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脚步,让思考跟上
在知乎上看到这篇文章,加上自己最近的事情,感触很深。
读大学读研读博士,学这么长时间值得吗?
我是不够聪明但是挺认真愿意吃苦的人。
但我也深刻的认识到,我这种人只是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水平。
暑假试着投简历,苍白的简历像是在质问我,大学四年我都是怎么过的。(好吧,我不想把这篇文章再写成罪己诏,我在豆瓣写的每篇日志都好像是罪己诏,但问题依旧存在,有了问题就要逐条分析不是)
我热衷于读每一个跟个人经历有关的故事,看到和自己成长足迹吻合的就会顺着他们的故事企图看到我的前途未来。尽管我知道,我从每个人那里看到的“启发”,都是我内心深处企图看到的东西。所以在写看完这篇答案的感受之前,我想先为自己梳理一下大学四年。
我是复读了一年才考上这所位于北京的985。其实第一年如果正常发挥是可以考中这所大学的,但是当时发挥失常,刚过一本线,只考上了本省的一所211。我家里穷,在上大学之前,最远就去过本省的省会,所以我没怎么犹豫就决定了要复读,因为在我看来,复读是走出这个小县城的唯一机会。第二年在高考报志愿之前,我从没有想过我会来北京,那一年我满嘴嚷嚷的都是要去西安,想象里的城墙梧桐落叶,还有高大帅气的男生。我们是估分报志愿,我心里没底能考上最想去的西安交大,最后一刻决定来了北京。
可以说,大学和专业都是迷迷糊糊选出来的。问我这种大事上家人的意见呢?爸爸妈妈希望我考师范或是医学院或是学会计,都是饿不死的专业,但是我个性独立惯了,一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可是总是义气用事,不会用数据和事实来看问题。我当时有个很好的朋友,他在我第一次高考的时候就考上了北航,他跟我说:本科看学校,学校看城市,然后推荐我来北京。现在想来,就是他的几句话让我做出了这辈子来说很重要的决定。
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我这辈子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要干什么,其实这也很正常。我家庭一般,所受的教育也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单纯的思想里: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工作=前途一片光明。这样的人往往上了大学都会很迷茫:我为什么还是在埋头苦学,那这样跟高中有什么区别?我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大一时加了一个社团,自行车协会,我第一次看到了除了学习以外还有这样的生活方式——骑车去看300公里外的大海;我也第一次被自己的激情和热血填满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可以整夜不睡,骑车爬上1800m高的山峰;我也第一次发现我是这么有毅力能坚持——23天从湖南长沙穿山越岭2200公里骑到云南昆明。但是我脑子也很清醒,骑车可以是生活方式,但绝不是我职业的方向。我那时候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对当年明月描绘出的王阳明十分敬佩,他年纪轻轻时就说要成为圣人。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在大二的下学期,我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学习上,开始在专业课上用功,找到社团里认识的本专业的师姐,向她取经,也提前进入了实验室。这一年我还去了泰山、济南、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又一次去看了外面的世界。大三开始,我修了双学位,所以2012年是繁忙的一年,我在不停地做实验、上课、纠结。到了大三下学期,保研开始了,我没有悬念地报送本校。期间有过挣扎,要不要赌一把考外校,但是那时候的我受不了保送外校的风险的压力,每天只知道发愁,就是没有多方收集资料权衡利弊。最后为了让心情赶紧安下来,就留校了。确定下来的日子就平静得像午后的校园,大四没有课,每天做实验吃饭睡觉,似乎就是这些事情。
很奇怪,大三的我选择了读研却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个原因是合群:我受不了和大家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我受不了在大家都去读研的时候我跑去工作或是考研,我不敢和大部分人一样是因为我怕我过的没有他们好……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会这样吧。
大四忙完了毕业,我没有去毕业旅行。因为想找实习。投了不少简历都没有消息。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我住的临时宿舍地下室没有网,三十多度的气温下我背着电脑,走到教室里,整天的改简历,查消息,投出去,投的方向从一开始专业指向明确慢慢过渡到只要时间合适,看着条件不高能要我就行的状态。我理想中得实习是能去世界500强,现实是我都不明白世界500强凭什么要我这样的人。然后我就什么都没有做。后来机缘巧合,我一个朋友做的兼职交给我做,10天轻松地挣了1700块,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挣这么多钱。紧接着上个兼职,我又到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做实验,没有钱,只是为了体验完全不一样的实验方向而已。也就是在这里,我找到了我以后要走的路。
在这个九月里,我又成为了一次新生,大一的时候我没有想过我应该如何去度过大学四年,一路跌跌撞撞我走来了。研究生我想活的明白一点,我想梳理好我过去的四年,我想找到我经历过的那几个命运的转折点,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成了现在的我。
我有过几次是可以改变我命运的时刻:第一次:大一下学期初的转专业,没有门槛,可以转去任何感兴趣的专业;第二次:选择双学位学科,英语还是经济;第三次:保研,校内还是校外。每一次,我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翻盘的机会,每一次我犯的是同样地错。连流程都一样:先纠结自己不喜欢化学,再问好朋友们的意见或是发状态,最后不了了之(或是做出最稳妥的选择)。然后同学朋友眼中的我是这样的:优秀、有想法、上进。可我心里知道,我努力得还远远不够。和大牛们相比,我不仅在起跑线上就输了,跑步途中也输得一塌糊涂。
我做事缺乏思考,总想着怎么快点去把事情做完做好,却没有想我为什么要去做。
读大学读研读博士,学这么长时间值得吗?
我是不够聪明但是挺认真愿意吃苦的人。
但我也深刻的认识到,我这种人只是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水平。
暑假试着投简历,苍白的简历像是在质问我,大学四年我都是怎么过的。(好吧,我不想把这篇文章再写成罪己诏,我在豆瓣写的每篇日志都好像是罪己诏,但问题依旧存在,有了问题就要逐条分析不是)
我热衷于读每一个跟个人经历有关的故事,看到和自己成长足迹吻合的就会顺着他们的故事企图看到我的前途未来。尽管我知道,我从每个人那里看到的“启发”,都是我内心深处企图看到的东西。所以在写看完这篇答案的感受之前,我想先为自己梳理一下大学四年。
我是复读了一年才考上这所位于北京的985。其实第一年如果正常发挥是可以考中这所大学的,但是当时发挥失常,刚过一本线,只考上了本省的一所211。我家里穷,在上大学之前,最远就去过本省的省会,所以我没怎么犹豫就决定了要复读,因为在我看来,复读是走出这个小县城的唯一机会。第二年在高考报志愿之前,我从没有想过我会来北京,那一年我满嘴嚷嚷的都是要去西安,想象里的城墙梧桐落叶,还有高大帅气的男生。我们是估分报志愿,我心里没底能考上最想去的西安交大,最后一刻决定来了北京。
可以说,大学和专业都是迷迷糊糊选出来的。问我这种大事上家人的意见呢?爸爸妈妈希望我考师范或是医学院或是学会计,都是饿不死的专业,但是我个性独立惯了,一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可是总是义气用事,不会用数据和事实来看问题。我当时有个很好的朋友,他在我第一次高考的时候就考上了北航,他跟我说:本科看学校,学校看城市,然后推荐我来北京。现在想来,就是他的几句话让我做出了这辈子来说很重要的决定。
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我这辈子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要干什么,其实这也很正常。我家庭一般,所受的教育也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单纯的思想里: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工作=前途一片光明。这样的人往往上了大学都会很迷茫:我为什么还是在埋头苦学,那这样跟高中有什么区别?我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大一时加了一个社团,自行车协会,我第一次看到了除了学习以外还有这样的生活方式——骑车去看300公里外的大海;我也第一次被自己的激情和热血填满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可以整夜不睡,骑车爬上1800m高的山峰;我也第一次发现我是这么有毅力能坚持——23天从湖南长沙穿山越岭2200公里骑到云南昆明。但是我脑子也很清醒,骑车可以是生活方式,但绝不是我职业的方向。我那时候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对当年明月描绘出的王阳明十分敬佩,他年纪轻轻时就说要成为圣人。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在大二的下学期,我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学习上,开始在专业课上用功,找到社团里认识的本专业的师姐,向她取经,也提前进入了实验室。这一年我还去了泰山、济南、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又一次去看了外面的世界。大三开始,我修了双学位,所以2012年是繁忙的一年,我在不停地做实验、上课、纠结。到了大三下学期,保研开始了,我没有悬念地报送本校。期间有过挣扎,要不要赌一把考外校,但是那时候的我受不了保送外校的风险的压力,每天只知道发愁,就是没有多方收集资料权衡利弊。最后为了让心情赶紧安下来,就留校了。确定下来的日子就平静得像午后的校园,大四没有课,每天做实验吃饭睡觉,似乎就是这些事情。
很奇怪,大三的我选择了读研却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个原因是合群:我受不了和大家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我受不了在大家都去读研的时候我跑去工作或是考研,我不敢和大部分人一样是因为我怕我过的没有他们好……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会这样吧。
大四忙完了毕业,我没有去毕业旅行。因为想找实习。投了不少简历都没有消息。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我住的临时宿舍地下室没有网,三十多度的气温下我背着电脑,走到教室里,整天的改简历,查消息,投出去,投的方向从一开始专业指向明确慢慢过渡到只要时间合适,看着条件不高能要我就行的状态。我理想中得实习是能去世界500强,现实是我都不明白世界500强凭什么要我这样的人。然后我就什么都没有做。后来机缘巧合,我一个朋友做的兼职交给我做,10天轻松地挣了1700块,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挣这么多钱。紧接着上个兼职,我又到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做实验,没有钱,只是为了体验完全不一样的实验方向而已。也就是在这里,我找到了我以后要走的路。
在这个九月里,我又成为了一次新生,大一的时候我没有想过我应该如何去度过大学四年,一路跌跌撞撞我走来了。研究生我想活的明白一点,我想梳理好我过去的四年,我想找到我经历过的那几个命运的转折点,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成了现在的我。
我有过几次是可以改变我命运的时刻:第一次:大一下学期初的转专业,没有门槛,可以转去任何感兴趣的专业;第二次:选择双学位学科,英语还是经济;第三次:保研,校内还是校外。每一次,我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翻盘的机会,每一次我犯的是同样地错。连流程都一样:先纠结自己不喜欢化学,再问好朋友们的意见或是发状态,最后不了了之(或是做出最稳妥的选择)。然后同学朋友眼中的我是这样的:优秀、有想法、上进。可我心里知道,我努力得还远远不够。和大牛们相比,我不仅在起跑线上就输了,跑步途中也输得一塌糊涂。
我做事缺乏思考,总想着怎么快点去把事情做完做好,却没有想我为什么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