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境《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頌曰。
性境不隨心 獨影唯隨見
帶質通情本 性種等隨應
總攝諸境有其三類:
一者性境,諸真法體名為性境。色是真色,心是實心,此真實法不定隨心,三性不定,如實五塵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五識通三性故。亦不隨心同於一繫,如第八識是一界繫,所緣種子通三界繫:身在下界,起二通時,緣天眼、耳;身在上地,眼、耳二識見欲界境;二禪已上,眼、耳、身識緣自地境,識初禪繫,境自地繫。如是等類,亦不隨心一種所生,由見、相種各別體故。
二者獨影之境,唯從見分,性、繫、種子皆定同故。如第六識緣龜毛、空花、石女,無為、他界緣等所有諸境,如是等類皆是隨心,無別體用。假境攝故,名為獨影。
三者帶質之境,謂此影像有實本質,如因中第七所變相分,得從本質是無覆無記等,亦從見分是有覆所攝;亦得說言從本質種生,亦得說言從見分種生,義不定故。
“性種等隨應”者,“隨應”是不定義。有二隨應:一者,義顯三境諸心聚生,有唯有一,有二二合,有三同聚。有一者,如前已說。有二合者,如第八識緣自地散境,心王所緣是初性境,心所所緣是獨影境;五識所緣自地五塵是初性境,亦得說是帶質之境;如第六識緣過、未五蘊得是獨影,亦得說是帶質之境,熏成種子生本質故。有三合者,如四第八緣定果色,心所所緣唯是獨影,心王所緣是實性境,亦得說為帶質之境,第六所變定果之色為本質故。二者,又“性種等隨應”者,顯上三境隨其所應,或性雖同,而繫、種不同,如在下地緣上界天眼、耳;或繫雖同,性、種不同,如五識緣自界五塵;或種雖同,而繫不同,約聚論之即有,一法論之即無,如第八識聚心所所緣與見同種,心王所緣而繫不同。二合三合思准可知。
以此一頌,定諸法體,於八識中若因若果,一一行相於五蘊法各別牒出,恐繁且止。
性境不隨心 獨影唯隨見
帶質通情本 性種等隨應
總攝諸境有其三類:
一者性境,諸真法體名為性境。色是真色,心是實心,此真實法不定隨心,三性不定,如實五塵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五識通三性故。亦不隨心同於一繫,如第八識是一界繫,所緣種子通三界繫:身在下界,起二通時,緣天眼、耳;身在上地,眼、耳二識見欲界境;二禪已上,眼、耳、身識緣自地境,識初禪繫,境自地繫。如是等類,亦不隨心一種所生,由見、相種各別體故。
二者獨影之境,唯從見分,性、繫、種子皆定同故。如第六識緣龜毛、空花、石女,無為、他界緣等所有諸境,如是等類皆是隨心,無別體用。假境攝故,名為獨影。
三者帶質之境,謂此影像有實本質,如因中第七所變相分,得從本質是無覆無記等,亦從見分是有覆所攝;亦得說言從本質種生,亦得說言從見分種生,義不定故。
“性種等隨應”者,“隨應”是不定義。有二隨應:一者,義顯三境諸心聚生,有唯有一,有二二合,有三同聚。有一者,如前已說。有二合者,如第八識緣自地散境,心王所緣是初性境,心所所緣是獨影境;五識所緣自地五塵是初性境,亦得說是帶質之境;如第六識緣過、未五蘊得是獨影,亦得說是帶質之境,熏成種子生本質故。有三合者,如四第八緣定果色,心所所緣唯是獨影,心王所緣是實性境,亦得說為帶質之境,第六所變定果之色為本質故。二者,又“性種等隨應”者,顯上三境隨其所應,或性雖同,而繫、種不同,如在下地緣上界天眼、耳;或繫雖同,性、種不同,如五識緣自界五塵;或種雖同,而繫不同,約聚論之即有,一法論之即無,如第八識聚心所所緣與見同種,心王所緣而繫不同。二合三合思准可知。
以此一頌,定諸法體,於八識中若因若果,一一行相於五蘊法各別牒出,恐繁且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