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力量
其实最近才有体会,现今的中国,其实也有阶层这一说,世面上的人们或许不会明显表现出来,但是心里应该都是懂得。一直单纯的认为,封建的时代终结也代表着阶层分级的终结,殊不知,科技在变,制度在变,时代在变,而人从五脏到心智,却没有进化的那么完美,所以这就是国学班一直风靡的原因吧。
现在,社会的物质规则显露无疑,每天都在上演着高富帅的风流韵事,每天也充斥着矮穷挫的备胎经历,丈母娘高声呐喊着要有车有房,婆婆更要看看个门当户对或者系出名门。老人们总说他们纯情火热的年代那么干净,事实上却也不见得。
不论在哪,哪个时代,什么样的人,总也充斥着千奇百怪的矛盾,而这从未幻灭的矛盾,竟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
前段时间我做过一个小买卖,出自教育世家,对经商这种事情一窍不通,为了试验各种商业理论,我打算用一个路边摊的小吃店开始做起,筹备了半个月后,终于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推着新做的摊车招摇过市。街道两旁的各式小吃摊主都投来复杂的眼光,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推着有巨大车轮噪音的摊车小伙,一身光亮的名牌与周围的同行的风貌不太一样。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的上街更像是皇帝的新装,把自己包装的再好,在他们眼里,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刚刚迈入社会的小屁孩。
把摊位支好,抬头看看天,只有四周的高楼是静止的,夕阳照在被人们匆匆踏过的水泥地面上,人来人往,那画面真的如电影中恍惚的朦胧感受,而我更是空气中虚无的存在。
突然,一个高个子的妇女站到我的摊车跟前,我认识她,在我之前,她是唯一在这十字路口做我这生意的人,而我的到来势必影响她的生意,所以她来找我只有一个目的:把我轰走~我没有迎合她,而是赶忙把刚做好的小吃递给她,希望这种示好可以缓和局面。她并没有接过来,而是不停地说让我走,这边是她的地盘之类的,我没听,还是笑脸相迎着递给她说让她尝尝我吃的。她还是不接受,严肃得说着自己的话,因为老家话我听不懂,所以只是零星听清楚她讲武大郎。。。打架之类的能易懂的几个词。心想这他妈跟武大郎有什么狗屁关系,实在压抑不住,我强硬起来反驳说:我以后就在这摆摊了,你要打架就找人来打,反正我就是不去别的地方,你看着办!她看我不听,嘴里嘟囔几句就悻悻回去了。往后没生意的时候,我和她总是没事干瞪几眼,至此不往来,同行即冤家,每天我都深深地面对面的体会到了。
这个经验然我意识到,必须赶快找到一个同伴,尽快融入这个地摊圈子,不然总有被轰走的一天,望了一圈,锁定了一位很有精气神的大姐,她是做炸串的,旁边没人,我赶忙推着摊车挪到她旁边,问她:大姐,这地没人吧,以后我就在这了。那个大姐说,你来吧,这地空着。很快我从大姐的口里知道了这里的规矩,1,新来的肯定会被轰走的;2,每天都会有人来收费,好几拨什么人都有;3,小心城管。以前我觉得这些事情一辈子都跟我没有屁关系,但是现在只好静等和接受。没想到第二天,我就遇到了怎么都不会想到的事情。那天早上,小吃的生意很火,因为我选料讲究并且干净卫生,所以摊前已经排上了长长的队伍,在一声接一声的催促中,我手忙脚乱的忙活着手上的活,眼睛一丝也离不开自己的双手,更不知时间的指针已经指向了哪里,额头上的汗珠一会就留到了耳鬓,慌乱中我也很满足,当他们购买我制作的小吃当做每天最重要的早餐吃进肚子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信任的爆棚。正当我美滋滋享受这种心理感受时,突然我的左边冒出一个穿着制服的人,他二话不说关了液化气阀门拔了管子抬起来就走。我是那种不容易情绪化的人,见了这情况我知道是城管来了,抬起头才发现,整个宽大的十字路口本来慢慢的两排摊车现在只孤零零剩下我一家,酷热的夏日,突然感受到一丝秋风扫落叶的凉意。操,竟然都没人提醒我一声,不过反过来想,别人没义务要对你负责的,况且我的摊车后面还排着队伍。我赶忙追过去,对那位50多岁的城管说:你等我给这两个顾客做好之后您再收走,可以吧?那个城管自始至终也不搭理我。在跟顾客道歉退钱之后,我思考着,一路上伴随着车轮隆隆声,硬生生的现实就是,高高在上的一直平稳前行,而在最底下的轮子和地面,每一步前行,都是互相的生硬不可融合的摩擦。
之后的每一天,我都跟物业和治保会进行着斗争,他们来我就躲,躲不开,就撂挑子不干,反正明摆着就是不给他们交钱。当然只有我这一家一直这么较劲,但凡是靠摊位正经挣口饭吃的都老老实实交了这个钱,只当做交占地租借费了。那些物业每日收了钱后,便去小店点上几瓶啤酒,弄几个小菜,潇洒自如,理所当然。
在要钱就乖乖缴费的摊位中,有一位卖凉皮的大娘,50多岁但面色红润,孙子都9岁了也没见她脸上有苍老的痕迹,甜甜的一笑可以想见年轻时的美丽动人。老家陕西的她带着一家子早些年在北京做服装生意,买了石家庄的房子后才在这边开始卖凉皮。生意虽小但是每天的入账可不小,老两口每天挣得比两个儿子加起来挣得都多。每天酷暑太阳高照,顶着石家庄最毒的烈日,她只撑一把伞,一个毛巾搭在肩膀上,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大儿子在外地打工,小儿子和儿媳和老两口共住一套90平的小高层,和她的谈话间充满着对于孩子的无奈与生气,她和老伴每天起早贪黑不怕严寒酷暑的做凉皮卖凉皮,而孩子和儿媳妇一点苦也受不了,随便在超市里上了个班,轻轻松松也挣不下钱,不过说这些的时候,她的嘴角依然挂着笑容,想必她嘴上说着这些其实心里早已经不介意了。
有天中午,烈阳高照,我下楼买午饭,刚出楼道,迎面扑上来的热气简直就要把人融化掉,等我走到小区门外,透过翻滚的热气隐约看到一群人正围着大娘的凉皮摊位,走过去看她时,她正抬着肩膀蹭了蹭脸颊的汗水。这其中的味道,令当时站在原地的我感同身受。那天晚上出摊,我就问她,这么大年纪了为啥还那么拼,在家陪陪孙子多好,把挣钱的活都交给儿子儿媳做!大娘的回答才语出惊人:我还想给自己再买一套房子呢!
大娘的凉皮车旁边还有一个摊位叫梁三卷膜,当我们都叫了他两个月的梁三后,他才告诉我,他其实姓黄,名字说了两遍还是记不住,到现在还是叫他梁三。梁三25岁,有了一个女儿留在老家河南给老人带着,过年回家时女儿对他一点也没有印象,现在他等着在石家庄多挣点钱,回家买个房子开个店,再给自己时间恢复和女儿的亲昵。如今他和媳妇在摊位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白天做饼,晚上出摊卖。因为他这个卷膜各种菜都有,属于热性食物,没有肉只有青菜,所以变质速度也非常快,每晚收摊后都要把卖剩下的倒掉,第二天再做一锅新的,每天从早到晚都是忙忙碌碌,我没见过,但是看到他这一锅菜还有厚厚的蒸饼,也就明白了。
前日晚上,我没出摊,从外面回来,远远就看见夜空中一片不断闪烁的灯光,一辆警车开道,后面跟着好几辆城管的皮卡和一辆大型拖车,拖车上早已满当当的放着各式的餐车,车位还挂着两辆电动三轮。一共大概十几个摊位都被没收了,旁边街道上只剩着那些摊主直愣愣在原地站着看。几十个穿着黑色制服的协警维护着秩序,我走近拖车一看,最靠里的那辆摊车上清清楚楚写着“梁三卷膜”四个字。
还记得上次梁三跟我说,他要用四年时间在石家庄挣够钱,然后回家到城里买个大房子,再买辆车,再生个小孩,他说他们那个城市房价便宜点,一平米4000多。
现在,社会的物质规则显露无疑,每天都在上演着高富帅的风流韵事,每天也充斥着矮穷挫的备胎经历,丈母娘高声呐喊着要有车有房,婆婆更要看看个门当户对或者系出名门。老人们总说他们纯情火热的年代那么干净,事实上却也不见得。
不论在哪,哪个时代,什么样的人,总也充斥着千奇百怪的矛盾,而这从未幻灭的矛盾,竟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
前段时间我做过一个小买卖,出自教育世家,对经商这种事情一窍不通,为了试验各种商业理论,我打算用一个路边摊的小吃店开始做起,筹备了半个月后,终于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推着新做的摊车招摇过市。街道两旁的各式小吃摊主都投来复杂的眼光,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推着有巨大车轮噪音的摊车小伙,一身光亮的名牌与周围的同行的风貌不太一样。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的上街更像是皇帝的新装,把自己包装的再好,在他们眼里,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刚刚迈入社会的小屁孩。
把摊位支好,抬头看看天,只有四周的高楼是静止的,夕阳照在被人们匆匆踏过的水泥地面上,人来人往,那画面真的如电影中恍惚的朦胧感受,而我更是空气中虚无的存在。
突然,一个高个子的妇女站到我的摊车跟前,我认识她,在我之前,她是唯一在这十字路口做我这生意的人,而我的到来势必影响她的生意,所以她来找我只有一个目的:把我轰走~我没有迎合她,而是赶忙把刚做好的小吃递给她,希望这种示好可以缓和局面。她并没有接过来,而是不停地说让我走,这边是她的地盘之类的,我没听,还是笑脸相迎着递给她说让她尝尝我吃的。她还是不接受,严肃得说着自己的话,因为老家话我听不懂,所以只是零星听清楚她讲武大郎。。。打架之类的能易懂的几个词。心想这他妈跟武大郎有什么狗屁关系,实在压抑不住,我强硬起来反驳说:我以后就在这摆摊了,你要打架就找人来打,反正我就是不去别的地方,你看着办!她看我不听,嘴里嘟囔几句就悻悻回去了。往后没生意的时候,我和她总是没事干瞪几眼,至此不往来,同行即冤家,每天我都深深地面对面的体会到了。
这个经验然我意识到,必须赶快找到一个同伴,尽快融入这个地摊圈子,不然总有被轰走的一天,望了一圈,锁定了一位很有精气神的大姐,她是做炸串的,旁边没人,我赶忙推着摊车挪到她旁边,问她:大姐,这地没人吧,以后我就在这了。那个大姐说,你来吧,这地空着。很快我从大姐的口里知道了这里的规矩,1,新来的肯定会被轰走的;2,每天都会有人来收费,好几拨什么人都有;3,小心城管。以前我觉得这些事情一辈子都跟我没有屁关系,但是现在只好静等和接受。没想到第二天,我就遇到了怎么都不会想到的事情。那天早上,小吃的生意很火,因为我选料讲究并且干净卫生,所以摊前已经排上了长长的队伍,在一声接一声的催促中,我手忙脚乱的忙活着手上的活,眼睛一丝也离不开自己的双手,更不知时间的指针已经指向了哪里,额头上的汗珠一会就留到了耳鬓,慌乱中我也很满足,当他们购买我制作的小吃当做每天最重要的早餐吃进肚子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信任的爆棚。正当我美滋滋享受这种心理感受时,突然我的左边冒出一个穿着制服的人,他二话不说关了液化气阀门拔了管子抬起来就走。我是那种不容易情绪化的人,见了这情况我知道是城管来了,抬起头才发现,整个宽大的十字路口本来慢慢的两排摊车现在只孤零零剩下我一家,酷热的夏日,突然感受到一丝秋风扫落叶的凉意。操,竟然都没人提醒我一声,不过反过来想,别人没义务要对你负责的,况且我的摊车后面还排着队伍。我赶忙追过去,对那位50多岁的城管说:你等我给这两个顾客做好之后您再收走,可以吧?那个城管自始至终也不搭理我。在跟顾客道歉退钱之后,我思考着,一路上伴随着车轮隆隆声,硬生生的现实就是,高高在上的一直平稳前行,而在最底下的轮子和地面,每一步前行,都是互相的生硬不可融合的摩擦。
之后的每一天,我都跟物业和治保会进行着斗争,他们来我就躲,躲不开,就撂挑子不干,反正明摆着就是不给他们交钱。当然只有我这一家一直这么较劲,但凡是靠摊位正经挣口饭吃的都老老实实交了这个钱,只当做交占地租借费了。那些物业每日收了钱后,便去小店点上几瓶啤酒,弄几个小菜,潇洒自如,理所当然。
在要钱就乖乖缴费的摊位中,有一位卖凉皮的大娘,50多岁但面色红润,孙子都9岁了也没见她脸上有苍老的痕迹,甜甜的一笑可以想见年轻时的美丽动人。老家陕西的她带着一家子早些年在北京做服装生意,买了石家庄的房子后才在这边开始卖凉皮。生意虽小但是每天的入账可不小,老两口每天挣得比两个儿子加起来挣得都多。每天酷暑太阳高照,顶着石家庄最毒的烈日,她只撑一把伞,一个毛巾搭在肩膀上,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大儿子在外地打工,小儿子和儿媳和老两口共住一套90平的小高层,和她的谈话间充满着对于孩子的无奈与生气,她和老伴每天起早贪黑不怕严寒酷暑的做凉皮卖凉皮,而孩子和儿媳妇一点苦也受不了,随便在超市里上了个班,轻轻松松也挣不下钱,不过说这些的时候,她的嘴角依然挂着笑容,想必她嘴上说着这些其实心里早已经不介意了。
有天中午,烈阳高照,我下楼买午饭,刚出楼道,迎面扑上来的热气简直就要把人融化掉,等我走到小区门外,透过翻滚的热气隐约看到一群人正围着大娘的凉皮摊位,走过去看她时,她正抬着肩膀蹭了蹭脸颊的汗水。这其中的味道,令当时站在原地的我感同身受。那天晚上出摊,我就问她,这么大年纪了为啥还那么拼,在家陪陪孙子多好,把挣钱的活都交给儿子儿媳做!大娘的回答才语出惊人:我还想给自己再买一套房子呢!
大娘的凉皮车旁边还有一个摊位叫梁三卷膜,当我们都叫了他两个月的梁三后,他才告诉我,他其实姓黄,名字说了两遍还是记不住,到现在还是叫他梁三。梁三25岁,有了一个女儿留在老家河南给老人带着,过年回家时女儿对他一点也没有印象,现在他等着在石家庄多挣点钱,回家买个房子开个店,再给自己时间恢复和女儿的亲昵。如今他和媳妇在摊位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白天做饼,晚上出摊卖。因为他这个卷膜各种菜都有,属于热性食物,没有肉只有青菜,所以变质速度也非常快,每晚收摊后都要把卖剩下的倒掉,第二天再做一锅新的,每天从早到晚都是忙忙碌碌,我没见过,但是看到他这一锅菜还有厚厚的蒸饼,也就明白了。
前日晚上,我没出摊,从外面回来,远远就看见夜空中一片不断闪烁的灯光,一辆警车开道,后面跟着好几辆城管的皮卡和一辆大型拖车,拖车上早已满当当的放着各式的餐车,车位还挂着两辆电动三轮。一共大概十几个摊位都被没收了,旁边街道上只剩着那些摊主直愣愣在原地站着看。几十个穿着黑色制服的协警维护着秩序,我走近拖车一看,最靠里的那辆摊车上清清楚楚写着“梁三卷膜”四个字。
还记得上次梁三跟我说,他要用四年时间在石家庄挣够钱,然后回家到城里买个大房子,再买辆车,再生个小孩,他说他们那个城市房价便宜点,一平米4000多。