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恩仇战未停(讲座笔记)
![]() |
每每以巴发生冲突,都引来全球注目,而对于基督徒来说心情则更加纠结,不知该如何评价反应。基督徒,尤其是华人基督教界,对于犹太人和以色列似乎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意结,一方面对以色列国的政治局势有异常浓厚的兴趣与感情,有些甚至到了感同身受视为己出的地步;另一方面,他们事实上对于近百年来现代以色列国的历史和发展所知甚少,对中东地区的历史和政治形势的了解主要是来自于新闻媒体,尤其是中文媒体所提供的碎片式信息,而其结论也都是依靠简单的圣经预言和上帝应许得出的立场。诚然对于基督徒来说,圣经的话语和上帝的应许毋庸置疑,也无需置疑,但是如何将两千多年前上帝的话语,和现今在与圣经写成年代的世界格局国际政治截然不同的现代国家社会联系起来,不是依靠想当然就足够的。
这场讲座对于对以巴所知寥寥的大众来说是一场通俗易懂的分享会,内容翔实,立场客观,条理清晰。而对于基督徒来说,如若我们不否认犹太民族对于我们信仰的重要性,那么对现代犹太民族所生活所面对的处境有点常识性的了解,则是必不可少的。
![]() |
前言:以巴冲突近事
2014年6月12日,三名以色列青少年遭到绑架。而关于这三名以色列青少年被绑架的实情,至今仍未公诸于众;
以色列政府认为此次绑架事件乃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所为,于是迅速排出军队对巴勒斯坦地区(主要是加沙地带)采取一连串军事行动;
加沙地带为哈马斯根据地,于是哈马斯立即向以色列发射火箭炮进行回击,其反应相当迅速,与以色列军代采取行动的时间可能相差不过几小时;
至此,以色列开始向加沙地带发动了大规模陆空袭击,此时距离事件导火线,三名以色列青少年遭绑架,已经过去了几个星期,而直至此时,以巴之间的冲突才开始受到全球关注,并广泛出现在媒体的头条位置,而在此之前的一系列活动都并没有受到太大注意。
直至八月中旬,以色列死亡73人,并主要集中在近期发生;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死亡超过2,000人。
一.关于以巴冲突不得不知的几组关键词
1. 巴勒斯坦(PALESTINE)
巴勒斯坦为地理名称,现代以色列国所在地区原名即叫巴勒斯坦。故而新约学者在称一世纪的基督徒时也称之为Palestinian Christian,即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徒。
巴勒斯坦人(Arab Palestinian, Palestinian Arabs),即是指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的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在该地定居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创立之时,即在此已经连续生活了一千多年。其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而第二大宗教为基督宗教。(笔者补充:我认识一位巴勒斯坦的圣公会牧师,他出生在基督宗教家庭,家里数代都是基督徒。据说现在在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的归信率可能比很多欧美国家更高,但是尽管如此,他说穿着牧师装在街上走还会经常被人吐口水,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无法持巴勒斯坦护照来往各国,所以出国用的都是约旦护照。如果你问他作为基督徒是否支持巴勒斯坦,他肯定会告诉你他首先是巴勒斯坦人。)
2.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
在1948年前大约有数十万巴勒斯坦人生活于巴勒斯坦地区。而在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之后,以色列政府以各种方法将该地区生活的巴勒斯坦人驱赶出去,大约有70万人流散各地,但当时大多周边阿拉伯国家拒绝收留这些同为阿拉伯人的难民,其中多数人后辗转至北非生活。
在此处境之下,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其创始地点并不是在巴勒斯坦地区,而其组织成立宣言和使命非常明确,即是为了夺回巴勒斯坦的土地,并要将以色列从巴勒斯坦地区彻底抹去。
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特,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大家一定不陌生。
3. 哈马斯组织(HAMAS)
根据以色列政府及欧美一些国家的定义来说,哈马斯是不折不扣的恐怖组织,但值得留意的是,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并非如此定义。
而事实上,哈马斯在1988年诞生之初其主旨和性质也确实并非恐怖组织。
在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巴勒斯坦人发起了一连串武装起义,后被成为first intifada,其后此类intifada不断爆发。而在1st intifada之后,哈马斯便趁势成立,其目的是为了扶贫救助,开设医院孤儿院,照顾在intifada中失去家人的孤儿寡母。因为他们的社会服务工作,使得在巴勒斯坦及加沙地带,哈马斯组织深得民心,而事实上直到现在虽然哈马斯已经武装化,但他们的社会服务仍旧没有停止,仍有大量哈马斯开办的幼稚园、孤儿院、医院和社会组织在运作中。因此,此次以色列军事行动常常被人诟病针对平民设施、幼稚园医院等,并没有针对军事目标,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有其理由,因为这些平民设施和组织,确实都是哈马斯组织的一部分。
2006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举行议会大选,哈马斯取得压倒性胜利,哈马斯的胜利一方面在于他们多年服务深入民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过往几年并没有为巴勒斯坦地区带来任何实质性改变,因此失去支持,人民改而选择更为激进的力量,希冀为当地带来改变。但在2007年哈马斯政府即被解散,此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制约旦河西岸地区,而哈马斯管制加沙地带。
4. 巴勒斯坦自治组织/自治政府(PNA)
1993年正式成立,根据1993年由克林顿发起,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特签署的奥斯陆协定,以色列与PLO将互相承认对方,并在各自的声明宣言中将消灭对方的使命剔除。巴勒斯坦地区立即成立自治政府,并逐步过渡至受联合国承认的独立主权国家,当然这一点从来没有实现过。
5. 锡安主义(ZIONISM)
这里讨论的是现代锡安主义,称犹太复国运动,并非圣经中的锡安主义。
现代锡安主义在1870年代出现,是对19世纪中叶在欧洲蔓延的反犹思想(Anti-Semitism)的回应。由于19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如西班牙、俄罗斯等都有广泛的排犹倾向发生,不少犹太人产生回乡的念头,希望结束在异乡漂泊而时常受排外运动冲击的命运。因为自公元70年罗马人攻破耶路撒冷之后,犹太人的离散史便已经开始,因此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而当时有人提出,巴勒斯坦地区即是犹太人离散多年的故乡,于是自此在欧洲聚居的犹太人便开始一批又一批,有组织地或者无组织地,向巴勒斯坦地区迁移。
锡安主义的正式提出,是在1896年Theodore Herzl所写的Das Judenstaat (The State for Jews)一书中出现,他在书中提出需要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家园,目的在于让流离各处的犹太人(Jews in Diaspora)有聚居之处。
而在当时,无论是Theodore还是发起锡安主义的领袖们大多都没有宗教信仰,甚至是无神论者。锡安主义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场世俗的建国运动,没有任何宗教性,也与任何宗教信仰无关。只是巧合或者不幸地,他们用了锡安主义(Zionism)这个词汇,在犹太人的传统中,锡安有着特别的含义,而对于基督徒来说,锡安也有着特殊的宗教意义。
6. 时代主义(DISPENSATIONALISM)
大多数人可能对于时代主义这个词相当陌生,但我们也许没有听过这个专有神学名词,但它其实离我们不远,甚至我们一直受它影响而不自知。
时代主义最初是19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一种“释经框架”,它在20世纪经由Scofield Bible(1909,1917)的出版而开始在美国大行其道,当时只要是略微保守的教会都对时代主义的释经论全盘接受。而众所周知20世纪初正是以美国为主的传教运动兴盛的高峰,于是随着传教士的步伐,时代主义被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而不知为何,它对华人教会的影响特别大。到了20世纪末期,时代主义已经渐渐式微,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起这种思潮,然而,至今无论走进世界各处的任何一间华人教会,其教导不可避免地还是有着浓重的时代主义的影子。时代主义的肉身虽已消亡,但其精神依旧永存。
时代主义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时代主义的精髓便是认为世界历史,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分为若干个时代(dispensations),而这些时代都被记录在圣经从创世纪直到启示录的叙述之中。而具体的有哪些时代,如何划分则有好几个不同的释经假说,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最普遍的,法律时代——恩典时代——国度时代,就是一种划分方法。虽然类似这样的分类并非时代主义独有,但是他们最重要的观点及特征。
与以巴冲突有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时代主义认为血缘上,或者说生理上的犹太人就是上帝选民(chosen people),并认为上帝对犹太人的“土地应许”(promise of the land)将要在未来按照字面所理解的实现,即以色列必将会有一天“复国”,这种观点为锡安主义和现代以色列国赋予了宗教意义,而建立现代以色列国或锡安主义的倡议者可能从来未曾想到过这一点。
另外一点小小的补充,虽然时代主义者视现代以色列国建国是上帝应许的实现,然而据调查显示,现代以色列国约7成犹太人为无神论者,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无神论者的比例在现代以色列并不是那么高,而只不过是大多以色列人虽然相信有神,却不像其他敬虔的犹太人一样表达自己的信仰和与他们所信仰的神祗的关系。
二.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
1. 当犹太人不在巴勒斯坦
66-70CE,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发起武装起义,起义遭到罗马军队镇压,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圣殿遭到拆毁,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铲平。而犹太人也遭到驱逐被迫离开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各地,只留下极少数仍生活在当地。所以从70CE开始,犹太人便向四方迁徙,包括北非、东非、俄罗斯、东欧、西班牙、中亚乃至中国(至今在河南开封地区仍有相当数量以犹太人为身份认同并恪守犹太宗教传统的中国犹太人),形成了流散的犹太人(Jews in diaspora)群体。
虽然经历千多年在世界各地的通婚、混种和文化同化,大部分犹太人后裔仍重视他们的犹太身份,文化和宗教传统直至20世纪前期。然而德国纳粹的大屠杀令犹太人开始怀疑他们作为犹太人的身份,为什么作为上帝的选民,他们仍会无缘无故遭受到如此悲惨的命运,大屠杀的经历使得犹太人开始质疑上帝对他们的眷顾。
而事实上,除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纳粹的大屠杀之外,在过往千年的历史中,流散在欧洲与北非的犹太人均不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并多次遭受排斥与迫害。而在历史上除了近数十年对以色列国偏爱有加之外,大多时间犹太人特别受到基督徒的排斥与仇视,而相反过往历史的大多时间流散各地的犹太人与当地穆斯林的关系则较为融洽,这可能与伊斯兰经典中的教导有关,亚伯拉罕特别提醒穆斯林需要善待两类人,一类是犹太人,另一类则是基督徒,因为他们与穆斯林一样,都是people of the book,都是信奉同一本经典的人们。
而也正是千年来不断遭受排斥逼迫的经历,使得犹太人形成了强烈自卫并警觉的心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可信任,谁都不友善,故而时时都出于充满戒备,甚至杯弓蛇影的状态。
2. 现代以色列国的出现
在前文已经提及,19世纪中叶欧洲政治反犹运动(Political Anti-Semitism)的蔓延,令犹太人开始产生“回乡”迁移至巴勒斯坦的想法。
而到了20世纪初,聚居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逐渐增加,并与当地阿拉伯人矛盾渐生,并偶有冲突发生,虽则两者比邻而居,但和睦相处的例子较少,反倒是龃龉渐多。当时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社会形式可说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凡物公用。他们在当地组织“公社”(kibbutz, kibbutzim),这算是雏形小政府的成型,通过公社的形成管理和发展,犹太人在当地开始练习民主代议政治,甚至声名远扬,在19世纪70、80年代发展到高峰,甚至有不少西方欧美年轻人纷纷前去体验效仿,期待在那里学习建设现代民主国家的经验。
到了1917年,英国外交部长Balfour发表了一份著名的Balfour Declaration给巴勒斯坦的犹太领袖,声明英国政府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当时正处一战,由于预见到奥斯曼帝国可能的垮台,将会带来中东、北非地区正值的变化,故西方各国都抓住这个机会以各种方式霸占其势力范围,而英国对于以色列建国的支持也离不开这个大背景。而虽然英国表示会尽力支持以色列建国,但犹太人必须保证不对当地非犹太人(即阿拉伯人)构成歧视。
一战之后,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 1299-1923)果然瓦解,由国际联盟重新分配奥斯曼帝国原有属地,巴勒斯坦于是成为英国管辖地(British Protectorate)。在一战期间,虽然阿拉伯人亦一直争取在此地立国,而英国对此态度则较为暧昧反复无常(参McMahon-Hussein Correspondence, 1915-16))。
而到了二战结束之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均积极筹备建国事宜,而因此两者之间,两者分别与英国频频发生冲突。
为解决巴勒斯坦地区争端,联合国通过第181(11)号决议(1917),建议以色列、阿拉伯双方在巴勒斯坦划分土地并并各自立国。然而,对联合国的决议和划分,双方都不感到满意。
于是在1948年5月14日凌晨,以色列单方面宣布立国,英国军队同时立刻由以色列国境内撤出。几乎同时,以色列国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对此作出反应向其宣战,而事实上以色列早做好了作战准备,并立即向他们开战。如果我们查阅5月14日New York Times的头版,即是关于以色列建国的新闻,而新闻标题正说明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微妙,虽然欧美等国都立刻承认了新成立的以色列国并希望以色列国能够与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和平共处,但是和平从未降临,相反战争随即便打响了。
3. 以色列VS阿拉伯
以色列建国后,便与周边阿拉伯国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更经常爆发战火。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六日战争(1967.6.5-10)。在1967年,以色列情报部门侦查到在埃及、约旦、叙利亚这些与以色列接壤的阿拉伯国家有异常军事调动,虽然两者边境时常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但是这些频繁而异常的军事调动还是让以色列方感到情况可疑,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向他们开展。当时以色列人口不过三百万,如何敌对三个阿拉伯国家,当时以色列可说是全民皆兵的状态,不仅是壮年男子,在需要的时候,无论妇女老人都是战争的生力军。为了这场战争,以色列准备了一百万个裹尸袋,几乎带着破釜沉舟的心情,做好了付出惨重代价的准备。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派出空军,并以超低空驾驶的方法炸毁埃及空军机场,同时向约旦及叙利亚进军。六日战争以以色列战胜而结束,他们将西奈半岛及约旦河西岸占领,并夺得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原为约旦领土),并占领了北部戈兰高地使以色列占领的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制高地。这一场六日战争,改写了中东地区以色列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势力均衡。
在此之后,1977年埃及总理突然到访以色列,开启了与以色列对话和解之路,而这次所谓“意外”的突然到访,显然也是一早谈判的结果,而和解的结果是在1979年以色列与埃及签订和约并建交,以色列在和约中也承诺将大幅原属于埃及的土地交还,而不幸的是签订该协议的埃及总理不久之后即遭到政见不同者的暗杀。
1994年,约旦也与以色列达成和解。透过约旦国王与以色列的秘密和谈,以色列与约旦边境终于正常化,互相开放并建立邦交。
4.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NO)
如前文所说,PNO是以色列建国之后,大量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流亡的产物。它1964年在突尼斯建立,其宣言非常简单,一是旨在建立巴勒斯坦国,另一个则是以武力消灭以色列国。1988年,流亡在外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并定都耶路撒冷,而事实上以色列也曾单方面宣布定都耶路撒冷,然而从未得到国际承认。
1993年,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促成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签订奥斯陆协议,在协议中,PLO承诺将放弃以消灭以色列为目标,而以色列也承诺不再界定PLO为恐怖组织,同时将认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和巴勒斯坦自治区的出现,并在五年内逐步向正式的巴勒斯坦国迈进。众所周知的是,这次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这次和解的尝试过了不多久之后,签署协议的以色列拉宾便遭到暗杀,而事实证明,所谓五年的巴勒斯坦建国目标从未能够实现。
也正是由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进展迟缓,或者说所谓的“软弱无能”令巴勒斯坦人感到失望,因此在2007年PLA举行全民投票的阶段中,激进的哈马斯组织获得大胜,而哈马斯正是以色列在八十年代为了抗衡当时令之头痛不已的PLO而可以栽培的。这次选举的胜利与哈马斯政府的成立令以色列、美国及西欧诸国感到难以接受,自然他们对巴勒斯坦自治区实施了更多隔离措施,将其分割成一个个小群体。
三. 神学反思:现代以色列国对基督徒群体的挑战
1. 经过了多年的流散与同化,信仰的改变与流失,现代以色列是否等于希伯来圣经中“上帝的选民”?
对亚伯拉罕的土地的应许,是基督徒认为以色列国对巴勒斯坦地区拥有合法主权的圣经理据,那么这个“亚伯拉罕的土地的应许”究竟是什么意思?
究竟谁是亚伯拉罕的后代呢?也许对于犹太人和基督徒来说,只有血缘上,生理上的犹太人才是亚伯拉罕的后代,然而从更宽泛并客观的角度来说,亚伯拉罕的后代不仅包括犹太人,也包括穆斯林和基督徒,因为有些是在生理上,有些是在灵性上,我们都认亚伯拉罕是我们的祖宗,而从宗教的角度来说,相对其他宗教来说,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最为接近和相似的,因为我们的信仰都可以追溯到亚伯拉罕那里,因此而被统称为Abraham Religion。
2. 而另一方面,在没有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语境之下,亚伯拉罕的土地是否就等于当今的巴勒斯坦地区呢?还只是一个没有精确的国土度量的空泛的概念?
3. 即便按照圣经字面的意思理解以色列人是土地的主人,那我们更不要忘了,如今居住在那里的巴勒斯坦人正是那地的寄居者。
在我们强调上帝的应许和土地的主权的时候,也更不应该忘了,在圣经中,上帝的诫命更一再强调,要求以色列人“不可欺压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出23:9)。
4. “选民”(CHOSEN PEOPLE)究竟意味着什么?
选民是一种身份,从世俗的角度,我们往往从特权的身份去理解被上帝特别眷顾的人。然而在旧约圣经中,选民的身份并不是一种特权,相反是一种责任。上帝对他的选民的要求是要他们“成为世界之光”,带有着示范的意味,让别人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上帝的恩典与作为,活出上帝的话语与诫命,使自己成为上帝与人类的媒介,成为上帝恩典的管道。
5. 上帝最终的救赎,究竟如时代论所发展出来的思潮那样认为,只是为了生理上的以色列人(BIOLOGICAL ISRAEL),还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