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自我觉察的一些思考
有关自我觉察的一些思考
近日来正在读热门书籍《老子的帮助》,透过作家王蒙的笔触,反思过去读《道德经》时的一些感受,忽然有了一种对老子思想的全新理解。进而联想起自己过去对一些思想解读可能发生了误解,产生了对曾经的言论有一些惭愧的感觉。
也正是因此忽然联想到似乎当下就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当看到一些国学当中的思想之后马上与自己的人生进行联结,得出了一些看似是感悟的哲理。如果到这里先停一下,进一步结合自我感受,更深刻的去领悟国学思想,特别是这些思想是如何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的限制,采取更多的行动,收获更加快乐成功的人生的话,我觉得应该能更有意义。况且不说造福社会,至少是对自己真正的帮助。可偏偏有一些人用无比澎湃的激情爆发着连绵不绝的劝人话语,在让他人陷入思维漩涡的郁闷同时,收获了自己的成就感。最后还要留下一个渡人向善的名号!这就不免让人有些沮丧了,因为这类人又分为两类。
其一,永远高谈阔论,批判一切人生观点,活在与无数人的思想PK之中,整日里子曰、圣人云的训导。这类人其实也没什么好说,因为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值得肯定他们的,就是他们至少一贯坚持己见,并且勇于和他人PK,用文化斗士、思想骑士来形容他们也有点实至名归的意味,至少从这个角度说,值得我们尊重。毕竟在我们身旁勇于表达自我的人还是少数。
其二,高谈阔论的过程中,引经据典,但往往属于偷换概念,加上自己的歪曲理解之后,用自己思想侵淫他人的生活。关键是这些人往往犯一类错误,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经常是一段时间用“一个子曾经曰过”,过一段时间又说那个子其实有问题诸如此类云云。索性把“那个子曾经曰过”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事给忘了!这也就算了,关键还是人家子压根儿也没那么曰过!
这第二类人对于他人的伤害就要相对第一种人来的大些了,原因在于喜欢把自己的歪理冠上他人的思想名头来PK他人,比如用孔子层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思想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无形当中相当于告诉大家自己都是下等人,此生就不要报什么幻想了!如此的歪理着实让人很是郁闷。之所以说其对人伤害大主要是因为,停留在这句话本身的争论上没有任何意义。当与他PK的人问道,孔先生说的这句话是把人分成等级,然后低级的人就别活了这个意思吗的时候?这位激情高涨的朋友却甩下一句“没问过!要不你帮着问问!”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我也不知道子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句话并不是将人分出三六九等,低等人最好没有什么念想!而是劝道人们应该不断地自我觉察,因为四种人其实是人的四种状态,我们应该时刻明确自己所处的状态,并尽可能的付出努力和行动让自己保持第一种状态!而第一种状态的保持又需要自己不断地在后面三种状态中进行循环修养。自我觉察然后指向有效行动的意义才得以实现。
其实无论是那种思想,其根本都是在帮助大家不断进行自我觉察,最终指向有效行动,收获快乐成功人生。而真正收获成功人生的人对于思想的借鉴就如同张无忌学习九阳神功一样,达到一法通万法通的境界!其实试想一下,当初春秋时期,举国动荡,文化思想代表不同生产力的主张,因此思想的争论也属于正常,而即便是在那个争辩的年代,大师们况且还能允许百家争鸣。而到了今日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的年代,我们身边的一些大师就不允许其他思想的存在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的和谐祖国,大家其实没有什么目标的不一致,我们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奔小康的子民,如果把思想和文化比喻成道路的话,那么在我们争论究竟谁的路更快更平坦的时候,多关注一下道路要去哪,话语和言论才会有分量!
最近优秀的主持人罗京走了,送别会上马斌说了一句话“记得当时刚调到央视做《读报》节目,专家界和理论界都不太接受我,有一次央视足球比赛,罗京拍拍我的肩膀说了一句小伙子挺住。这句话一直帮助我坚持到现在!”
是啊,有些时候一个人的一句话对另一个人就是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多多应用老祖宗留下的思想,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多多坚持,发现自身未利用的潜能和机会,采取行动收获快乐成功!
当我们还不能把一种思想在自己身上融会贯通的时候,自我觉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思想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发现自我,发现机会,采取行动,实现梦想!而不是变成“渡人”的伪工具!毕竟谁也不能决定他人如何生活,当你要用自己的思想指导别人生活的时候建议你思考一下,你的话语能不能帮助对方采取有效的行动,千万不要图一时之快言之,因为之后要面对你所指导的生活的人不是你!
近日来正在读热门书籍《老子的帮助》,透过作家王蒙的笔触,反思过去读《道德经》时的一些感受,忽然有了一种对老子思想的全新理解。进而联想起自己过去对一些思想解读可能发生了误解,产生了对曾经的言论有一些惭愧的感觉。
也正是因此忽然联想到似乎当下就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当看到一些国学当中的思想之后马上与自己的人生进行联结,得出了一些看似是感悟的哲理。如果到这里先停一下,进一步结合自我感受,更深刻的去领悟国学思想,特别是这些思想是如何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的限制,采取更多的行动,收获更加快乐成功的人生的话,我觉得应该能更有意义。况且不说造福社会,至少是对自己真正的帮助。可偏偏有一些人用无比澎湃的激情爆发着连绵不绝的劝人话语,在让他人陷入思维漩涡的郁闷同时,收获了自己的成就感。最后还要留下一个渡人向善的名号!这就不免让人有些沮丧了,因为这类人又分为两类。
其一,永远高谈阔论,批判一切人生观点,活在与无数人的思想PK之中,整日里子曰、圣人云的训导。这类人其实也没什么好说,因为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值得肯定他们的,就是他们至少一贯坚持己见,并且勇于和他人PK,用文化斗士、思想骑士来形容他们也有点实至名归的意味,至少从这个角度说,值得我们尊重。毕竟在我们身旁勇于表达自我的人还是少数。
其二,高谈阔论的过程中,引经据典,但往往属于偷换概念,加上自己的歪曲理解之后,用自己思想侵淫他人的生活。关键是这些人往往犯一类错误,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经常是一段时间用“一个子曾经曰过”,过一段时间又说那个子其实有问题诸如此类云云。索性把“那个子曾经曰过”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事给忘了!这也就算了,关键还是人家子压根儿也没那么曰过!
这第二类人对于他人的伤害就要相对第一种人来的大些了,原因在于喜欢把自己的歪理冠上他人的思想名头来PK他人,比如用孔子层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思想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无形当中相当于告诉大家自己都是下等人,此生就不要报什么幻想了!如此的歪理着实让人很是郁闷。之所以说其对人伤害大主要是因为,停留在这句话本身的争论上没有任何意义。当与他PK的人问道,孔先生说的这句话是把人分成等级,然后低级的人就别活了这个意思吗的时候?这位激情高涨的朋友却甩下一句“没问过!要不你帮着问问!”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我也不知道子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句话并不是将人分出三六九等,低等人最好没有什么念想!而是劝道人们应该不断地自我觉察,因为四种人其实是人的四种状态,我们应该时刻明确自己所处的状态,并尽可能的付出努力和行动让自己保持第一种状态!而第一种状态的保持又需要自己不断地在后面三种状态中进行循环修养。自我觉察然后指向有效行动的意义才得以实现。
其实无论是那种思想,其根本都是在帮助大家不断进行自我觉察,最终指向有效行动,收获快乐成功人生。而真正收获成功人生的人对于思想的借鉴就如同张无忌学习九阳神功一样,达到一法通万法通的境界!其实试想一下,当初春秋时期,举国动荡,文化思想代表不同生产力的主张,因此思想的争论也属于正常,而即便是在那个争辩的年代,大师们况且还能允许百家争鸣。而到了今日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的年代,我们身边的一些大师就不允许其他思想的存在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的和谐祖国,大家其实没有什么目标的不一致,我们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奔小康的子民,如果把思想和文化比喻成道路的话,那么在我们争论究竟谁的路更快更平坦的时候,多关注一下道路要去哪,话语和言论才会有分量!
最近优秀的主持人罗京走了,送别会上马斌说了一句话“记得当时刚调到央视做《读报》节目,专家界和理论界都不太接受我,有一次央视足球比赛,罗京拍拍我的肩膀说了一句小伙子挺住。这句话一直帮助我坚持到现在!”
是啊,有些时候一个人的一句话对另一个人就是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多多应用老祖宗留下的思想,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多多坚持,发现自身未利用的潜能和机会,采取行动收获快乐成功!
当我们还不能把一种思想在自己身上融会贯通的时候,自我觉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思想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发现自我,发现机会,采取行动,实现梦想!而不是变成“渡人”的伪工具!毕竟谁也不能决定他人如何生活,当你要用自己的思想指导别人生活的时候建议你思考一下,你的话语能不能帮助对方采取有效的行动,千万不要图一时之快言之,因为之后要面对你所指导的生活的人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