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为什么要读罗杰·伊伯特的?
原标题:影评人伊伯特
作者:magasa,影评人,电影史研究者,《虹膜》电影杂志主编。
前两天一个朋友突然问我:「罗杰·伊伯特的影评到底好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出来?」
算起来有不少于五个人对我提过这个疑问了。我觉得有必要说说,我心目中罗杰·伊伯特到底好在哪里,虽然我并不认为他是英文世界里最好的影评人,但当得起一个「好」字是没任何问题的。我也没想过要改变任何人对伊伯特的看法,因为这就跟你是否喜欢一部电影一样,没有必要被别人改变。
首先要明确,我们讨论的是好不好,而不是重要性。重要性是个更客观的评价标准,伊伯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摆在那里,要否认他很重要这几乎不可能。
否定伊伯特的一个常见理由是他的文章写得比较浅。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伊伯特的文章不深。每个影评人都有自我定位,你的目标读者是什么人,你采用什么文风,都有预先的设计,而伊伯特的读者定位就是每个有可能去看那一部影片的普通观众,浅就是不设任何门槛,用最基本的英语,达到读者数量的最大化。但我觉得对大众指南式的影评人来说,比深浅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否准确。做到准确太难了,每部电影都是潜流暗涌,影评人不仅要准确理解导演表面的意思,还要发掘他的潜台词,并作出合适的评价,这并不容易。伊伯特的文章拥有罕见的准确性和领悟力,我的意思是不论他写了什么,即使你不同意,你很难说他不靠谱。尤其是对于一个每周写三篇以上评论的日报影评人来说,大量电影如过眼云烟在眼前溜过,很容易磨钝你的感知力,你得时刻燃烧对电影的热情,并磨砺自己的判断。伊伯特依靠直觉形成了非常准确的判断力,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他的结论常常过了二十年再看依然站得住,这恐怕没有几个影评人能做到。我认识一些专门研究电影的学者,他们很「懂」电影,但对电影的感觉却非常迟钝,也抓不住影坛的变化趋势。
另一个常见的否定理由是伊伯特爱在影评中复述剧情。这的确是个问题,但不完全是伊伯特的错。影评这种文体毕竟是讲求实用性的,从日报的传统来说,报纸专栏往往是许多读者接受信息最快最全面甚至是唯一的渠道(现在当然不是如此了),所以要介绍一部分剧情让读者知道,以便让他作出是否去看这部电影的决策。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一部电影的剧情信息变得毫无成本,复述剧情的格式要求应当改变。
伊伯特的一个强项是渊博的电影知识,这在很多年轻影评人那里是看不到的,不论英文世界还是中文世界。体现在文章中,则是他自由的旁征博引,在短小篇幅中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跳跃感,帮助读者打开视野。
以及文风和格调。这一点对中国的影评读者来说几乎陌生,因为很少有中文影评作者拥有自己的独特文风和格调。伊伯特显然从事的是一种优雅的艺术新闻写作,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浸透着难得的同情心和幽默感。吹捧和贬低一部影片没有任何难度,但许多影评人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和正确,不惜牺牲影片本身。伊伯特不这样做,他尽力捕捉一部作品可能达到的高度,即使偶尔也作刻薄讽刺,但从不会让人觉得讨厌。
如果只是偶尔查阅伊伯特对时兴影片的短评,也不容易发现他的这些优点,因为亮点往往太分散。在影评生涯的最后十几年中,伊伯特有意识地增加了长篇文章的写作,评述对象中影史经典的比例也在上升,那些评论更值得专门去读。
阅读延伸:《伟大的电影》 罗杰·伊伯特 著
作者:magasa,影评人,电影史研究者,《虹膜》电影杂志主编。
![]() |
前两天一个朋友突然问我:「罗杰·伊伯特的影评到底好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出来?」
算起来有不少于五个人对我提过这个疑问了。我觉得有必要说说,我心目中罗杰·伊伯特到底好在哪里,虽然我并不认为他是英文世界里最好的影评人,但当得起一个「好」字是没任何问题的。我也没想过要改变任何人对伊伯特的看法,因为这就跟你是否喜欢一部电影一样,没有必要被别人改变。
首先要明确,我们讨论的是好不好,而不是重要性。重要性是个更客观的评价标准,伊伯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摆在那里,要否认他很重要这几乎不可能。
否定伊伯特的一个常见理由是他的文章写得比较浅。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伊伯特的文章不深。每个影评人都有自我定位,你的目标读者是什么人,你采用什么文风,都有预先的设计,而伊伯特的读者定位就是每个有可能去看那一部影片的普通观众,浅就是不设任何门槛,用最基本的英语,达到读者数量的最大化。但我觉得对大众指南式的影评人来说,比深浅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否准确。做到准确太难了,每部电影都是潜流暗涌,影评人不仅要准确理解导演表面的意思,还要发掘他的潜台词,并作出合适的评价,这并不容易。伊伯特的文章拥有罕见的准确性和领悟力,我的意思是不论他写了什么,即使你不同意,你很难说他不靠谱。尤其是对于一个每周写三篇以上评论的日报影评人来说,大量电影如过眼云烟在眼前溜过,很容易磨钝你的感知力,你得时刻燃烧对电影的热情,并磨砺自己的判断。伊伯特依靠直觉形成了非常准确的判断力,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他的结论常常过了二十年再看依然站得住,这恐怕没有几个影评人能做到。我认识一些专门研究电影的学者,他们很「懂」电影,但对电影的感觉却非常迟钝,也抓不住影坛的变化趋势。
另一个常见的否定理由是伊伯特爱在影评中复述剧情。这的确是个问题,但不完全是伊伯特的错。影评这种文体毕竟是讲求实用性的,从日报的传统来说,报纸专栏往往是许多读者接受信息最快最全面甚至是唯一的渠道(现在当然不是如此了),所以要介绍一部分剧情让读者知道,以便让他作出是否去看这部电影的决策。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一部电影的剧情信息变得毫无成本,复述剧情的格式要求应当改变。
伊伯特的一个强项是渊博的电影知识,这在很多年轻影评人那里是看不到的,不论英文世界还是中文世界。体现在文章中,则是他自由的旁征博引,在短小篇幅中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跳跃感,帮助读者打开视野。
以及文风和格调。这一点对中国的影评读者来说几乎陌生,因为很少有中文影评作者拥有自己的独特文风和格调。伊伯特显然从事的是一种优雅的艺术新闻写作,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浸透着难得的同情心和幽默感。吹捧和贬低一部影片没有任何难度,但许多影评人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和正确,不惜牺牲影片本身。伊伯特不这样做,他尽力捕捉一部作品可能达到的高度,即使偶尔也作刻薄讽刺,但从不会让人觉得讨厌。
如果只是偶尔查阅伊伯特对时兴影片的短评,也不容易发现他的这些优点,因为亮点往往太分散。在影评生涯的最后十几年中,伊伯特有意识地增加了长篇文章的写作,评述对象中影史经典的比例也在上升,那些评论更值得专门去读。
阅读延伸:《伟大的电影》 罗杰·伊伯特 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