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浮躁时,我想些什么 ——写在读《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之后
当我浮躁时,我想些什么
——写在读《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之后
就在不久前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性格会不会和另外一个人一样。我迟疑好久,不懂如何精简却又概括地回答。人们说,天下没有相同的叶子,就似世界上不会有相同的人一样。我即便说不太清楚,但还是能够感觉,虽然人循着性情可以被归类为各种,但是,绝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这,正是人性最美妙的所在。
再有,比如说有一类人,天性敏感,会在意周遭种种。之所以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效果,是由于太在意。其实我自己就属于这一类人,会在意,也会去想。但是我努力尝试改变自己,不再去想太多,因为事情不会因你想太多而改变。很久之前就很喜欢这么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寥寥。虽说天下叶子恒河沙数,不尽相同,但,如有真正做到放浪形骸,跅驰不羁的,这片叶子,必定耀眼。
以上如梦呓般的话,一是回答了问题,二是引出这里要写到的主角,村上春树先生。我想说,他就是这么一片耀眼的叶子。很多年就听说了他的名头,和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们。可惜的是,至今无缘拜读一本。这和我近年来无比浮躁或又无比迷茫的生活有关。虽说几年下来看了的书还有几本,但其中营养的部分少之又少。我在这里绝不是吹嘘村上先生的这本书有多么好,而是想说村上君这本书直似活体解剖般的给我示范了不一样的活法,剖开的是他自己的人生。说实话,很久之前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单从名字上看就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前不久想到这本早早就留意到的书,当然不要再放过。而当每一个读书的人抬手,准备享用某本书的第一页的时候,都会作一些联想,书中的世界会在意料之外,还是意料之中。我虽然读的是手机屏幕不是纸书,但在点开手机屏幕之前,也免不了猜想的天性。‘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一定会写到像跑步的好处,跑步时脑袋里是放空的,还是一直在想些什么之类的。因为我三年前还有每周跑几次的习惯,对于跑步,我的感觉是很深的。跑完之后整个人就剔透了,加上汗水全干之后的凉水澡,真是说不出来的痛快。那种每个毛孔都散发着袅袅热气的感觉,在三年之后的现在想来还触手可得。有好几次,就好似钱钟书写方鸿渐的心境的笔法,慵散的黄昏,四合的周遭,像一层渐渐裹紧的布,捂住嘴巴,发不出一丝呻吟;空虚像溃烂的伤口一样腐蚀着心底还完好的地方;胸口如同包了一层鼓皮,寂漫的时间在上面‘咚咚’地闷响。这时,斜对门的舍友会叫我跑步,他说,两个人跑比一个人跑要更有意思是因为可以闲聊。我们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每次跑在中途就已经口若悬河,海阔天空了。我们谈时局,谈电影,谈游戏,谈宇宙,谈人生,反正无所不谈。我不知道的东西,他侃侃不休,反之亦然。我们当时是从宿舍跑到体育场,两公里,然后再沿着外圈跑到自己不行了为止。外圈一圈有五百米。通常是五到六圈的时候差不多就要重重呼吸了,高谈阔论总到此结束,原因是呼吸都不够用了,侃侃而谈是不可能的。长跑的前段当然是愉快的,风泠泠有如丝绸裹身,虽然汗珠满脸,但那时只觉着整个天地好像都渗出来汗水一般,一样的清凉。加上还有舍友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即使是雨停没多久,全世界发霉的天气,我都不会在心里发霉。浸湿了的天地另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长跑的后段就不会像这么轻松了。按照我们跑步的距离其实都算不上长跑,充其量算中跑而已,尽管如此,超过五公里之后自己身体隐隐地就产生了各种反应。比如说,有时口干舌燥好像喉咙被点着了,大口喘出来的好像不是气而是烟。腿和脚的配合不再那么融洽,有点支撑不住,只能靠重心向前压。往前迈步就像是机械性的,脑子里只有‘快点结束这一切’的想法,再也无暇想到其他。再比如,如果前半程说话的节奏太频繁导致呼吸不畅——有时自己都不会察觉到——跑到中途会感觉胸腔里面一阵疼痛。通常解决办法是,忍住,再跑多一阵就好了。我把原因归结为呼吸方法有问题,导致内脏暂时性积血(肺瘀血,谷歌的结果差不多是这样),是初学长跑者常遇到的问题。当然,长时间没跑,突然又去跑,也会疼得不行--身体的反馈是最纯粹的,就像寓言作家一样暗暗地予以嘲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便是‘伪跑者’的写照。当然,之后三年中我也有跑步,但只是兴致来了就会去跑,连‘伪跑者’都算不上。
村上君这本书顺序很杂乱,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大大小小的跑步经历都记录了下来,叫做‘跑步笔记’。书里有很多他跑过的地方:夏威夷,波士顿,北海道…(西方国家偏多)。从他的笔迹来看,他是一个被‘西化’的东亚人。他最喜欢的爵士乐时时浮现于字里行间中,对于各种乐队历史如数家珍。我不能对作者妄加揣测,但是可以想见,他和他那一辈很多日本人一样,渴望了解西方文化,甚至于渴望被同化。之所以我有这个看法,原因是对于本书的主题‘跑步’,他的想法首先是让我吃惊的。东方人对于锻炼身体遵循适可而止的‘纲常’,而他所描写的跑步可以说成是用生命在运动,享受那种把身体机能榨干到极致的快乐(作者后来又转向铁人三项,一项更为苛刻的运动)。而他自己都说那是实实在在的苦痛,而极致的苦痛的反面是最大的快乐——一套类似‘物极必反’的说法。对于这样的想法,我不置可否,毕竟是亲身体验过的才有发言的权利。我当时跑步绝不会到那种精疲力竭的程度。所以当我慢慢读过几页之后,才幡然发觉,这离我打开书之前所作的联想相差甚远。我绝没想到他是一位专业的跑者,因为书中他以颇为自矜的笔触写到,他每年都会参加一次世界大赛性质的马拉松,除非一些原因阻扰。甚至作为作家的正业,都不会妨碍到他的日常训练。而这样一种以痛苦换取快乐的跑步已融入到他的生活当中。用他的话说,跑步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从一九八二年秋天开始跑步,持续了跑了二十三年(这本书二零零五年定稿),几乎每天坚持慢跑。他说,之所以选择跑步这项运动是因为他从小到大不擅长团体竞技,跑步恰恰是一种‘与世无争’的运动。当然他自己也承认,并非毫无争强好胜之心,只是他从来就不会被输赢困扰,赢也罢,输也罢,都不会去计较。那么这样看来,只有长跑是符合他个人心境的。因为不管是大小比赛,输给一样或不一样的人对跑者来说并不重要。跑者永恒的话题在于能否超越自己。这样的跑者和苦行僧人并无二致,通过劳其筋骨来苦其心志,如作者所讲,躯体的强化有助于精神的强化,两者相生相成。也就是说作为小说家的他,正是由于常年的跑步才可维持状态。村上君以无比诚恳的心情写道,写作这种事同样是不能太率性而为,不管字数多少甚至是写不写得出来,侦探小说家雷蒙特.钱德勒每天都会静下心来坐在桌边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这是作为小说家必要的习惯。再有,作家这个行当和跑步一样,没有特别激烈的竞争,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的坚持。就像作者所说,写长篇小说和长跑是很相似的。他甚至很认真地讲,对于写长篇小说这项活动,很多人认为纯粹是脑力劳动,但以他的亲身体验来讲,更像是一种体力劳动。在村上春树的生命里,跑者和作家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形式,以一种灵魂统一的方式承载于他并不高大,但坚忍顽强的躯壳中。作家即跑者,跑者即作家,仿佛佛家慧眼仁心。
不久前偶然撞到了一个很有启发的故事。现在频频露脸针砭时弊的画家陈丹青谈到他的老师木心时,伤逝之情不免流露于色。陈丹青说,在纽约地铁上遇到木心,是他一生最幸运的事情。木心,一个梵高似的人,四十年来大隐于市,年到六旬才办了自己第一次画展,直至逝世一周年他的文字才得以面世。很多人把他俩比作孔子和颜回,亦师亦友。但陈丹青说,他从来都是敬重木心的,不仅仅是做学问,还有做人。他回忆,一次餐厅吃饭,他猜到了邻座的老太太是意大利人,就得意地向自己同伴显耀。几年后他们谈起虚荣心,木心就说那次,陈丹青刚刚去过意大利,就想证明自己的虚荣。木心告诉他‘人难免会这样,但要克制,这是随口就来的虚荣心’。陈丹青回想,当时,就这一点小事,老师一点出来,自己已面红耳赤。陈丹青所推崇的木心,涵养已细致入微,令他沦肌浃髓。这种虚荣,人人都有,连村上春树也不例外。在他字里行间,那种对自己跑步抑或写作事业的一种骄傲,不说溢于言表,也颇现端倪。而这种虚荣,不论好坏,总是人性真实一面的体现。村上春树就毫不掩饰自己对跑者生涯的骄傲与满足。至于涵养的塑造,只能感概,存于一言一行,不在一朝一夕。
陈丹青说,遇到木心是他一生的幸运。而对于村上春树,直到遇到写作,他才在冥冥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村上春树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和他太太一起开了一家餐厅。当然开餐厅的日子是很清苦的,但是为了还清债务,他还是废寝忘食的拼命工作。忙碌了好多年,餐厅也走上了正轨,雇了帮工,自己也难得轻松下来,却突然发觉,自己已经三十岁了。已经过了做梦的年纪,还能再有梦吗?村上君给的答案是,为什么不!他决定,开始写小说。这些经历都是在这本书里面详细描写的。所以我在开头说,他这本书表面上是讲跑步,其实是讲真实的人生。从他的文字里,我能感觉到他对于找到命运的激动,写到他一生难忘的时刻时,也许那只执笔的手都在颤抖。他说他能清楚说出是哪年哪天什么时间,当时躺在草地上看棒球比赛,手上还拿着啤酒,时不时望望天。当球棒击中垒球,在全场发出清脆的响声时,他对自己说‘对啦,写篇小说试试’。他回想当时的感觉,好像什么东西从天空静静飘落,自己明白无误地接受了它。看到这一段叙述,我从心底被震惊。也许人的一生,就像他所写,被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所改变,或许对于当时的自己,都不曾发觉。他可能从没有想到,第一篇《且听风吟》竟然得了文学大奖,而这正是他继续下去的原始动力。看着他的故事,我不禁感叹,人生如戏,也许并没有错。在尔冬升的《新不了情》中,潦倒的刘青云惊异于秦沛的萨克斯演奏,问他,既然有这么好的技艺,为什么要在街头唱大戏。秦沛笑笑,说,还不是年轻时候只知道玩,浪费了很多机会。但他面对年轻的刘青云,随即正色说,‘我最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但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华’。话毕,一老一少,无语对视,只有对面商铺霓虹灯的红绿在脸上交织。这句话的分量足以敲动人心,以至于看完电影的我一直记得。只能说,村上是幸运的,这世上有那么多韫椟而藏,怀才不遇的人,很少能像村上春树这样叩到属于自己的一扇门。
当村上发现经营餐厅的时间是不够用来写作的时候,他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卖掉了白手起家的餐厅,专心写作。这份决心也是他后来成功的关键。前任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在他年轻时是一名混迹于华尔街的股票经纪,在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中,他发现了当时半自动机器的弊端。他说,当时毅然辞掉还算稳定的工作,拉上几个大学好友,几个人组队研发新的股票机器。这就是现在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彭博终端的前身。在访谈节目里,采访人问他,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毕竟那份工作是稳定的。他说,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犹犹豫豫是做不好的,要做,就得放下一切阻碍你的东西。其实他坦言当时也怕,但命运始终眷顾了他。之所以将这两人比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相通点。他们都是找到了各自最率性的活法,而不用太在意的现实的桎梏。虽说长跑或是铁人三项根本就是残酷的东西,但村上在这本书里给我展示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活法,想起写作,就去写作,想起跑步,就去跑步。而对于现在的我,刚刚毕业,人生需要转道。在穷得只剩下时间的时间里,村上君给我最质朴的冲击。想要活得自在,是需要不顾一切的勇气加决心的。人该如何去活,村上君说,这就是我给你们的答案。
Ps 接下去我在看《挪威的森林》,希望到后面会好看。还有一些想写但没写到的东西,很想讨论,但是时间不够了。所以想加一个未完待续 =)
(未完待续)
存档而已
——写在读《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之后
就在不久前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性格会不会和另外一个人一样。我迟疑好久,不懂如何精简却又概括地回答。人们说,天下没有相同的叶子,就似世界上不会有相同的人一样。我即便说不太清楚,但还是能够感觉,虽然人循着性情可以被归类为各种,但是,绝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这,正是人性最美妙的所在。
再有,比如说有一类人,天性敏感,会在意周遭种种。之所以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效果,是由于太在意。其实我自己就属于这一类人,会在意,也会去想。但是我努力尝试改变自己,不再去想太多,因为事情不会因你想太多而改变。很久之前就很喜欢这么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寥寥。虽说天下叶子恒河沙数,不尽相同,但,如有真正做到放浪形骸,跅驰不羁的,这片叶子,必定耀眼。
以上如梦呓般的话,一是回答了问题,二是引出这里要写到的主角,村上春树先生。我想说,他就是这么一片耀眼的叶子。很多年就听说了他的名头,和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们。可惜的是,至今无缘拜读一本。这和我近年来无比浮躁或又无比迷茫的生活有关。虽说几年下来看了的书还有几本,但其中营养的部分少之又少。我在这里绝不是吹嘘村上先生的这本书有多么好,而是想说村上君这本书直似活体解剖般的给我示范了不一样的活法,剖开的是他自己的人生。说实话,很久之前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单从名字上看就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前不久想到这本早早就留意到的书,当然不要再放过。而当每一个读书的人抬手,准备享用某本书的第一页的时候,都会作一些联想,书中的世界会在意料之外,还是意料之中。我虽然读的是手机屏幕不是纸书,但在点开手机屏幕之前,也免不了猜想的天性。‘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一定会写到像跑步的好处,跑步时脑袋里是放空的,还是一直在想些什么之类的。因为我三年前还有每周跑几次的习惯,对于跑步,我的感觉是很深的。跑完之后整个人就剔透了,加上汗水全干之后的凉水澡,真是说不出来的痛快。那种每个毛孔都散发着袅袅热气的感觉,在三年之后的现在想来还触手可得。有好几次,就好似钱钟书写方鸿渐的心境的笔法,慵散的黄昏,四合的周遭,像一层渐渐裹紧的布,捂住嘴巴,发不出一丝呻吟;空虚像溃烂的伤口一样腐蚀着心底还完好的地方;胸口如同包了一层鼓皮,寂漫的时间在上面‘咚咚’地闷响。这时,斜对门的舍友会叫我跑步,他说,两个人跑比一个人跑要更有意思是因为可以闲聊。我们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每次跑在中途就已经口若悬河,海阔天空了。我们谈时局,谈电影,谈游戏,谈宇宙,谈人生,反正无所不谈。我不知道的东西,他侃侃不休,反之亦然。我们当时是从宿舍跑到体育场,两公里,然后再沿着外圈跑到自己不行了为止。外圈一圈有五百米。通常是五到六圈的时候差不多就要重重呼吸了,高谈阔论总到此结束,原因是呼吸都不够用了,侃侃而谈是不可能的。长跑的前段当然是愉快的,风泠泠有如丝绸裹身,虽然汗珠满脸,但那时只觉着整个天地好像都渗出来汗水一般,一样的清凉。加上还有舍友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即使是雨停没多久,全世界发霉的天气,我都不会在心里发霉。浸湿了的天地另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长跑的后段就不会像这么轻松了。按照我们跑步的距离其实都算不上长跑,充其量算中跑而已,尽管如此,超过五公里之后自己身体隐隐地就产生了各种反应。比如说,有时口干舌燥好像喉咙被点着了,大口喘出来的好像不是气而是烟。腿和脚的配合不再那么融洽,有点支撑不住,只能靠重心向前压。往前迈步就像是机械性的,脑子里只有‘快点结束这一切’的想法,再也无暇想到其他。再比如,如果前半程说话的节奏太频繁导致呼吸不畅——有时自己都不会察觉到——跑到中途会感觉胸腔里面一阵疼痛。通常解决办法是,忍住,再跑多一阵就好了。我把原因归结为呼吸方法有问题,导致内脏暂时性积血(肺瘀血,谷歌的结果差不多是这样),是初学长跑者常遇到的问题。当然,长时间没跑,突然又去跑,也会疼得不行--身体的反馈是最纯粹的,就像寓言作家一样暗暗地予以嘲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便是‘伪跑者’的写照。当然,之后三年中我也有跑步,但只是兴致来了就会去跑,连‘伪跑者’都算不上。
村上君这本书顺序很杂乱,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大大小小的跑步经历都记录了下来,叫做‘跑步笔记’。书里有很多他跑过的地方:夏威夷,波士顿,北海道…(西方国家偏多)。从他的笔迹来看,他是一个被‘西化’的东亚人。他最喜欢的爵士乐时时浮现于字里行间中,对于各种乐队历史如数家珍。我不能对作者妄加揣测,但是可以想见,他和他那一辈很多日本人一样,渴望了解西方文化,甚至于渴望被同化。之所以我有这个看法,原因是对于本书的主题‘跑步’,他的想法首先是让我吃惊的。东方人对于锻炼身体遵循适可而止的‘纲常’,而他所描写的跑步可以说成是用生命在运动,享受那种把身体机能榨干到极致的快乐(作者后来又转向铁人三项,一项更为苛刻的运动)。而他自己都说那是实实在在的苦痛,而极致的苦痛的反面是最大的快乐——一套类似‘物极必反’的说法。对于这样的想法,我不置可否,毕竟是亲身体验过的才有发言的权利。我当时跑步绝不会到那种精疲力竭的程度。所以当我慢慢读过几页之后,才幡然发觉,这离我打开书之前所作的联想相差甚远。我绝没想到他是一位专业的跑者,因为书中他以颇为自矜的笔触写到,他每年都会参加一次世界大赛性质的马拉松,除非一些原因阻扰。甚至作为作家的正业,都不会妨碍到他的日常训练。而这样一种以痛苦换取快乐的跑步已融入到他的生活当中。用他的话说,跑步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从一九八二年秋天开始跑步,持续了跑了二十三年(这本书二零零五年定稿),几乎每天坚持慢跑。他说,之所以选择跑步这项运动是因为他从小到大不擅长团体竞技,跑步恰恰是一种‘与世无争’的运动。当然他自己也承认,并非毫无争强好胜之心,只是他从来就不会被输赢困扰,赢也罢,输也罢,都不会去计较。那么这样看来,只有长跑是符合他个人心境的。因为不管是大小比赛,输给一样或不一样的人对跑者来说并不重要。跑者永恒的话题在于能否超越自己。这样的跑者和苦行僧人并无二致,通过劳其筋骨来苦其心志,如作者所讲,躯体的强化有助于精神的强化,两者相生相成。也就是说作为小说家的他,正是由于常年的跑步才可维持状态。村上君以无比诚恳的心情写道,写作这种事同样是不能太率性而为,不管字数多少甚至是写不写得出来,侦探小说家雷蒙特.钱德勒每天都会静下心来坐在桌边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这是作为小说家必要的习惯。再有,作家这个行当和跑步一样,没有特别激烈的竞争,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的坚持。就像作者所说,写长篇小说和长跑是很相似的。他甚至很认真地讲,对于写长篇小说这项活动,很多人认为纯粹是脑力劳动,但以他的亲身体验来讲,更像是一种体力劳动。在村上春树的生命里,跑者和作家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形式,以一种灵魂统一的方式承载于他并不高大,但坚忍顽强的躯壳中。作家即跑者,跑者即作家,仿佛佛家慧眼仁心。
不久前偶然撞到了一个很有启发的故事。现在频频露脸针砭时弊的画家陈丹青谈到他的老师木心时,伤逝之情不免流露于色。陈丹青说,在纽约地铁上遇到木心,是他一生最幸运的事情。木心,一个梵高似的人,四十年来大隐于市,年到六旬才办了自己第一次画展,直至逝世一周年他的文字才得以面世。很多人把他俩比作孔子和颜回,亦师亦友。但陈丹青说,他从来都是敬重木心的,不仅仅是做学问,还有做人。他回忆,一次餐厅吃饭,他猜到了邻座的老太太是意大利人,就得意地向自己同伴显耀。几年后他们谈起虚荣心,木心就说那次,陈丹青刚刚去过意大利,就想证明自己的虚荣。木心告诉他‘人难免会这样,但要克制,这是随口就来的虚荣心’。陈丹青回想,当时,就这一点小事,老师一点出来,自己已面红耳赤。陈丹青所推崇的木心,涵养已细致入微,令他沦肌浃髓。这种虚荣,人人都有,连村上春树也不例外。在他字里行间,那种对自己跑步抑或写作事业的一种骄傲,不说溢于言表,也颇现端倪。而这种虚荣,不论好坏,总是人性真实一面的体现。村上春树就毫不掩饰自己对跑者生涯的骄傲与满足。至于涵养的塑造,只能感概,存于一言一行,不在一朝一夕。
陈丹青说,遇到木心是他一生的幸运。而对于村上春树,直到遇到写作,他才在冥冥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村上春树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和他太太一起开了一家餐厅。当然开餐厅的日子是很清苦的,但是为了还清债务,他还是废寝忘食的拼命工作。忙碌了好多年,餐厅也走上了正轨,雇了帮工,自己也难得轻松下来,却突然发觉,自己已经三十岁了。已经过了做梦的年纪,还能再有梦吗?村上君给的答案是,为什么不!他决定,开始写小说。这些经历都是在这本书里面详细描写的。所以我在开头说,他这本书表面上是讲跑步,其实是讲真实的人生。从他的文字里,我能感觉到他对于找到命运的激动,写到他一生难忘的时刻时,也许那只执笔的手都在颤抖。他说他能清楚说出是哪年哪天什么时间,当时躺在草地上看棒球比赛,手上还拿着啤酒,时不时望望天。当球棒击中垒球,在全场发出清脆的响声时,他对自己说‘对啦,写篇小说试试’。他回想当时的感觉,好像什么东西从天空静静飘落,自己明白无误地接受了它。看到这一段叙述,我从心底被震惊。也许人的一生,就像他所写,被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所改变,或许对于当时的自己,都不曾发觉。他可能从没有想到,第一篇《且听风吟》竟然得了文学大奖,而这正是他继续下去的原始动力。看着他的故事,我不禁感叹,人生如戏,也许并没有错。在尔冬升的《新不了情》中,潦倒的刘青云惊异于秦沛的萨克斯演奏,问他,既然有这么好的技艺,为什么要在街头唱大戏。秦沛笑笑,说,还不是年轻时候只知道玩,浪费了很多机会。但他面对年轻的刘青云,随即正色说,‘我最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但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华’。话毕,一老一少,无语对视,只有对面商铺霓虹灯的红绿在脸上交织。这句话的分量足以敲动人心,以至于看完电影的我一直记得。只能说,村上是幸运的,这世上有那么多韫椟而藏,怀才不遇的人,很少能像村上春树这样叩到属于自己的一扇门。
当村上发现经营餐厅的时间是不够用来写作的时候,他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卖掉了白手起家的餐厅,专心写作。这份决心也是他后来成功的关键。前任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在他年轻时是一名混迹于华尔街的股票经纪,在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中,他发现了当时半自动机器的弊端。他说,当时毅然辞掉还算稳定的工作,拉上几个大学好友,几个人组队研发新的股票机器。这就是现在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彭博终端的前身。在访谈节目里,采访人问他,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毕竟那份工作是稳定的。他说,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犹犹豫豫是做不好的,要做,就得放下一切阻碍你的东西。其实他坦言当时也怕,但命运始终眷顾了他。之所以将这两人比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相通点。他们都是找到了各自最率性的活法,而不用太在意的现实的桎梏。虽说长跑或是铁人三项根本就是残酷的东西,但村上在这本书里给我展示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活法,想起写作,就去写作,想起跑步,就去跑步。而对于现在的我,刚刚毕业,人生需要转道。在穷得只剩下时间的时间里,村上君给我最质朴的冲击。想要活得自在,是需要不顾一切的勇气加决心的。人该如何去活,村上君说,这就是我给你们的答案。
Ps 接下去我在看《挪威的森林》,希望到后面会好看。还有一些想写但没写到的东西,很想讨论,但是时间不够了。所以想加一个未完待续 =)
(未完待续)
存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