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城市
小时候,以为山就是全部。从这座山到了那座山,便心生无限自豪感。
时儿也憧憬着山的那边。白天,自有晴空万里,远处的山分不清边界,连在一起,越远处越是难辨别那是否为同一座山。夜晚,推开门,站在院子里,我总是能看到前方那座山后星光璀璨。“妈,那儿是哪里?”“那里就是城里。”这个答案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反而引导我寻根究底。
2006年14岁,初二,我终于来到了城里。在乡镇上乘车时,我告诉司机和售票员自己的目的地,并重复了几次,生怕下错站,因为在我心里,城是很大的。窗外的农田逐渐被街边饭店和种植园替代,行道树非快的向后跑去。到了收费站,这告诉我,即将进城。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进城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儿。商店和楼房越来越多,应接不暇。“××到了。”我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就下了车,向周围审视了一番,不敢挪动半步,直到看到公用电话。“我到了,爸。”穿行在路上,我还没仔细地欣赏她,便直奔ICU病房,我妈刚动过手术。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叫ICU,只是注意到病床上的母亲十分虚弱。我惊得说不出话来。“快叫你妈。”爸的一句话惊醒了我。听到她回应的声音我差点哭出来,因为靠得很近才能听到。
我在空闲时走出大楼,没有目的地,没有方向,我去探索这个不熟悉的城市,只需记住穿过的十字路口和转向。
我开始变得安分,不那么躁动和不安,对老师口中的升学看的越来越重。
2007年考上高中以后,穿过县城,到了另一个镇,共花费3小时,所以可以推断两个地点分别在这个县的对角线两点上。第一次乘这么久的车,比上次到市里远,世界似乎可以更大一点,远大于屋前那几座山。
一次放假,朋友们不回家,我们相约一起爬山。山上的居民在播种、施肥。我们一路走到高速公路的天桥上,对过往飞驰的汽车都惊叹不已,甚至想跳上一辆车奔向远方,我们无需向老师和朋友告别,因为第二天大家就能在新闻上看到“多名少年不敌升学压力选择轻生”。我们那时根本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何方。我们讨论用小石头抛向汽车,不计空气阻力,做个平抛运动。转而一想,轻则司机跳出来追着我们打;重则砸死了驾驶员造成多辆汽车连环相撞,我们就是肇事者,如此年轻就被抓进去坐牢不划算,再说还没为国家做贡献就要吃国家的饭,于心不忍。于是用唾液代替了石子,希望它带着我们去远方。尽管理想如此丰满,我们晚上又去街上的网吧包夜了。
2009年,高二,我曾来到江南的一座城市,也就是我上大学的城市。那时我和我妈来看我姐,核心是带着个小外甥女。37小时的站票很漫长,抵消了我对城市一定的好奇心,买的小板凳也坐坏了,突然让我觉得外面的世界似乎不那么美好。人就是那样,受点苦,就要否定很多东西。火车上的一位年轻人,似乎无所不知,听他讲述外面的世界,他说,你到的那座城市有许多的立交桥,有立交桥的城市都很发达。我又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儿,去看窗外飞驰的景物,书上说得没错,从山渐渐过渡到平原。凌晨四点下车,路灯仍在照亮夜行人,窗外的湖和河多了起来。抵达目的地,洗漱后便休息了,躺在床上,天旋地转,耳中仍响起火车疾驰的声音,这就是坐火车过少的症状,闭上眼睛就睡着了,准备醒来探索新的世界。
半个月来,游览了许多地方,古城区里的各色建筑深深吸引了我,连站台都古色古香。外面原来有更大的世界,我顿时下决定,我还要到这里来。
回到学校,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无法向朋友言明,好比你吃了一种美食,别人问你什么味道,你却讲不清楚,须自己品尝。在有围墙的学校里,最能做也最有时间做的就是——练习题。这时,“升学”这两个字又浮现在脑海里。别人考大学,我也考,我要去远方。
录取结果出来后,说也巧,学校正是当年去过的城市。于是我只身一人去另一座父母打工的城市,从这次开始,我就一个人出远门,远门指离开自己生长的城市。我下大巴车后,一辆三轮车带我到一个小区外,心想难道住这里?于是,我爸带我进了旁边的活动板房里。住这里冬凉夏暖,我睡上铺,爸妈睡下铺。这也许是年少时父亲不愿意带我到城市里看看的原因。时至今日,一见到盖房子旁边的板房就想起那段岁月。我对盖房子这份工作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则帮人盖房子经常拖欠工资,但也能获得了一定报酬;二则安全没有保障,出了事儿没人负责;三则感叹于工人们的伟大,一座座高楼因他们拔地而起。 当然,我对这份工作没有兴趣,因为我爸说考不上就去工地上搬砖,让我心生抵触情绪。
我在这座城市也有让我感觉到很开心的事儿,打工认识的一位当地朋友经常带我在城里逛,那时觉得会骑自行车的人都好牛。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学会的自行车。小学时的梦想就是拥有四驱车,宁愿饿肚子也要用生活费买四驱车,所以这也是长得矮的原因之一,但我的四驱车经常无法动弹,因为电量耗得太快,没有钱买电池。初中时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习车,父母对我说,从家到你们学校骑车要绕那么远,还不如爬山走小路,自然搁浅。高中还是想买自行车,但是用不到,于是我大学终于买了自行车。
2013年,大三,我和一位朋友结伴而行,相约去一座有海的城市,然而真正到达目的地时却没到海边,因为在行进过程中的城市就看到了。试想你看到一座城市,观其外观,与以前见到的的某座城市不无差别,以为世界很小,甚至认为所处环境就是全世界,于是就把自己圈起来。探索海洋世界与陆地时,我们看到,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和陆地一样,望不到边。
四年外地大学生活,和周围的朋友打成一片。时常也感到孤独,跟曾经熟悉的地方和人相隔几千公里,这或许是追寻外边的世界所付出的代价。
毕业后,来自五湖四海朋友们去了四面八方,我暂停升学,仍在待了四年的城市,停止辗转于城市之间,我抬头望到的天与别人正仰望的天并无差别。而我在城市的洪流里,好比一只蚂蚁,雨来了躲起来,太阳来了出去慵懒地伸懒腰。
时儿也憧憬着山的那边。白天,自有晴空万里,远处的山分不清边界,连在一起,越远处越是难辨别那是否为同一座山。夜晚,推开门,站在院子里,我总是能看到前方那座山后星光璀璨。“妈,那儿是哪里?”“那里就是城里。”这个答案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反而引导我寻根究底。
2006年14岁,初二,我终于来到了城里。在乡镇上乘车时,我告诉司机和售票员自己的目的地,并重复了几次,生怕下错站,因为在我心里,城是很大的。窗外的农田逐渐被街边饭店和种植园替代,行道树非快的向后跑去。到了收费站,这告诉我,即将进城。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进城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儿。商店和楼房越来越多,应接不暇。“××到了。”我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就下了车,向周围审视了一番,不敢挪动半步,直到看到公用电话。“我到了,爸。”穿行在路上,我还没仔细地欣赏她,便直奔ICU病房,我妈刚动过手术。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叫ICU,只是注意到病床上的母亲十分虚弱。我惊得说不出话来。“快叫你妈。”爸的一句话惊醒了我。听到她回应的声音我差点哭出来,因为靠得很近才能听到。
我在空闲时走出大楼,没有目的地,没有方向,我去探索这个不熟悉的城市,只需记住穿过的十字路口和转向。
我开始变得安分,不那么躁动和不安,对老师口中的升学看的越来越重。
2007年考上高中以后,穿过县城,到了另一个镇,共花费3小时,所以可以推断两个地点分别在这个县的对角线两点上。第一次乘这么久的车,比上次到市里远,世界似乎可以更大一点,远大于屋前那几座山。
一次放假,朋友们不回家,我们相约一起爬山。山上的居民在播种、施肥。我们一路走到高速公路的天桥上,对过往飞驰的汽车都惊叹不已,甚至想跳上一辆车奔向远方,我们无需向老师和朋友告别,因为第二天大家就能在新闻上看到“多名少年不敌升学压力选择轻生”。我们那时根本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何方。我们讨论用小石头抛向汽车,不计空气阻力,做个平抛运动。转而一想,轻则司机跳出来追着我们打;重则砸死了驾驶员造成多辆汽车连环相撞,我们就是肇事者,如此年轻就被抓进去坐牢不划算,再说还没为国家做贡献就要吃国家的饭,于心不忍。于是用唾液代替了石子,希望它带着我们去远方。尽管理想如此丰满,我们晚上又去街上的网吧包夜了。
2009年,高二,我曾来到江南的一座城市,也就是我上大学的城市。那时我和我妈来看我姐,核心是带着个小外甥女。37小时的站票很漫长,抵消了我对城市一定的好奇心,买的小板凳也坐坏了,突然让我觉得外面的世界似乎不那么美好。人就是那样,受点苦,就要否定很多东西。火车上的一位年轻人,似乎无所不知,听他讲述外面的世界,他说,你到的那座城市有许多的立交桥,有立交桥的城市都很发达。我又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儿,去看窗外飞驰的景物,书上说得没错,从山渐渐过渡到平原。凌晨四点下车,路灯仍在照亮夜行人,窗外的湖和河多了起来。抵达目的地,洗漱后便休息了,躺在床上,天旋地转,耳中仍响起火车疾驰的声音,这就是坐火车过少的症状,闭上眼睛就睡着了,准备醒来探索新的世界。
半个月来,游览了许多地方,古城区里的各色建筑深深吸引了我,连站台都古色古香。外面原来有更大的世界,我顿时下决定,我还要到这里来。
回到学校,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无法向朋友言明,好比你吃了一种美食,别人问你什么味道,你却讲不清楚,须自己品尝。在有围墙的学校里,最能做也最有时间做的就是——练习题。这时,“升学”这两个字又浮现在脑海里。别人考大学,我也考,我要去远方。
录取结果出来后,说也巧,学校正是当年去过的城市。于是我只身一人去另一座父母打工的城市,从这次开始,我就一个人出远门,远门指离开自己生长的城市。我下大巴车后,一辆三轮车带我到一个小区外,心想难道住这里?于是,我爸带我进了旁边的活动板房里。住这里冬凉夏暖,我睡上铺,爸妈睡下铺。这也许是年少时父亲不愿意带我到城市里看看的原因。时至今日,一见到盖房子旁边的板房就想起那段岁月。我对盖房子这份工作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则帮人盖房子经常拖欠工资,但也能获得了一定报酬;二则安全没有保障,出了事儿没人负责;三则感叹于工人们的伟大,一座座高楼因他们拔地而起。 当然,我对这份工作没有兴趣,因为我爸说考不上就去工地上搬砖,让我心生抵触情绪。
我在这座城市也有让我感觉到很开心的事儿,打工认识的一位当地朋友经常带我在城里逛,那时觉得会骑自行车的人都好牛。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学会的自行车。小学时的梦想就是拥有四驱车,宁愿饿肚子也要用生活费买四驱车,所以这也是长得矮的原因之一,但我的四驱车经常无法动弹,因为电量耗得太快,没有钱买电池。初中时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习车,父母对我说,从家到你们学校骑车要绕那么远,还不如爬山走小路,自然搁浅。高中还是想买自行车,但是用不到,于是我大学终于买了自行车。
2013年,大三,我和一位朋友结伴而行,相约去一座有海的城市,然而真正到达目的地时却没到海边,因为在行进过程中的城市就看到了。试想你看到一座城市,观其外观,与以前见到的的某座城市不无差别,以为世界很小,甚至认为所处环境就是全世界,于是就把自己圈起来。探索海洋世界与陆地时,我们看到,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和陆地一样,望不到边。
四年外地大学生活,和周围的朋友打成一片。时常也感到孤独,跟曾经熟悉的地方和人相隔几千公里,这或许是追寻外边的世界所付出的代价。
毕业后,来自五湖四海朋友们去了四面八方,我暂停升学,仍在待了四年的城市,停止辗转于城市之间,我抬头望到的天与别人正仰望的天并无差别。而我在城市的洪流里,好比一只蚂蚁,雨来了躲起来,太阳来了出去慵懒地伸懒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