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模式 or Easy模式 ?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是不是对自己抓得太紧,或者说活得太过刻意了一些?
与有几个朋友,新朋友、老朋友都有聊到这点,回头一看,发现各人的观点跟其年龄、经历、家庭背景以及从事的行业有着太大的相关性。有个在美院教了十几年书的美女姐姐,现在最大的烦恼,就是如何打发那绵绵不绝的假期;也有几个在银行做信贷部客户经理的大学同学,每天每天都有发消息鼓励我也激励自己,要努力再努力,证书人脉形象谈吐一个都不能少,休闲?拜托,那是为了接下去更有劲地去争。也有在公务员体系的学姐学长,每日里工作闲得发慌,却因为早早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念头抛弃在踏进公务员大门的那一瞬间,几年工作之后猛然醒悟想从体制内出来,但苦于自己那点谋生的技能已经退化得所剩无几而没有了重新选择的勇气与魄力。
那么,我自己呢?
理想中的生活模式,应该是处在Hard模式与Easy模式之间的,我既不想成为一个工作狂,也不希望自己一直处在“生活本就足够美好,无需再刻意争取”的自我欺骗中。而我现在这种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为房为车?坦白地说,我并不太在意这些,如果真的需要,家里爸妈会非常乐意买给我,没有必要费劲心力去争去抢。为了衣服包包?我目前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已经足够满足我的购物欲了,对我来说,衣服包包质地第一,简单百搭第二,几百的衣服,穿在身上,跟几千的那几件,穿起来我一样喜欢。不是外在的满足,那就是内在的心理上需求了。是的,我想我需要自我肯定,工作上的成就感可以带给我。这是性格中争强好胜的那一面吗?是的,这一点继承了我父亲的基因。但如果说我的所有努力就为了世俗说定义的那些钱权的标杆,或者说别人的一句认可、一个羡慕的眼光,那我想,我肯定无法持续地努力下去。而更深层地,我想或许是那点自我评判标准的偏颇,从小的教养模式,都是做成一件事,然后父母给奖励,父亲负责我的学习与社团工作,母亲负责指导我的生活社交技能,似乎只有在我达到他们的预期之时,才能得到特别的奖励或者说关爱。虽然成长到现在,我已经完全明白,无论我做到什么程度,父母的爱都是无条件会给予我的,但估计还是在潜意识里,留下了“只有我先证明自己的价值,才是值得被爱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这个被爱,包含了我自己对自己的爱,这一点,我希望能逐渐逐渐地在我努力的动力因素中淡化。自我成就感是一回事,对自己的爱是另一回事。
而现实中我目前的工作生活模式,正是自己意识到全然不顾一切往前拼不是我想要的,应该给自己的生活开辟一定空间,而在Hard模式与Easy模式之间的那个平衡的度尚未明晰的节点。到底应该为工作付出多少时间与精力?我还不知道,或者说,还没有成家的我,还没有到那个必须抉择的关头。而我目前暂定的答案时,工作八小时,提高一切效率投入到工作中,剩余16个小时,给生活。但其实问题还是存在,例如,工作之外的学习时间应该怎么安排,要留出多少时间给朋友与社交这些。并不是需要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明确到几个小时几分钟,只是想,重新审视学习、朋友、休闲等等元素在我生命中的地位。
我希望能想明确那些真正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保证在这些事情上的时间不被侵占,身体健康,家人幸福这两点是已经毫无悬念列在清单之中,所以,无论如何,每晚1个小时健身,每天跟家里一通电话不能省。至于社交,审视再审视,我发现并没有在我心目中占据太多地位,对于我这样本性内向而刻意为了平衡场面而表现出活泼热络状的人来说,社交在带给我一些愉悦感的同时,也消耗了我一定的能量,每次聚会都需要事后很长时间的内省独处来充电恢复,所以社交时间可以适当控制。
所以无非是在工作和生活之间维持一个平衡的问题,并没有我原先想的那么复杂,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也是选择的一部分。努力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盲目的努力,为了外界说设定的一些标杆而拼命,只为了别人眼中的那点艳羡,是无聊徒劳的努力。我认为每个人活着世界上,能不断不断地把自己打磨成更接近于理想中的自己,是最最幸福且永不会后悔的过程。
与有几个朋友,新朋友、老朋友都有聊到这点,回头一看,发现各人的观点跟其年龄、经历、家庭背景以及从事的行业有着太大的相关性。有个在美院教了十几年书的美女姐姐,现在最大的烦恼,就是如何打发那绵绵不绝的假期;也有几个在银行做信贷部客户经理的大学同学,每天每天都有发消息鼓励我也激励自己,要努力再努力,证书人脉形象谈吐一个都不能少,休闲?拜托,那是为了接下去更有劲地去争。也有在公务员体系的学姐学长,每日里工作闲得发慌,却因为早早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念头抛弃在踏进公务员大门的那一瞬间,几年工作之后猛然醒悟想从体制内出来,但苦于自己那点谋生的技能已经退化得所剩无几而没有了重新选择的勇气与魄力。
那么,我自己呢?
理想中的生活模式,应该是处在Hard模式与Easy模式之间的,我既不想成为一个工作狂,也不希望自己一直处在“生活本就足够美好,无需再刻意争取”的自我欺骗中。而我现在这种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为房为车?坦白地说,我并不太在意这些,如果真的需要,家里爸妈会非常乐意买给我,没有必要费劲心力去争去抢。为了衣服包包?我目前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已经足够满足我的购物欲了,对我来说,衣服包包质地第一,简单百搭第二,几百的衣服,穿在身上,跟几千的那几件,穿起来我一样喜欢。不是外在的满足,那就是内在的心理上需求了。是的,我想我需要自我肯定,工作上的成就感可以带给我。这是性格中争强好胜的那一面吗?是的,这一点继承了我父亲的基因。但如果说我的所有努力就为了世俗说定义的那些钱权的标杆,或者说别人的一句认可、一个羡慕的眼光,那我想,我肯定无法持续地努力下去。而更深层地,我想或许是那点自我评判标准的偏颇,从小的教养模式,都是做成一件事,然后父母给奖励,父亲负责我的学习与社团工作,母亲负责指导我的生活社交技能,似乎只有在我达到他们的预期之时,才能得到特别的奖励或者说关爱。虽然成长到现在,我已经完全明白,无论我做到什么程度,父母的爱都是无条件会给予我的,但估计还是在潜意识里,留下了“只有我先证明自己的价值,才是值得被爱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这个被爱,包含了我自己对自己的爱,这一点,我希望能逐渐逐渐地在我努力的动力因素中淡化。自我成就感是一回事,对自己的爱是另一回事。
而现实中我目前的工作生活模式,正是自己意识到全然不顾一切往前拼不是我想要的,应该给自己的生活开辟一定空间,而在Hard模式与Easy模式之间的那个平衡的度尚未明晰的节点。到底应该为工作付出多少时间与精力?我还不知道,或者说,还没有成家的我,还没有到那个必须抉择的关头。而我目前暂定的答案时,工作八小时,提高一切效率投入到工作中,剩余16个小时,给生活。但其实问题还是存在,例如,工作之外的学习时间应该怎么安排,要留出多少时间给朋友与社交这些。并不是需要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明确到几个小时几分钟,只是想,重新审视学习、朋友、休闲等等元素在我生命中的地位。
我希望能想明确那些真正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保证在这些事情上的时间不被侵占,身体健康,家人幸福这两点是已经毫无悬念列在清单之中,所以,无论如何,每晚1个小时健身,每天跟家里一通电话不能省。至于社交,审视再审视,我发现并没有在我心目中占据太多地位,对于我这样本性内向而刻意为了平衡场面而表现出活泼热络状的人来说,社交在带给我一些愉悦感的同时,也消耗了我一定的能量,每次聚会都需要事后很长时间的内省独处来充电恢复,所以社交时间可以适当控制。
所以无非是在工作和生活之间维持一个平衡的问题,并没有我原先想的那么复杂,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也是选择的一部分。努力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盲目的努力,为了外界说设定的一些标杆而拼命,只为了别人眼中的那点艳羡,是无聊徒劳的努力。我认为每个人活着世界上,能不断不断地把自己打磨成更接近于理想中的自己,是最最幸福且永不会后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