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呈现出本原之美——致俞佳同学
俞佳:
你好。
最近我与其他学校的同学有一些交流,而你将要升入高三,课业繁重,所以今后一年里交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趁着暑假的时光,我把我们之前讨论过的一些文字又重新阅读了一下,再一次让我相信,你有写作的天分和潜力。之前我们的交流重点在于你的小说,比如你还未完成的中篇小说《没有人相信我是天使》以及短篇小说《最后的蔷薇》、《遗失》、《三生三世•缘》、《一生中的大事》等等。这些小说各具特色,显示了你思维与情感的广度。而今天,我想把我们不太交流的诗歌作为这次与你通信的重点,权且当作赠与你高三的一份小小的礼物吧。
在正式开始谈论诗歌之前,先让我们说说别的吧。还记得你曾经问过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写得平平淡淡,为什么能成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作品,甚至很多人视之为世界优秀小说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细细思量,我个人觉得,首先,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辨,其实反映了文学创作的进步与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已经读过了当代很多优秀的小说,便能体会到这些小说家能够纯熟地运用各种写作技法进行创作。而当你用这种实时的评判眼光来剖析上世纪20年代的这部《伊豆的舞女》,显然会感到有些不尽如人意。换言之,当时与现在相比,以小说家群体而言(因为有少数作家是例外的,比如上世纪50年代法国女作家玛格利特•杜拉斯,她的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和技巧运用具有超时代性,以至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的读者依然惊叹于她的创作),在创作技法方面是略逊一筹的。但要说明的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是以前的小说家写作实力不济,而是由于受到当时整个时代、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发展程度的制约。文学创作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它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趋于一个更高的境界。其次,我想说的重点是,虽然在创作技法等方面在不断发展中呈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特征,但是无论这种发展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它都要遵循一个核心点——那就是呈现作品的本原之美,它也是作品的文学价值所在,故背离它就不能称其为文学作品,更不要说在“文学作品”之前加上“优秀”二字了。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衣服可以更换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如果那个人本身气质性格不佳,品行修为不好,那么再多的外表修饰也是枉然。我们再回到那个问题上,虽然《伊豆的舞女》(与之相似的还有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看似平平淡淡,但它很好地诠释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情感——初恋,它真实、唯美而带着纯净的惆怅,读者中无论是经历过的,还是正在经历着,或是憧憬着的,都会从内心产生直接而真实的美的共鸣——这即是这部小说的本原之美,它足以使这部小说成为人们心中的不朽经典。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能将“本原之美”狭隘化,一切能够使读者在心中产生美的情感体验的作品都是呈现了这种“本原之美”,使得其文学价值得以体现。即使谈到一些主题严肃而沉重的作品,如十九世纪在欧洲涌现的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虽然其情感基调是愤懑和痛苦,但从另一面读者们也能感知作者对于光明世界的强烈渴望,这也就是“本原之美”在人们心中的美好映证了。
以上说的写作技法的进步性和作品所呈现的本原之美事实上在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中都是相通的,所以,诗歌作品也是如此。从先秦的《诗经》一直到现当代的现实主义等类型的诗歌,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纬度,每一时期的诗歌都有各自特色,总体说来,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着的。即使就大部分诗人个人而言,从创作初期到中后期创作,作品也在趋于成熟和理性。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女诗人舒婷,她是现代的朦胧诗派的中坚力量,可是,她的初期作品,如《会唱歌的鸢尾花》在情感表达上却有一些矫揉造作,抒情意味过于“浓厚”,以至于被人戏称为“撒娇派”(为严谨起见,必须说明的是,“撒娇派”这一说法语出我的现当代文学教授,至于它是否真实存在,我本人还没有考证过,但这种说法还是颇为形象地概括了舒婷早期作品的特点);而后来我们所读到的《致橡树》、《双桅船》等作品,在若隐若现之间将抒情意味与理性思辨并举而又糅合得恰到好处,与先前的作品相比可谓洗尽铅华,充分展现了女性思维的细密与舒旷。虽然我们说,诗歌创作总体呈现出了不断进步的态势,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现今诗歌的整体发展并不像之前(如上世纪70~90年代)这般朝气蓬勃,并且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诗人和诗歌——我甚至开始相信当代文学史上说海子、顾城、骆一禾、戈麦等诗人的死便是诗歌这种用凝练与跳跃的语言表达形式在中国这片文学热土上的一个终点,按佛经上的话说,就是到了“末法时期”。“后现代主义”这个词并不能算是一个新兴词汇,除文学之外,在当今的建筑学、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中都时常能看到。我对于这些领域中呈现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虽然邂逅过几次,但毕竟知之甚少,所以不敢发造次之语。但对于现今的诗歌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诗人及其诗歌,我还是想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如何来定义这种“后现在主义”?在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很多“主义”是广大读者和一些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批评家等对某种特点鲜明的类型作品给予的概括式定性,有趣的是,“后现代主义”的诗人们来不及等到大众赐予这种“概括式定性”的诞生,就自己进行了“剖腹产”——标榜所谓“独立与个性”,对之前那些传世经典的优秀诗歌持怀疑和虚无主义的态度,用一种反对理性的思维解构诗歌本体,通过这种手法来建构他们的“诗歌理想”。我个人觉得,诗歌作品彰显诗人个性本是无可厚非的,这类后现代主义诗歌也是要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但是,我们之前指出过,如果不能呈现作品的“本原之美”,而使读者的心灵无法感受到美的情感体验,对于任何一种文体而言,那都不是创作的进步,而是一种倒退。更何况这类后现代主义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对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诗歌的背离甚至倾覆。就我所读过的一部分此类诗歌而言,它们将低俗、丑陋和阴暗的内容承载于剥离诗歌形式的“新形式”中,我相信,绝大多数热爱诗歌的人们都无法从中找到美与光明的价值所在的。当然,可能有部分后现代主义诗歌还是有其可取之处,但若视之为一种整体创作风格,我们姑且还是敬而远之罢。
俞佳,我相信你在诗歌审美上和我有着相同的认识,因为你所创作的诗歌早已在我写这封信之前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梦》、《夜》、《街》、《冬雨》、《爱你》、《焰火》、《我在挣扎》、《请别再哭泣》、《我曾经爱过你》……你的一行行诗句中饱含着真实而深厚的情感表达或是思索考问,读者能从中读到你所描绘的动人的情怀,呈现了诗歌的美感。
比如《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那样深深地爱过你/
爱着你的发/爱着你的眸/爱着你留在唇边的笑/
我将你当作/天边最伟大的神明/我匍匐在你的脚边/而你/从不低头/
就像秋风带下残叶/叶儿为树埋下明春的新生/我愿付出我最美好的青春/只求你会记得/我曾经爱过你/那样深深地爱过你/
现在的我已不能爱你/因为我早把所有的爱/全部奉献给你/
原谅我不能再爱你/如果可以/请你记得/我/爱你
又如《我在挣扎》:
我在挣扎/企图挣脱这无尽的深渊/却无法自拔/沉沦在不属于我的/爱的苦海/
我请求上天/原谅我的无知/让炼狱的毒火/烤炙我的真心/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天堂/什么是虚伪/什么是地狱/谁来为我解答/生命的真谛/
用我仅剩的青春/筑起一堵高墙/将一切非议/排除在外/留下一颗灵魂凝成的珍珠/聆听天籁的圣谕/
还有多远才能到达/
我在挣扎
举这两首诗是因为它们分别代表阐释了你的诗歌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像《我在挣扎》就使我很自然想到了哈姆雷特的那段经典独白中体现的为追求真谛而进行的矛盾思辨。当然,你可能说这两首诗中两者都是兼而有之的,不过若将其相较之,还是能看到较明显的情感的指向性。你的诗歌又让我想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作,比如《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中的“我不再爱她/这是确定的/但也许我爱她/爱情太短/而遗忘太长/这是她最后一次让我承受的伤痛/而这些/便是我为她而写的最后的诗句”。当然,我们还得提一下著名的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他和聂鲁达的诗歌都是动人心弦的那种。但是,同样是表达爱情的主题,聂鲁达主要展现了一个矛盾的自我:强烈的情感由于忧伤的缠绕而不停地自我挣扎,即使诗句已写到情感的尽头,也不能忘却现实的伤痛。而泰戈尔则更倾向于将爱情与自然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不用过深地投入进他创造的梦境中,也不必费心地看清爱情的内核。如《飞鸟集》中“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扯下它那庞大的面具/它变小了/小得宛如一首歌/小得宛如一个永恒的吻”,“一些看不见的手指/如慵懒的微风/在我的心上奏着潺潺的乐章”。一切都只是自然的流露。即使面对忧郁,也只是淡淡地经过,没有徘徊和迷茫,也不会让心绪坠入绝望的深渊。
可能你会问,到底这两种诗歌的境界哪一个更高。我个人觉得,这是无需比较的。如果暂时抛开我们现在关于诗歌主题的讨论,就现实中人的一般情感成长历程而言,总是从懵懂天真到激扬奔放,然后趋向于理智与稳重,最后达到心智的通透温婉。每一个阶段都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每个阶段的情感表达都有其价值存在,而并非有“幼稚”和“老练”这样没有意义的刻意区分。就诗歌创作而言,只不过泰戈尔和聂鲁达在情感表达上选取的角度有所不同,他们都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诗歌蕴藏的美好。英国诗人叶芝说,“每天读一句泰戈尔的诗,可以让我忘却世上的一切痛苦。”而我想说,阅读像聂鲁达这样的诗人的诗句,让我体验到了世间一切善良的生命真实而细腻的爱。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以顺便说一下。就是关于诗歌的“跳跃性”的问题。我曾经和我的大学恩师之一的刘旭光副教授因在此问题持不同观点而进行过讨论(我和他在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态度上完全一致,在网上可以查找他的《对“先锋诗人”们的质疑 ——一个大学教师的立场》一文,且作为之前我关于这种诗歌形式评议的补充与支持罢)。他认为,诗歌在语句表达上的精简凝练程度决定了诗歌的“跳跃性”程度,据此,诗中的修饰性的词语越少越好;我曾用他的观点来比照很多诗人的作品,发现这对一部分诗歌好像有些行不通。尤其是西方诗歌,情感非常充沛,所以诗中修辞的语句频频皆是。通过一些阅读和研究,我个人认为,恰当的修辞能增强诗歌情感的延展性,这种情感的延展性也恰恰能给读者的思维带来“跳跃性”想象。就拿聂鲁达的诗来说,“傍晚/我将自己忧伤的网/撒向你双眸的海洋/我的孤独伸展并燃烧在熊熊的篝火里/宛似一个溺水者旋转自己的双臂”这样的诗句若砍去其中修辞的语句,并不能提升诗歌的“跳跃性”,不能体会诗歌的美感,甚至对它所表达的意思都会产生理解障碍;相反,“我将自己忧伤的网/撒向你双眸的海洋”这样的诗句,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需要大家按照自己的体验理解将其补充完整,这即是诗歌“跳跃性”的一种表现。所以,我觉得,一部分诗歌在语句表达修饰上的精简凝练程度固然能给读者“制造出”一种便于感知的“跳跃性”,但这种“精简凝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跳跃性”实际是取决于诗人在诗歌意象的创造和情感表达的维度上所给予读者的想象的参与空间,这也即是我以前多次提到过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西方接受美学原理的旨意。诗人、作品和读者构成了一个整体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把读者“拒之门外”的话,诗歌便失去了审美的价值。关于这一点,在此就不多赘述了,你若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作专门研究。
俞佳,以上简略地谈了一下我个人对诗歌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可能有一些值得再推敲的地方,你可自行独立思考、实践或求教于专业研究者。但是,“诗歌必须呈现其本原之美”是我在诗歌创作和阅读审美时坚定不移的立场。虽然对于当下的诗歌创作而言,要做到诗人闻一多先生所提倡的诗歌“三美”兼而有之已经有些困难了,但让读者能通过阅读的诗歌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本质的美感是诗人们应该且必须做到的。在此,也衷心希望你能秉持着这种呈现诗歌本原之美的精神继续创作吧。虽然诗歌创作的道路满是孤独,因为它通往的是很多人所看不到的精神的理想国。但是,我想,无论时间更迭,世事变迁,写诗和读诗都应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你觉得呢?
最后,我想把自己在大学时代写的一首诗送给你,作为这封信的结束吧。
《海》
我/你的孩子/小小的孩子/
默默依偎在/深蓝/深蓝的/你的怀里/
偶尔/汲取一滴哀伤/滋润我/和眼中的那片空旷/
等待/如鸢尾般盛开/孤独/以及遥望/
寻找着/我的爱人/或是/另一滴哀伤
祝你在高三学习顺利,平安喜乐。
2009.8.3
你好。
最近我与其他学校的同学有一些交流,而你将要升入高三,课业繁重,所以今后一年里交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趁着暑假的时光,我把我们之前讨论过的一些文字又重新阅读了一下,再一次让我相信,你有写作的天分和潜力。之前我们的交流重点在于你的小说,比如你还未完成的中篇小说《没有人相信我是天使》以及短篇小说《最后的蔷薇》、《遗失》、《三生三世•缘》、《一生中的大事》等等。这些小说各具特色,显示了你思维与情感的广度。而今天,我想把我们不太交流的诗歌作为这次与你通信的重点,权且当作赠与你高三的一份小小的礼物吧。
在正式开始谈论诗歌之前,先让我们说说别的吧。还记得你曾经问过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写得平平淡淡,为什么能成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作品,甚至很多人视之为世界优秀小说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细细思量,我个人觉得,首先,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辨,其实反映了文学创作的进步与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已经读过了当代很多优秀的小说,便能体会到这些小说家能够纯熟地运用各种写作技法进行创作。而当你用这种实时的评判眼光来剖析上世纪20年代的这部《伊豆的舞女》,显然会感到有些不尽如人意。换言之,当时与现在相比,以小说家群体而言(因为有少数作家是例外的,比如上世纪50年代法国女作家玛格利特•杜拉斯,她的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和技巧运用具有超时代性,以至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的读者依然惊叹于她的创作),在创作技法方面是略逊一筹的。但要说明的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是以前的小说家写作实力不济,而是由于受到当时整个时代、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发展程度的制约。文学创作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它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趋于一个更高的境界。其次,我想说的重点是,虽然在创作技法等方面在不断发展中呈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特征,但是无论这种发展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它都要遵循一个核心点——那就是呈现作品的本原之美,它也是作品的文学价值所在,故背离它就不能称其为文学作品,更不要说在“文学作品”之前加上“优秀”二字了。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衣服可以更换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如果那个人本身气质性格不佳,品行修为不好,那么再多的外表修饰也是枉然。我们再回到那个问题上,虽然《伊豆的舞女》(与之相似的还有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看似平平淡淡,但它很好地诠释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情感——初恋,它真实、唯美而带着纯净的惆怅,读者中无论是经历过的,还是正在经历着,或是憧憬着的,都会从内心产生直接而真实的美的共鸣——这即是这部小说的本原之美,它足以使这部小说成为人们心中的不朽经典。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能将“本原之美”狭隘化,一切能够使读者在心中产生美的情感体验的作品都是呈现了这种“本原之美”,使得其文学价值得以体现。即使谈到一些主题严肃而沉重的作品,如十九世纪在欧洲涌现的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虽然其情感基调是愤懑和痛苦,但从另一面读者们也能感知作者对于光明世界的强烈渴望,这也就是“本原之美”在人们心中的美好映证了。
以上说的写作技法的进步性和作品所呈现的本原之美事实上在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中都是相通的,所以,诗歌作品也是如此。从先秦的《诗经》一直到现当代的现实主义等类型的诗歌,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纬度,每一时期的诗歌都有各自特色,总体说来,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着的。即使就大部分诗人个人而言,从创作初期到中后期创作,作品也在趋于成熟和理性。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女诗人舒婷,她是现代的朦胧诗派的中坚力量,可是,她的初期作品,如《会唱歌的鸢尾花》在情感表达上却有一些矫揉造作,抒情意味过于“浓厚”,以至于被人戏称为“撒娇派”(为严谨起见,必须说明的是,“撒娇派”这一说法语出我的现当代文学教授,至于它是否真实存在,我本人还没有考证过,但这种说法还是颇为形象地概括了舒婷早期作品的特点);而后来我们所读到的《致橡树》、《双桅船》等作品,在若隐若现之间将抒情意味与理性思辨并举而又糅合得恰到好处,与先前的作品相比可谓洗尽铅华,充分展现了女性思维的细密与舒旷。虽然我们说,诗歌创作总体呈现出了不断进步的态势,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现今诗歌的整体发展并不像之前(如上世纪70~90年代)这般朝气蓬勃,并且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诗人和诗歌——我甚至开始相信当代文学史上说海子、顾城、骆一禾、戈麦等诗人的死便是诗歌这种用凝练与跳跃的语言表达形式在中国这片文学热土上的一个终点,按佛经上的话说,就是到了“末法时期”。“后现代主义”这个词并不能算是一个新兴词汇,除文学之外,在当今的建筑学、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中都时常能看到。我对于这些领域中呈现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虽然邂逅过几次,但毕竟知之甚少,所以不敢发造次之语。但对于现今的诗歌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诗人及其诗歌,我还是想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如何来定义这种“后现在主义”?在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很多“主义”是广大读者和一些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批评家等对某种特点鲜明的类型作品给予的概括式定性,有趣的是,“后现代主义”的诗人们来不及等到大众赐予这种“概括式定性”的诞生,就自己进行了“剖腹产”——标榜所谓“独立与个性”,对之前那些传世经典的优秀诗歌持怀疑和虚无主义的态度,用一种反对理性的思维解构诗歌本体,通过这种手法来建构他们的“诗歌理想”。我个人觉得,诗歌作品彰显诗人个性本是无可厚非的,这类后现代主义诗歌也是要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但是,我们之前指出过,如果不能呈现作品的“本原之美”,而使读者的心灵无法感受到美的情感体验,对于任何一种文体而言,那都不是创作的进步,而是一种倒退。更何况这类后现代主义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对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诗歌的背离甚至倾覆。就我所读过的一部分此类诗歌而言,它们将低俗、丑陋和阴暗的内容承载于剥离诗歌形式的“新形式”中,我相信,绝大多数热爱诗歌的人们都无法从中找到美与光明的价值所在的。当然,可能有部分后现代主义诗歌还是有其可取之处,但若视之为一种整体创作风格,我们姑且还是敬而远之罢。
俞佳,我相信你在诗歌审美上和我有着相同的认识,因为你所创作的诗歌早已在我写这封信之前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梦》、《夜》、《街》、《冬雨》、《爱你》、《焰火》、《我在挣扎》、《请别再哭泣》、《我曾经爱过你》……你的一行行诗句中饱含着真实而深厚的情感表达或是思索考问,读者能从中读到你所描绘的动人的情怀,呈现了诗歌的美感。
比如《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那样深深地爱过你/
爱着你的发/爱着你的眸/爱着你留在唇边的笑/
我将你当作/天边最伟大的神明/我匍匐在你的脚边/而你/从不低头/
就像秋风带下残叶/叶儿为树埋下明春的新生/我愿付出我最美好的青春/只求你会记得/我曾经爱过你/那样深深地爱过你/
现在的我已不能爱你/因为我早把所有的爱/全部奉献给你/
原谅我不能再爱你/如果可以/请你记得/我/爱你
又如《我在挣扎》:
我在挣扎/企图挣脱这无尽的深渊/却无法自拔/沉沦在不属于我的/爱的苦海/
我请求上天/原谅我的无知/让炼狱的毒火/烤炙我的真心/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天堂/什么是虚伪/什么是地狱/谁来为我解答/生命的真谛/
用我仅剩的青春/筑起一堵高墙/将一切非议/排除在外/留下一颗灵魂凝成的珍珠/聆听天籁的圣谕/
还有多远才能到达/
我在挣扎
举这两首诗是因为它们分别代表阐释了你的诗歌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像《我在挣扎》就使我很自然想到了哈姆雷特的那段经典独白中体现的为追求真谛而进行的矛盾思辨。当然,你可能说这两首诗中两者都是兼而有之的,不过若将其相较之,还是能看到较明显的情感的指向性。你的诗歌又让我想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作,比如《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中的“我不再爱她/这是确定的/但也许我爱她/爱情太短/而遗忘太长/这是她最后一次让我承受的伤痛/而这些/便是我为她而写的最后的诗句”。当然,我们还得提一下著名的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他和聂鲁达的诗歌都是动人心弦的那种。但是,同样是表达爱情的主题,聂鲁达主要展现了一个矛盾的自我:强烈的情感由于忧伤的缠绕而不停地自我挣扎,即使诗句已写到情感的尽头,也不能忘却现实的伤痛。而泰戈尔则更倾向于将爱情与自然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不用过深地投入进他创造的梦境中,也不必费心地看清爱情的内核。如《飞鸟集》中“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扯下它那庞大的面具/它变小了/小得宛如一首歌/小得宛如一个永恒的吻”,“一些看不见的手指/如慵懒的微风/在我的心上奏着潺潺的乐章”。一切都只是自然的流露。即使面对忧郁,也只是淡淡地经过,没有徘徊和迷茫,也不会让心绪坠入绝望的深渊。
可能你会问,到底这两种诗歌的境界哪一个更高。我个人觉得,这是无需比较的。如果暂时抛开我们现在关于诗歌主题的讨论,就现实中人的一般情感成长历程而言,总是从懵懂天真到激扬奔放,然后趋向于理智与稳重,最后达到心智的通透温婉。每一个阶段都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每个阶段的情感表达都有其价值存在,而并非有“幼稚”和“老练”这样没有意义的刻意区分。就诗歌创作而言,只不过泰戈尔和聂鲁达在情感表达上选取的角度有所不同,他们都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诗歌蕴藏的美好。英国诗人叶芝说,“每天读一句泰戈尔的诗,可以让我忘却世上的一切痛苦。”而我想说,阅读像聂鲁达这样的诗人的诗句,让我体验到了世间一切善良的生命真实而细腻的爱。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以顺便说一下。就是关于诗歌的“跳跃性”的问题。我曾经和我的大学恩师之一的刘旭光副教授因在此问题持不同观点而进行过讨论(我和他在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态度上完全一致,在网上可以查找他的《对“先锋诗人”们的质疑 ——一个大学教师的立场》一文,且作为之前我关于这种诗歌形式评议的补充与支持罢)。他认为,诗歌在语句表达上的精简凝练程度决定了诗歌的“跳跃性”程度,据此,诗中的修饰性的词语越少越好;我曾用他的观点来比照很多诗人的作品,发现这对一部分诗歌好像有些行不通。尤其是西方诗歌,情感非常充沛,所以诗中修辞的语句频频皆是。通过一些阅读和研究,我个人认为,恰当的修辞能增强诗歌情感的延展性,这种情感的延展性也恰恰能给读者的思维带来“跳跃性”想象。就拿聂鲁达的诗来说,“傍晚/我将自己忧伤的网/撒向你双眸的海洋/我的孤独伸展并燃烧在熊熊的篝火里/宛似一个溺水者旋转自己的双臂”这样的诗句若砍去其中修辞的语句,并不能提升诗歌的“跳跃性”,不能体会诗歌的美感,甚至对它所表达的意思都会产生理解障碍;相反,“我将自己忧伤的网/撒向你双眸的海洋”这样的诗句,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需要大家按照自己的体验理解将其补充完整,这即是诗歌“跳跃性”的一种表现。所以,我觉得,一部分诗歌在语句表达修饰上的精简凝练程度固然能给读者“制造出”一种便于感知的“跳跃性”,但这种“精简凝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跳跃性”实际是取决于诗人在诗歌意象的创造和情感表达的维度上所给予读者的想象的参与空间,这也即是我以前多次提到过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西方接受美学原理的旨意。诗人、作品和读者构成了一个整体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把读者“拒之门外”的话,诗歌便失去了审美的价值。关于这一点,在此就不多赘述了,你若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作专门研究。
俞佳,以上简略地谈了一下我个人对诗歌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可能有一些值得再推敲的地方,你可自行独立思考、实践或求教于专业研究者。但是,“诗歌必须呈现其本原之美”是我在诗歌创作和阅读审美时坚定不移的立场。虽然对于当下的诗歌创作而言,要做到诗人闻一多先生所提倡的诗歌“三美”兼而有之已经有些困难了,但让读者能通过阅读的诗歌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本质的美感是诗人们应该且必须做到的。在此,也衷心希望你能秉持着这种呈现诗歌本原之美的精神继续创作吧。虽然诗歌创作的道路满是孤独,因为它通往的是很多人所看不到的精神的理想国。但是,我想,无论时间更迭,世事变迁,写诗和读诗都应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你觉得呢?
最后,我想把自己在大学时代写的一首诗送给你,作为这封信的结束吧。
《海》
我/你的孩子/小小的孩子/
默默依偎在/深蓝/深蓝的/你的怀里/
偶尔/汲取一滴哀伤/滋润我/和眼中的那片空旷/
等待/如鸢尾般盛开/孤独/以及遥望/
寻找着/我的爱人/或是/另一滴哀伤
祝你在高三学习顺利,平安喜乐。
2009.8.3
戴文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烦忧去见了南京的暮春——写给一个刚走上三尺讲台不久的姑娘
- 一次远行——写给婷婷
- 以师者之心延续爱的教育 (1人喜欢)
- 书信育人:在文字间架起成长的桥梁
- 缘思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