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乃众生,踽踽自独行 ——献给《海外剩女》的粉丝们
读罢《海外剩女》这部洋洋洒洒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的心里五味杂陈。身处大洋彼岸的具有高文凭的女性们,无非是想讨一份更好的生活,这本就无可厚非,就像国内已在名牌大学读完博士、博士后的女性们,还想不断地充实自己一样。我想,吸引读者目光的无非是“海外”二字,再配以当今流行的“剩女”一词,很有噱头。但本书绝非是喜爱猎奇的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低俗、充满诱惑性,而是一本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一本书。与其说本书是讲述那些“海外剩女”的故事,倒不如说本书向读者言简意赅地讲述了美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能带给读者有如想象中的美好或大相径庭的绝望。
本书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茹欣媛、栗秋和柳菁,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移民潮中登陆美国。她们虽然有不同的个性,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对美国有一种痴迷的热爱。这种精神是当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但她们想方设法留在美国的方式可能会有一部分读者不敢苟同。的确,书中透漏出的一些价值观可能与很多人的信念和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可在美国那样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大熔炉里,对于一群有如书中三位女性一般没有任何背景的“大龄”女性,要想获得长期的美国“绿卡”,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想通过婚姻来获取“绿卡”便成为一种捷径。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已不言而喻。为什么中国人的移民兴致越来越高?是为了逃避还是为分享另一种制度?或为了进入另一个群体被它影响或影响它的文化?正如作者张西女士在文中写道:“美国社会不是中国社会,这里没有过于热闹的人际关系圈子,有没有亲戚是一个样,这里办事不用求人,也没法求人,因为几乎没有途径可以结识政府官员,就算找到了,说了也不算,每名官员只是一个体系中的螺钉,没有营私舞弊的空隙,他们不敢受贿,哪怕几十美元,都面临着坐牢的危险。制度就是制度,大家心平气和地等在这里,按规矩办事。”这种清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老老实实,简简朴朴的生活方式,不正是我们心仪的吗?也正因此,经年累月远走他乡的“海外剩男”和“海外剩女”们才会有增不减。
记得20年前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If you love him ,bring him to NewYork for it is heaven,if you hate him ,bring him to NewYork for it is hell.”一句话阐明了美国城市的双面性——天堂或地狱。那些为在“天堂”里出人头地的高学历、高知识,以至于错过了结婚生子最佳年龄的“剩女”们,花费大把的青春在学业上,等到醒悟为时已晚,是找一个美国男人结婚便利地拿到“绿卡”,还是不得不打道回府?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没错,这也正是书中主人公的选择。
可是,怎么才能找到一个真心相待的美国男人?没有爱情的婚姻可靠么?这是本书发出的另一个讯息。“爱情是什么?那是一个枉费心机的企图。爱情其实对健康是有害的。虽然爱情是美好的,但它不会永恒。”“爱情这东西是一种灵性,也带着一丝神性,它一闪即逝,谁都不能永远握住它,如果它那么容易就被世人握住,那它也就俗气了。有幸的人,握住它的时间长些;而大多数人的爱情,犹如手中捧起的沙子,从捧起的那一刻,就在流失,最后掌心里是空的。所以,爱情就像一个女作家说过的,爱情很多时候是双刃剑,两败俱伤。”书中的三位女性都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所幸的是栗秋成功了,茹欣媛和柳菁仍在继续找寻。
我不为茹欣媛和柳菁遗憾,茹欣媛有自己的事业,而且已经拿上了“绿卡”,而柳菁是名副其实的“剩女”,32岁的大龄“剩女”,但我一点都不为她遗憾,毕竟她的学识增长了,阅历增加了,更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用书中同样是大龄“剩女”的卢小苇的话说:“芸芸乃众生,踽踽自独行。”是的,我赞同这种境界,这也应该是“海外剩女”们都应有的一种境界。
本书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茹欣媛、栗秋和柳菁,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移民潮中登陆美国。她们虽然有不同的个性,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对美国有一种痴迷的热爱。这种精神是当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但她们想方设法留在美国的方式可能会有一部分读者不敢苟同。的确,书中透漏出的一些价值观可能与很多人的信念和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可在美国那样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大熔炉里,对于一群有如书中三位女性一般没有任何背景的“大龄”女性,要想获得长期的美国“绿卡”,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想通过婚姻来获取“绿卡”便成为一种捷径。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已不言而喻。为什么中国人的移民兴致越来越高?是为了逃避还是为分享另一种制度?或为了进入另一个群体被它影响或影响它的文化?正如作者张西女士在文中写道:“美国社会不是中国社会,这里没有过于热闹的人际关系圈子,有没有亲戚是一个样,这里办事不用求人,也没法求人,因为几乎没有途径可以结识政府官员,就算找到了,说了也不算,每名官员只是一个体系中的螺钉,没有营私舞弊的空隙,他们不敢受贿,哪怕几十美元,都面临着坐牢的危险。制度就是制度,大家心平气和地等在这里,按规矩办事。”这种清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老老实实,简简朴朴的生活方式,不正是我们心仪的吗?也正因此,经年累月远走他乡的“海外剩男”和“海外剩女”们才会有增不减。
记得20年前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If you love him ,bring him to NewYork for it is heaven,if you hate him ,bring him to NewYork for it is hell.”一句话阐明了美国城市的双面性——天堂或地狱。那些为在“天堂”里出人头地的高学历、高知识,以至于错过了结婚生子最佳年龄的“剩女”们,花费大把的青春在学业上,等到醒悟为时已晚,是找一个美国男人结婚便利地拿到“绿卡”,还是不得不打道回府?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没错,这也正是书中主人公的选择。
可是,怎么才能找到一个真心相待的美国男人?没有爱情的婚姻可靠么?这是本书发出的另一个讯息。“爱情是什么?那是一个枉费心机的企图。爱情其实对健康是有害的。虽然爱情是美好的,但它不会永恒。”“爱情这东西是一种灵性,也带着一丝神性,它一闪即逝,谁都不能永远握住它,如果它那么容易就被世人握住,那它也就俗气了。有幸的人,握住它的时间长些;而大多数人的爱情,犹如手中捧起的沙子,从捧起的那一刻,就在流失,最后掌心里是空的。所以,爱情就像一个女作家说过的,爱情很多时候是双刃剑,两败俱伤。”书中的三位女性都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所幸的是栗秋成功了,茹欣媛和柳菁仍在继续找寻。
我不为茹欣媛和柳菁遗憾,茹欣媛有自己的事业,而且已经拿上了“绿卡”,而柳菁是名副其实的“剩女”,32岁的大龄“剩女”,但我一点都不为她遗憾,毕竟她的学识增长了,阅历增加了,更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用书中同样是大龄“剩女”的卢小苇的话说:“芸芸乃众生,踽踽自独行。”是的,我赞同这种境界,这也应该是“海外剩女”们都应有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