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恐中的求生境遇:兄弟反目——黑泽明电影《踩虎尾的男人》影评

文|三千岁
影片是黑泽明早期的作品,对于电影大师黑泽明来讲,从影时间的长短在影片的风格上有所体现,不存在技巧以及经验的问题,他从一开始就达到了一个高度,同行无法企及。
《踩虎尾的男人》从内容上来讲简单了点,只有通过关口一个重点情节,其余的只是走路的戏份;时间上也稍短——只有五十四分钟。
黑泽明从早期就开始将传统的戏剧理论用现代化的模式演绎出来,且找到了一种途径,屡试不爽。演员在剧中就承担起相当大的责任,不仅仅要服务于剧情的延伸,还要满足观众对剧情之外的心理期许。
除了表现形式,我以为戏剧与现代影视剧最大的差异在于对待矛盾的处理方面。很明显电影对待矛盾可选择的方法更多,随机性也强。
影片的高潮部分在于义经七人化妆成僧侣过关卡的环节,与关卡守将斗智斗勇,表现出的那种机智以及勇敢让人钦佩。此一情节在他的电影《战国英豪》中也有表现。不过这也是表象的东西。
黑泽明的电影往往不乏深刻,该部电影重点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义经被弟弟猜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于是乔装打扮,化成僧侣逃亡。
此刻的心情就如踏虎尾一般战战兢兢。如果说成是对弟弟追杀的惶恐还不如说对人性冷漠、残忍的恐惧。踏虎尾则形象的表现了人性跌落到了道德的深渊后一种可怜的状态,而它原本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黑泽明展现的是人性挣扎的状态以及整体的社会背景下生存的困惑与无奈,这一切通过一个过关卡环节表现出来,张弛有度、松紧适中。内容单薄、篇幅短小依然影响不了影片的厚重感。
我喜欢黑泽明电影中笛声以及鼓点配合的背景音乐,兴许当这种音乐响起时,不一定是矛盾的最大激化点,但对气氛的营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这两种传统的乐器加在一起,影片悄然泛起一丝神秘色彩,一种独特的名族理解方式呈现在眼前。另外,黑泽明也不时的为影片“减压”,滑稽的脚夫角色承担起了这一职责,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令沉重的逃跑之旅跌宕起伏。
他所有的作品都充满炙热之感以及让人产生紧张的投入的心情。 2014.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