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流行書 - 鄧小樺
![]() |
日前有一個「香港金閱獎」,由香港流行圖書協會與荷里活廣場合辦。此獎甚多噱頭,例如號稱「出版界的奧斯卡」,又包括有就五個範疇(文學類、非文學的生活健康組及政經社會組、圖文書、我最喜愛作家)的網上投票,與專業評審各佔一半。此獎項口號是要做「出版業的奧斯卡」,作家都像金像獎那樣要走紅地毯、持標誌拍照。
香港出版業確實需要鼓勵,我也最喜公開投票,但看這金閱獎遭到讀書社群一片罵聲,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入閘」進入投票單的書籍已經遭到「篩選」,集中於流行書籍,尤其在文學類最為明顯,基本上是沒有嚴肅文學,最多只有學者的專欄結集。這就叫人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原來這個書獎是貶抑藝術原則的。
看世界上的書獎,鄰近台灣的書獎,都不是這樣子的。香港青年作家韓麗珠的純文藝魔幻寫實小說《風箏家族》,就得過台灣時報開卷的年度十大好書獎。書獎得獎並不排斥銷量,總體是要講質素。而要講質素,沒理由可以排除藝術原則。
獎項與純巿場數據不同,獎項要有說服力,要有專業的肯定。書業出版,若少了藝術的考量,就失去說服力。我並不仇視巿場,我小時最喜歡看電影票房報榜,一目了然。但是香港電影金像獎,或奧斯卡,也不見得只看票房,而是要在票房和藝術間取得平衡。流行書需要什麼獎勵?流行書最大的獎勵,就是實質的巿場回報,而它們已經得到了。
有相關書業人士受訪說,透過這個獎項,可以讓業界知道什麼書受歡迎,掌握出版巿場動向。細想一下,這話不對。出版業這麼艱難,捱得下去的都肯定深知生存之道,講巿場就是看數字做人,自己暢銷書的數字,從業者肯定背得出來,哪裏還用「獎項」這麼慢的東西來提供巿場資訊?況且,談到暢銷和巿場,香港出版業的人士多半口氣篤定,絕少相信可以在巿場上嘗試做新的東西,突然倒想要問道於民了。
愛閱讀的人喜愛多元,世界各地書獎都會藉機鼓勵冷門書籍,宣揚個別理念。而以流行為標準的話,其實就會是來來去去重複那幾個書名和人名;而流行書的製作,又早已有一套工業模式。整個套式的氣氛,有人便會覺得腐敗而氣悶。至於選「我最喜愛的作家金銀銅獎」,真是聞所未聞,中國人素來是相信「文無第一」的。既非中國傳統,又非國際原則,那是什麼。
而且,將電影等流行工業的造星方式挪到出版業,也未必合用。不是刻薄,出版業就算是紅人和作家,亦少有電影明星的外表水平,場子太華麗,反而顯出人的寒傖。書一向被認為比流行工業弱勢,書的專業,和一般流行工業的專業不同。流行當然也講專業要求,要贏得別人的尊重,那就先從基本做起,例如給書做比較登樣、有概念的封面。香港許多流行書的封面真是沒有下到足夠的心思,如果純論受歡迎度而成為「奧斯卡」,那照片拍出來怕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