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之于我
昨晚,因一事生议论,美女说:我发觉你什么事都爱发微博,真心理解不了。
若是他人,我就呵呵飘过,无谓多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对这姑娘,我想还应求同存异,于是详细解释了两点。她嗯了一声,在微信上。我不知她接受没有,至少对我端正的态度,还是肯定的吧。
其实两点还是不够,我今天借机拷问自己:我发微博到底图什么?为什么?怎么会这样?
新浪微博2009年8月创立,当时我刚毕业,正在失业,在某阴湿的城中村里租了间小室,冬冷夏热春天潮,只有秋日凉好。还有几个大学同学也住附近。可能是9月份的时候,另一个大学同学阿刁来找我们玩,他在网易邮箱部,混得不错。阿刁戮力推荐微博,说是一款极好玩的东西。我看了一眼,不喜欢。
当年的我太想与众不同了。凡是一窝蜂追捧的东西,我都心怀戒备。当时的微博等级分明,要么名人,要么草根,名人负责高大,草根负责追捧。就连姚晨,其实说话也端着,只不过端得不明显,于是成为微博女王,粉丝数遥遥领先。当时的微博还没这么多元,一切都很简陋。我早知道名人的言谈未必高明,但没想到低浅到这等地步,一下子充满失望。我就想,我不跟你们玩这个,每次只能写140个字,怎么够。我在QQ空间里的小片段,最短的,也有五七条微博的字数呢。而且手机烂,笔记本网络差,客观条件实在支持不得,内外因交相冲击之下,我对微博不屑一顾。
即使去到2010年,微博已经如火如荼,到处都在狂欢,我也心情淡淡。那时候我正在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面Leonard跟个傻逼一样,什么事都迫不及待地发推特,我看了只觉一阵阵牙酸,觉得微博也不外如是。当事人乐在其中,但在外人眼里,就是个大傻逼。
2010年11月,新浪微博发起一个活动,叫#微小说#,用140字写篇“小小小说”,一下子勾起我的兴趣。看了好些别人写的微小说,又是悲欢离别怨憎会的老三篇,很不入我眼。我就想证明给千千万万人看,微小说有其他作法,微小说不是那样作的。我想证明自己,我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
石沉大海,无人喝彩。我很快惊醒。原来我也不外追名逐利。原来我也不外如是。否定自己是多么苦痛的一件事。更何况,2010年底是我人生中最彷徨的时候,考研失败了,在惠州郊区的远亲开的工厂里做着无聊的活计,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能干嘛,一直在啃老。于是微博又被我丢下,没空去理会。这一年,老弟考上大学,同所学校,成为学弟,我却暗自惭愧。他的未来正在展开,光环夺目,而我呢,只在高考那时闪了下光,连烟火都算不上璀璨。
直到2011年的下半年,工作底定,我整个人才安静下来,过了有生以来最愉快的暑假。是的,连高考后的暑假都不如这一年的愉快。四处去玩。手里没什么钱,只去了些周边地方,始终还未出省,可很喜乐。其中有一回,老弟带我玩潮州,他有大学同学是潮州人,一个很水灵的妹子。他们不时刷着微博,于是我加入了。
我看到老弟关注了很多人,而且,粉丝更多。里面颇有些人见识不凡,在老弟的某些微博底下,评论出耳目一新。我意识到,如果也有这么一两个互相欣赏的人,熟悉也好陌生也罢,实为快事。人在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好,我也淡忘了微博的纷杂。虽然依旧不热衷吧,起码不再冷漠。
初涉微坛,我也逃不脱新手的幼稚,看到有趣的就转发,就艾特,以为发现新大陆。回头看看,其实很有意思,那时候的我,如此热忱。
但想象中的知音,迟迟不来。
2011年的时候,微博上的热点新闻还不像现在这么密集,所以每个新闻都是热点。我也曾有一阵极为热血,对感兴趣的热点都要评论,有时中二,有时理客,在左右间摇摆。
但我慢慢转去记录生活。
观点类的东西,或者字斟句酌的小创作,或者浓缩了再浓缩的读后感,其实没几个人有共鸣的,除非当时他/她刚好也看到类似报道,而且思维在同一个频道上,才能心有戚戚焉。但这何其难。评论者多数说不到我心愿的点上,只好随意歪上几句,把楼都歪成双曲线。可能到2012年的时候,我就放弃了,不再渴望喝彩。
到这时候,我承认自己是个俗人。所以需要喝彩,需要赞美,需要灵魂伴侣。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好,无论是墨菲定律还是中华古谚,太刻意的追求总会南辕北辙。何不仅仅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
当时我没有【小确幸】这个概念,只是在无意识间,觉得生活的某些片段,其实更有兴味。这些瞬间,过了也就忘了,但如果记录下来,回头去看,你会发现其实没忘,记忆只是沉在海底,挖掘出来,即使不是珍宝,起码可算文物,不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除非是阅历丰富的人,才有不停断的故事可讲,如我等芸芸众生,讲来讲去讲自己。但这些讲自己,也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到这时候,反而来赞赏的人多了起来。
是的,我很惆怅。我苦心孤诣创造出来的东西,自觉独特的,反响沉默。倒是记录了大家都有的小事或情绪,得到回应。有一段时间,为了得到这些珍贵的回应,我也编起了段子,或有意或无意,挖空心思。
但那样很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自己说,你还是爱干什么干什么吧,按自己舒服的节奏来,觉得有意思的,就写写,不用管别人是否觉得有意思,没趣的就忽略,不用管别人是否在热议。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慢慢的,就这样,微博变成一种习惯。我在微博里研究自身,从思想到性情。看清别人,自认没这本事,但看清自己,其实还是有办法的。看我微博里转了什么,艾特了哪些人,只对什么感兴趣,对众说纷纭的又作何议论,可以大抵看出我一半的为人。至于另一半,要从我的收藏去看。但这一半,抱歉,暂时只有我自己独享。
其实习惯了的东西,就无所谓意图。像我们习惯了刷牙,就很少问为什么刷牙,而只是到钟到点就去刷牙,不刷就难受,心里不安。我刷微博,发微博,大约如此。但刷牙是为了护牙,到底目的明确有益,那么刷微博又是为了什么?有哪些明确有益的目的吗?
我觉得没有。记录生活的【小确幸】也好,维持交际圈也好,获取信息也好,扁平化世界也好,其实都有替代途径,并不是唯一。只不过刚好在这一段,微博刚好被我赶上,用着也还趁手,也就不再换。
如果要说微博的好,也就好在它像一个世界,参差百态。相比,微信只像一个原始村落,是个熟人社会。年轻人展望远方,期盼流浪,只觉世界无限大,也只觉但有世界之大,才够自己施展拳脚,即使无人来对决,可辽阔的空气已足以使人豪气干云。
大约我还算年轻,所以才留在微博不走。
若是他人,我就呵呵飘过,无谓多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对这姑娘,我想还应求同存异,于是详细解释了两点。她嗯了一声,在微信上。我不知她接受没有,至少对我端正的态度,还是肯定的吧。
其实两点还是不够,我今天借机拷问自己:我发微博到底图什么?为什么?怎么会这样?
新浪微博2009年8月创立,当时我刚毕业,正在失业,在某阴湿的城中村里租了间小室,冬冷夏热春天潮,只有秋日凉好。还有几个大学同学也住附近。可能是9月份的时候,另一个大学同学阿刁来找我们玩,他在网易邮箱部,混得不错。阿刁戮力推荐微博,说是一款极好玩的东西。我看了一眼,不喜欢。
当年的我太想与众不同了。凡是一窝蜂追捧的东西,我都心怀戒备。当时的微博等级分明,要么名人,要么草根,名人负责高大,草根负责追捧。就连姚晨,其实说话也端着,只不过端得不明显,于是成为微博女王,粉丝数遥遥领先。当时的微博还没这么多元,一切都很简陋。我早知道名人的言谈未必高明,但没想到低浅到这等地步,一下子充满失望。我就想,我不跟你们玩这个,每次只能写140个字,怎么够。我在QQ空间里的小片段,最短的,也有五七条微博的字数呢。而且手机烂,笔记本网络差,客观条件实在支持不得,内外因交相冲击之下,我对微博不屑一顾。
即使去到2010年,微博已经如火如荼,到处都在狂欢,我也心情淡淡。那时候我正在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面Leonard跟个傻逼一样,什么事都迫不及待地发推特,我看了只觉一阵阵牙酸,觉得微博也不外如是。当事人乐在其中,但在外人眼里,就是个大傻逼。
2010年11月,新浪微博发起一个活动,叫#微小说#,用140字写篇“小小小说”,一下子勾起我的兴趣。看了好些别人写的微小说,又是悲欢离别怨憎会的老三篇,很不入我眼。我就想证明给千千万万人看,微小说有其他作法,微小说不是那样作的。我想证明自己,我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
石沉大海,无人喝彩。我很快惊醒。原来我也不外追名逐利。原来我也不外如是。否定自己是多么苦痛的一件事。更何况,2010年底是我人生中最彷徨的时候,考研失败了,在惠州郊区的远亲开的工厂里做着无聊的活计,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能干嘛,一直在啃老。于是微博又被我丢下,没空去理会。这一年,老弟考上大学,同所学校,成为学弟,我却暗自惭愧。他的未来正在展开,光环夺目,而我呢,只在高考那时闪了下光,连烟火都算不上璀璨。
直到2011年的下半年,工作底定,我整个人才安静下来,过了有生以来最愉快的暑假。是的,连高考后的暑假都不如这一年的愉快。四处去玩。手里没什么钱,只去了些周边地方,始终还未出省,可很喜乐。其中有一回,老弟带我玩潮州,他有大学同学是潮州人,一个很水灵的妹子。他们不时刷着微博,于是我加入了。
我看到老弟关注了很多人,而且,粉丝更多。里面颇有些人见识不凡,在老弟的某些微博底下,评论出耳目一新。我意识到,如果也有这么一两个互相欣赏的人,熟悉也好陌生也罢,实为快事。人在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好,我也淡忘了微博的纷杂。虽然依旧不热衷吧,起码不再冷漠。
初涉微坛,我也逃不脱新手的幼稚,看到有趣的就转发,就艾特,以为发现新大陆。回头看看,其实很有意思,那时候的我,如此热忱。
但想象中的知音,迟迟不来。
2011年的时候,微博上的热点新闻还不像现在这么密集,所以每个新闻都是热点。我也曾有一阵极为热血,对感兴趣的热点都要评论,有时中二,有时理客,在左右间摇摆。
但我慢慢转去记录生活。
观点类的东西,或者字斟句酌的小创作,或者浓缩了再浓缩的读后感,其实没几个人有共鸣的,除非当时他/她刚好也看到类似报道,而且思维在同一个频道上,才能心有戚戚焉。但这何其难。评论者多数说不到我心愿的点上,只好随意歪上几句,把楼都歪成双曲线。可能到2012年的时候,我就放弃了,不再渴望喝彩。
到这时候,我承认自己是个俗人。所以需要喝彩,需要赞美,需要灵魂伴侣。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好,无论是墨菲定律还是中华古谚,太刻意的追求总会南辕北辙。何不仅仅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
当时我没有【小确幸】这个概念,只是在无意识间,觉得生活的某些片段,其实更有兴味。这些瞬间,过了也就忘了,但如果记录下来,回头去看,你会发现其实没忘,记忆只是沉在海底,挖掘出来,即使不是珍宝,起码可算文物,不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除非是阅历丰富的人,才有不停断的故事可讲,如我等芸芸众生,讲来讲去讲自己。但这些讲自己,也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到这时候,反而来赞赏的人多了起来。
是的,我很惆怅。我苦心孤诣创造出来的东西,自觉独特的,反响沉默。倒是记录了大家都有的小事或情绪,得到回应。有一段时间,为了得到这些珍贵的回应,我也编起了段子,或有意或无意,挖空心思。
但那样很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自己说,你还是爱干什么干什么吧,按自己舒服的节奏来,觉得有意思的,就写写,不用管别人是否觉得有意思,没趣的就忽略,不用管别人是否在热议。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慢慢的,就这样,微博变成一种习惯。我在微博里研究自身,从思想到性情。看清别人,自认没这本事,但看清自己,其实还是有办法的。看我微博里转了什么,艾特了哪些人,只对什么感兴趣,对众说纷纭的又作何议论,可以大抵看出我一半的为人。至于另一半,要从我的收藏去看。但这一半,抱歉,暂时只有我自己独享。
其实习惯了的东西,就无所谓意图。像我们习惯了刷牙,就很少问为什么刷牙,而只是到钟到点就去刷牙,不刷就难受,心里不安。我刷微博,发微博,大约如此。但刷牙是为了护牙,到底目的明确有益,那么刷微博又是为了什么?有哪些明确有益的目的吗?
我觉得没有。记录生活的【小确幸】也好,维持交际圈也好,获取信息也好,扁平化世界也好,其实都有替代途径,并不是唯一。只不过刚好在这一段,微博刚好被我赶上,用着也还趁手,也就不再换。
如果要说微博的好,也就好在它像一个世界,参差百态。相比,微信只像一个原始村落,是个熟人社会。年轻人展望远方,期盼流浪,只觉世界无限大,也只觉但有世界之大,才够自己施展拳脚,即使无人来对决,可辽阔的空气已足以使人豪气干云。
大约我还算年轻,所以才留在微博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