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昨天院里组织我们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去了克利夫兰,从清早起来赶大巴,在克利夫兰呆的大半天连续参观了三个艺术机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Cleveland Museum of Art。尤其是其中的Gallery One。
在Gallery One不大的空间内,布置了不少互动设施、触摸屏;策展的逻辑也不同于以往的展览。在一进门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Jane要求大家下载专门开发的app, ArtLens。由于我当时的手机不是自己的,所以没有下载,但我还是体验了整个参观、互动的过程。
整个空间的装置和手机app都旨在帮助没有艺术史背景知识的人更好的欣赏、理解艺术品。在美术馆参观时,用户可以通过摄像头拍摄获取某件艺术品的相关信息。并且,不用把整件作品都拍下来就能识别,以免艺术作品前观众太多。免不了俗的一个功能就是“喜欢”,不过大家的喜好会有热门排行,显示在一进门的大屏幕上。
在提到开发app的初衷时,Jane说一开始调查发现观众中有55%的人都使用ipad,为此制作了ipad版本的导览软件;继而制作了iPhone和安卓版本。
如果仅仅是提供“喜欢”功能,和文字解说,那这款app也不足为奇。在展厅的另一边,我们看到了一整面墙都是触控屏。美术馆的所有馆藏都在这里,缓缓滚动着。观众可以任意点击放大,作品的具体信息会显示在放大的图片周围。通过点击,观众可以看到与这件作品同一时代的,或同一材质的其他作品。最神奇的是,如果把装有ArtLens的手机放在大屏幕下方的小台子上,用户在大屏幕上点击“喜欢”的作品,会瞬间添加到手机的app中。此外,这面墙的主旨之一是Democratize art,把策展的权力交给观众。观众可以自行选择艺术品组成tour——这些tour也会有热门排行。
这些仅仅是app带来的惊喜。展厅中的其他装置更有趣!
这是展厅中的第一个触控屏,后面是三件雕塑,和屏幕上显示的景象一模一样。他们三个在这里作为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代表。
当点击一件作品时,屏幕上会将作品放在其原始环境中,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作品的渊源——这个桔黄色的雕塑来自日本。(这个界面我没有照下来)同时,通过双手缩放和滑动,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非常具体的细节,比如屏幕中展示的是雕塑的背面。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啦。在雕塑这一部分,有两个互动小游戏,Strike a pose和Make a face。上图中是Strike a pose,即屏幕左边随机出现一件馆藏雕塑作品,观众需要模仿它的姿势。右下角还有评分百分比,显示模仿的相似度。
当姿势固定好之后,摄像头会拍摄照片,观众便可以选择将这张照片发送到自己的邮箱啦。
Make a face小游戏则有点不一样——观众在摄像头前做出不同的表情,系统会根据观众的表情自动匹配馆藏作品中的人脸,最终形成一张四连拍照片。
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展示的是“艺术的主题”——墙上挂着的三件作品分别有关“珀耳修斯” "酒神" “亚当与夏娃”。互动小游戏包括主题配对,即判断屏幕上随机出现的艺术作品是关于哪个主题的;还有一个制作漫画/小电影的游戏。另外,观众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同一主题在艺术史上的不同作品,如上图所示,时间轴缓缓倒退,定格画面是早期的“亚当与夏娃”。
通过截取一件作品的不同部位,观众可以用漫画的形式创造自己的小故事——这也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原作品中的叙事。
这些互动小游戏的图片都可以当场发送到邮箱,并且随信附上相关艺术作品的链接。
在给儿童的小房间里,还有一个互动游戏我们都很喜欢:
这个小游戏叫Lines play,顾名思义,用手指在触控屏上随意画出线条,系统便会自动找出带有这一线条形状的艺术品。屏幕是多点触控的,因此可以很多人一起玩。按照Jane的话来说,这个游戏帮助小孩子们更加细致的去观察艺术品。我想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再精致的陶器、瓷器,陈列在博物馆中我们都是匆匆一瞥,很少在意细节。而Lines play匹配的恰恰就是工艺品、画作上的细节。我们这些“成年人”围着屏幕涂涂画画,也很好奇自己画的奇怪线条到底有没有相似的作品。
在Gallery One,策展的形式是以问题展开的。前面已经提到了两部分,一个是雕塑,一个是“艺术的主题”。每部分都三件作品左右,很少,但足以说明。
比如上图这面墙上的三幅画就用三个艺术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表示出画家对于空间的不同表现方法。
不论是细心设计的手机app,展厅里的互动装置,还是展览的划分,Gallery One处处充满了惊喜。我很喜欢它主要因为一方面它突破了以往的解说形式(在作品旁边贴上小小的标签,用小小的字体和晦涩的语言,或是墙上密密麻麻一片的展览“前言”),让观众能够更轻松的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艺术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从积极的角度利用了观众在看展时的一些行为,比如摆姿势拍照,比如一边看展一边玩手机,还有“点赞”的习惯。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新闻提议英国的画廊应该设立“禁止自拍”一小时。与其一味的禁止观众在展厅里拍照,不如好好的利用它,让观众能够更好的享受参观的过程。你们不是就喜欢摆pose吗,那不如比比看摆的像不像好啦。那些以往会被忽略掉的亚洲、非洲雕塑作品,终于能够让人多看几眼了。
我的同学们知道我喜欢互动技术、用户界面设计一类的,都过来问我是不是特别喜欢这里,是不是以后想做类似的事情。让我很感动。
下午继续参观,我发现Cleveland Museum of Art简直不亚于纽约的MoMA:这里也有莫奈的睡莲,印象派各位大家的画作,毕加索,Brancusi,超现实主义的达利、恩斯特,还有Memphis Group著名的书架;另外也有来自亚洲的画卷、佛教雕像等等。建筑师Rafael Vinoly设计的中庭开阔通透,将新建的场馆和美术馆原本古老的建筑连接在一起,十分和谐。
作为服务公众的美术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还是免费开放的。网上的990表显示其去年光捐款的收入就有4千万美元——我和小伙伴们纷纷表示,如此给力的美术馆,如果我们有钱也会愿意捐助的。在问到有关数字互动装置一共花了多少钱的时候,Jane给了一个数字,三百万。但同时她又表示,这其实并非真实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花费已经算是少的了。
无论怎样,这一趟参观让我和小伙伴们都收获满满,非常开心。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http://www.clevelandart.org/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 Gallery One: http://www.clevelandart.org/gallery-one
在Gallery One不大的空间内,布置了不少互动设施、触摸屏;策展的逻辑也不同于以往的展览。在一进门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Jane要求大家下载专门开发的app, ArtLens。由于我当时的手机不是自己的,所以没有下载,但我还是体验了整个参观、互动的过程。
![]() |
一进门的大屏幕 |
整个空间的装置和手机app都旨在帮助没有艺术史背景知识的人更好的欣赏、理解艺术品。在美术馆参观时,用户可以通过摄像头拍摄获取某件艺术品的相关信息。并且,不用把整件作品都拍下来就能识别,以免艺术作品前观众太多。免不了俗的一个功能就是“喜欢”,不过大家的喜好会有热门排行,显示在一进门的大屏幕上。
在提到开发app的初衷时,Jane说一开始调查发现观众中有55%的人都使用ipad,为此制作了ipad版本的导览软件;继而制作了iPhone和安卓版本。
![]() |
一整面墙的多点触控屏 (正在解说的就是Jane) |
如果仅仅是提供“喜欢”功能,和文字解说,那这款app也不足为奇。在展厅的另一边,我们看到了一整面墙都是触控屏。美术馆的所有馆藏都在这里,缓缓滚动着。观众可以任意点击放大,作品的具体信息会显示在放大的图片周围。通过点击,观众可以看到与这件作品同一时代的,或同一材质的其他作品。最神奇的是,如果把装有ArtLens的手机放在大屏幕下方的小台子上,用户在大屏幕上点击“喜欢”的作品,会瞬间添加到手机的app中。此外,这面墙的主旨之一是Democratize art,把策展的权力交给观众。观众可以自行选择艺术品组成tour——这些tour也会有热门排行。
这些仅仅是app带来的惊喜。展厅中的其他装置更有趣!
![]() |
触控屏1号 |
这是展厅中的第一个触控屏,后面是三件雕塑,和屏幕上显示的景象一模一样。他们三个在这里作为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代表。
![]() |
萌萌嗒日本雕塑 |
当点击一件作品时,屏幕上会将作品放在其原始环境中,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作品的渊源——这个桔黄色的雕塑来自日本。(这个界面我没有照下来)同时,通过双手缩放和滑动,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非常具体的细节,比如屏幕中展示的是雕塑的背面。
![]() |
Strike a pose互动小游戏 |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啦。在雕塑这一部分,有两个互动小游戏,Strike a pose和Make a face。上图中是Strike a pose,即屏幕左边随机出现一件馆藏雕塑作品,观众需要模仿它的姿势。右下角还有评分百分比,显示模仿的相似度。
![]() |
Strike a pose互动小游戏 |
当姿势固定好之后,摄像头会拍摄照片,观众便可以选择将这张照片发送到自己的邮箱啦。
![]() |
Make a face小游戏,我们在自由活动的时候玩的不亦乐 |
Make a face小游戏则有点不一样——观众在摄像头前做出不同的表情,系统会根据观众的表情自动匹配馆藏作品中的人脸,最终形成一张四连拍照片。
![]() |
触控屏2号~ |
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展示的是“艺术的主题”——墙上挂着的三件作品分别有关“珀耳修斯” "酒神" “亚当与夏娃”。互动小游戏包括主题配对,即判断屏幕上随机出现的艺术作品是关于哪个主题的;还有一个制作漫画/小电影的游戏。另外,观众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同一主题在艺术史上的不同作品,如上图所示,时间轴缓缓倒退,定格画面是早期的“亚当与夏娃”。
![]() |
制作小漫画 |
通过截取一件作品的不同部位,观众可以用漫画的形式创造自己的小故事——这也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原作品中的叙事。
这些互动小游戏的图片都可以当场发送到邮箱,并且随信附上相关艺术作品的链接。
在给儿童的小房间里,还有一个互动游戏我们都很喜欢:
![]() |
这个小游戏叫Lines play,顾名思义,用手指在触控屏上随意画出线条,系统便会自动找出带有这一线条形状的艺术品。屏幕是多点触控的,因此可以很多人一起玩。按照Jane的话来说,这个游戏帮助小孩子们更加细致的去观察艺术品。我想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再精致的陶器、瓷器,陈列在博物馆中我们都是匆匆一瞥,很少在意细节。而Lines play匹配的恰恰就是工艺品、画作上的细节。我们这些“成年人”围着屏幕涂涂画画,也很好奇自己画的奇怪线条到底有没有相似的作品。
在Gallery One,策展的形式是以问题展开的。前面已经提到了两部分,一个是雕塑,一个是“艺术的主题”。每部分都三件作品左右,很少,但足以说明。
![]() |
画家怎么画? |
![]() |
比如上图这面墙上的三幅画就用三个艺术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表示出画家对于空间的不同表现方法。
不论是细心设计的手机app,展厅里的互动装置,还是展览的划分,Gallery One处处充满了惊喜。我很喜欢它主要因为一方面它突破了以往的解说形式(在作品旁边贴上小小的标签,用小小的字体和晦涩的语言,或是墙上密密麻麻一片的展览“前言”),让观众能够更轻松的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艺术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从积极的角度利用了观众在看展时的一些行为,比如摆姿势拍照,比如一边看展一边玩手机,还有“点赞”的习惯。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新闻提议英国的画廊应该设立“禁止自拍”一小时。与其一味的禁止观众在展厅里拍照,不如好好的利用它,让观众能够更好的享受参观的过程。你们不是就喜欢摆pose吗,那不如比比看摆的像不像好啦。那些以往会被忽略掉的亚洲、非洲雕塑作品,终于能够让人多看几眼了。
我的同学们知道我喜欢互动技术、用户界面设计一类的,都过来问我是不是特别喜欢这里,是不是以后想做类似的事情。让我很感动。
下午继续参观,我发现Cleveland Museum of Art简直不亚于纽约的MoMA:这里也有莫奈的睡莲,印象派各位大家的画作,毕加索,Brancusi,超现实主义的达利、恩斯特,还有Memphis Group著名的书架;另外也有来自亚洲的画卷、佛教雕像等等。建筑师Rafael Vinoly设计的中庭开阔通透,将新建的场馆和美术馆原本古老的建筑连接在一起,十分和谐。
![]() |
从二楼看到的中庭 |
作为服务公众的美术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还是免费开放的。网上的990表显示其去年光捐款的收入就有4千万美元——我和小伙伴们纷纷表示,如此给力的美术馆,如果我们有钱也会愿意捐助的。在问到有关数字互动装置一共花了多少钱的时候,Jane给了一个数字,三百万。但同时她又表示,这其实并非真实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花费已经算是少的了。
无论怎样,这一趟参观让我和小伙伴们都收获满满,非常开心。
![]() |
试图愉快的飞起来 Photo credit: Athena |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http://www.clevelandart.org/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 Gallery One: http://www.clevelandart.org/gall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