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離事的愉悅 (文匯報:2014年9月15日)
文不離事的愉悅
(文匯報:2014年9月15日)
鄧小樺:《若無其事》(三聯:2014年7月)
在文學創作的類別中,小說最受歡迎,詩歌要求最高而最不討好,而散文曾經常被冷落遺忘。雖然散文化(prosaic)往往是詩人對散文的蔑視,然而好的散文實在不可多得,也頗能營造出詩歌無法產生的感覺,它往往能夠以獨特的語調道出素常而容易被忽略的事情,在表現個性方面,它無需像詩歌般受到太多語言上的束縛。詩歌總是追求遙不可及的美,而散文則從手邊不起眼處順手拈來,這些特質都可以用來形容鄧小樺近日的散文集《若無其事》。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詩歌抑或散文對作者來說更重要,然而這本散文集說服讀者,一旦作者往散文方面出手,其表現必然深具個性,而且流暢清麗,在語言和內容上,它與傳統美文鮮有聯繫,然而這正是其文學個性所要求的。
正如作者說的,散文這種文體,既有平民化的語言,又能容納語言實驗的需要,而詩歌本身的美學要求恰好是拒絕任何通俗語言的實驗的。其次是因為作者急於在散文中表述自己,完全不刻意營構隱喻和意境,這符合「有話要說」的散文性,但與「文以載道」倒是沒有多大關係,這更忠實於作者自己,因為關於她最個人的事,並無甚麼社會的大道理好說的,也沒有酬答其他作者的評論文章;倒是這樣,當讀者從她個人的大事,讀到她對文學活動和社會運動的感想時,就更感覺這是一個獨特的個人,用年青一代人的思維和語言,去重估這一個社會。從文章的內容可以感覺到這一代人的實在生活感,作者喜歡看九十年代流行的《銀河英雄傳說》,也和全港所有煙民一樣咒罵禁煙政策,毫不猶豫地提及電影和流行曲的典故。
這麼一本書為何叫做「若無其事」?作者在序言中提「若無其事」只是一種假裝無事的有事,當然,若果真的無事就不用寫作了,而書中散文分為三輯,第一輯〈虛無之美〉為個人無端的思緒,第三輯〈敍事及其疑惑〉則為對文學的思考,而第二輯則稱為〈確有其事〉,是因為裡面所述的大多前塵往事。另外,書名《若無其事》也能刻劃出作者雄辯滔滔的神態,據作者自言,所謂「若無其事」其實不可能,因為人世總是事事相扣,而「確有其事」就意味着作者自己真的觸到自己生活的癢處了。不過雖說是「若無其事」,但〈確有其事〉的文章,又確實涉及不少個人成長的遺憾,還反映出人情的淺薄,讀者很容易讀到作者的不滿,但隨着那獨特的自嘲語氣中,又不會令人感到過份怨懟,作者的情感絕對不是時下流行的感傷語。當中記述作者與親戚關係的〈回溯與對照〉,以及姑姑喪禮的〈捲沒與隔閡〉,都能傳神地寫出家庭關係的疏離,〈狗的病〉刻劃一隻狗怎樣在作者家人的疏於照顧下與作者成長的辛酸故事。而這些文章的「舊事」可是真實的經歷,且都不怎麼令人快慰,但其意義就在於,即使怎樣灰暗都好,寫成散文就有安慰的作用。
但鄧小樺比許多博文作者還多了一點元素:比如一些文學評論概念或流行的文化理論、一些文學圈內人才能明白的感慨,一些作者才有的文學語調。作者很喜歡將文學理論融會在文字裡,如此不單引用齊澤克等的論述來說道理,還有時在文章玩一點文本分析的小把戲,如〈我們的族群〉。鄧小樺是個厭惡陳腔濫調的人,她極力迴避作家容易跟隨的傳統窠臼,她的戲謔式語言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她的文章經常夾雜流行潮語和文學字詞,往往能營造出戲謔的效果,這一方面需要作者嫻熟文化理論,以及高雅及流行文化的典故,也要求作者有一點「若無其事」的傲氣。
大抵活在浮世中,人總會有那麼一點躁動不安,然後嘗試從現實中抽離,或嘗試不受干擾地思索,在書中第一輯,作者多番嘗試憶述這種經驗,如在〈寧靜致遠〉,就透過齊澤克引用古希臘哲人皮浪的ataraxy(就是寧靜致遠),來說明在這娛樂至死而且排拒文學的城市中,一個作者可以絕望到哪種得以自我保護的地步。雖未至於桑塔格的精彩,這輯文章無疑值得在香港寫作的作者/讀者細讀,文章作者承認一個趕交論文並從事創作的文學人,是以哪種精神狀態蟄居在鬧市中,他們應以怎樣一種態度接受自己的憂鬱、孤獨、狂躁和各種各樣的失落。因為他們不能接受外界「等值交換」的遊戲規則(或者不是等值交換),但即使對每個有時間獨處的人來說,「寧靜致遠」也彷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然後其他人讀過了點理論,經歷了點世事,沒怎麼記在心中,就繼續忙工作或別的事情,而作者寫下來,她真是因為寫作能治療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還是捨不得生活中的細節就此被遺忘了嗎?也許有的,但不是主要的原因,不如說寫作能帶給她另類的愉悅,一種眾生不曾經歷過的,可以用獨特的語言憶述、議論事情的快慰,而這份快慰也能夠與讀者分享。
(文匯報:2014年9月15日)
鄧小樺:《若無其事》(三聯:2014年7月)
在文學創作的類別中,小說最受歡迎,詩歌要求最高而最不討好,而散文曾經常被冷落遺忘。雖然散文化(prosaic)往往是詩人對散文的蔑視,然而好的散文實在不可多得,也頗能營造出詩歌無法產生的感覺,它往往能夠以獨特的語調道出素常而容易被忽略的事情,在表現個性方面,它無需像詩歌般受到太多語言上的束縛。詩歌總是追求遙不可及的美,而散文則從手邊不起眼處順手拈來,這些特質都可以用來形容鄧小樺近日的散文集《若無其事》。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詩歌抑或散文對作者來說更重要,然而這本散文集說服讀者,一旦作者往散文方面出手,其表現必然深具個性,而且流暢清麗,在語言和內容上,它與傳統美文鮮有聯繫,然而這正是其文學個性所要求的。
正如作者說的,散文這種文體,既有平民化的語言,又能容納語言實驗的需要,而詩歌本身的美學要求恰好是拒絕任何通俗語言的實驗的。其次是因為作者急於在散文中表述自己,完全不刻意營構隱喻和意境,這符合「有話要說」的散文性,但與「文以載道」倒是沒有多大關係,這更忠實於作者自己,因為關於她最個人的事,並無甚麼社會的大道理好說的,也沒有酬答其他作者的評論文章;倒是這樣,當讀者從她個人的大事,讀到她對文學活動和社會運動的感想時,就更感覺這是一個獨特的個人,用年青一代人的思維和語言,去重估這一個社會。從文章的內容可以感覺到這一代人的實在生活感,作者喜歡看九十年代流行的《銀河英雄傳說》,也和全港所有煙民一樣咒罵禁煙政策,毫不猶豫地提及電影和流行曲的典故。
這麼一本書為何叫做「若無其事」?作者在序言中提「若無其事」只是一種假裝無事的有事,當然,若果真的無事就不用寫作了,而書中散文分為三輯,第一輯〈虛無之美〉為個人無端的思緒,第三輯〈敍事及其疑惑〉則為對文學的思考,而第二輯則稱為〈確有其事〉,是因為裡面所述的大多前塵往事。另外,書名《若無其事》也能刻劃出作者雄辯滔滔的神態,據作者自言,所謂「若無其事」其實不可能,因為人世總是事事相扣,而「確有其事」就意味着作者自己真的觸到自己生活的癢處了。不過雖說是「若無其事」,但〈確有其事〉的文章,又確實涉及不少個人成長的遺憾,還反映出人情的淺薄,讀者很容易讀到作者的不滿,但隨着那獨特的自嘲語氣中,又不會令人感到過份怨懟,作者的情感絕對不是時下流行的感傷語。當中記述作者與親戚關係的〈回溯與對照〉,以及姑姑喪禮的〈捲沒與隔閡〉,都能傳神地寫出家庭關係的疏離,〈狗的病〉刻劃一隻狗怎樣在作者家人的疏於照顧下與作者成長的辛酸故事。而這些文章的「舊事」可是真實的經歷,且都不怎麼令人快慰,但其意義就在於,即使怎樣灰暗都好,寫成散文就有安慰的作用。
但鄧小樺比許多博文作者還多了一點元素:比如一些文學評論概念或流行的文化理論、一些文學圈內人才能明白的感慨,一些作者才有的文學語調。作者很喜歡將文學理論融會在文字裡,如此不單引用齊澤克等的論述來說道理,還有時在文章玩一點文本分析的小把戲,如〈我們的族群〉。鄧小樺是個厭惡陳腔濫調的人,她極力迴避作家容易跟隨的傳統窠臼,她的戲謔式語言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她的文章經常夾雜流行潮語和文學字詞,往往能營造出戲謔的效果,這一方面需要作者嫻熟文化理論,以及高雅及流行文化的典故,也要求作者有一點「若無其事」的傲氣。
大抵活在浮世中,人總會有那麼一點躁動不安,然後嘗試從現實中抽離,或嘗試不受干擾地思索,在書中第一輯,作者多番嘗試憶述這種經驗,如在〈寧靜致遠〉,就透過齊澤克引用古希臘哲人皮浪的ataraxy(就是寧靜致遠),來說明在這娛樂至死而且排拒文學的城市中,一個作者可以絕望到哪種得以自我保護的地步。雖未至於桑塔格的精彩,這輯文章無疑值得在香港寫作的作者/讀者細讀,文章作者承認一個趕交論文並從事創作的文學人,是以哪種精神狀態蟄居在鬧市中,他們應以怎樣一種態度接受自己的憂鬱、孤獨、狂躁和各種各樣的失落。因為他們不能接受外界「等值交換」的遊戲規則(或者不是等值交換),但即使對每個有時間獨處的人來說,「寧靜致遠」也彷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然後其他人讀過了點理論,經歷了點世事,沒怎麼記在心中,就繼續忙工作或別的事情,而作者寫下來,她真是因為寫作能治療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還是捨不得生活中的細節就此被遺忘了嗎?也許有的,但不是主要的原因,不如說寫作能帶給她另類的愉悅,一種眾生不曾經歷過的,可以用獨特的語言憶述、議論事情的快慰,而這份快慰也能夠與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