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在拉萨支教的感想一篇
人间慢处
牛,动作迟缓,我不喜欢。可是在拉萨城郊的村子里住着,院子里惬意地趴的是牛,荒地里细细咀嚼青草的是牛,马路上散步阻挡汽车的是牛,甚至代替手机铃声叫醒我的也是牛。这里牛的叫声异常的绵长,它们那缓缓的深沉的哞哞声穿透力极强,想要赖床,绝无可能。
狗,活蹦乱跳,我很喜欢。但拉萨的狗一点都不活泼。村子里有很多的野狗,每天见到他们,总是躺在荒地里,眼睛半睁半不睁地看着路上的人。有一次,我下课回公寓,看见一只黄狗僵挺挺地窝在一丛黄草中。我搞不清楚这只狗是活着还是死了,于是大喊了一声“嘿”。黄狗没有动,我以为它死了,伤感的情绪正在酝酿,它四肢轻轻地颤了一下,然后抬起眼皮瞟了我一眼,见我距离它还有两米多的距离,就又把眼睛闭上了。我讨厌这么慵懒的狗。
从北京到拉萨已经一个多月了,高原反应渐渐适应,可适应不了的是这里工作生活的节奏。从一楼走到四楼中间需要休息,否则肌肉酸痛立即找上你。讲课的时候连续的激情的演说不能超过5分钟,否则马上因为缺氧忘词,或者喘气不止。在北京,我基本不用电话,每天从一楼到四楼要奔走十几趟。我认为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来共同传输信息工作效率高。学生们见到我快要到他们的课桌前,若有试卷一定是要用手捂住,因为他们知道,我走路的速度快,会带起一股风,轻飘飘的卷子会随我而去的。
欲快而不得,身体上只能适应这里的“慢”,而“慢”是我从心理上接受不了的。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一起支教的老师们,很多老师有同感,但有一个老师讲了一个故事,让我重新思考现在的处境。
故事说,有一次一个叫周容的人从小港去蛟川,叫书童带了一捆书随行。当时夕阳西下,晚烟绕树,离城还有两里多路。他便问摆渡的船夫,能不能在城门关闭之前进城。船夫仔细打量了书童一番,回答说:“慢慢走,还赶得及;走快了,便来不及了。”周容觉得船夫在和自己开玩笑,有点不高兴,便催促书童快快上路。谁知走到半路,书童在匆忙中跌倒,捆书的绳子断了,书散在地上,摔痛的书童哭着不肯爬起来。到他们收拾好书重新上路,赶到城下时,城门已关。这时周容才想到船夫所说的话,是有哲理在。如果他们徐步而行,反而可以及时进城。就是因为脚步匆忙,才会跌倒而耽误了时间。
故事讲的道理很简单——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我自己给学生们讲了几十遍了。可是讲归讲,其实自己并没有往心里去。大多数情况下,为了学生的升学,为了学校的成绩,为了自己的业绩,我们追求的是速度而不是对学生本身素养的提高。并且我们还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学生。在高速中我们迷失了。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想了又想,没有答案。想着想着,我想家了。想着想着我睡着了,做梦想起了10岁那年母亲的笑容。
我在练习骑自行车。飞鸽牌的“二八”自行车对于我是那样的高大,我的屁股坐不上车座。我推着车迟迟不练习。妈妈不生气,教我用单脚滑行。我还是胆小,就是不练习。不知等待了多长时间,我终于鼓足勇气,尝试了一次,自行车倒在了路边,手掌被血染红了,此时,西边的云彩也是红色。好几个周末的练习,我可以骑走自行车了,方向却掌握不好,我撞向了路边的柳树,脸被血染红了,那时,西边的云彩又是红色。妈妈还是不生气,笑着帮我擦脸。
想着母亲的笑容,我醒来了。
现在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知道,一般10多岁的男孩学习骑自行车是没有家长陪的,而且基本上很快就能掌握,而我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速度是多么的慢啊。母亲对于我的愚笨不着急吗?即使不问她,已为人父的我也能猜到——非常着急。
可是母亲没有责备,选择的是等待,等待着我的努力,等待着我的成长。不求快速,只是为了我。
突然间,我豁然开朗。
拉萨,可能是中华大地上的城市中,生活节奏最慢的城市。慢其实有慢的韵味,关键看生活的人会不会品味。在这里,我找到了关于教育的答案。好的教育是有爱的等待。
我想,在拉萨的一年,未来的30年,我将用我的爱等待孩子们的成长。
回公寓的路上,看到路上的牛,觉得跟以前的感觉不一样了;遇到慵懒的狗,会送给它们一、二块从食堂带回的骨头。
【特别感动。有爱的等待。】
牛,动作迟缓,我不喜欢。可是在拉萨城郊的村子里住着,院子里惬意地趴的是牛,荒地里细细咀嚼青草的是牛,马路上散步阻挡汽车的是牛,甚至代替手机铃声叫醒我的也是牛。这里牛的叫声异常的绵长,它们那缓缓的深沉的哞哞声穿透力极强,想要赖床,绝无可能。
狗,活蹦乱跳,我很喜欢。但拉萨的狗一点都不活泼。村子里有很多的野狗,每天见到他们,总是躺在荒地里,眼睛半睁半不睁地看着路上的人。有一次,我下课回公寓,看见一只黄狗僵挺挺地窝在一丛黄草中。我搞不清楚这只狗是活着还是死了,于是大喊了一声“嘿”。黄狗没有动,我以为它死了,伤感的情绪正在酝酿,它四肢轻轻地颤了一下,然后抬起眼皮瞟了我一眼,见我距离它还有两米多的距离,就又把眼睛闭上了。我讨厌这么慵懒的狗。
从北京到拉萨已经一个多月了,高原反应渐渐适应,可适应不了的是这里工作生活的节奏。从一楼走到四楼中间需要休息,否则肌肉酸痛立即找上你。讲课的时候连续的激情的演说不能超过5分钟,否则马上因为缺氧忘词,或者喘气不止。在北京,我基本不用电话,每天从一楼到四楼要奔走十几趟。我认为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来共同传输信息工作效率高。学生们见到我快要到他们的课桌前,若有试卷一定是要用手捂住,因为他们知道,我走路的速度快,会带起一股风,轻飘飘的卷子会随我而去的。
欲快而不得,身体上只能适应这里的“慢”,而“慢”是我从心理上接受不了的。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一起支教的老师们,很多老师有同感,但有一个老师讲了一个故事,让我重新思考现在的处境。
故事说,有一次一个叫周容的人从小港去蛟川,叫书童带了一捆书随行。当时夕阳西下,晚烟绕树,离城还有两里多路。他便问摆渡的船夫,能不能在城门关闭之前进城。船夫仔细打量了书童一番,回答说:“慢慢走,还赶得及;走快了,便来不及了。”周容觉得船夫在和自己开玩笑,有点不高兴,便催促书童快快上路。谁知走到半路,书童在匆忙中跌倒,捆书的绳子断了,书散在地上,摔痛的书童哭着不肯爬起来。到他们收拾好书重新上路,赶到城下时,城门已关。这时周容才想到船夫所说的话,是有哲理在。如果他们徐步而行,反而可以及时进城。就是因为脚步匆忙,才会跌倒而耽误了时间。
故事讲的道理很简单——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我自己给学生们讲了几十遍了。可是讲归讲,其实自己并没有往心里去。大多数情况下,为了学生的升学,为了学校的成绩,为了自己的业绩,我们追求的是速度而不是对学生本身素养的提高。并且我们还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学生。在高速中我们迷失了。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想了又想,没有答案。想着想着,我想家了。想着想着我睡着了,做梦想起了10岁那年母亲的笑容。
我在练习骑自行车。飞鸽牌的“二八”自行车对于我是那样的高大,我的屁股坐不上车座。我推着车迟迟不练习。妈妈不生气,教我用单脚滑行。我还是胆小,就是不练习。不知等待了多长时间,我终于鼓足勇气,尝试了一次,自行车倒在了路边,手掌被血染红了,此时,西边的云彩也是红色。好几个周末的练习,我可以骑走自行车了,方向却掌握不好,我撞向了路边的柳树,脸被血染红了,那时,西边的云彩又是红色。妈妈还是不生气,笑着帮我擦脸。
想着母亲的笑容,我醒来了。
现在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知道,一般10多岁的男孩学习骑自行车是没有家长陪的,而且基本上很快就能掌握,而我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速度是多么的慢啊。母亲对于我的愚笨不着急吗?即使不问她,已为人父的我也能猜到——非常着急。
可是母亲没有责备,选择的是等待,等待着我的努力,等待着我的成长。不求快速,只是为了我。
突然间,我豁然开朗。
拉萨,可能是中华大地上的城市中,生活节奏最慢的城市。慢其实有慢的韵味,关键看生活的人会不会品味。在这里,我找到了关于教育的答案。好的教育是有爱的等待。
我想,在拉萨的一年,未来的30年,我将用我的爱等待孩子们的成长。
回公寓的路上,看到路上的牛,觉得跟以前的感觉不一样了;遇到慵懒的狗,会送给它们一、二块从食堂带回的骨头。
【特别感动。有爱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