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一个学生组织的光荣(第二次创业的艰难开始)
国庆长假后,我们在第一个周六日顺利的举行年度学生社团会员招新。没有特别的拔高,一切都是规范过后平静的样子,每届社联人的第一次大考,我们很好的完成了检验。从社团自行招会员,到全校统一招收;从仅开据收据,到发放社团会员证……就连招收新会员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们都走了几年,可以看出任何一件事情从策划到执行到检视到修正到再执行到固化,都不是一蹴而就。同样,在现有的工作范畴内要增加新的内容,也需要时间和过程。
一切都是从最小的事情开始的,比如这次的收据上,在所有统一重复的地方,我们人性化了很多,不再由人工填写,而是直接印上了,入收费项目:会费等等。当时的我们,已经看到了没有会员证的缺失,但是在那样的时间,没有预算,没有学校的支持,什么也作用不了。要知道当时的社联,绝对没有现在强大,学校对于我们并不认可。
招收新会员完成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很简单,第一次大考完成了嘛!但是,作为主席我并不轻松。很简单在过去的一年,大家体验过的大型活动就是招新这唯一一个,我非常害怕大家就把社联一年的全部工作简单的理解为这次招新和日常值班而已,要那样的话,我们之于前任和后届的意义在哪里。我很快的召开了常委会,告诉大家在新的阶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规范化、标准化,这一任务将主要由主席团和学生顾问完成。希望各个部门着力建设好自己的部门,争取在现有的体系中有所突破,要求他们近期提交工作计划。
其实,当时的我并不死心,我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全面突进,各个部门一起快速成长的想法。可是一星期后大家提交的计划,还在中规中矩的时候,我彻底明白了,社联的第二次创业属于少数人。纵观世界上任何的一次创业都只是属于少数人。我还是与各部门的负责人,就他们提交的计划说明我的观点,我希望至少多点新的实用的东西,他们很配合我,因为在这一个阶段我们已经没有了沟通障碍。
当年,社联缺失的东西很多,一是管理体系,二是宣传阵地,三是活动品牌。这三大样几乎就是社联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线,我们并没有自己的东西。围绕着这三大战线,我开始了新的策划。我将管理线的职责划定在我的工作区域,将宣传阵地的职责划定在张婵的工作区域,将活动品牌的职责划定在邓翀的工作区域。当时,我们主席团只有三个人,正好一人一个。各个部长就守好各部门现有的东西,带好干事,随时接受和消化我们新的工作成果就好了。是的,没有太多复杂的内容,比起后来我在首期《学生社团工作通讯》上撰写的社联五年发展大纲,那时的规划太简单了,但是非常适用于那个时候的社联。
就当我们全力准备后,准备开始吹响新的冲锋号角的时候,却发现随着迎评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活动的余地是越来越小,几乎只能留下日常工作在运转,且由于学校限制了所有的活动规模,我们的日常工作量就大为减少,这其实意味着干事获得工作体验的机会也更加的不足。
干事们会失望吧,这是我们当时想得最多的。当然,也是那时候我们从一件小事中,却发现了精神、士气、信念和文化的重要性,有时候他可以帮助组织解决好多问题,减少大家的信心危机,拥有更笃定的归属感。那次缘由我在课外排球比赛中,将右手腕弄伤了,上了药,扎了绷带。可是,那时候依然是招收新会员工作最紧张的时候,需要从第三教学区的学校仓库,将桌椅搬运到校本部。那天又正好是我负责带领干事做这一事务,我没有和其他常委调换,依旧出现在第三教学区现场。当大堆桌椅需要从第三教学区搬到校本部老的学生活动中心时,我都没有想太多,而是本能的加入了搬运队伍。大家都知道社联向来比较偏文科,这是组织性质决定的,而且还阴盛阳衰,男生太少了。就在我冲入搬运队伍的时候,干事们本能的就有些呆住了,我是主席嘛,怎么会做如等小事,这是任何常人的想法。更令他们震惊的是,我的右手还缠着绷带,又因为本人善用右手,左手较无力,我使用的还是右手。和我一起抬桌子的那个男生,木木的不知所措,倒是周遭的干事都过来,劝我放下。我还是拒绝了,小伤而已,没有什么。这是大家对任剑学长第一次的印象建立,顿时间那种集体的凝聚力稳稳地集结,之前大家的一些抱怨声,立刻变成了坚定的脚步声。原计划用一上午时间完成的搬运工作,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哈哈,正好省了工作餐!我在说笑话么?不是,即使搬运到中午,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即使搬运到中午,我们也不会提供工作餐,除了大型活动当天,社联永远没有工作餐,这就是社联,无论在创业的时候还是如此强大稳定的今天。
这次事件没有预期的成为了内部广泛讨论传播的一次小公共话题。那个在内部大会上,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语速极快,不太符合新干事第一次对主席印象感觉遐想的学长,也第一进入了大家的内心,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是的,我的理解是,社联是学生组织,所以主席既是管理者,也是执行的冲锋者,尽管这个想法及其支撑的做法,备受质疑。直至我工作几年后,看到大凡小有成功的公司,在领域内有极高口碑的公司,他们的领导者同样不仅是管理者,也还是第一现场的践行者,就很庆幸,我在那么年轻的时候,谈不上提早领悟到,但至少本能的做到了。再想想近来创业的邓翀,多次和我讨论到,一个组织的管理者若不能做到亲身体验,其管理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而畸形。我开玩笑的说,你能理解之前的我了么?他没有立刻回答,倒是一声感慨,我想我们最终达成了一致。
通过这次小事件,我感觉到了,除了那三大基本战线,如何固化我们的精神文化信念内涵,同样至关重要。当然,再说个题外事。学弟学妹们,若你们对社联的发展史感兴趣,可以仔细研究下,但凡能亲身工作第一现场的主席,其同届对于社联的贡献都特别大,他们亲身第一工作现场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那届的高度。以此类推副主席和各部门部长,这个定律同样奏效,你们翻翻资料查查看。O(∩_∩)O哈哈~
一切都是从最小的事情开始的,比如这次的收据上,在所有统一重复的地方,我们人性化了很多,不再由人工填写,而是直接印上了,入收费项目:会费等等。当时的我们,已经看到了没有会员证的缺失,但是在那样的时间,没有预算,没有学校的支持,什么也作用不了。要知道当时的社联,绝对没有现在强大,学校对于我们并不认可。
招收新会员完成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很简单,第一次大考完成了嘛!但是,作为主席我并不轻松。很简单在过去的一年,大家体验过的大型活动就是招新这唯一一个,我非常害怕大家就把社联一年的全部工作简单的理解为这次招新和日常值班而已,要那样的话,我们之于前任和后届的意义在哪里。我很快的召开了常委会,告诉大家在新的阶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规范化、标准化,这一任务将主要由主席团和学生顾问完成。希望各个部门着力建设好自己的部门,争取在现有的体系中有所突破,要求他们近期提交工作计划。
其实,当时的我并不死心,我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全面突进,各个部门一起快速成长的想法。可是一星期后大家提交的计划,还在中规中矩的时候,我彻底明白了,社联的第二次创业属于少数人。纵观世界上任何的一次创业都只是属于少数人。我还是与各部门的负责人,就他们提交的计划说明我的观点,我希望至少多点新的实用的东西,他们很配合我,因为在这一个阶段我们已经没有了沟通障碍。
当年,社联缺失的东西很多,一是管理体系,二是宣传阵地,三是活动品牌。这三大样几乎就是社联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线,我们并没有自己的东西。围绕着这三大战线,我开始了新的策划。我将管理线的职责划定在我的工作区域,将宣传阵地的职责划定在张婵的工作区域,将活动品牌的职责划定在邓翀的工作区域。当时,我们主席团只有三个人,正好一人一个。各个部长就守好各部门现有的东西,带好干事,随时接受和消化我们新的工作成果就好了。是的,没有太多复杂的内容,比起后来我在首期《学生社团工作通讯》上撰写的社联五年发展大纲,那时的规划太简单了,但是非常适用于那个时候的社联。
就当我们全力准备后,准备开始吹响新的冲锋号角的时候,却发现随着迎评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活动的余地是越来越小,几乎只能留下日常工作在运转,且由于学校限制了所有的活动规模,我们的日常工作量就大为减少,这其实意味着干事获得工作体验的机会也更加的不足。
干事们会失望吧,这是我们当时想得最多的。当然,也是那时候我们从一件小事中,却发现了精神、士气、信念和文化的重要性,有时候他可以帮助组织解决好多问题,减少大家的信心危机,拥有更笃定的归属感。那次缘由我在课外排球比赛中,将右手腕弄伤了,上了药,扎了绷带。可是,那时候依然是招收新会员工作最紧张的时候,需要从第三教学区的学校仓库,将桌椅搬运到校本部。那天又正好是我负责带领干事做这一事务,我没有和其他常委调换,依旧出现在第三教学区现场。当大堆桌椅需要从第三教学区搬到校本部老的学生活动中心时,我都没有想太多,而是本能的加入了搬运队伍。大家都知道社联向来比较偏文科,这是组织性质决定的,而且还阴盛阳衰,男生太少了。就在我冲入搬运队伍的时候,干事们本能的就有些呆住了,我是主席嘛,怎么会做如等小事,这是任何常人的想法。更令他们震惊的是,我的右手还缠着绷带,又因为本人善用右手,左手较无力,我使用的还是右手。和我一起抬桌子的那个男生,木木的不知所措,倒是周遭的干事都过来,劝我放下。我还是拒绝了,小伤而已,没有什么。这是大家对任剑学长第一次的印象建立,顿时间那种集体的凝聚力稳稳地集结,之前大家的一些抱怨声,立刻变成了坚定的脚步声。原计划用一上午时间完成的搬运工作,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哈哈,正好省了工作餐!我在说笑话么?不是,即使搬运到中午,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即使搬运到中午,我们也不会提供工作餐,除了大型活动当天,社联永远没有工作餐,这就是社联,无论在创业的时候还是如此强大稳定的今天。
这次事件没有预期的成为了内部广泛讨论传播的一次小公共话题。那个在内部大会上,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语速极快,不太符合新干事第一次对主席印象感觉遐想的学长,也第一进入了大家的内心,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是的,我的理解是,社联是学生组织,所以主席既是管理者,也是执行的冲锋者,尽管这个想法及其支撑的做法,备受质疑。直至我工作几年后,看到大凡小有成功的公司,在领域内有极高口碑的公司,他们的领导者同样不仅是管理者,也还是第一现场的践行者,就很庆幸,我在那么年轻的时候,谈不上提早领悟到,但至少本能的做到了。再想想近来创业的邓翀,多次和我讨论到,一个组织的管理者若不能做到亲身体验,其管理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而畸形。我开玩笑的说,你能理解之前的我了么?他没有立刻回答,倒是一声感慨,我想我们最终达成了一致。
通过这次小事件,我感觉到了,除了那三大基本战线,如何固化我们的精神文化信念内涵,同样至关重要。当然,再说个题外事。学弟学妹们,若你们对社联的发展史感兴趣,可以仔细研究下,但凡能亲身工作第一现场的主席,其同届对于社联的贡献都特别大,他们亲身第一工作现场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那届的高度。以此类推副主席和各部门部长,这个定律同样奏效,你们翻翻资料查查看。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