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出列 下 黑泽明30
《七武士》中最耀眼的武士,莫过于由三船敏郎饰演的菊千代,这个算不上武士的武士,既是黑泽明着墨最多的一位,也是让这部武士电影达到完满的关键一步。在农民和武士的纽带身份之外,这个角色也是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合作的最佳结合体。
在小津和成濑电影中都经常亮相的加东大介,《七武士》中扮演七郎次。这个名字在黑泽明的笔记中,被特意圈了出来,“五尺多高,有点矮胖”是黑泽明对他的描述,这确实符合加东大介的样貌。黑泽明还特意描述了七郎次走路的样子,以及如果有人从背后叫他,他警觉的反应非同寻常。最终,片中的七郎次,却是最看得开的一个,他和勘兵卫总是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便可迅速理解对方,即使对可能的死亡,也只是心知肚明,一笑置之。而千秋实所扮演的平八,则被黑泽明认为是奠定了整个《七武士》客观情绪基调的角色。
《七武士》中,最特别的便是菊千代。这个在旗帜中被用三角形特别标注的武士,在最初的笔记中,名叫善兵工。黑泽明一开始,将其设定为较为阴郁的角色,有着可可怕的过去,是整个战国时代的畸形产物,但在最终的剧本中,却被完全推翻了。
原来,在剧本创作阶段,三船便经常光顾热海水口园,与黑泽明一起,研究故事。与三船沟通后,菊千代最后被定义为反传统的武士。之所以这样,完全是为了更加贴切扮演这个角色的三船敏郎本人的性格。事实上,三船最早被走定为久藏的扮演者,但黑泽明更希望他能演一个不那么一样的武士,所以由农民假扮的武士菊千代,应运而生。黑泽明让三船对这个角色自己进行发挥,给予其充分自由。有一处流泪的镜头,三船请示导演,“如果我边哭边流鼻涕,可以吗?”黑泽明同意了,因为这样更贴合他的农民身份。于是摄影机一开,三船果真边哭边留下了鼻涕,让人叹为观止。仿佛他自己想到了什么相似的经历。可惜的是这场戏在最终的成片中,被剪掉了。
正如黑泽明所说的,“三船最大的特点就是悟性高,别人需要十英尺胶片来理解人物,而他却只要三英尺就行了。如果硬要说他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发音不太清楚,让录音稍显困难”。这对于极少称赞别人的黑泽明来说,已经是极高的礼遇了。在片中,三船一直处于精力过剩的状态,上蹿下跳,如同猴子一般。正是这种近乎原始的活力,使他成为了全片中旺盛生命的象征。但这个角色同时也是复杂的。他的悲惨过去虽然被隐去,但在片中一些小小细节中,三船还是会有真情流露之处。在火烧水车救小孩那段,一句“这就是我啊”,让大家都明白了菊干代内心的挣扎。其实,与其说菊干代是农民,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个崇尚武士精神的孩子。
三船的自由发挥,在捉鱼那场中,最为明显。事实上,这也是三船自己的点子。那场戏,武士们坐在岩石上吃饭团,菊千代没的吃,只好自己去捉鱼。这场戏,必须在一个镜头内完成。所以三船必须先拿着鱼下水,光着身子,却必须把鱼藏在兜裆布中。悄悄把鱼放在水里,做出刚刚抓到,喜出望外的样子。道具师提醒他,鱼抓在手上越是用力,它便越容易挣脱,所以一定要轻轻的。一开始,剧组用的是鲫鱼,但由于抓不牢靠,跑了两条。重复几次后,预备的鱼都被用光了。这样一来,无法继续拍摄。大家只好把逃跑的鱼再钓回来。可是一时半会儿,怎么钓得到呢?好在,这边还在折腾,那边赶去买鱼的道具师,已经回来了这回买的是鳟鱼,拍摄起来顺利了许多。于是,最终捉到也变成了鳟鱼。拍完这场后,整个剧组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可是,三船也许并不知道,到河中捉鱼的经历,其实也是黑泽明自己的故事,他在自传《蛤蟆的油》中便曾提及。仿佛在冥冥之间,有某种纽带,将黑泽明和三船联系在一起。
除了七位武士外,还有另外一位只出现了—个镜头的武士不得不提。这个在开场,农民刚刚进城物色武士时一闪而过的浪人,其扮演者,便是日后日本家喻户晓的天皇巨星仲代达矢。当时初出茅庐的仲代,仅有23岁,刚刚入行,而《七武士》是他参演的第—部电影(其试镜《七武士》时的趣闻,在2010年的电视剧《我家的历史》中,有具体展现)。多年以后,他成为黑泽明电影的常客。并在黑泽明后期电影中,成为主角,主演了《影子武士》和《乱》两部杰作。
《七武士》中虽有各类细节,但如果事无巨细地展现给观众,则会趋于失控。所以黑泽明对于整个剧本,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删减。开场一段,《七武士》的第一句台词,本是一个劫匪说“也劫持这个村子吗?”暗示了其他村落曾被劫持,而他们正在打劫归去的路上。这样显然增加了全片作为动作电影的戏剧效果。但黑泽明却最终删去了这句台词,“我不喜欢一个过于刻意的首幕,如果首幕给人的印象过于深刻,那便就不好了,我更希望毫不做作地进入整个故事”。
最终,开场被简化了。第一句台词被改为“做不做这村?”“去年秋天才抢过,再去也不会有什么东西”。交待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前史。虽然导演没有明说,但从劫匪的装束可以看出,他们曾经也是武士,如今却落草为寇。沦为浪人的他们,和《七武士》有着完全相反的命运,在乱世之下,相似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轨迹,不禁让人唏嘘不已。(待续)
看电影 201124114大师 黑泽明 文 西帕克
在小津和成濑电影中都经常亮相的加东大介,《七武士》中扮演七郎次。这个名字在黑泽明的笔记中,被特意圈了出来,“五尺多高,有点矮胖”是黑泽明对他的描述,这确实符合加东大介的样貌。黑泽明还特意描述了七郎次走路的样子,以及如果有人从背后叫他,他警觉的反应非同寻常。最终,片中的七郎次,却是最看得开的一个,他和勘兵卫总是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便可迅速理解对方,即使对可能的死亡,也只是心知肚明,一笑置之。而千秋实所扮演的平八,则被黑泽明认为是奠定了整个《七武士》客观情绪基调的角色。
《七武士》中,最特别的便是菊千代。这个在旗帜中被用三角形特别标注的武士,在最初的笔记中,名叫善兵工。黑泽明一开始,将其设定为较为阴郁的角色,有着可可怕的过去,是整个战国时代的畸形产物,但在最终的剧本中,却被完全推翻了。
原来,在剧本创作阶段,三船便经常光顾热海水口园,与黑泽明一起,研究故事。与三船沟通后,菊千代最后被定义为反传统的武士。之所以这样,完全是为了更加贴切扮演这个角色的三船敏郎本人的性格。事实上,三船最早被走定为久藏的扮演者,但黑泽明更希望他能演一个不那么一样的武士,所以由农民假扮的武士菊千代,应运而生。黑泽明让三船对这个角色自己进行发挥,给予其充分自由。有一处流泪的镜头,三船请示导演,“如果我边哭边流鼻涕,可以吗?”黑泽明同意了,因为这样更贴合他的农民身份。于是摄影机一开,三船果真边哭边留下了鼻涕,让人叹为观止。仿佛他自己想到了什么相似的经历。可惜的是这场戏在最终的成片中,被剪掉了。
正如黑泽明所说的,“三船最大的特点就是悟性高,别人需要十英尺胶片来理解人物,而他却只要三英尺就行了。如果硬要说他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发音不太清楚,让录音稍显困难”。这对于极少称赞别人的黑泽明来说,已经是极高的礼遇了。在片中,三船一直处于精力过剩的状态,上蹿下跳,如同猴子一般。正是这种近乎原始的活力,使他成为了全片中旺盛生命的象征。但这个角色同时也是复杂的。他的悲惨过去虽然被隐去,但在片中一些小小细节中,三船还是会有真情流露之处。在火烧水车救小孩那段,一句“这就是我啊”,让大家都明白了菊干代内心的挣扎。其实,与其说菊干代是农民,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个崇尚武士精神的孩子。
三船的自由发挥,在捉鱼那场中,最为明显。事实上,这也是三船自己的点子。那场戏,武士们坐在岩石上吃饭团,菊千代没的吃,只好自己去捉鱼。这场戏,必须在一个镜头内完成。所以三船必须先拿着鱼下水,光着身子,却必须把鱼藏在兜裆布中。悄悄把鱼放在水里,做出刚刚抓到,喜出望外的样子。道具师提醒他,鱼抓在手上越是用力,它便越容易挣脱,所以一定要轻轻的。一开始,剧组用的是鲫鱼,但由于抓不牢靠,跑了两条。重复几次后,预备的鱼都被用光了。这样一来,无法继续拍摄。大家只好把逃跑的鱼再钓回来。可是一时半会儿,怎么钓得到呢?好在,这边还在折腾,那边赶去买鱼的道具师,已经回来了这回买的是鳟鱼,拍摄起来顺利了许多。于是,最终捉到也变成了鳟鱼。拍完这场后,整个剧组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可是,三船也许并不知道,到河中捉鱼的经历,其实也是黑泽明自己的故事,他在自传《蛤蟆的油》中便曾提及。仿佛在冥冥之间,有某种纽带,将黑泽明和三船联系在一起。
除了七位武士外,还有另外一位只出现了—个镜头的武士不得不提。这个在开场,农民刚刚进城物色武士时一闪而过的浪人,其扮演者,便是日后日本家喻户晓的天皇巨星仲代达矢。当时初出茅庐的仲代,仅有23岁,刚刚入行,而《七武士》是他参演的第—部电影(其试镜《七武士》时的趣闻,在2010年的电视剧《我家的历史》中,有具体展现)。多年以后,他成为黑泽明电影的常客。并在黑泽明后期电影中,成为主角,主演了《影子武士》和《乱》两部杰作。
《七武士》中虽有各类细节,但如果事无巨细地展现给观众,则会趋于失控。所以黑泽明对于整个剧本,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删减。开场一段,《七武士》的第一句台词,本是一个劫匪说“也劫持这个村子吗?”暗示了其他村落曾被劫持,而他们正在打劫归去的路上。这样显然增加了全片作为动作电影的戏剧效果。但黑泽明却最终删去了这句台词,“我不喜欢一个过于刻意的首幕,如果首幕给人的印象过于深刻,那便就不好了,我更希望毫不做作地进入整个故事”。
最终,开场被简化了。第一句台词被改为“做不做这村?”“去年秋天才抢过,再去也不会有什么东西”。交待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前史。虽然导演没有明说,但从劫匪的装束可以看出,他们曾经也是武士,如今却落草为寇。沦为浪人的他们,和《七武士》有着完全相反的命运,在乱世之下,相似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轨迹,不禁让人唏嘘不已。(待续)
![]() |
![]() |
![]() |
看电影 201124114大师 黑泽明 文 西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