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再见!
本周三是教师节,我去省城办事,高速上远远看到本科所念的大学所在。不算高的小山下,稀疏的四五幢大楼,和周围的楼盘、工业园区的建筑风格迥异。周围的楼盘都是近两年才盖起来的,而教学楼里有两幢都是最近刚封顶。
大学不是大楼。这就是我过去四年时间待着的地方,教师是比大楼更重要的存在。走进去时是师范学生,走出来却配不上“老师”这个称号。
是的,我不用“母校”这个词。
小学毕业时候我还不知道“母校”这个词。初中毕业,憎恶、痛恨初中,刚进高中时对高中也是如此感受。但后来去了文科班,生活学习非常欢乐,愈加欣赏、珍惜高中所经历的一切。作为省重点中学的拙劣毕业生,却和朋友们津津乐道敬爱的“母校”。
四年前的这一天,那个雷雨过后的早晨,我以无所谓的态度跨进大学的大门。大学四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四年后同样的时间,我的态度则是——冷漠。没有热爱。那么,现在这个让我认为在其中一无所获的大学,何日才会用上那个暖暖的爱称?这要看我怎么面对自己的过去。因为一切问题根结都在我自己,而不是老师或学校。
是不是对我很失望?
学校生活十六年时间,我辜负了所有老师的厚爱。至少,我没有如他们初见我时所期望看到的样子离开那个学校,令四代老师蒙羞。所以这两年比以前更少去拜访以前的老师了。以前记录下的拜访老师时发生几个故事,很多话真的是一语成谶,有些困惑和恐惧,任何人现身说法都解答不了,读再多圣贤书也没有用,自己身历其境过很久才可能如梦方醒。
上个月在街头碰见我高中语文老师,当年她不是班主任,却对我提携很多。回想起上课时,每当有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叫起来很多同学答不上,她就把眼神转向我,看我一眼后就知道,这个问题只有我能回答。我很得意那时候站起来把正确答案脱口而出,技惊四座的感觉,周围人的赞叹声那么容易让人醉了。其实我后来去了中文系纯属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阴差阳错。但在恩师面前,我不得不说,是老师您让我喜欢上了中文,让我热爱老师职业、热爱语言文化,其实是言不由衷的。
这些天开学季,空间和朋友圈里很是热闹:燕子在伤心抱怨现在的高中生怎么不给老师送花了呢,要多布置点作业才行呢;而回到我们小学母校的小罗一边晒学生送来的好几束花和一堆贺卡,一边又说讨厌拼音拼音拼音拼音拼音……大学里最有宏伟抱负的小甲《菜鸟班主任成长日记》已经连载到第7篇了,立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初出茅庐教初中的的几个同学则不断地转发分享课件教案,应付不停的加班开会、绩效考核……
而我不在其中。
晚上返程,一天里再次路过这里。沉沉夜幕之下,号称华东最高的图书馆,却是灯光稀疏,然后就从公路旁树丛缝儿中“唰”地甩到后面去了。好想把本科时代的事都封印起来,抛在脑后,但这是不可能的,如今我的一切,都与生命中这最重要的四年脱不开关系。
夜里,整个城市都安静下来了。奔波一天回到住处,洗了个热水澡——在大学时代里若要洗澡,得从宿舍走10分钟的路到校园另一头的学生浴室才有热水澡,要不就是从宿舍后的小门走出,到偏僻小道上开的澡堂洗。
洗完澡坐下来,翻开大一开学前准备的日常记录本,扉页上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笔一划刻写了对四年磨练的期待。那么如今我到了哪种境界了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大学带给我东西,这三个月来一直在咀嚼。经过本科四年时间,我所获得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笔记本里记下的大学第一天看到的学校不满意的地方:
1.大门口:校门完全没有威仪,门口饭店太多,没有书店报亭(列举其他大学情况)
2.路:少路灯,路边没有垃圾桶,不是柏油路,坑坑洼洼积水严重(应为设计缺陷)
3.食堂:从饭桶里漏出来的米饭用手抓回桶里,冬瓜上粘着死蚊子(眼不见心不烦)
4.图书馆:缺书,杂乱,没有借书证只能看杂志,其他禁止入内,而且八点半就关门(各图书室甚至5点就下班锁门了)
记录的最后还补上这样一句话:“傍晚散步看到图书馆前宣传栏上贴有《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的节选,不知道校方是否读到其中《图书馆乃大学心脏》一章,本校乃自捅心脏。”
其实上面说到的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直到我离校那天,也没有多少有显著的改善。四年时间,看着新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地基到高楼,终于在最后一年勉强用上了各种功能仍不完备的图书馆。即使硬件有些许进步,这个大学在软件上、理念上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倒退。辅导员公开支持学生对就业没有作用课程就逃课,系里始终放不开自由选课,校长毕业前还在强调要建设以学生应用技能训练为本的大学。这还是大学吗?真打算改行去做技校么!
继续翻看那本牛皮外壳碎裂脱落的笔记本,泛黄打了重重折痕的一页上,那年国庆期间在复旦大学郑重记下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几个维度:
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如果说我大学里的离经叛道是与和自己预想天壤之别的整个世界的负隅顽抗,那么值得庆幸的是对抗里把通识博雅艰难地落实下来了,蹭课与翻墙,在放肆阅读和实践中更确证通识对于大学的重要性。我行我素中,收获了很多,当然也失去了什么。
记得第一次去外面蹭课的时候,有人惊奇地对我说:“我们都想逃课,而你居然到处找课上!”还记得某次上蹭西方经济学课程,我原本应该第二堂课下课后赶到另一个教学楼去上思政课,结果西经老师下周出去开会要现在提前把下周的课上了,甚至没有给一点课间时间,我只得待到她把课上完。好在第三节课有个课间,我跑出来赶到上课地点,好像老师并没有发现。思政老师的习惯是每次上课时上到第二节课才点名,但点到我的时候他突然说,为什么上半节课你没来?我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我去蹭课的!”
后来有同学问我,你是不是讨厌学的这个专业?还是讨厌学校?我说,我讨厌这个世界。
通识教育、独立人格什么的,听起来太高大上了,甚至很多人都不敢提,而这些正是大学最该教给学生的。如果说我大学里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不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甚至难以被整个社会所容纳,那么在这个痛苦过程中,我把该抛弃的抛弃了,该保留的保留了,成为真的我。
期待与老师再见。
2014纪念9.14
大学不是大楼。这就是我过去四年时间待着的地方,教师是比大楼更重要的存在。走进去时是师范学生,走出来却配不上“老师”这个称号。
是的,我不用“母校”这个词。
小学毕业时候我还不知道“母校”这个词。初中毕业,憎恶、痛恨初中,刚进高中时对高中也是如此感受。但后来去了文科班,生活学习非常欢乐,愈加欣赏、珍惜高中所经历的一切。作为省重点中学的拙劣毕业生,却和朋友们津津乐道敬爱的“母校”。
四年前的这一天,那个雷雨过后的早晨,我以无所谓的态度跨进大学的大门。大学四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四年后同样的时间,我的态度则是——冷漠。没有热爱。那么,现在这个让我认为在其中一无所获的大学,何日才会用上那个暖暖的爱称?这要看我怎么面对自己的过去。因为一切问题根结都在我自己,而不是老师或学校。
是不是对我很失望?
学校生活十六年时间,我辜负了所有老师的厚爱。至少,我没有如他们初见我时所期望看到的样子离开那个学校,令四代老师蒙羞。所以这两年比以前更少去拜访以前的老师了。以前记录下的拜访老师时发生几个故事,很多话真的是一语成谶,有些困惑和恐惧,任何人现身说法都解答不了,读再多圣贤书也没有用,自己身历其境过很久才可能如梦方醒。
上个月在街头碰见我高中语文老师,当年她不是班主任,却对我提携很多。回想起上课时,每当有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叫起来很多同学答不上,她就把眼神转向我,看我一眼后就知道,这个问题只有我能回答。我很得意那时候站起来把正确答案脱口而出,技惊四座的感觉,周围人的赞叹声那么容易让人醉了。其实我后来去了中文系纯属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阴差阳错。但在恩师面前,我不得不说,是老师您让我喜欢上了中文,让我热爱老师职业、热爱语言文化,其实是言不由衷的。
这些天开学季,空间和朋友圈里很是热闹:燕子在伤心抱怨现在的高中生怎么不给老师送花了呢,要多布置点作业才行呢;而回到我们小学母校的小罗一边晒学生送来的好几束花和一堆贺卡,一边又说讨厌拼音拼音拼音拼音拼音……大学里最有宏伟抱负的小甲《菜鸟班主任成长日记》已经连载到第7篇了,立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初出茅庐教初中的的几个同学则不断地转发分享课件教案,应付不停的加班开会、绩效考核……
而我不在其中。
晚上返程,一天里再次路过这里。沉沉夜幕之下,号称华东最高的图书馆,却是灯光稀疏,然后就从公路旁树丛缝儿中“唰”地甩到后面去了。好想把本科时代的事都封印起来,抛在脑后,但这是不可能的,如今我的一切,都与生命中这最重要的四年脱不开关系。
夜里,整个城市都安静下来了。奔波一天回到住处,洗了个热水澡——在大学时代里若要洗澡,得从宿舍走10分钟的路到校园另一头的学生浴室才有热水澡,要不就是从宿舍后的小门走出,到偏僻小道上开的澡堂洗。
洗完澡坐下来,翻开大一开学前准备的日常记录本,扉页上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笔一划刻写了对四年磨练的期待。那么如今我到了哪种境界了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大学带给我东西,这三个月来一直在咀嚼。经过本科四年时间,我所获得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笔记本里记下的大学第一天看到的学校不满意的地方:
1.大门口:校门完全没有威仪,门口饭店太多,没有书店报亭(列举其他大学情况)
2.路:少路灯,路边没有垃圾桶,不是柏油路,坑坑洼洼积水严重(应为设计缺陷)
3.食堂:从饭桶里漏出来的米饭用手抓回桶里,冬瓜上粘着死蚊子(眼不见心不烦)
4.图书馆:缺书,杂乱,没有借书证只能看杂志,其他禁止入内,而且八点半就关门(各图书室甚至5点就下班锁门了)
记录的最后还补上这样一句话:“傍晚散步看到图书馆前宣传栏上贴有《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的节选,不知道校方是否读到其中《图书馆乃大学心脏》一章,本校乃自捅心脏。”
其实上面说到的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直到我离校那天,也没有多少有显著的改善。四年时间,看着新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地基到高楼,终于在最后一年勉强用上了各种功能仍不完备的图书馆。即使硬件有些许进步,这个大学在软件上、理念上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倒退。辅导员公开支持学生对就业没有作用课程就逃课,系里始终放不开自由选课,校长毕业前还在强调要建设以学生应用技能训练为本的大学。这还是大学吗?真打算改行去做技校么!
继续翻看那本牛皮外壳碎裂脱落的笔记本,泛黄打了重重折痕的一页上,那年国庆期间在复旦大学郑重记下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几个维度:
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如果说我大学里的离经叛道是与和自己预想天壤之别的整个世界的负隅顽抗,那么值得庆幸的是对抗里把通识博雅艰难地落实下来了,蹭课与翻墙,在放肆阅读和实践中更确证通识对于大学的重要性。我行我素中,收获了很多,当然也失去了什么。
记得第一次去外面蹭课的时候,有人惊奇地对我说:“我们都想逃课,而你居然到处找课上!”还记得某次上蹭西方经济学课程,我原本应该第二堂课下课后赶到另一个教学楼去上思政课,结果西经老师下周出去开会要现在提前把下周的课上了,甚至没有给一点课间时间,我只得待到她把课上完。好在第三节课有个课间,我跑出来赶到上课地点,好像老师并没有发现。思政老师的习惯是每次上课时上到第二节课才点名,但点到我的时候他突然说,为什么上半节课你没来?我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我去蹭课的!”
后来有同学问我,你是不是讨厌学的这个专业?还是讨厌学校?我说,我讨厌这个世界。
通识教育、独立人格什么的,听起来太高大上了,甚至很多人都不敢提,而这些正是大学最该教给学生的。如果说我大学里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不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甚至难以被整个社会所容纳,那么在这个痛苦过程中,我把该抛弃的抛弃了,该保留的保留了,成为真的我。
期待与老师再见。
2014纪念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