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真实的残忍
花了很长时间读《看见》,大概1个月了吧,我想。生活总是突然忙碌起来,无休无止。读书的时间便开始随心情而摇摆,有心情时就抱着它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摇晃着边读边作笔记,抑或猛然间的心血来潮臆想能一晚看完,便又将它拾起,伴着眼泪一滴一滴地看;没心情时,就只望着窗外无新意的街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就这样,我差不多也将《看见》慢慢读完了。
回想,似有千万种情绪想表达,却又无力无能去评它。只隐约记得好几夜以泪洗面,好几次掩上书本内心纠结,好几趟车途上忍不住被夺眶的泪珠挟持。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书榜是有良心的,它绝对值得也配那个位置。这也是我第一次主动跑去向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当时是看到《双城的创伤》那个章节吧,有一种复杂和无名的忧伤缠绕着我,我跑去跟他说世界太复杂,人性太复杂,觉得一切都很可怕,现实很可怕……说听到拍踩猫事件的那个记者说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个点,只是没到你那个点而已时,我的心都颤了。心想也许是没错啊,那一刻我似乎也在问自己,是否有那么一个点呢?也许大多数人只是没被生活逼到那个份上,没有那个机会而已,没有碰到那个摧残压迫到你去践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已,可也许确实是存在那个点的,也许……
喜欢柴静的文字,和她本人包裹不了的文艺气不同,多的是准和狠。尤其喜欢她用的动词,似乎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力量。
真实,让这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有血有肉,饱满鲜活。这些残忍的真实,带我跟随柴静一同去“看见”,看见非典时的惶恐,看见双城故事中的谜团,看见山西漫天尘灰,看见社会中的冲突,看见……一同看见的还有柴静本人的挣扎、迷惘、拆解、粉碎与重建。
也许我不曾见识世上那些残忍的真实,或许我也做不到那样坚强地去看着那样的真实。但在这世上走一遭,是不是需要做点什么呢?也许仅仅只需用双眼去看,用心去想?去了解、认识那些曲曲折折的真实,去学会体谅,去学会不轻易责难、评价或赞美?或者如序言里所说(惊觉很有分量):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回想,似有千万种情绪想表达,却又无力无能去评它。只隐约记得好几夜以泪洗面,好几次掩上书本内心纠结,好几趟车途上忍不住被夺眶的泪珠挟持。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书榜是有良心的,它绝对值得也配那个位置。这也是我第一次主动跑去向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当时是看到《双城的创伤》那个章节吧,有一种复杂和无名的忧伤缠绕着我,我跑去跟他说世界太复杂,人性太复杂,觉得一切都很可怕,现实很可怕……说听到拍踩猫事件的那个记者说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个点,只是没到你那个点而已时,我的心都颤了。心想也许是没错啊,那一刻我似乎也在问自己,是否有那么一个点呢?也许大多数人只是没被生活逼到那个份上,没有那个机会而已,没有碰到那个摧残压迫到你去践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已,可也许确实是存在那个点的,也许……
喜欢柴静的文字,和她本人包裹不了的文艺气不同,多的是准和狠。尤其喜欢她用的动词,似乎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力量。
真实,让这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有血有肉,饱满鲜活。这些残忍的真实,带我跟随柴静一同去“看见”,看见非典时的惶恐,看见双城故事中的谜团,看见山西漫天尘灰,看见社会中的冲突,看见……一同看见的还有柴静本人的挣扎、迷惘、拆解、粉碎与重建。
也许我不曾见识世上那些残忍的真实,或许我也做不到那样坚强地去看着那样的真实。但在这世上走一遭,是不是需要做点什么呢?也许仅仅只需用双眼去看,用心去想?去了解、认识那些曲曲折折的真实,去学会体谅,去学会不轻易责难、评价或赞美?或者如序言里所说(惊觉很有分量):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