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
李商隐《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为文甚奇,因思搜讨其先例。检《文苑英华》卷七一二以下题序三卷,《唐文粹》卷九〇以下四卷,大抵溯源骚雅,取象日月,语依论、选,事隶游夏,而探其宗旨,必归本于六经,此其大较也。至于历数曹刘二谢,沈宋陈王,悉在陈言之列,去之未为不可。因知樊南此文,必取径乎杜牧《李贺集序》。杜序作于大和五年,李序在《编年校注》中为未编年文,余、刘以为文首“母老不得尽其养,母丧不得终其哀”一句,乃商隐丧母之后寄慨之语,是则作于会昌二年之后,后樊川十年矣。苦无确证,不能尽信。然李文与杜文相似之处有二,一是排比奇喻:
《李贺集序》: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陇,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鼋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元结文集后序》:……其疾怒急击,快利劲果,出行万里,不见其敌,高歌酣颜,入饮于朝,断章摘句,如娠始生,狼子豹孙,竞于跳走,翦余斩残,程露血脉。其详缓柔润,压抑趋儒,如以一国买人一笑,以万世换人一朝,重屋深宫,但见其脊,牵(丝率)长河,不知其载,死而更生,夜而更明,衣裳钟石,雅在宫藏。其正听严毅,不滓不浊,如正坐人,照彼佞者,子从其翁,妇从其姑,竖麾为门,悬木为牙,张盖乘车,屹不敢入,将刑断死,帝不敢赦……
这是从六个对元结风格的摹状中截取出来的三个,每一个摹状都延展得很长,几乎不能算比喻了。能辨认佛经的影响,能辨认出对典故的运用,但都融化在一起,断不开,提不出来,看得出樊南在享受写作的快乐,元结的文章只是个由头。这种在题序里用博喻来评论作者的风格导源于杜牧,但在竞胜之心驱使下,这种更长大更模糊更自主的博喻把杜牧给比下去了。好像马勒的音乐。不过,樊南虽以古文出名,但自改作今文后,古文恐怕久撂荒了,弟弟批评他,也不能从,长年为人代笔写表启,也是沉溺不反,所以用字僻,用意奇,用典密,用语偶俪而节奏舒展不开。杜牧的文章也是类似的风格,和韩柳很不一样。这种古文大概是太学体的滥觞吧。
二是用一个非常不正统,故作惊人语的论断来收尾:
《李贺集序》:世人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元结文集后序》:而论者徒曰次山不师孔氏为非,呜呼,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百千万年,圣贤相随于涂中尔。次山之书曰:三皇用真而耻圣,五帝用圣而耻明,三王用明而耻察。嗟嗟此书,可以无书。孔氏固圣矣,次山安在乎必师之也。
唐人的诗集序,总要从《骚》讲起,杜牧的反论就很值得注意了。杜牧可能犹用世人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李商隐则直接用反驳世人曰来说出自己更加离经叛道的意见。当然研味佛书有得的人不把孔子当回事也是很正常的。
杜牧的序极有名,李商隐做的传里表示他也读过,所以受杜牧的影响又想超过他是很可能的。而且李序里用了“断章摘句”这个词,和李贺的字面极像,用意却完全不同,盖是自铸新辞,不必上溯至《三国志》,也许是心里想着李贺-杜牧,就这样写下来了。而两人的序在风格上的相似之外,还有一点,借作序之由而肆其笔力,与前人写序极照顾作者而不展辔的写法大不一样,更能窥见写序人自己的心思,更见他们对作者的感情深厚,更有味道,用西人的说法,叫更私人化。
如果说在小李杜之前还有哪篇文章用过类似的手法,大概就是柳宗元《读韩愈毛颖传后题》了,论文+奇喻+驳俗见:始持其书,索读其文,若捕龙蛇,缚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信韩子之怪于文也。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为辞者之读之也,其大笑也固宜。
上古《樊南文集》卷七,431页以下。
《李贺集序》: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陇,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鼋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元结文集后序》:……其疾怒急击,快利劲果,出行万里,不见其敌,高歌酣颜,入饮于朝,断章摘句,如娠始生,狼子豹孙,竞于跳走,翦余斩残,程露血脉。其详缓柔润,压抑趋儒,如以一国买人一笑,以万世换人一朝,重屋深宫,但见其脊,牵(丝率)长河,不知其载,死而更生,夜而更明,衣裳钟石,雅在宫藏。其正听严毅,不滓不浊,如正坐人,照彼佞者,子从其翁,妇从其姑,竖麾为门,悬木为牙,张盖乘车,屹不敢入,将刑断死,帝不敢赦……
这是从六个对元结风格的摹状中截取出来的三个,每一个摹状都延展得很长,几乎不能算比喻了。能辨认佛经的影响,能辨认出对典故的运用,但都融化在一起,断不开,提不出来,看得出樊南在享受写作的快乐,元结的文章只是个由头。这种在题序里用博喻来评论作者的风格导源于杜牧,但在竞胜之心驱使下,这种更长大更模糊更自主的博喻把杜牧给比下去了。好像马勒的音乐。不过,樊南虽以古文出名,但自改作今文后,古文恐怕久撂荒了,弟弟批评他,也不能从,长年为人代笔写表启,也是沉溺不反,所以用字僻,用意奇,用典密,用语偶俪而节奏舒展不开。杜牧的文章也是类似的风格,和韩柳很不一样。这种古文大概是太学体的滥觞吧。
二是用一个非常不正统,故作惊人语的论断来收尾:
《李贺集序》:世人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元结文集后序》:而论者徒曰次山不师孔氏为非,呜呼,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百千万年,圣贤相随于涂中尔。次山之书曰:三皇用真而耻圣,五帝用圣而耻明,三王用明而耻察。嗟嗟此书,可以无书。孔氏固圣矣,次山安在乎必师之也。
唐人的诗集序,总要从《骚》讲起,杜牧的反论就很值得注意了。杜牧可能犹用世人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李商隐则直接用反驳世人曰来说出自己更加离经叛道的意见。当然研味佛书有得的人不把孔子当回事也是很正常的。
杜牧的序极有名,李商隐做的传里表示他也读过,所以受杜牧的影响又想超过他是很可能的。而且李序里用了“断章摘句”这个词,和李贺的字面极像,用意却完全不同,盖是自铸新辞,不必上溯至《三国志》,也许是心里想着李贺-杜牧,就这样写下来了。而两人的序在风格上的相似之外,还有一点,借作序之由而肆其笔力,与前人写序极照顾作者而不展辔的写法大不一样,更能窥见写序人自己的心思,更见他们对作者的感情深厚,更有味道,用西人的说法,叫更私人化。
如果说在小李杜之前还有哪篇文章用过类似的手法,大概就是柳宗元《读韩愈毛颖传后题》了,论文+奇喻+驳俗见:始持其书,索读其文,若捕龙蛇,缚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信韩子之怪于文也。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为辞者之读之也,其大笑也固宜。
上古《樊南文集》卷七,431页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