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点游戏精神去看展
如果你在《重影》展览上第一次见到李青的作品,你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发问:这些作品是什么意思呢——如同你在此之前看其他任何艺术家的作品一样。你会驻足于“互毁而同一”系列作品,对照梅兰芳、张国荣、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几幅头像,说“真的很像”;你会和同行的人窃窃私语,交换彼此在《大家来找碴•沙盘》中找到了几处不同;你觉得录像《乒乓》肯定反映了闻名的中美乒乓外交,此外也许还有别的深意;你读懂了《小丑与猫王》中的英文对白,但不能保证是否理解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你觉得最难懂的是《南京》、《纪念碑》、《雷峰塔》这些地标内容的作品,它们有两幅或四幅异同参半的画面,亦真亦幻虚实不明,这是你步出展厅时最困惑的问题,看作品标签也找不到答案。有以上感想之余,你还是觉得应该有更详细的解说以便了解到更深刻的意义——如同你在此之前看很多文艺电影或书籍时养成的习惯。
如果艺术家的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的话,可以顺便提一下:1981年出生的李青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在2005年南京博物院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上,他以《大家来找茬》系列作品获得最初的赞誉并从此崭露头角。
《大家来找茬》是一个老少皆宜的游戏,李青套用了游戏的形式,把两张几乎是一样的画并列,在双联的画面之间设置出微妙的差别,创作出一系列画作。也许李青早就知道不可能完全复制,所以不如设点细节,让观者有意无意间就参与互动。“互毁而同一”是“找茬”系列的升级,艺术家将两件尚未干透的画面对应粘合,再分开,产生出两张全新的图像。粘合的行为本身是破坏性的,却导致了图像之间的“同一”。毁坏和建设同时发生,不破则不立,道理老套又经典。
据说李青自认为是在用古老的劳动方式勤勤恳恳地制造一个简单的游戏,他愿意遇见一些爱较真的人,把这些画当成只有几帧的连环画,连缀出不同的故事,或把它们看成是一对互相证伪的照片,开始推敲哪个更加可信——“我愿意碰到他们就像猎人期待猎物,甚至把揣测他们掉入陷阱那一刻的所思当作我的快乐。”
观众如我,也希望能从心理层面来欣赏互联的画面,从对照中感觉时间和空间的变更,在同一片雾海礁石、不同的孤单背影中体会物是人非的沧桑,在现实和虚拟未来的两座钉子户老屋前感慨动荡剧变。
左边的小丑说“他们说我是小丑,但我是艺术家”,右边的猫王说“他们说我是王,但我是艺术家”。古典时代宫廷中出色的艺术家也被视同和小丑、理发师一类,直到近代中西方的艺术家们才开始有明星般的地位。重影中有艺术家们的变形记,更有李青在这个充满混乱与诱惑的年代所做的反省。
立于重影之前,观者可以跟随艺术家做个内在身份的自我界定,又或者什么都不深究,只带点游戏精神看展找茬,come on, 你已无需听从任何长篇累牍的解说,尊重自己的感受就可。
如果艺术家的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的话,可以顺便提一下:1981年出生的李青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在2005年南京博物院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上,他以《大家来找茬》系列作品获得最初的赞誉并从此崭露头角。
《大家来找茬》是一个老少皆宜的游戏,李青套用了游戏的形式,把两张几乎是一样的画并列,在双联的画面之间设置出微妙的差别,创作出一系列画作。也许李青早就知道不可能完全复制,所以不如设点细节,让观者有意无意间就参与互动。“互毁而同一”是“找茬”系列的升级,艺术家将两件尚未干透的画面对应粘合,再分开,产生出两张全新的图像。粘合的行为本身是破坏性的,却导致了图像之间的“同一”。毁坏和建设同时发生,不破则不立,道理老套又经典。
据说李青自认为是在用古老的劳动方式勤勤恳恳地制造一个简单的游戏,他愿意遇见一些爱较真的人,把这些画当成只有几帧的连环画,连缀出不同的故事,或把它们看成是一对互相证伪的照片,开始推敲哪个更加可信——“我愿意碰到他们就像猎人期待猎物,甚至把揣测他们掉入陷阱那一刻的所思当作我的快乐。”
观众如我,也希望能从心理层面来欣赏互联的画面,从对照中感觉时间和空间的变更,在同一片雾海礁石、不同的孤单背影中体会物是人非的沧桑,在现实和虚拟未来的两座钉子户老屋前感慨动荡剧变。
左边的小丑说“他们说我是小丑,但我是艺术家”,右边的猫王说“他们说我是王,但我是艺术家”。古典时代宫廷中出色的艺术家也被视同和小丑、理发师一类,直到近代中西方的艺术家们才开始有明星般的地位。重影中有艺术家们的变形记,更有李青在这个充满混乱与诱惑的年代所做的反省。
立于重影之前,观者可以跟随艺术家做个内在身份的自我界定,又或者什么都不深究,只带点游戏精神看展找茬,come on, 你已无需听从任何长篇累牍的解说,尊重自己的感受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