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臆读《卫灵公第十五》之三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臆读:矜,是自持。自持者就显得庄严,不苟言笑,却通情理。
争,就自身而言是奋斗;就与他人相处而言是争斗。这里的争是争斗的意思。
群,是儒家社会哲学的基础。孔子时代已经认识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黄仁宇出过一本书叫《关系千万重》,记述了他所感受到的人的社会关系。不过,不成体统,只算是散文,算不得学术随笔。
人从未出娘胎就已经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了。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上学读书再到成家立业,生老病死都是社会关系。这是大群。还有小群,就是志同道合者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共同干一份事业。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小群。
党,高中的语文老师曾拿繁体字的党来作解释,说党就是尚黑,还没白。党与群的区别不在于交流的方式,而在于交流的目的。群者为公益,党者为私利。所以,孔颖达对“群而不党”的解释是:“君子虽众,不相私助,义之于比。”
“争者,事之末也。”是不是好与人争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是不是拉帮结派,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臆读:这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没有德行的人说出的话不一定都错。你看,我们的老祖宗从来不钻牛角尖,都留着心眼。
《管子•明法解》解释的最好:“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见也,如黑白之分,乱主则不然,听言而不试,故妄言者得用。”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是否能够干事,还得靠行动和效果来证明。孔子也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也是考核标准的问题。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臆读:一言,如四言诗、五言诗之言,是一个字。杨伯峻《论语译注》将一言翻译为一句话,错了。
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可以让人终身奉行的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厌恶的事物,就不要影响到别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现在叫普世价值。就人类而言,有人类的普世价值,“不偷、不抢、不杀人、不奸淫”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基督教会定下的普世价值。就时代和民族而言,也有其普世价值。在普世价值之外的一些观念行为就可能是违背人道了。违背人道就会损及人的利益,所以我们都会反对。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个人自身出发,要求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让别人做,也不要变着法的做在别人身上。这与西方的功利主义有相同的哲学基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于英国的以边沁和米尔提出的功利主义的心理学基础就是“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就是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就是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幸福是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与幸福违背的观念和行为是每个人所讨厌的,那么就不要用自己的讨厌的那些不符合幸福的观念和行为去影响他人。
孔子是一个功利主义者。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臆读:朱熹对誉与毁的解释是:“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实。”朱子是秉持着中庸的原则来解释毁与誉的,他认为毁和誉都有一定得主观之见,与事实不完全相符。
孔子说:我诋毁和夸奖人都是有所验证的。这还是上边说的用行动来证明一切。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在这里有开始崇古了。他认为,三代对人的毁誉正是根据人的行事来评判,奖励那些有好德行的人,处罚那些德行不端的人。正因为如此,夏商周三代的人民才养成了淳朴质实、直道而行的民风。
从大处说,这是个教化和政治导向问题。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臆读:这两句话正义费了许多的笔墨。
孔子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我还能看到古代史书上那些史不知道怎么写的字就空着,有马的人,在古代先让能够驾驭的人训练一下,再骑。如今,这种事情已经没有了。
这句话反映的时代变迁中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夏商周的漫长历史,陶冶出了郁郁乎文哉的一整套礼仪规范。春秋时期,天下纷争,礼崩乐坏,社会进入失范状态,以前的礼仪被打破了。这首先表现在史书上,就是史不再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写书了。同时,在骑马这件事上,也开始无证驾驶了。
臆读:矜,是自持。自持者就显得庄严,不苟言笑,却通情理。
争,就自身而言是奋斗;就与他人相处而言是争斗。这里的争是争斗的意思。
群,是儒家社会哲学的基础。孔子时代已经认识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黄仁宇出过一本书叫《关系千万重》,记述了他所感受到的人的社会关系。不过,不成体统,只算是散文,算不得学术随笔。
人从未出娘胎就已经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了。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上学读书再到成家立业,生老病死都是社会关系。这是大群。还有小群,就是志同道合者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共同干一份事业。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小群。
党,高中的语文老师曾拿繁体字的党来作解释,说党就是尚黑,还没白。党与群的区别不在于交流的方式,而在于交流的目的。群者为公益,党者为私利。所以,孔颖达对“群而不党”的解释是:“君子虽众,不相私助,义之于比。”
“争者,事之末也。”是不是好与人争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是不是拉帮结派,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臆读:这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没有德行的人说出的话不一定都错。你看,我们的老祖宗从来不钻牛角尖,都留着心眼。
《管子•明法解》解释的最好:“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见也,如黑白之分,乱主则不然,听言而不试,故妄言者得用。”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是否能够干事,还得靠行动和效果来证明。孔子也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也是考核标准的问题。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臆读:一言,如四言诗、五言诗之言,是一个字。杨伯峻《论语译注》将一言翻译为一句话,错了。
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可以让人终身奉行的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厌恶的事物,就不要影响到别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现在叫普世价值。就人类而言,有人类的普世价值,“不偷、不抢、不杀人、不奸淫”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基督教会定下的普世价值。就时代和民族而言,也有其普世价值。在普世价值之外的一些观念行为就可能是违背人道了。违背人道就会损及人的利益,所以我们都会反对。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个人自身出发,要求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让别人做,也不要变着法的做在别人身上。这与西方的功利主义有相同的哲学基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于英国的以边沁和米尔提出的功利主义的心理学基础就是“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就是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就是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幸福是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与幸福违背的观念和行为是每个人所讨厌的,那么就不要用自己的讨厌的那些不符合幸福的观念和行为去影响他人。
孔子是一个功利主义者。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臆读:朱熹对誉与毁的解释是:“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实。”朱子是秉持着中庸的原则来解释毁与誉的,他认为毁和誉都有一定得主观之见,与事实不完全相符。
孔子说:我诋毁和夸奖人都是有所验证的。这还是上边说的用行动来证明一切。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在这里有开始崇古了。他认为,三代对人的毁誉正是根据人的行事来评判,奖励那些有好德行的人,处罚那些德行不端的人。正因为如此,夏商周三代的人民才养成了淳朴质实、直道而行的民风。
从大处说,这是个教化和政治导向问题。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臆读:这两句话正义费了许多的笔墨。
孔子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我还能看到古代史书上那些史不知道怎么写的字就空着,有马的人,在古代先让能够驾驭的人训练一下,再骑。如今,这种事情已经没有了。
这句话反映的时代变迁中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夏商周的漫长历史,陶冶出了郁郁乎文哉的一整套礼仪规范。春秋时期,天下纷争,礼崩乐坏,社会进入失范状态,以前的礼仪被打破了。这首先表现在史书上,就是史不再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写书了。同时,在骑马这件事上,也开始无证驾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