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包达人养成记
在我刚刚步入时尚行业的十几年前,最初不过是和读者一起远距离地观望那些一线品牌的广告、发布、走秀,像在浏览另一种人生故事。虽然我每天都在阅读相关新闻,但心里依然觉得这些和自己并无瓜葛。和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某个你一样,还没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和奢侈品发生关系。
直到某天黄昏,下班后,我为了核实一个专业问题不无忐忑拨通某顶级品牌公关的电话:“你好,我来自XXX……”“太好了,我正要和你们联系!”于是,我很欣喜的接受了这份亲切热烈的回应,我们也以顺利的不像话的速度勾搭起来。后来,我成为了这品牌的粉丝,了解她的历史,心甘情愿被她洗脑,在巴黎的专卖店里双手提起一件缀满珠片的高级定制,一件超过十斤的衣服拿在手里,深深看到几百工时背后的纯粹的价值。
这几年是奢侈品的好年代,尤其在中国市场。我们以阅读时尚杂志的形式、以在论坛上种草拔草的形式、以社交场所同学会等无孔不入的人际交往形式,迅速被淹没被同化。包成了女人的春药,表成了男人的大力丸,臂腕之间装点上后,便似乎凭空生出了一番勇气来。
每一个包包的拥趸,总会由某个事件的影响让他们变成了“让人不齿的败家玩意儿”。也许是闺蜜漫不经心把玩的一款花押字经典款,也许是论坛里达人们给围观群众得意地晒货,也许是港台女上司软软口音搭配的那款艳红色lady dior。但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人买包情商的养成过程绝不止掏钱买大牌这么简单,一个包包背后的生活,在这些场景慢慢浮现出来,若隐若现搔到你心中的痒处。
在我混迹论坛那三五年,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移民的中国姑娘给所有人娓娓道来的洗脑课。每过两三个月,她都会发一篇“大贴”,总结近几个月她的购物收获,开始,她漫不经心地在讲很多大牌都是打折季或者outlet淘来的,让观众慢慢失去了警惕,直到她祭出了一件又一件的杀手锏。她长了一副典型的东方女生的样子,身高159,很纤细,面容温和不惊艳。每次晒货都在有草坪的院子或有阳光和白地毯的室内,后来我们才渐渐意识到她并不是留学生或者技术移民,而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这洗脑课着实春风化雨,先是刚刚流行起来的zara、juicy、dkny单品浅尝辄止,告诉你几十美金也有这么多可爱的选择;然后是大家那时还不太熟悉的mulberry、pucci、missoni,让你见识到她的欣赏水平和搭配能力都绝非俗物;高潮是大量的chanel、dior、burberry、prada的轮番轰炸,总之最后的最后,你服了——不仅仅对她的财力高山仰止,更多的是臣服于有钱人也有好品味的“淫威“之下。
举几个例子来说:
她推荐mulberry的Roxanne,说这是和marc jocab的stam比肩的it bag(天知道那时候我连stam都不知道,谢谢你同时让我了解了两个知识点);
她说上班的时候喜欢穿theory瘦瘦的套装,她穿0号从试衣间出来的时候,所有大块头的外国姑娘都向她行注目礼;
她穿pucci的比基尼,zara的短裤,vera wang的小礼服和La perla的圆点睡衣,她的搭配功力不凡,5~500美金的单品穿在一起游刃有余;
她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对一线品牌她有自己的欣赏逻辑,在chanel的山茶花墨镜火起来之前,她早就入手了一款,prada的半裙和靴子也是必备的基本款;
Mulberry的Roxanne手袋
Marc Jacobs的Stam手袋
Theory 套装
Zara 短裤
……那个时候,是2006年。
总之,她就像论坛里翩翩而来的仙女,毫不矫情的展示着各种美好的东西,也会跟你哈哈大笑说昨天去gap买打折货现场惨烈抱了满满一捧去试衣间。这时候你就会觉得,你们之间的距离并没有那么大,她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你也都可以慢慢了解和争取,买不了大牌还可以有时髦的普通品牌可以选择,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品味和能力。
这样的可人儿,你身边曾经出现过么?
败家公主养成的故事还可以有另N种结局。一种是,你的黑心闺蜜总在你面前炫耀有钱男友的礼物,从而激起了你的无限斗志,终有一日只靠自己便珠玉等身;另一种是,你找到自己的风格,变成了棉麻碎花银镯叮当长裙拖地的森系小清新;还有一种是,奢侈品根本不再是一个问题,它们渐渐远离你的圈子,你有其他更重要的追求和终点……总之,每一种选择都是奔向你所定义的美好和理想。
当然,这种时候,也总会有几个人站出来说,老子鄙视你们的一切需求和扯淡(连“伐开心,买包包“的萌派小龙都打动不了他们),无论怎么解释美好这件事儿,他们永远摆出一副不理解不配合瞧不上的姿态——求求你了,你们反调派追求的不就是说NO么。
所以,除了四个爪爪都要挂包包的傲娇龙,以后也一定会出现蜈蚣买包的童话吧。无论你的身上是挂满包包还是挂满,嗯,气质,你从开始一路走来,经过自己的选择到达终点,只要经历“美的修炼”都会获得由衷赞赏。
直到某天黄昏,下班后,我为了核实一个专业问题不无忐忑拨通某顶级品牌公关的电话:“你好,我来自XXX……”“太好了,我正要和你们联系!”于是,我很欣喜的接受了这份亲切热烈的回应,我们也以顺利的不像话的速度勾搭起来。后来,我成为了这品牌的粉丝,了解她的历史,心甘情愿被她洗脑,在巴黎的专卖店里双手提起一件缀满珠片的高级定制,一件超过十斤的衣服拿在手里,深深看到几百工时背后的纯粹的价值。
这几年是奢侈品的好年代,尤其在中国市场。我们以阅读时尚杂志的形式、以在论坛上种草拔草的形式、以社交场所同学会等无孔不入的人际交往形式,迅速被淹没被同化。包成了女人的春药,表成了男人的大力丸,臂腕之间装点上后,便似乎凭空生出了一番勇气来。
每一个包包的拥趸,总会由某个事件的影响让他们变成了“让人不齿的败家玩意儿”。也许是闺蜜漫不经心把玩的一款花押字经典款,也许是论坛里达人们给围观群众得意地晒货,也许是港台女上司软软口音搭配的那款艳红色lady dior。但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人买包情商的养成过程绝不止掏钱买大牌这么简单,一个包包背后的生活,在这些场景慢慢浮现出来,若隐若现搔到你心中的痒处。
在我混迹论坛那三五年,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移民的中国姑娘给所有人娓娓道来的洗脑课。每过两三个月,她都会发一篇“大贴”,总结近几个月她的购物收获,开始,她漫不经心地在讲很多大牌都是打折季或者outlet淘来的,让观众慢慢失去了警惕,直到她祭出了一件又一件的杀手锏。她长了一副典型的东方女生的样子,身高159,很纤细,面容温和不惊艳。每次晒货都在有草坪的院子或有阳光和白地毯的室内,后来我们才渐渐意识到她并不是留学生或者技术移民,而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这洗脑课着实春风化雨,先是刚刚流行起来的zara、juicy、dkny单品浅尝辄止,告诉你几十美金也有这么多可爱的选择;然后是大家那时还不太熟悉的mulberry、pucci、missoni,让你见识到她的欣赏水平和搭配能力都绝非俗物;高潮是大量的chanel、dior、burberry、prada的轮番轰炸,总之最后的最后,你服了——不仅仅对她的财力高山仰止,更多的是臣服于有钱人也有好品味的“淫威“之下。
举几个例子来说:
她推荐mulberry的Roxanne,说这是和marc jocab的stam比肩的it bag(天知道那时候我连stam都不知道,谢谢你同时让我了解了两个知识点);
她说上班的时候喜欢穿theory瘦瘦的套装,她穿0号从试衣间出来的时候,所有大块头的外国姑娘都向她行注目礼;
她穿pucci的比基尼,zara的短裤,vera wang的小礼服和La perla的圆点睡衣,她的搭配功力不凡,5~500美金的单品穿在一起游刃有余;
她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对一线品牌她有自己的欣赏逻辑,在chanel的山茶花墨镜火起来之前,她早就入手了一款,prada的半裙和靴子也是必备的基本款;
Mulberry的Roxanne手袋
Marc Jacobs的Stam手袋
Theory 套装
Zara 短裤
……那个时候,是2006年。
总之,她就像论坛里翩翩而来的仙女,毫不矫情的展示着各种美好的东西,也会跟你哈哈大笑说昨天去gap买打折货现场惨烈抱了满满一捧去试衣间。这时候你就会觉得,你们之间的距离并没有那么大,她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你也都可以慢慢了解和争取,买不了大牌还可以有时髦的普通品牌可以选择,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品味和能力。
这样的可人儿,你身边曾经出现过么?
败家公主养成的故事还可以有另N种结局。一种是,你的黑心闺蜜总在你面前炫耀有钱男友的礼物,从而激起了你的无限斗志,终有一日只靠自己便珠玉等身;另一种是,你找到自己的风格,变成了棉麻碎花银镯叮当长裙拖地的森系小清新;还有一种是,奢侈品根本不再是一个问题,它们渐渐远离你的圈子,你有其他更重要的追求和终点……总之,每一种选择都是奔向你所定义的美好和理想。
当然,这种时候,也总会有几个人站出来说,老子鄙视你们的一切需求和扯淡(连“伐开心,买包包“的萌派小龙都打动不了他们),无论怎么解释美好这件事儿,他们永远摆出一副不理解不配合瞧不上的姿态——求求你了,你们反调派追求的不就是说NO么。
所以,除了四个爪爪都要挂包包的傲娇龙,以后也一定会出现蜈蚣买包的童话吧。无论你的身上是挂满包包还是挂满,嗯,气质,你从开始一路走来,经过自己的选择到达终点,只要经历“美的修炼”都会获得由衷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