪有什么江啊,到江心洲只要步行就能过去。这让我们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我们急急匆匆赶到堤外一看,哪有昔日大江的影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不到一米宽的涓涓细流,最宽的地方也只需要垫上一块砖就能过去,连鞋子都不用湿。
同学们凑了几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四十年来春与秋,
花朝相约堤畔游。
荆柴芦叶无踪影,
昔日江水变绿洲。”
这事让我感慨颇深,回家跟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母亲念及,她的记忆仍然清晰,沉醉在回忆里:“那时我才5岁,因为老街没有蚊子,所以总在江外的柳林里替外婆家放牛,老街上那时非常闹热,但到你们出世的时候,老街就全部倒进江里去了,长成现在的江心洲,你们那时在江边看到的瓷罐,就是老街住的那些有钱人家藏的东西,因为没有人告知,所以就失落了,钱财这个东西,有德人得之。”
我对老街没蚊子一说很感兴趣,就追问为什么,老娘又论起了古:“那也是个传说,说有个先生叫罗隐,自小父亲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含辛茹苦供他读书,但孤儿寡母,常被族人欺负,上学的私塾与家隔着一条河,涨水的日子必须绕很远的路才能回家,但他每次比别的小孩都要早到,母亲问是何故,他说是过河时总有一位白发老翁背他过河,母亲跟儿子说,下次问问为什么只背他。后来罗隐告诉母亲,老翁说他是一朝人王下界,是玉帝颁旨让其保护他,老翁是当地的土地老爷。母亲一听,当时就将刷锅的竹帚在锅上敲了三下,并说道:既然有此一说,将来我儿登基为帝,必杀上屋叔伯开刀,报今日欺凌我孤儿寡母之仇。
灶王爷一听,当时就跑上天庭奏本,说这家无德。尚无权势,就扬言杀上屋叔伯,不但如此,还将我抽了三千竹鞭。玉帝闻奏立即颁旨,换下罗隐的真龙之身,还其为凡胎。脱胎换骨时罗隐痛彻肺腑,放声哀嚎:娘啊娘,痛死我了。娘知大事不妙,只叫孩儿不怕,将牙关拼死咬紧,就能捱过这关。所以,后来就只留下了这个金口没换掉,致使日后他句句话都灵验。有一日他途经老街,夜晚投宿在一户人家,适逢蚊子吵得不能入睡,一气之下他将手一挥,说,依我的脾气将你赶去十万八千里!边上一女子接口说,那倒不必那么远,只要让我娘家屋前屋后没有就行了。之后,老街再无蚊虫叮咬。
母亲最后说,人怎么能傲过天了?
时经七十多年,老街与大江就经历了一次沧海桑田的变化,若非亲眼所见,怎能领会。大自然的神奇和不可操纵性,在我自己的家乡已展示无疑。
那时我家虽不很大,但屋后的道场却是孩子们的天堂。不像后来各家独门独院,互不干涉。我们镇上的小街,根本没有哪家围院墙,从东到西一眼能望到头。夏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了凉床或铺板架起的床,上面用竹棍将蚊帐支起,凉凉爽爽的一觉睡到大天光。
靠东的一家是个比较富裕的文化人家,每到夏天,必请来说书的先生谈古论今。后门口摆上一张方桌,几条长凳,围坐的都是街坊邻居,说书人一手拿竹板,一手拿鼓槌,敲那摆在面前的小鼓,拉长着声调有板有眼地说将起来,什么薛仁贵征东征西,五鼠闹东京,岳飞传,济公传,镜花缘,聊斋里的狐狸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说的人津津有味,听的人如痴如醉,生怕错过了哪个情节。
我喜欢看书恐怕也得益于童年的这个环境。因为每次都听不过瘾,只好自己找书看。说的人往往到那揪心的情节时,就会停下来喝口水,掌场子的人就趁机拿个茶盘,向听的人收点口水费。能静下来的孩子被妈妈搂在怀里安然入睡,大一点的小孩则耐住性子等下一个情节的到来,男人们趁此机会抽袋烟,喝口茶,嗑嗑瓜子。
说书人停下时将竹板一打,鼓敲三声必唱道:喝杯香茶再追根……根字拖得很长,随鼓点戛然而止,所有人松了一口气,明白人赶紧掏钱,大多都是些毛票,五分两分的也有。一晚上下来这样的停顿总有三次以上,夜深了,听的人兴致盎然,无奈说的人也累了,再说第二天还得起早干活,只好意犹未尽的散了,第二天晚上依旧。
家的后门道场后是一个大土塘,是当年做房子时,家家填屋基取土挖出来的,直通后湖,旁边有几枝当年插下的柳枝,全都长成大树了,夏日的中午去塘边洗衣服,必定是在这些大树荫下,逢到打风暴,下大雨前,塘里总有无数的鱼跳出水面。而泥鳅是弹出来的。有一年在江边搬虾子的大姐让大风刮回了家,因为江里下不去网,就将奶奶为她浆好的网拿到塘里去搬鱼,谁知几网搬下来,竟捞上了大半桶又黄又肥的大泥鳅。
过去还有个传说,当年的刘伯温,曾有一首这样的预言:
500年前一陆州,
500年后楼上楼,
大淹不用怕,
大旱有得收,
乱世也平稳,
世代无需愁。
这说的就是我们洲区的家。我也曾为她改写过这样一首歌词:一条大江波浪宽,芦花盛开飘两岸,千里江堤连三省,柳林抗洪第一关。小麦青来菜花黄,棉花朵朵云衣裳,割麦插棵(布谷鸟的叫声)催春老,荷花满池吐芬芳。若问谁的家乡美,洲区一片好风光。
九十年代末,家乡迎来了一批三峽移民。他们极会酿米酒,所用的酒曲很特殊。有年腊月,与姐夫非常要好的刘大哥,就送了我们一些,闻起来特别的香。他说这种酒曲年代越久,酿出的酒会越香,送给我们的,是他从三峽带来的二十多年前的酒曲。每到年关,他都会送他酿的米酒给我们过年喝,我们也送些自家备的年货给他。每年,他们都会带着本地特产回到三峽老家探亲访友,也已经搬来快20年了。
这里地处三省交界,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农场连着农场,望不到边际。除了一滩平原,在江边矗有一座小山,山上青松翠竹,自古香火鼎盛,游人如织,传说山上供奉的菩萨有求必应,所以延续了几百年。
1968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很有必要!”回乡参加劳动,这才真正的了解了家乡,有熟得像黑面粉一样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春种棉花秋种小麦和油菜。
我们回乡的同时,还有一批安庆和上海的知青,下放过来安置在各个生产队。知青到时正好在初春,地里的小麦绿油油的一片,头回下地给小麦锄草,他们一到地头,惊喜万分,嚷嚷着这里的韭菜长得真好, 种这么多,是拿去卖吗?这时我才知道,有人比我还不懂庄稼。他们经过两年多陆续招工回到了城市。前些年常有下放知青回来探亲访友,他们称自己下放的地方叫第二故乡。
刚去乡下劳动,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感到吃惊,被那种绿色的大地之美慑服。记得头次下地是端午节边收割小麦,天空烈日炎炎上蒸下烤,上学期间肩未挑,手未提,什么活都不会干,同学叫我小说迷,妈妈预言我会站在米缸边饿死,但我不能让妈妈的预言成真,我得下死劲学干活,所以第一场麦收下来全身骨头散了架,回到家趴在床上全身疼的不能动弹,后来是妈妈教我拿镰刀的手法。不是向后一拉,而是右手握镰,左手将麦秆往镰刀上按,按妈妈教的,第二天果然省力很多,速度也加快了不少,后来爸爸教会了我插秧,生产队的妇女们教会我锄草整枝打药水,记忆最深的要数锄棉花草。
那时的生产队还是大集体,上工钟声一响人们成群结队扛着工具边走边聊,张家李家的不论主题,择热闹的说,小孩儿子一路打闹一路欢笑着朝前跑。那时的棉花墒一米来宽,平行种两棵,直向远处延伸。一墒地到头面积总在一亩多,当时有家新娶的媳妇头回下地,坐在地头嚎啕大哭,大家莫名其妙问她好好的哭什么?你知道她怎么说?
“这一眼望不到边的地我何年何月才做得到头啊!”引来乡邻异常开心地大笑。
到了棉花地,全队妇女一字排开每人一墒,我们锄地用的是那种阔阔的锄板,两边有尖尖的角,锄头把子是用那种经过精心挑选来的,很有韧劲儿的细竹棍,有三米多长,除草时一锄下去就一米多远,用暗劲将锄头没入土中有节奏地拉回,随着竹棍的闪动,黑黑的沙土就像一层细浪一样,翻起又均匀的泼下,根边的杂草则在这个过程中用锄头的尖角轻轻挑掉。
锄草的人,两腿一前一后绷直,腰随着握锄头的手一起用力,一起一落,每向前跨进一步,必是那后脚印踏在前脚印上,每步距离相等,整齐划一,毫不错乱,你追我赶,不到一碗茶的功夫,快手与慢手,渐渐拉开距离。先锄到地头的不是抽袋烟就是返回来,接一些平时里相处得好的姐妹。
大生产的那种快乐场景让我至今仍回味无穷。这个家在父母去世后已经去得极少了,却在我生命的过程中留下了那么多的欢乐和思念,有那么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我虽然离开了这个家,她仍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
我自己做了一个讲故事的App叫“犀牛故事”,她写了我就会帮她发到犀牛故事上,因为智能手机她会用,但是到网页上互动还有点费劲。我做这个App,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老年人也可以更简单地加入和使用互联网。我跟她说,她的文章在一个叫豆瓣的网站上有很多网友喜欢,她觉得很高兴,而且十分不可思议。希望想留言的朋友能不嫌麻烦,去那里给她留言。
她给自己起了一个ID叫“香山茶客”,因为她名字里有一个“香”字,“山”是说自己退隐山林(不就是退休了么),“茶客”的意思是说自己闲人一个。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