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亭缘之十六:一瓯亭
自诗:“千阳分尘筑玉沙,直落春茗醉丹崖。莲泉沥沥涤三界,妙抚凡烟吐梵花。”
西湖十景之中,绝大部分皆名扬天下、脍炙人口;但其中之一的“双峰插云”似乎有些忝列之感:许多以西湖十景为主题一套的明信片中,双峰插云往往是最难卖的一张。初来西湖的游客,常常不知道“双峰插云”是哪两座峰,不知道在哪个位置观看此景,更不一定会专程去登上其中一座。
南高峰和北高峰并不一定是西湖周围群山中最高的两座,但因其山名而著。但是“双峰插云”可以成为西湖十景,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两座山的名称和景观,而是如其他所有名列西湖十景的景点一样,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座山会在西湖群山中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
历代以来双峰皆为西湖佛教胜地。南朝、唐、吴越时,杭州寺庙极多、佛事极胜,有“东南佛国”之誉。而寺院佛塔又以双峰周围为中心,一时叹为观止。而时至今日,双峰峰顶的宝塔均已崩毁,而南高峰周围的寺院几乎已经绝迹,仅剩下为数众多的依山洞而开凿的佛龛造像。但北高峰周围佛寺则历经世代却仍然大量存世,而且香火旺盛。其中有名震天下的西湖第一古刹灵隐寺,以及星布山体四周的永福、韬光、法华、三天竺等诸寺,山下法云弄又有杭州佛学院等胜地,被称为“小西天”。
这些寺庙中韬光寺十分特别。寺座落在北高峰南坡山腰,初为唐代高僧韬光禅师所建;后晋时吴越王主持重建;一九八二年原寺被火烧毁,又于二十一世纪初重建。旧时钱塘江就在杭州城南不远处汇入杭州湾,在北高峰山腰即可望见大海,故韬光三绝(朝佛、观日、观海)中所谓“韬光观海”亦属清西湖十八景之一,同时也留有宋之问与骆宾王之“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名篇。历经世代变迁,如今的“观海”大概已经难寻其址,只留有一批集中了“八仙过海”传说的遗迹,而韬光寺也渐渐地容纳了除佛教之外的内容,成为西湖边“儒、释、道”三宝圣地,似乎不再像是一个单纯的佛寺。寺院之中,除佛教殿堂之外,还有为数较多的道教建筑如炼丹台、仙姑亭、吕纯阳殿等。寺内有一极为著名的景观为“金莲池”,传韬光禅师曾在此引水种金莲。又传,夏日池内有蝾螈,水可治百病。金莲池的一旁,即为大名鼎鼎的重檐攒尖四柱的“一瓯亭”。亭内为乾隆辰翰御碑,双面分别刻有乾隆游韬光时所写的一首五言诗和一道七言诗。亭内另记有关于乾隆与韬光寺故事的铭文。
一瓯亭之名称由来大约和金莲池有关,在乾隆诗中也提到如“韬光寺里一泓水”这样的句子,大概以“一瓯”两字来形容金莲池之清洌传奇、与众不同。然我认为,“一瓯”两字必含双关,即形容金莲池之于韬光寺,也同时可类比西湖之于大海。韬光寺所在位置以及北高峰,均可以纵观西湖与钱江,而且“韬光观海”本就有如此宏大的含义,因此很容易联想到为何命名气吞山河的“观海楼”旁的亭子要取一个如此精致小巧的名字之缘由,应当是在“海”之侧而去猜想何为“一瓯”,大概如其所言。
与韬光禅师相熟的白居易留有著名的《忆江南》三阙,其二关于杭州两句为:“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硬生生地无视了西湖,却在看似仅仅描述景象和心情的句子中含入了隐约的对比。韬光可谓山寺,本当是清静修禅、远离尘嚣之所,但却从来不乏权贵甚至帝王的前来问津;“桂”为杭州市花且十分受人喜爱,但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却有登入仕途之意,如“蟾宫(月)折桂”等。这样一看,“山寺月中寻桂子”一句似乎又有了别样的意味,诗人不免会有“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念了。佛法之运,历来与权贵意愿联系紧密,可以说是兴衰由之。大概这也是在中国汉地,佛教作为某种外来宗教的一种矛盾,因此汉传佛教为求生存从来不排斥本土文化的影响。以至于今,儒释道三法在中国汉地已经互为依补,密不可分了。这大概也是为何韬光寺内竟然会供奉一大批道教神仙的缘故之一。韬光寺处于北高峰之山腰,集结了不同宗教类型,可以看成一个支点。它的四面八方,便是各种色彩斑斓的不同风景。而一瓯亭,一个以“一”字作为名字开头的亭子,无喜无悲地静伫在一方池水之畔,也似乎因此而透出些许禅意。
西湖十景之中,绝大部分皆名扬天下、脍炙人口;但其中之一的“双峰插云”似乎有些忝列之感:许多以西湖十景为主题一套的明信片中,双峰插云往往是最难卖的一张。初来西湖的游客,常常不知道“双峰插云”是哪两座峰,不知道在哪个位置观看此景,更不一定会专程去登上其中一座。
南高峰和北高峰并不一定是西湖周围群山中最高的两座,但因其山名而著。但是“双峰插云”可以成为西湖十景,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两座山的名称和景观,而是如其他所有名列西湖十景的景点一样,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座山会在西湖群山中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
历代以来双峰皆为西湖佛教胜地。南朝、唐、吴越时,杭州寺庙极多、佛事极胜,有“东南佛国”之誉。而寺院佛塔又以双峰周围为中心,一时叹为观止。而时至今日,双峰峰顶的宝塔均已崩毁,而南高峰周围的寺院几乎已经绝迹,仅剩下为数众多的依山洞而开凿的佛龛造像。但北高峰周围佛寺则历经世代却仍然大量存世,而且香火旺盛。其中有名震天下的西湖第一古刹灵隐寺,以及星布山体四周的永福、韬光、法华、三天竺等诸寺,山下法云弄又有杭州佛学院等胜地,被称为“小西天”。
这些寺庙中韬光寺十分特别。寺座落在北高峰南坡山腰,初为唐代高僧韬光禅师所建;后晋时吴越王主持重建;一九八二年原寺被火烧毁,又于二十一世纪初重建。旧时钱塘江就在杭州城南不远处汇入杭州湾,在北高峰山腰即可望见大海,故韬光三绝(朝佛、观日、观海)中所谓“韬光观海”亦属清西湖十八景之一,同时也留有宋之问与骆宾王之“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名篇。历经世代变迁,如今的“观海”大概已经难寻其址,只留有一批集中了“八仙过海”传说的遗迹,而韬光寺也渐渐地容纳了除佛教之外的内容,成为西湖边“儒、释、道”三宝圣地,似乎不再像是一个单纯的佛寺。寺院之中,除佛教殿堂之外,还有为数较多的道教建筑如炼丹台、仙姑亭、吕纯阳殿等。寺内有一极为著名的景观为“金莲池”,传韬光禅师曾在此引水种金莲。又传,夏日池内有蝾螈,水可治百病。金莲池的一旁,即为大名鼎鼎的重檐攒尖四柱的“一瓯亭”。亭内为乾隆辰翰御碑,双面分别刻有乾隆游韬光时所写的一首五言诗和一道七言诗。亭内另记有关于乾隆与韬光寺故事的铭文。
一瓯亭之名称由来大约和金莲池有关,在乾隆诗中也提到如“韬光寺里一泓水”这样的句子,大概以“一瓯”两字来形容金莲池之清洌传奇、与众不同。然我认为,“一瓯”两字必含双关,即形容金莲池之于韬光寺,也同时可类比西湖之于大海。韬光寺所在位置以及北高峰,均可以纵观西湖与钱江,而且“韬光观海”本就有如此宏大的含义,因此很容易联想到为何命名气吞山河的“观海楼”旁的亭子要取一个如此精致小巧的名字之缘由,应当是在“海”之侧而去猜想何为“一瓯”,大概如其所言。
与韬光禅师相熟的白居易留有著名的《忆江南》三阙,其二关于杭州两句为:“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硬生生地无视了西湖,却在看似仅仅描述景象和心情的句子中含入了隐约的对比。韬光可谓山寺,本当是清静修禅、远离尘嚣之所,但却从来不乏权贵甚至帝王的前来问津;“桂”为杭州市花且十分受人喜爱,但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却有登入仕途之意,如“蟾宫(月)折桂”等。这样一看,“山寺月中寻桂子”一句似乎又有了别样的意味,诗人不免会有“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念了。佛法之运,历来与权贵意愿联系紧密,可以说是兴衰由之。大概这也是在中国汉地,佛教作为某种外来宗教的一种矛盾,因此汉传佛教为求生存从来不排斥本土文化的影响。以至于今,儒释道三法在中国汉地已经互为依补,密不可分了。这大概也是为何韬光寺内竟然会供奉一大批道教神仙的缘故之一。韬光寺处于北高峰之山腰,集结了不同宗教类型,可以看成一个支点。它的四面八方,便是各种色彩斑斓的不同风景。而一瓯亭,一个以“一”字作为名字开头的亭子,无喜无悲地静伫在一方池水之畔,也似乎因此而透出些许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