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普贤寺火烧粑粑
前不久就听说丽江普贤寺火烧粑粑非常的好吃,今天终于去吃了一回,真的很有特色。味道十分的不错哦!前去的游客不妨也试一试看下如何。
普贤寺,位于古城东南部的百岁坊与杀猪巷之间,历史上是一座汉传佛教的寺院(丽江有五大藏传佛教寺院,但都在山上或是山脚),早已被毁,前些年简单地修起来,是给街坊用来办事用的。近年又进一步恢复,重新作了装修,终于像一座城中寺院了。
这副楹联的上款称这副对联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为此寺作的,不知是真是假。也有可能,清代改土归流后丽江文人辈出,进士举人相当多,他们与名家往来,极有可能要到何绍基的作品,丽江博物馆就收藏了不少近代大画家大书家的作品。
进了院子,感觉很不错。在历书中,十一月下旬已经是冬天了,但在丽江,我一直都认为这只是深秋。寺院中的树黄了,在阳光下灿烂着,把寺院染成了温暖的黄色。有些食客坐在树阴下,而有的则在阳光下,这就看食客的喜好了。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会在寺院中开小吃店呢?我想,应该是这里原来就已民间化了,因为搞旅游才恢复宗教的内容,所以才形成了寺院与店家结合的奇特模式。
我们怕阳光晒选了走廊的桌位,还没落座,有人说话了:你好!欢迎你!我抬头一看,原来却是两只八哥在说话。我很少见到说话这么清晰的八哥。
虽然是来吃饭,我可不会白吃,早带了相机,四处照来。院里照完又到厨房去点菜顺便照相。担心人家以为我是外地游客而宰我,我故意讲方言。谁知我不认识人家,人家可认得我,连我的名字都喊出来,倒让我脸上发热。
这就是火烧粑粑了。
滇西有句名谚:“丽江粑粑鹤庆酒,永胜油茶家家有。”说的是丽江三样名产。纳西族爱吃面食,尤其爱吃粑粑。各位看官,你可能要说了:嘿,丽江粑粑,我吃过!可我要说,真正传统的丽江粑粑你很可能没吃过。四方街上卖的丽江粑粑,都是油炸的,有甜咸两种,腻人得很。除了游客吃,本土的丽江人是不吃的。我拍过一个丽江粑粑的片子,丽江粑粑的做法竟然有十多种。其中,水焖粑粑和火烧粑粑才是纳西族最爱吃天天吃的。普贤寺卖的正是火烧粑粑。
火烧粑粑源于古代茶马古道的马锅头。马帮们在茶马古道上走,有时候一走几天没有人烟,为了带足干粮,他们制作了火烧粑粑。据说用火烧出来的粑粑,装上十天半月不会坏。而现在的人爱吃,是因为这种粑粑麦香味浓,越嚼越香越甜,越吃越爱吃。
我拍过傈僳族的火烧粑粑,是把粑粑放入火灰中去烧。而纳西族的火烧粑粑是先把粑粑在铁锅里略烙一下,使之固定型状。然后放入灶洞里去烧(严格说是烤)。火旁置一块河中拣来的平滑的卵石,把石头用火烤热,粑粑放置在上面,使粑粑两面受热。不到一分钟,就见粑粑迅速膨胀、表面变黄、表层变脆。
我点了火烧粑粑、酥油茶、稀凉粉、油炸凉粉和酸菜炒洋芋(北方人叫土豆),眨眼功夫,菜就上来了。全是素食。我明白了,因为这是在寺院,菜谱中就没有荤菜。
这是真正的纳西风味!
鸡豆凉粉是纳西族的第一道特色食品,因为至今也没见其他地方有这种食品,也没见过其他地方有这种食品的报道。而纳西族也特爱吃这种食品。所谓鸡豆,当地人也叫鸡豌豆,是豌豆的一种,但比常见的豌豆略小,特别像鸡眼睛,故名鸡豆。奇怪,鸡豆刚磨成粉、和成浆的时候,也是白的,可是一经水煮,就变成了黑的。所以黑是判断鸡豆凉粉纯不纯的条件之一,越黑说明越纯。古城街头有很多小摊卖鸡豆凉粉,总有外国人围着看来看去,就是不敢吃,说不定他们还以为不干净呢。
凉粉的吃法可多了,我拍过一个节目,可以做成一桌凉粉席。今天吃的是稀凉粉,严格说应该是稀热粉。加入盐、辣椒、芝麻油等调料,嗯,很好吃。
还点了油炸凉粉,外酥里软,好香!我还是第一次吃到这种做法的凉粉,是店家建议点的。回来后朋友告诉我,它的做法可麻烦了:先把凉粉晾干,晚上拿到房顶上去让霜扎,直到表层变泡变松为止。没霜的季节就没有这道菜了。
丽江的酥油茶与藏区的不同,藏区受条件限制,茶中就只有酥油和茶、盐。而丽江的酥油茶,其中另加的东西可多了:奶、鸡蛋、麻子粉(就是大麻的籽啦。别以为是毒品,我从小时候刚会吃饭就吃麻子油茶,至今也没有成瘾)。古城中的店铺为让外国人尝酥油茶,发明了甜的酥油茶,天啊,那是啥味儿,我一口都喝不下去。
酸菜炒洋芋也是很好吃的。看到没有,洋芋截面中像树一样有“年轮”,这就是著名的太安洋芋啦,用酸菜一炒,特别好吃。
正吃着呢,又来了不少人,看来他家的火烧粑粑声名远播嘛!遗憾我今天才来哦。怎么?外国人也来凑热闹了!看来我来得略早一点真是运气好。
看人家不住地往咱这边瞅呢,是不是看我已经快饱了,希望咱快走哩。好吧,那就让位吧。
还有人来呢,已经没座位了,喜欢就等吧。看得出来,大部分是本地人。
就写到这儿吧,各位看官,是不是有为普贤寺做宣传之嫌啊?其实,吾与普贤寺的和尚从未谋过面,据说是四川来的,与我扯不上。与店家也非亲非故,虽然被其认出,也无意为其做广告。我只是把感受写出来而已。
丽江客栈网:http://lijiang.3dkezhan.com
3d客栈网:http://www.3dkezhan.com
普贤寺,位于古城东南部的百岁坊与杀猪巷之间,历史上是一座汉传佛教的寺院(丽江有五大藏传佛教寺院,但都在山上或是山脚),早已被毁,前些年简单地修起来,是给街坊用来办事用的。近年又进一步恢复,重新作了装修,终于像一座城中寺院了。
这副楹联的上款称这副对联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为此寺作的,不知是真是假。也有可能,清代改土归流后丽江文人辈出,进士举人相当多,他们与名家往来,极有可能要到何绍基的作品,丽江博物馆就收藏了不少近代大画家大书家的作品。
进了院子,感觉很不错。在历书中,十一月下旬已经是冬天了,但在丽江,我一直都认为这只是深秋。寺院中的树黄了,在阳光下灿烂着,把寺院染成了温暖的黄色。有些食客坐在树阴下,而有的则在阳光下,这就看食客的喜好了。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会在寺院中开小吃店呢?我想,应该是这里原来就已民间化了,因为搞旅游才恢复宗教的内容,所以才形成了寺院与店家结合的奇特模式。
我们怕阳光晒选了走廊的桌位,还没落座,有人说话了:你好!欢迎你!我抬头一看,原来却是两只八哥在说话。我很少见到说话这么清晰的八哥。
虽然是来吃饭,我可不会白吃,早带了相机,四处照来。院里照完又到厨房去点菜顺便照相。担心人家以为我是外地游客而宰我,我故意讲方言。谁知我不认识人家,人家可认得我,连我的名字都喊出来,倒让我脸上发热。
这就是火烧粑粑了。
滇西有句名谚:“丽江粑粑鹤庆酒,永胜油茶家家有。”说的是丽江三样名产。纳西族爱吃面食,尤其爱吃粑粑。各位看官,你可能要说了:嘿,丽江粑粑,我吃过!可我要说,真正传统的丽江粑粑你很可能没吃过。四方街上卖的丽江粑粑,都是油炸的,有甜咸两种,腻人得很。除了游客吃,本土的丽江人是不吃的。我拍过一个丽江粑粑的片子,丽江粑粑的做法竟然有十多种。其中,水焖粑粑和火烧粑粑才是纳西族最爱吃天天吃的。普贤寺卖的正是火烧粑粑。
火烧粑粑源于古代茶马古道的马锅头。马帮们在茶马古道上走,有时候一走几天没有人烟,为了带足干粮,他们制作了火烧粑粑。据说用火烧出来的粑粑,装上十天半月不会坏。而现在的人爱吃,是因为这种粑粑麦香味浓,越嚼越香越甜,越吃越爱吃。
我拍过傈僳族的火烧粑粑,是把粑粑放入火灰中去烧。而纳西族的火烧粑粑是先把粑粑在铁锅里略烙一下,使之固定型状。然后放入灶洞里去烧(严格说是烤)。火旁置一块河中拣来的平滑的卵石,把石头用火烤热,粑粑放置在上面,使粑粑两面受热。不到一分钟,就见粑粑迅速膨胀、表面变黄、表层变脆。
我点了火烧粑粑、酥油茶、稀凉粉、油炸凉粉和酸菜炒洋芋(北方人叫土豆),眨眼功夫,菜就上来了。全是素食。我明白了,因为这是在寺院,菜谱中就没有荤菜。
这是真正的纳西风味!
鸡豆凉粉是纳西族的第一道特色食品,因为至今也没见其他地方有这种食品,也没见过其他地方有这种食品的报道。而纳西族也特爱吃这种食品。所谓鸡豆,当地人也叫鸡豌豆,是豌豆的一种,但比常见的豌豆略小,特别像鸡眼睛,故名鸡豆。奇怪,鸡豆刚磨成粉、和成浆的时候,也是白的,可是一经水煮,就变成了黑的。所以黑是判断鸡豆凉粉纯不纯的条件之一,越黑说明越纯。古城街头有很多小摊卖鸡豆凉粉,总有外国人围着看来看去,就是不敢吃,说不定他们还以为不干净呢。
凉粉的吃法可多了,我拍过一个节目,可以做成一桌凉粉席。今天吃的是稀凉粉,严格说应该是稀热粉。加入盐、辣椒、芝麻油等调料,嗯,很好吃。
还点了油炸凉粉,外酥里软,好香!我还是第一次吃到这种做法的凉粉,是店家建议点的。回来后朋友告诉我,它的做法可麻烦了:先把凉粉晾干,晚上拿到房顶上去让霜扎,直到表层变泡变松为止。没霜的季节就没有这道菜了。
丽江的酥油茶与藏区的不同,藏区受条件限制,茶中就只有酥油和茶、盐。而丽江的酥油茶,其中另加的东西可多了:奶、鸡蛋、麻子粉(就是大麻的籽啦。别以为是毒品,我从小时候刚会吃饭就吃麻子油茶,至今也没有成瘾)。古城中的店铺为让外国人尝酥油茶,发明了甜的酥油茶,天啊,那是啥味儿,我一口都喝不下去。
酸菜炒洋芋也是很好吃的。看到没有,洋芋截面中像树一样有“年轮”,这就是著名的太安洋芋啦,用酸菜一炒,特别好吃。
正吃着呢,又来了不少人,看来他家的火烧粑粑声名远播嘛!遗憾我今天才来哦。怎么?外国人也来凑热闹了!看来我来得略早一点真是运气好。
看人家不住地往咱这边瞅呢,是不是看我已经快饱了,希望咱快走哩。好吧,那就让位吧。
还有人来呢,已经没座位了,喜欢就等吧。看得出来,大部分是本地人。
就写到这儿吧,各位看官,是不是有为普贤寺做宣传之嫌啊?其实,吾与普贤寺的和尚从未谋过面,据说是四川来的,与我扯不上。与店家也非亲非故,虽然被其认出,也无意为其做广告。我只是把感受写出来而已。
丽江客栈网:http://lijiang.3dkezhan.com
3d客栈网:http://www.3dke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